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管好你的嘴 >

第24部分

管好你的嘴-第24部分

小说: 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一个陌生的群体而言,故意回避或有问不答,均被视做对这个群体的拒绝;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所接受,而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第一印象是带有根本性的。如果你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个陌生群体当中出现“言失”或过分表现自己的所谓口才,那么你在这个群体当中会很难生存。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

  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小误会或小磨擦,在日益多元的社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胸怀宽广的人大致会过而即忘。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般胸怀。在人际交往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争吵原是出于某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但由于一方逞一时口舌之快,说了带情绪的话,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愿意做省油的灯,受羞后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讥,从而导致双方你来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
  爱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大多数是心浮气躁、又习惯指责他人的人。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忍”字。只要不顺心,见事骂事,见人骂人,为的是排遣胸中的忧烦,仅此而已。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焦躁的情绪得到宣泄了,被骂者的心里感受如何呢?
  当然,逞一时口舌之快者也并不都像如上所说的那种可怕之人,平常社会活动中,正常人也时有来这么一两下,但此“快”字必也是一闪而过,接下来的便是“不快”了。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你在超市排队付款时,队伍前进的速度非常缓慢,前面有一个老太太“霸”在收款台前用了很长时间数着收款员找给她的零钱,你一面心疼浪费掉的时间,一面强耐着性子等了好久,最后终于按捺不住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就这么冲动的一句话刚一出口,你立马就感到后悔、脸红。这就是我所说的正常人的逞一时口舌之快。
  就像人打完喷嚏会竖起一阵毛孔一样,但凡逞一时口舌之快其实也是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喷嚏的快感是纯生理的,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搀有极浓的心理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克服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从平常的自我心理调节上下功夫。
  这就像围观、看热闹者即时的心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A公司起诉B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看热闹的也分好几派。有希望A公司输的,有希望A公司赢的。最终A公司放弃起诉,双方和平解决问题。可惜那些爱看热闹的人由于没热闹可看了,那种莫名的快感也就没了。
  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在心理上也有围观、看热闹者的意味,他嘴发痒了,你不让他宣泄,那张嘴岂不更痒?然而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事情靠自己找快感的谩骂和攻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事情办得更糟。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克服,那么你就应该常备相应的补救措施。我有个老朋友叫黄康,见什么不舒服都习惯逞一时口舌之快。其实言多必失这道理谁都明白,但黄康是打死也不信这个邪。
  记得有一次他负责招聘,一个应聘者说自己是北师大毕业的,但没具体说是师大哪所学院,黄康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让人大感不恭的话:“北师大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这话的意思不就是怀疑那人有点儿徒有虚名吗?黄康这话让那人逮个正着,非让他说出北师大到底哪所学院是末流。众所周知,北师大几所学院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哪所也不至于末流。黄康的话其实是话赶话赶出来的,只要承认自己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就完了,但黄康确实不同凡响,他当时具体怎么说的我记不住了,反正是绕了个大圈子,最后把“末流”解释成为是“中不溜”的意思。哈哈!老黄真不愧高手!不,是高嘴!
  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宣扬黄康的随机应变能力。而是想说:对于有逞一时口舌之快者,最重要的是不断培养你的耐性。一个耐性强的人,是很少从逞一时口舌之快中找快感的。


别动辄狮子大开口

  提到狮子大开口,想必很多人都会找出一大堆搞笑的段子来。为什么呢?大家对这种小人实在太瞧不起眼了,但事实上这种人在当今社会上不但没有绝迹,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这里所说的狮子大开口,专指那些游手好闲,只会四处钻社会的空子,以“维权”为理由,找机会勒钱“发家”的无聊之徒。他们的目标十分明显:抓住一些著名厂家或商家的产品质量问题,幸灾乐祸地猛敲对方一把。
  当然,产品的质量应该接受消费者监督无可厚非,但凡“万密”必有一疏,如果为这一疏而让厂家或商家付出不合理的代价,那该是谁的悲哀?这个问题法律上没有解释,因而在客观上纵容了别有用心者的行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找上门来,又是要求赔礼道歉又是狮子大开口地索取经济赔偿,厂家或商家真是名利两失啊!
  据某报载,2004年7月7日,浙江一名消费者从购买的一箱未经拆封的啤酒中,发现一个空瓶,遂向厂方提出5000元的赔偿要求。厂方认为这名消费者的要价实在太离谱。此事一经见报,立即在老百姓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依照《消法》的赔偿规定,厂方答应赔偿两箱甚至三箱相同牌子的啤酒,可以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相当的“够意思”。但是消费者勒索5000元又从何而来呢?据说该消费者的大口是张在精神损失费的赔偿上。这就奇怪了:精神损失是由什么来界定的呢?当人家用这个问题向他提问时,这个消费者自己也不知道咋回事:“反正精神损失费就是精神损失费!”既然你自己也答不上来,这索赔5000元的标准又从何说起呢?
  除恶安良是法律的应有之义,但让一种不良用心得逞,将会招来一片更无聊的效仿者。据说如上那位仁兄拿出空啤酒瓶后,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他的几个熟人纷纷给他出主意:这下你可中头奖了,赶快给啤酒厂打电话,要求赔偿。你说这些人的嘴都叫什么嘴来着?
  “维权”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了头,更不得以维权为由,向厂家狮子大开口。这种行为,即使从法律上能够解释得通,但就个人品质而言,你还能剩下什么呢?
  再说了,现在是法制社会,任何一宗经济索赔案都要经过严密的法律程序来完成,这无疑给狮子大开口者也镶上了一定的风险。
  2003年夏天,石家庄桥西区法院审理了一起交通事故索赔案。受害人小明(化名)状告一小客车司机把他撞成软组织挫伤,要求法院判司机赔偿他医疗费5736。30元,继续治疗费6000元,护理费、营养费3000元,误工费32400元,服装、皮鞋、眼镜及自行车损失800元,精神损失5000元,合计52936。30元,并要求司机承担诉讼费用。
  法院在认真调查、取证和参考了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出具的相关材料后,判定该案的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共计3147元,由小明承担2589元,司机承担558元。另外,判定司机负责赔偿小明各种费用共计620元。小明狮子大开口后却给自己设了一个陷阱:他提出的5万多元的赔偿请求,最后只得到了620元的赔偿;由于赔偿请求提得过高而支付了2000多元的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
  小明敲钱没敲成,反成了索赔案当中狮子大开口倒贴钱的笑料。
  当然,作为当事人,谁都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适用的是填充式的赔偿制度,当事人要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达到实际的法律救助就需要选择适当的诉讼请求。上述案件当事人小明大嘴一张,犹如猛狮,这就扩大了诉讼请求范围,所以要承担不予支持及交纳相应诉讼费的风险。
  如上两个事例在给无聊的狮子大开口者以莫大的讽刺之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提出这样一个警醒:做人是要有度的。做人失度,办事、说话也都会跟着失度。小题大做、狮子大开口者首先是由于做人失了度,因而他的“嘴”也跟着失度。
  说大话要有说大话的本钱,没有这么大的本钱,狮子大开口,那叫”折纸为狮”——没底气。一个没有底气的人把话“放”得很大,最终又能图得什么呢?我看除了为自己非理性的语言失度埋单之外,再有就是懊丧了!


