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管好你的嘴 >

第25部分

管好你的嘴-第25部分

小说: 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轻易滥用口头禅

  口头禅是常挂嘴边的话语。人人都有口头禅,它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平常日积月累而养成的。口头禅一旦形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搀在平常说话的语流里。
  口头禅一般分两类:一类是职业用语经过缩略而俗成的惯用词;另一类则完全属于社会流行用语。
  职业惯用语用于职场中,只要对话者双方能心领神会,则无可厚非,但若是主客双方非同一职业,就不可烂用本职业惯用语当口头禅了。尤其是服务行业,内部员工就常用惯用语对话,冷不丁没管好自己的嘴,也将行业惯用语当做口头禅与客人去说,那就很可能要闹出笑话来。
  就拿民用航空业来说,飞机在着陆之前,乘务员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把一切留在飞机上的机供品,包括饮料、用具用封条封好,保存。于是某某物品“封了吗”与“封了”就成了乘务员之间交流的行话。
  偏偏有“不明事理”的乘客睡眼惺忪地向乘务员要杯可乐之类,若是乘务员脱口而出:“啊,可乐?我们都封了!”乘客会做什么反应?要是逢得有喜欢“搞笑”的乘客,很有可能就会趁机大智若愚地惊呼:“什么,我要杯可乐你们就都疯了?”这就像乘务员在给客人送餐时,用自己的行话毕恭毕敬地一个个问过去:“要吃鱼饭还是鸡饭?”要是逢得“要吃人吃的饭”的乘客,这么一咬文嚼字,岂不又成幽默的段子了?
  由此可见,职业行话是不能被当做口头禅随便使用的,否则就很容易造成有意无意的别解。
  使用社会流行用语做自己的口头禅的语式就比较宽泛,然而口头禅有讨人喜欢的,但也有讨人嫌的。讨人喜欢的口头禅大抵会被视为一种美,因而被人接受。比如较为礼貌的“对不起”“我试试看”“有请”等,体现出一个人的说话素养和文化气质,没有人不乐意接受。但讨人嫌的口头禅就不一样了。比如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地骂等口头禅的人,自然让人觉得粗鲁无教养;比如说话时喜欢插几句摆老资格的“说句大实话”“我以前……”“想当初,老子……”;再比如逢友张口闭口总说他人“真没劲”“真无聊”“真讨厌”……这些讨人嫌的口头禅或多或少地都有损自己的形象。还有更糟糕的口头禅,就是轻诺式的口头禅。比如一些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人,逢人逢事便以“有事找我”“没问题”之类,都有可能既误人也误事。
  我曾经有个助手,人不坏,就是性格特别的“面”,凡事交代他去做,他都会不假思索地给你来一句“没问题”;即使一些有难度的事,他在领任务的同时,也是“没问题”,结果呢?经过一段时间证明,他是我手下办事最容易出问题的人。
  “没问题”这句口头禅本身就有问题!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都起到了对事不负责任的效果。任何一件事情在办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这样那样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问题,在对接受的任务做出利弊分析之前,就“很痛快”地来个“没问题”的口头禅,实际上就是对布置任务者的一种口头应付。口头应付完了并不等于事办完了,接下去你要为自己的“没问题”的允诺付诸行动,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问题出现了,你怎么办?我的那个“没问题”的下属于是就不知所措,结果屡屡给我误事,甚至还给我误过大事。经过几次教训后,现在他终于不敢再轻易妄用“没问题”这个口头禅了。
  讨人嫌的口头禅甚至会阻碍正常的人际社交。不过这类口头禅只要没有成为顽疾,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予以改正的。有个女孩初到一个公司搞公关工作,刚开始大家都很喜欢她,可是没多久,她的这种“待遇”便发生了变化:很少有人再愿意和她交往,这让她很苦恼,有一种被人摒于圈外的落寞。后来,一个难得的朋友帮她解开了疙瘩:“就是你那几句讨人嫌的口头禅,才导致人家不愿与你相处。”这个女孩终于明白过来了,原来口头禅对一个人社交生活带来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于是她下决心对自己过去常挂于嘴边的口头禅进行一番疏理,比如每当别人说起某件新闻时,她把“我不信”改成了“真的?”;比如大家在评论某个人时,她把原来的“讨厌死了”改成了“我和他只是有些分歧”……经过一段时间历练,果然见效,大家又很乐意和她交往了。
  同样是口头禅,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为什么二者前后所带来的结果竟是如此不同呢?我认为是角色和态度起了决定作用。
  先说角色。口头禅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与他的社会角色是否相称。像前面提到的把国骂、乡骂、地骂当做口头禅者,我不用说,谁都可以想像得出来,在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群体当中出现得最多。我想,如果一个大学教授当着众人的面也将如此痞言痞语的口头禅挂在嘴边,一定会让他的学生误以为这是地震的前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语言和社会所赐予他的角色定位出现了脱钩。那个女孩子前一个口头禅“我不信”显然不符合社会对一个职业公关者的角色要求,而经她自我调整,变成疑问式的“真的?”这就和她的角色定位靠谱了。
  再说态度。一句口头禅,可能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前面提到的我那个逢事均以“没问题”为口头禅的助手,既说明他容易用嘴轻诺,也说明他对所接受的任务在态度上并不认真。而改“我不信”为“真的?”那个女孩后来能让人喜欢,关键就在于她对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真的?”,很可爱,也很天真,重要的是因此她获得了亲和力。
  由此可见,要想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在铸就自己相应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历练好口头禅这一环真的不容忽视。


