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

第9部分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第9部分

小说: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办法:  搭 货 车  货车其实是最容易搭到的,只是能坐进驾驶室就不容易了,你一定要向司机问清楚。搭货车一般都是谈好价钱,到达目的地以后再付车费。  求助自驾车队  北京常有吉普车队路过冈底斯山。因为是自驾车俱乐部,至少会有20多辆的越野车。车队一般都会到狮泉河,在大钦、霍尔、玛旁雍错边的巴噶可以等到这样的车。  跟随旅行团  普兰方向常有随团旅行的外国人的车队,大多东去拉萨的方向。最好直接找到随行的油车司机,和他谈好价钱,然后跟着油车就是了。如果你傻乎乎地去征求导游等人的意见,那肯定会被拒绝。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王朝背影

  (古格遗址105元*)  这里曾建立起象雄王朝和古格王国,军队在此征战、驰骋,这里曾生活着18万户居民,矗立过100余座藏传佛教的寺庙……    古格王朝  阿里曾经孕育过辉煌的象雄文明。此后,一位吐蕃国王王妃所生的王子,在半个世纪的兄弟争斗后,被迫来到阿里,却揭开了一段长达700年的古格王朝的文明历史。古格王朝鼎盛时,疆域北抵日土,南抵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东至冈底斯山麓。古格都城名札不让,位于今札达县城18公里处的象泉河南岸。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葡萄牙耶稣教士来到阿里,古格国王允许基督教建立它在西藏的第一所教堂,而国王却因此最终被刺杀。古格文明也随国王之死神秘消失。学术界普遍认为,古格与日土的拉达克王国军队战争,是古格灭亡的原因,其中又包含了不同宗教间的此消彼长。如今的札达土林、托林寺以及大量有名、无名的遗址,散布在札达的荒原大漠和土林之中。遗址内残存的壁画和雕塑,都默默见证了这些历史的变迁。而象雄和古格文明究竟如何消失,也给学界留下诸多难解之谜。    擦 擦  ……    古格交通:一般从阿里首府狮泉河或是普兰,包车或搭车到古格。    烧羊粪的煤矿招待所  (神山→门士)  德国人说,我想来看神山,想了三十多年。    ……  住宿  门士住宿条件比较简陋,晚上不能保证供电,但会为你准备热水和蜡烛。这里用羊粪烧开水,估计在冬天会烧煤。门士距离古格不远。    放 风 马  西藏各地的每个山口或山顶,都会看到五色经幡在风中飘荡。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红色火焰、绿色湖水和黄色大地。每个藏族司机,都会在悬挂有经幡的地方停车,送上哈达或是在旁边添上一块玛尼石,既是敬神,又是保佑一车人的平安。山口处的经幡通常比较简单,只需拉一根长绳,再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布块挂上面。因为经幡纸的四边往往印着风马图案,所以经幡也叫“风马旗”。放“风马”是祭祀山神活动的重要内容。印着风马的五色纸呈正方形,长宽约两寸,上面印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等动物。也有的风马纸(又名龙达),上面只印着六字真言。祭祀山神时,藏民们会一边绕着高大的经幡,一边向空中抛撒风马。神山冈底斯一年一度都会重新竖起“风马”旗,这一盛大的仪式相传开始于古格王朝初期,历史悠久,会聚众多群众。    不顾夜寒睡车上  (门士→狮泉河)  次日一早从门士上路,中午在一户帐篷搭起的藏民家休息。车刚停稳,翻斗中,竟跳下个人来。原来,前一天晚上,司机送我到招待所以后,又去拉煤,装在翻斗车上。回来后,当地有人要求搭车,司机便同意了。搭车的却又害怕车子第二天一早开走,把他落下,于是冒着夜间的寒冷,睡在了车上!当地人可真能吃苦。  同车的还有门士煤矿的经理和会计。经理说煤矿早停产了,但还积压了些煤,有单位需要时,他们还会来装煤,运到狮泉河等地。以前狮泉河的单位都用煤取暖,成本高,污染大。所以很多单位已改用了太阳能,门士煤矿的职工也就下了岗。经理继续介绍说,要煤的单位当然往往在冬天才需要,而冬天的阿里根本没法走。遇到车子坏了,人就得冻一晚上,第二天再找大车来拖。他们几个骨干,在门士和狮泉河都有落脚点,也是为了方便工作。  门士到狮泉河之间,春天多见戈壁和沙丘,偶尔可见绿洲和牦牛。狮泉河附近的红柳滩基本都消失了,这里的炼沙场让该地居民出行时差不多都得戴口罩。    行:避免“扛大厢”  女性独自一人走阿里,更能避免坐在卡车装货的翻斗部分,用不着体会颠簸时五脏六腹翻江倒海似的难受劲。很多人管坐在翻斗里叫“扛大厢”;浪漫些的,形容在车上顶着疾风为“我欲乘风归去”。……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狮泉河的苯教活佛

