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

第3部分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第3部分

小说: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缩减到几十米的宽度,最后再坠入落差50多米的壶口狭谷,由此便形成了巨大的壶口瀑布群。壶口瀑布在汛期,瀑宽可达50米,在一般情况下也有30米。而据汛期时来过的游客说,汛期的水势太大,游客反而无法靠近欣赏。我曾分别从加拿大和美国两边欣赏过尼亚加拉瀑布,但当那年4月份来到壶口时,依旧感觉震惊,真有些李白所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瀑布两边的河岸全是较为平整的大岩石,表面覆盖着一层黄土,瀑布没有围栏,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距离瀑布太近。据当地人说,几乎每年这里都有意外发生。    应县木塔  山西的旅游景点还有北岳恒山、恒山悬空寺、大同华严寺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双林寺。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塔,佛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195年),高67。31米,原塔所在佛宫寺已毁。但是木塔经历过元末大地震、20世纪60年代的河北邢台、唐山地震,都未受到影响。不过文物工作者还是担心雷击等其他天灾。


第一部分:三晋大地白马驮经到洛阳

  (161元3天游洛阳)    游过第1章后,已花费421元,走了6天    亮点:白马驮经、世界遗产龙门石窟、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二程故里     主要开销:略    巍巍太行  莽莽黄河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境内有巍巍太行山,莽莽黄河水。河南位居中州,四周环绕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和山东等五省,古来即为帝王逐鹿中原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和安阳等三地。而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明。    9000年古老的骨笛  1979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护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带学生开荒种地时,挖出石铲、陶壶,在考古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贾湖遗址(距今已近9000年)由此被发现。出土的龟甲上,有契刻符号,可能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骨笛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吹奏乐器。贾湖遗址连同跨越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三个时期的唐户遗址(距今8000—4000年),证明河南早就是一处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河南诞生过思想家李聃、庄周、程颢、程颐,政治家商鞅、李斯,以及民族英雄岳飞。  河南在唐代设河南道,北宋置京西北路,元代分属中书省及河南江北行省,明代为河南布政使司,清代为河南省。河南曾名“豫州”,故河南简称“豫”。


第一部分:三晋大地二程故里 伊洛渊源

  龙门石窟  (门票旺季80元,淡季60元)  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甘肃麦积山、四川的大足,并称我国五大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伊水两岸。河岸两侧,香山、龙门两山对峙,有如天然门阙,故得名“龙门”,又称“伊阙”。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等各朝代。北魏和唐代的大规模营造连续长达150多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尊。其中奉先寺、宾阳中洞、古阳洞和莲花洞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洞窟,不少造像西域风格鲜明,洞口门柱中甚至有希腊三大石柱风格之一的爱奥尼式,另外莲花状的藻顶给人印象深刻。龙门石窟内最小佛像只有2厘米,而最高的则达到17。14米。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市区有81路公交车前往石窟景区。    断崖飞瀑 云台幽谷  (云台山门票120元*)  从洛阳往东北不太远,是太行山麓的云台山,它是中国首批加入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国山水,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北,由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巨大落差造成,山势高峻,群峰似刀,山上时有白云缭绕,断崖飞瀑,幽谷清泉,雄险奇幽,风景兼具江南山水的婉约与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  云台山的峡谷地貌在东亚大裂谷作用下形成,属构造剥蚀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峡谷生态多样,分云台山瀑布、青天河碧水、神农山长城、峰林峡、青龙峡幽谷等5大园区。游云台山,可以感性地了解构造剥蚀地貌的成因。  红色“崖墙地貌”,即为云台山特有,地质沉积产生浅红、紫红的石英砂岩,在断层运动影响下形成断层崖面,再经氧化作用而变成红色。在潭瀑峡,有一处罕见的波痕石,是几亿年前大海波浪冲刷后留下的波痕化石。云台山成立国家地质公园后,为类似的古地球痕迹都建立了标识,以利于地质学科普。    世界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4年开始,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世界地质遗产,追索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史,保护人类不可再生的地质财富。中国第一批申报了8个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内专家组严格筛选、评审并推荐,它们是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以及河南嵩山。全球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共有28处,中国推荐的8个均入选最终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决定将隶属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在北京,负责全面收集中国、亚太地质和全球各地公园(包括以地质遗迹为主的国家公园)的有关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收集、整理的工作。2005年初,中国又有浙江雁荡山、福建泰宁、内蒙古克什克腾、四川兴文等4处地质公园入选这一名单。


第一部分:三晋大地丝绸之路

  (829元8天从华山到乌鲁木齐)    环游中国至此,已花费583元,走了9天    亮点:华山*、大慈恩寺、兵马俑、景教碑刻、敦煌、阳关*、交河故城    主要开销:     

      