忠言未必要逆耳

  忠言必须逆耳吗?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扭曲成某种定义化了,因此才成了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否!
  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逆耳之言如何让人好接受?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而这种人也有所谓的“忠言”,那么他们的“忠”从何而来呢?挑他人的刺而来。因为爱挑人刺,嘴又封不紧,情绪一上来叽叽歪歪地说到你没有脾气为止,末了,还要再“赠”你一句“我这是为你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云。每逢此境,你是真该感谢对方呢;还是该暗骂一句“去你的吧”?
  不过,善意的忠言也确实有逆耳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受言人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容易受特殊的感情支配,以至与对方善意的有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的交叉,这就促成了逆反情绪的再生,越是忠言越觉得逆耳。
  打个比方。一个团队的部门经理在已经知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把事情办砸的前提下,尽管没有对他做太多的指责,还是忍不住要向他提出诸如“下次再不能重复上次的错误了”之类的忠告,即使你指出的问题很有道理,对方也很有可能心里不买你的账,大有可能在心里骂道:“你他妈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自己去试试!”显然,这样的忠言效果就是失败的。假如此时你能说“你已经尽力,事没办好我也有责任”之类的安慰话语,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部下岂会抵触你的忠言?
  如此看来,仅有“为别人好”的善意献言还不够,要使献言变成对方能接受的忠言,献言者就必须掌握“管嘴”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现实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听到一种嫉恶如仇、满口仁义道德的逆耳忠言。于是我们也往往会强制自己必须把“忠言”当忠言,像喝苦口良药般虚心地采纳,但凡屡试不爽后,方才会觉得苦口良药和忠言逆耳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将二者彼此互喻或类比,实在有些牵强,因为忠言是不能当做药汤从人的嘴巴往肚子里灌的。
  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爱接受逆耳的忠言。如果实在要说忠言是药,那么这种药也是顺耳的比逆耳的更具治愈能力。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只有顺耳之言才能鼓起人们发奋的斗志。
  如果忠言必逆耳的话,那么我就要问了:中国古代又有哪个君王是因为听从了逆耳的忠言而成为一代明君的呢?是秦朝始皇,汉代武帝,还是蜀国刘备?又有哪个君臣是因为勇于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受到重用的呢?是屈原,吕不韦,还是岳飞?既然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忠言逆耳的成功经典,恰恰不乏因为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丢失小命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那些“割耳朵”的话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认做忠言呢?即使忠言逆耳成立,那么,好言相劝又能叫什么呢?
  经验和事实告诉人们,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好心人愿意把对他人的劝语故意说得像割人耳朵般难听,即使是家长对小孩的教育,也并非只有以骂来解决问题。诚如一个作家所言,察纳忠言,固然是应有的雅量,但不上道的忠言,还是不听为好!当然,逆耳的忠言不是没有,但它只是整个“忠言系”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而且献言者大多数还带着情绪或仅仅是为自己找一种悖论的借口;更多的有效的忠言,还是来自友好与善意的诱导。所以,逆耳的忠言并不是最好的忠言。
  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还是一般熟人,只要你是真的有意向对方献上忠言,那么就请你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把嘴管好。做到这一点,你所献的忠言就一定不逆耳。
  除此之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言也很重要。一般而言,有意献言者最好事先安排“一对一”的形式,以避开他人耳目,引发不必要的传言,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别轻易滥用口头禅

  口头禅是常挂嘴边的话语。人人都有口头禅,它是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