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经赢你的大学 作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

第6部分

经赢你的大学 作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北京,远赴边疆;二是去出版社。两个机会好像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他的媒体梦想,但又似乎都存有遗憾。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一份号称投资1亿的新改版的报纸,轰轰烈烈地开始招兵买马,这令饱受求职之苦的学生们〃趋之若鹜〃,纷纷投送简历。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实际上,马锐的求职方法暗合了应聘的一些规律。大学生在求职时一般采取直接投寄或者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送简历,除非实力超强,否则这种方式很难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求职时除了实力的较量,往往细节能决定胜负。 
  通过笔试和面试,马锐被这家报社聘用,除了如愿以偿地进入媒体机构而且还是一家财经类的媒体,而且还解决了北京户口,用他的话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马锐再次在求职的关键时刻轻松破门。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的热情已经空前高涨。当时他主要负责采集医药卫生类的新闻,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僳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白天,他很早就赶到各大医院,中午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晚上回到报社交稿,常常加班到深夜。 
  就这样,马锐从4月干到7月,就在生活似乎走上正轨的时候,马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由于这家报纸改版后定位不准,版面再次发生调整,马锐清楚地感到改版后的报纸和自己的新闻理想有所冲突。毕业那年的9月,按捺不住的他径直找到社长,说要辞职。这个时候,他的户口还在办理之中,虽然单位领导一再提醒他要仔细考虑,但马锐还是执意离开。于是,当初的〃完美结局〃以失业和户口打回原籍而告终。 
  失落后的再次冲击 
  〃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辞职后的马锐状态很不稳定,这时他再次想到考研。十一二月,正是考研的冲刺阶段,而马锐由于情绪低落最终因一门专业课没及格而名落孙山。 
  实际上,不少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业,考研,就业,考研,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对自身定位的不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把过程当作目的,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辞职后,半年没有收入,本来积蓄就不多的马锐已经身无分文,而父母对于他在工作上的得而复失也极不理解。垂头丧气的马锐不愿找家里要钱,最后甚至到了连回家的车票钱都凑不出的地步。2003年春节前夕,他好不容易找朋友凑足了车费,回家向父母借了500元,重回北京找工作。 
   