  黄土高原 渭河谷地 河西走廊  陕、甘分属黄河中、上游。陕西因在陕县(今河南境内)之西而得名。甘肃古有甘州、肃州,即今张掖、酒泉,甘肃也由它们而得名。陕西秦岭,是黄河、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省内分布着黄土高原、渭河谷地。而甘肃东有黄土高原,南有起伏山地,著名的河西走廊,起自兰州,止于疏勒河玉门关,长达1200余公里。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自西安起,到新疆楼兰后,分北、中、南三路,连通中国内地、西北和西域各国。而今天我们在旅行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自西安开始,经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咸阳、扶风、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玉门关、新疆吐鲁番,最后到达乌鲁木齐。  新疆吐鲁番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境内的交河故城,曾是车师前国都城和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中国段”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申报项目。    幼儿瓮棺与伏羲造字  陕西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遗址位于西安半坡,1953年发现,断定其存在时间为公元前4700… 前3600年,是母系氏族的聚落。半坡遗址共出土圈栏2处、陶窑6座、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近万件。半坡出土的45座房屋遗迹,形状有方有圆。陕西古为秦地,简称“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陕西又有“三秦”之称。“秦中自古帝王州”,远古时期,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  甘肃新石器时代大地湾遗址年代前后跨越3000年。据测定,遗址属于公元前7800… 前4800年。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附近的秦安县五营乡,于1978…1982年发掘,并于1995年补充发掘,共出土241座房址、104个灶址、墓葬70多座、壕沟9条,以及陶、石、玉骨等文物将近1万件。由秦安北去不远,就是华夏始祖伏羲氏的出生地成纪,相传他推演八卦,教授渔猎,并创造了文字。  陕、甘一带在唐朝属关内道,唐天宝年间,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设河西节度使。北宋时期陕甘基本是利州路、秦凤路所在。元代设陕西、甘肃行省,明代设陕西布政史司,范围包括陕西及今天甘肃大部分。清代设陕甘总督。而交河故城所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汉代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唐代为西州,宋属高昌回鹘王国,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设吐鲁番直隶厅。考古上,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及文书为中国近代重大考古发现,遗址距吐鲁番市42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埋葬有高级官吏和普通百姓。


第一部分:三晋大地开放的大唐

  只有一个强盛的王朝,才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允许来自叙利亚、波斯的基督教“异端”在东方传播其思想。  唐代高僧玄奘在佛学人才汇聚的印度那烂陀寺学习,是少数通晓50部经论的“三藏法师”。离开印度归国前,印度的戒日王召开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18天之中,玄奘大师先后与500位高僧切磋佛经教义,500人中无一人能辩过玄奘。不过此时印度大乘佛教,已由鼎盛走向衰落。    游学十七载 行程五万里    玄奘回到长安后,最初的心愿是在洛阳少林寺设译场译经。唐太宗把地点安排在长安,他便欣然接受……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成为吐蕃赞普。这一年,高僧玄奘历经周折,启程赴天竺(今印度)求取佛法。玄奘西去印度“留学”前,已在中原各地多处游学,他听到众僧对佛经真义众说纷纭,便立志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学习。然而,唐朝尚有内忧外患,官府明令,严禁百姓、僧众出关。  玄奘先因天灾,随灾民西迁天水,由天水,一路讲经西行,于公元630年到达天竺,在最著名的那烂陀寺就学,前后5载,主要学习大乘有宗。之后,他又到天竺其他地方向高僧请教,了解小乘佛教,学识越发深厚。那烂陀寺是当时天竺各国的佛教中心、佛学最高学府,曾汇聚1500名教师和1万名学生。玄奘在此学习大约100年后,莲花生大师也曾在此学习,后到西藏弘法半个世纪。那烂陀寺后毁于公元12世纪。  玄奘在印度一呆就是十多年,其间他学习了所有大乘著作,公元642年,他准备启程回长安,曲女城的戒日王正举办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特邀玄奘做论主。玄奘的思维缜密、敏捷,连续在18天里,与500名高僧辩论,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当时的辩论形式,不知道是否与现在常在藏区见到的辩经有相似之处。玄奘连续18天与500人比“高低”,又好似中国武林中的擂台赛。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正式向天竺戒日王辞行,东归长安。他经过今新疆南路、于阗、楼兰等地,走了大约两年,其间被西域一个国王留住说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长安,受到房玄龄带文武百官的迎接。  玄奘大师取经路上17年,行程5万里。17年当中,他主要是博学众家,悉心研究佛经,还参加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辩驳。往返西域的路上,他为僧众讲经。最后又从印度带回佛像及佛舍利150粒、梵文经典657部,包括大乘经论416部、小乘上座部经律论15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外道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  玄奘离开印度第6年,基督教传教士来到西安,并受到太宗礼遇。传教士为波斯人,先耐心译经3年,获得太宗欣赏,帮助传教士建造寺庙。  此时,开放的大唐,依然允许景教勤恳地争取自己的信徒。景教力图把基督教义在中国本土化,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行文上可以领略不少。    佛经新译“五不译”  一场新译佛教的活动,在唐太宗支持下,迅速展开。玄奘起先请求在少林寺组织译场,翻译佛经,但皇帝定下“三藏法师”的译场为长安,征召译主,聘请文字学勘定和精通梵文的僧玄“梵呗”等10种高僧能人。玄奘当然也就欣然接受。译场最先设在弘福寺。  据说长安译场内的工作人员多时达到600人。高宗李治为方便玄奘译经、存放经书,先后建大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为密檐楼阁式砖塔,塔高64米。译经活动一直持续了17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包括:《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大菩萨藏经》20卷、《瑜珈师地论》100卷、《俱舍论》、《成唯识论》10卷、《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大乘广百论释论》。大师将在印度之所学俱传中国。  玄奘大师本人精通梵文、印度方言、印度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