好口才未必能成就沟通

  现在有许多人谈论好口才时乐此不疲,认为在这个社会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因为人们做了太多的好事他人未必会知道,只要能说会道,能侃,什么事都用嘴表达到极致,凡事就能达到话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烛之武退秦师靠的是口才;春秋时的毛遂自荐使楚,迫使楚王歃血为盟靠的是口才;晏子游说秦国时让耻笑他个矮的文武百官反而蒙羞,靠的也是口才;纪晓岚N次把将要掉下的脑袋保全不失,靠的还是口才。在这么多的史实面前,谁敢妄说好口才无益?
  好口才当然有益,但不是事事如意!比如沟通,我认为仅有好口才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内秀品质。就像一组被称为很好看的吊灯,只有在接通电源,看到它的照明后,我们才能接受“很好看”的评价。假如一个口才好的人不具备内秀品质,只会像做官样文章般地夸夸其谈,这种好口才岂能服众?《水煮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
  唐僧等人从高老庄出来,沙僧凑到唐僧身边道:“师傅,徒弟虽然愚笨,但还是好学之人,前几年靠抄袭师傅混出点名声,现在在师傅身边还好说,如果哪天大家都单飞了,我如何立足才好呀?”唐僧轻轻伸了伸腰道:“你能有这个危机意识却也是不小的进步,凡事你要多观察呀。”沙僧不乐意了:“昨日我偷偷在师傅房外听得你给八戒开小灶,都是同门师兄,为何偏心起来?”
  唐僧嘿嘿一笑:“你果然比猪还笨,你知道你最缺什么吗?”沙僧回答说:“我有点木,反应比别人慢。”唐僧道:“看来你还很了解自己。你们仨当中,数你最不会沟通,这都是由于你内向性格所致。”沙僧道:“昨天晚上我倒是听到师傅对八戒分析干系人,那言外之意沟通就是跟干系人的沟通了?”
  唐僧点点头:“你还真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不错,我们分析干系人是为更好的沟通做准备,它是沟通中的重要工具。”沙僧疑道:“口才好不就是能沟通吗?我看师傅口若悬河,而我这么愚笨如何去沟通呢?”唐僧道:“口才好是沟通的一个条件,但却不见得口才好就可以很好地沟通,或有效地沟通。”(这段文字已经本书作者改写)
  唐僧语不多,却道出了人际关系中好口才的实用价值。
  什么是有实用价值的好口才呢?在沟通中能以真情达到有效的说服目的,就是有实用价值的好口才。要检验其实用性,就要看你跟谁说话。好比一个演讲家,他在农民面前大谈特谈国企应该如何清理不良资产,这样的好口才岂能和农民达到沟通的效果?你为什么不能谈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三农”问题、“白条”问题呢?也许你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你的好口才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要紧,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否则便是一种不老实的自欺欺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本百科全书。如果你不懂装懂,外行充内行,那么你不但说不服别人,反而会处处露怯,弄得自己一身骚。即使一个被公认为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敢妄称自己凡事无所不知。所以,最有效的说服和沟通应该以襟怀坦白为基础,而不能光凭所谓的好口才耍嘴皮子。
  我们常听人评价某某某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是其口语表达能力出众,口齿清楚,思路清晰。但实用口才的真义是说服对方。具有好口才的人固然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讲家,但却不见得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要说动对方改变原来的主意,以真情动人远比高超的嘴皮子更有效。同时还得熟稔心理战术,通过与他人的语言沟通,了解对方心里究竟怕什么,不怕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此建立起谈话的感情基础,就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沟通说服进展顺利。
  荀子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说,能达成有效沟通的语言是美好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光芒四射。穆者,意为形式美,它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本身达到;皇者,意为内容美,必须通过说话者的真情流露来达到。真情是语言沟通的灵魂,没有真,没有情,话说得再好听,也打不动他人之心。怎样表现自己的真诚呢?说话直截了当且中肯,这是其一;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则是其二。如果你在各种话题上都做到了中肯、简练,那么你就能赢得他人同样是真诚的尊重。真诚无价!
  如果用线来比喻,那么口才和沟通就是两条并行线,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但却不可能互为因果。好口才未必能沟通;能沟通未必好口才。这是规律!


特殊场合的特殊语言应酬

  许多人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正常,可是一旦到了一些特殊的关头,需要他说话时,那张不争气的嘴就连一句有用的话也说不上来了。比如遇到爱饶舌的常客,比如探望病人,比如在酒桌上……他们总想说些什么,但却总是为自己言不达意而感到困窘:该说的话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依我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自己说话的要求太理想化了。换个角度说,越想让自己的话精彩起来的人,就越容易在临场发挥时出纰漏,甚至犯低级错误。这可不是“笨嘴拙舌”惹的祸,而是心态出了问题。
  如果每次遇到特殊的场合都如临大敌,那就会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高度紧张,语言的发挥岂能正常?这样一来,讲错话,讲反话,讲不该讲的话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考察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关键在于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的一两句话。平常相处中,由于大家都没有心理负担,也许有一些很精彩的话因为引不起他人的注意反而显得平庸;但在特殊场合,当他人对你的话很在意的时候,如果你也有平常的那种精彩,那才叫真正的精彩。
  所谓的特殊场合本身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特定性。它只是一些有因性心理条件反射的本能产物。就像一个人想说什么话,却欲言又止,那肯定是因为他在一瞬间考虑到一句话出口后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所致。但有一些特殊场合是有特殊对象的,面对这个对象每个人都有着一种不可回避的心理共性。比如对一个不速之客,比如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酒局”,比如对躺在病榻上的病人,在这些人面前,语言应酬是必要的。但这类场合的语言应酬却不像平常说话那样简单,而是要看你临场把握语机的水平。平常能说会道者算不上好口才,真正的好口才者,是那些在各种特殊场合都善于把握住相应的语机进行相应应酬的人。
  下面,我就如前提到的三种特殊场合的特殊语言应酬谈一些个人看法。
  巧逐不速之客朋友多,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