  第18节:代价或许就是经验 
  此时,马锐的梦想依然是进入媒体工作。碰巧一份新的周刊正在创刊,有着半年媒体工作经验的马锐前去应聘,和招聘人员一拍即合,并负责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两个栏目。〃那个时候我每周要写七八千字,十分辛苦。〃然而,回想起那一年的工作经验,马锐至今心存感激。他开始学得〃踏实〃,在采访前努力做足功课。在做人物采访之前,他对此人所从事的行业、背景都了如指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压力越大,成长越快,这一年的收获特别大。〃 
  对于人际关系尚不宽广的他来说,如何联系到采访对象是一个重大考验。每一次采访热点人物,马锐都多方联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保证了40期周刊期期没落下。1年下来,署着他名字的稿件已经有15万余字,对此马锐既满足又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锐的媒体梦似乎还是不太顺利。一年后,这家周刊因为香港人撤资而倒闭了。 
  何去何从?再次失业的马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坚持自己长期以来的理想,继续做媒体?还是顺应现实,选择现成的工作机会?当时新浪网正好有一个机会,马锐以为如果做网络,就意味着放弃当时的理想,有朋友劝告,别这么天真了,工作最要紧。马锐一咬牙,选择了新浪。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马锐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起跳,他开始对网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最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自己的事业,马锐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规划。 
  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有了人生规划的马锐不久后再次跳槽到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全力推出自己策划的招聘服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招聘服务,在产品本身,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于目前其他人才网站的功能,更加方便企业选择人才,也使求取者能较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逐渐找准定位的马锐来说,任何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能否创新、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却忽略了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宁为凤尾而不做鸡头〃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虚荣,它使相当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求职的瓶颈。〃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与命运也许都不能完全把握,你所能把握的就是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积累和思考。〃中考、高考、就业,在这些关键点上我都抓住了机会。〃对于马锐而言,除了临门一脚的幸运,他所具有的还有抓住临门一脚的实力。 
  专家点评 
  代价或许就是经验 
  点评人:杨开 
  马锐虽然有着不断随风改变的目标,好像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他所具有的坚持与探索精神、敢于放弃的魄力使他的职业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清晰。马锐曾经走着一条中国大学生并不陌生的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学了自己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是讨厌的专业;周围人都说大学期间应该多实践,所以一、二年级时只要能参加的活动都参加;到三、四年级开始真正为前途着急,出国还是考研,打工实习还是多考认证?实在拿不准就一锅烩。看上去忙忙碌碌的大学四年过来,当迈向社会的大门时,依然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说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些经历并非全无意义,但是如果大学生早点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也许能少走很多弯路,马锐毕业后的职业探索也许不会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在职业规划发展的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小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有职业生涯的教育,他们有比较多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父母也会很好的支持他们。而在目前的中国,职业规划的普湴程度还很低,没形成有意识的教育,单纯的应试教育又使学习成绩成为了学生惟一追求的目标,而大部分父母更视学习之外的事情为洪水猛兽。所以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大一、大二还认为,师哥师姐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业余活动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以到高考报志愿时,只能凭家长的〃金玉良言〃,或通过对从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厢情愿来报志愿。所以出现像马锐这样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学着并非自己真正感兴趣专业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第19节: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如果说高中生还是懵懂年少,人生重大决策,如高考等多半还需听父母之言,那么上大学后,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时你可以选择抱怨别人为你选错了路,或者当初为什么没碰上名师指点,也可以选择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行动,以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发展。如果你选择后者,也许我下面的建议对你的生涯发展会有所帮助。 
  首先,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生涯大师舒伯(Super)认为,人在15至24岁间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活动、社会活动或兼职工作对自我能力、角色和职业做探索,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上大学前普遍缺乏职业兴趣的探索,所以大学期间可以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尝试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因为是在探索阶段,所以参加的活动,或选择的社会工作可以有比较大的弹性,让自己有多一些的探索空间。马锐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参加了很多活动,其实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是〃哪些是能够真正给他带来乐趣或成就感〃呢,他并没有很好地反省与总结,所以最后,他未能将自己的职业兴趣明晰出来。所以想让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诸多的活动中具体化出来,需要在参加每一项活动时,细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和能力所在,逐渐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有比较愉快感受或成就感比较强的活动上。对于那些缺少任何兴趣的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活动,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兴趣,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其次,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小时候我们听童话故事,故事里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变得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所以一旦我们学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眼前的路也似乎只剩下两条:或者换专业,或者漆黑一片的前途。但换专业又谈何容易,难道还真要退学重考吗?于是似乎只剩下了一片漆黑的前途。但这时如果我们看到黑与白之间还有更宽阔的灰色带,也许我们可以更积极地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看重学历的社会中,即使我们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它至少也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张社会承认的文凭;从更积极地角度来看,其实一个专业的学习需要一个人的很多能力。一个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也能够培养一个学生不少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或多或少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将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当我们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时,是否我们还可以选择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呢,可以用来从事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呢,而这所谓的兴趣一定是经过实践认识到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是大学还是今后工作中,我们都不能得到理性中的完美发展,只能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三,建立成就事件档案。一个人能够考上大学,能够顺利完成四年的课程,顺利毕业,这一点本身就表明,他在某方面具备相当的能力。同时,很多人在大学时曾经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也让他们学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可是当面对面试官时,当被问起个人的特点和长处时,似乎这些经历完全不见了,个人的特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能吃苦、能与人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沟通,做人积极,勤奋好学〃等等。当然,任何单位都会喜欢能吃苦、成长快、善于与人相处的员工,但个体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所说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同样是吃苦,有的人是指他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并且节衣缩食,而另一个人的意思可能是,他要放弃很多的娱乐和休息,把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某样东西。捕捉到这些差异,准确而鲜明地表达自己,一定比千篇一律的描述,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并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一些特质吗?你有办法向别人,比如一个面试者,描述你的这些特质吗?如果坚持记录令你骄傲或有成就的经历,一次奋发、一次失败、为某个目标奋斗的历程,记录每一个特殊的经历中表现出的你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素质,并将它们建立成档案,这个档案将成为令你为自己自豪和在求职中胜出的理由。 
   
  第20节:工厂里的研究生 
  最后,避免盲目的考证或考试。马锐冲刺过很多目标,考公务员、考研、读MBA等等,大学生确实比较容易陷入各种热门的考试中。也许是因为大家觉得大学教育太普通,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或者认证,才能真正成为精英。诚然,获得深造或者通过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获得理想工作的成功率,但当目标不明确时,更容易像马锐一样似乎也付出了,却很少得到结果。因为人是匆忙和浮躁的,心中关注的是考过了、拿了证书是不是真的有好出路,对知识本身却缺少理解。这不仅使学习本身变得很痛苦,而且往往无功而返。所以建议大学生在想考证、考研或考GRE等时,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兴趣到底是什么,自己的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