  他是阿里惟一的苯教活佛,也是位神医。他在这里的寺庙门脸虽然不大,却保留了一定的藏寺风格。    苯 教 活 佛  找车的这些天里,倒是去了个有意思的小寺庙。那是去拜访阿里惟一的苯教活佛,他也是位神医。寺庙门脸虽然不大,却保留了一定的藏寺风格。老人背微驼,他不大说话,多数时候,我和老人之间只是用手势指指点点,像那些墙上的画、印在书上的唐卡。我们就这样慢慢“交谈”着。老人很耐心。柔和的光线,温暖着老人的书房。  他叫丹增旺扎,来自藏北,16岁即获得格西学位,之后学习并传授藏医药学。活佛到现在已经培养出200多名可以独立行医的藏医来。据说他行医时,不论病人是否给钱,他都一样地诊病、开方、配药。丹增旺扎活佛还主持创建了冈底斯山藏医学校,学生多是牧民子女,学校负责他们全部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活佛还帮助促成阿里地区编写出《阿里历史宝典》、《藏医学》、《神山圣湖介绍》等书,协助政府在全区修复佛寺75座。有意思的是,每年冬季,活佛都要回到距离狮泉河275公里的大山中,山寺名叫古如江寺。可惜我去看活佛仅仅出于好奇,当时也不知道这位活佛的成就有如此之高。否则,我可要好好地问问活佛这大山里的寺庙究竟位于何处,活佛又是有何妙法,抵御山中寒冷的。  踏出寺门,转回头,拍了寺庙的照片。寺庙的门脸小小的,感觉就像普通藏族人家的房子。可它在整个狮泉河,却显得足够特别。狮泉河的建筑物都盖得特别匆忙,政府机构的所在,如同方方正正搭起的积木。商店是简易房加些铝合金的玻璃。这当然也反映出建设时期条件很艰苦。  我见到的活佛为人甚是谦和,是西藏最有影响力的苯教活佛之一,很多人都想和他见上一面而不得,我却见到了,现在要写书了,查了资料,才知道当年可以走来走去地看他的经堂,和他默默相对地交流,有多么幸运。他似乎很喜欢那本精装的介绍苯教的英文书,特意说明是外国客人来访时送给他的。我给他拍照时,他把书端放在胸前。这位苯教活佛,慈眉善目,很是安详。他更因医术高明而极受当地人尊重。我和老人“讨论”的都是些表面的、泛泛的话题,实际上,我也绝没有求医问药的意思。但是活佛在我临走前,递给我一包藏红花,这种藏药对慢性妇科疾病非常有好处。其实老人不是跟谁都能交流很长时间。记得我离开以后,没走多远,迎面开来一辆吉普车,车上的两个人进了寺庙。但是我没有走出多少步,这辆吉普车就载着那两个人离开了。    苯教相信万物有灵,是西藏的原始宗教,一般认为其发源地在阿里。苯教寺庙曾经覆盖西藏、青海、川西北和甘南等广大藏区。可惜,从7世纪到11世纪,藏传佛教与苯教反复较量,还是佛教在西藏得到更大弘扬。8世纪,佛教莲花生大师,传说以密宗大法,数次战胜苯教巫师。在冈底斯山,则流传有米拉巴日佛,同苯教那如日斗法取胜的故事,时间是在11世纪。而佛教在西藏,正是在这两段时间里,得以恢弘的。当然,它从苯教中,也有一定吸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苯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吐蕃国王、藏王赤松德赞为加强王室、削弱贵族势力所采取的抑苯崇佛的宗教政策。现在苯教徒在西藏,远不如信藏传佛教的群众多。苯教教徒转山转湖的时候,逆时针转,迎头总可以碰上顺时针转的人群。如此,颇有我们城市里另类人的感觉。  苯教主寺在后藏南木林境内,名热拉雍中林。该寺历来有僧人外出做生意,为寺庙筹集资金,并扩大苯教影响,其在后藏的经济实力仅次于扎什伦布寺。西藏和其他藏区各苯教寺院的“堪布”(住持),均由该寺委派。该寺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讲经修法活动。西藏林芝贡布江达县内也有苯教寺庙,坐落在美丽安宁的巴林湖岛上,白色的外墙,寺前竖有经幡。青海不少地方因陋就简,黑、白帐篷各支一顶,就作为苯教活动点了。四川九寨沟内著名的扎如寺也是苯教寺庙。  苯教神山是四川丹巴境内的墨尔多山,该地区同时以造型功能独特的碉楼而著称,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碉楼在阿里地区也存在过,但现在则仅仅分布在墨尔多神山一带。  苯教祭祀时,会竖一根九节长箭,名曰“俄博”,在这样的福箭上系上白毛绳,以此代表通向天界之路。几乎每个藏民的家都会在出卖牲畜时,拔一根毛系在福箭上来供奉九节福箭。出嫁的姑娘,更要在福箭旁举行家祀,即招福仪式。拉加太、雍仲、鲁加本、央本等藏族名字,也都与苯教相关。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远古的荒凉

  (阿里北线·上)    司机打着哈欠,敲着脑袋,开车赶路,才把我带到了改则的屋檐下住宿。  ……许多人所没有的。她的理想主义,有雨后彩虹的艳丽,又有彩虹所没有的一种持久力。我这个怀疑主义者坐在她的旁边,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人。说说笑笑间,就到了她的雄巴,只看到一片戈壁,一些帐篷。    野  壁  无  人  (雄巴→改则)  这一段阿里北线,在第一天走得特别慢,司机的卡车车况不好。到下午,车上就只剩我一个搭车的了。我为了当晚能睡在改则的屋檐下,天黑后想到放音乐这招。但我没带任何铿锵激烈的音带,于是去翻司机的“库存”,希望找到什么重金属一类的音乐。司机毕竟有经验,他的带子曲调或欢快,或激情澎湃。别说,还真起到点儿作用。可惜激越的音符,最终斗不过小小的瞌睡虫。有两回,司机停了车,什么也不说,就沉入梦乡。  车灯照出前方惨白的石子。此刻,我毫无倦意。音乐仍然响着,劳碌的司机发出轻微的鼾声。一个人听着音乐,猛然发觉,我的眼皮也开始打架。看看表,司机才睡了10分钟。可我却不得不叫醒他,赶路要紧。我相信,如果只有他自己在车上,他一定就这样睡到天亮。司机的心里必定在叫苦,然而他只是露出无奈的笑容。他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捶脑袋,继续赶路。路上再没见到其他车辆。夜晚无人的戈壁滩,透出远古的荒凉。终于,我们在凌晨两点半,抵达了改则县城。    ……邮车司机拎着旱獭尾巴,走到附近的河沟,把血洗干净。他说,旱獭的皮有用,能卖钱。拿回去,有人会收购的。但最后,他还是把旱獭扔进了田里。野生动物,多少有些传染病。之后的旅行愉快起来。地貌也丰富起来,雪山、草场、咸水湖,还有清亮的河水。在阿里作长途的旅行,有时会枯燥得要命,有时好风景却又不断出现。  在冰雪终年不化的那座大雪山的山口,司机停下车,让我照相,山口风大,我差点被掀翻在地,赶忙退至背风的地方,给盘腿坐在草甸上的司机一个到此一游式的留影。  还曾经过叫洞错的盐湖,在傍晚时分远远望过去,晚霞下面是五彩的湖面,格外让人心动。    西藏邮政  西藏邮政在50多年以前只到达日喀则。现在西藏每个县城之间都通邮,但是电话太普及了,写信的少了。在革吉,司机都没有取到任何要送往拉萨方向的信。藏族在西藏邮政职工中占大约70%,狮泉河,即阿里地区的邮局可能还要多些。邮车主要走新藏线到普兰,走阿里北线到措勤。在这两个地方,阿里地区的邮局司机与日喀则地区的邮车交换目的地邮件。尽管两地间的司机会说“他们是开拖拉机来送信”这类的玩笑,但等候邮件、保养车辆是为西藏邮政工作的司机们要做好的大事。    阿里北线食宿  可住宿革吉、改则、措勤。措勤是古代阿里和日喀则的分界,挨着美丽的措勤湖和一座寺庙。遇到司机照顾,汉族游客可以吃到革吉小饭馆里的面条,热乎乎的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