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十月 2006年第06期 >

第19部分

十月 2006年第06期-第19部分

小说: 十月 2006年第06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赶庙会的小戏班子,都是用麻绳围着块平地做场子,支起了帐篷,用定期租来的几条矮矮的长板凳三面围起来,一面放一套围着皱皱巴巴的红绸帔的桌椅,两边居然也挂两块布帘儿当上下场的守旧,后边搁着一只包罗万象的旧戏箱。附近是耍猴 猁子的、说相声的、变戏法的、看西洋景的,到处锣鼓震天,变着方儿招揽流动的观众。挤不动的观众随时涌进来又退出去,而戏尽管演得火爆热烈,却不到一刻钟就停下来,向顾客们敛钱。李长林——现在取的艺名是“小香水”,除了演《小上坟》要另换装外,不管唱什么戏,都穿着不合身的一套红裙红袄旧行头,用红帕子包头,搽着胭脂白粉,描眉画鬓,踩着寸子,在场子上又唱又扭;锣鼓一停,他得赶紧向顾客们歪着身子道万福,向坐在前排长板凳上那些梳着旗髻的老太太们——这是庙会中一些最热心的观众——学着旗人的规矩,两手按在膝上请蹲儿安。有时那些急于继续看下去的老太太会感动地掉眼泪,说:“瞧这苦孩子!”于是从衣兜儿里掏出一把铜子儿,扔在班主向她们伸出的小箩筐里。临到下午游人最多的时候,为了叫座儿,“小香水”就赶快换上一身白裙白袄,头上依然红绸包头,却加插了朵白纸花。班主特别领着他站到戏棚子外吆喝起来:“看哪!小寡妇上坟!”此刻李长林真的忘了臊,随着笛子进场,唱着:“我今不上别处去呀,一呀心要上那刘家的坟……”他托着香烛纸锭盘子满场飞。还得不时卖弄跷功,向看客们故意抬起三寸小金莲来耍俏。但是等锣鼓一停,虽也有人向场地上扔几个铜钱,长板凳后站着的大部分观众立刻就散了。班主向人敛钱时,也有嗑着瓜子的闲汉们,故意朝李长林脸上吐瓜子壳儿,淘气的孩子会悄悄从外面扔来一块砖头,专砸他的小脚儿。有一次,一个进关不久喝得醉醺醺的大兵忽然扑过来,冷不防抽了他一个大嘴巴:“妈巴子这叫什么戏,打你个小兔崽子!”头上插的白纸花打飞了,差点儿没能站稳的李长林不知自己闯了什么祸,浑身直哆嗦。坐在前排板凳上的老太太们吓得赶快起身要躲出去,幸亏那个大兵很快被附近一个说相声的抢进来劝了出去。班主眼看观众都要“起堂”,急得又赶到戏棚外吆喝起来了:“看哪,‘小香水’的《小上坟》!小寡妇的死鬼丈夫升了官回来啦!”接着,所有附近卖艺的都立刻应声高呼:“好哇!小香水!”那时,不管耍什么玩意儿的,都讲义气,彼此互相帮衬捧场。 
  “好哇!大爷大叔们,给咱们的小香水再来个好!”班主又高声呼唤,得到再应声叫好后,他翻身挥手:“开锣!小香水儿别愣着!”从此,“小香水”的名声居然在各大庙会传出去了。小香水的《小上坟》还真能叫座儿! 
  小戏班子几个江湖艺人都真心诚意照顾李长林。赶庙会的时候,烧饼夹猪头肉、大碗馄饨、大屉羊肉热包子,顿顿都叫他跟着吃个饱,还特别另外给他几吊钱,叫他自个儿攒私房,别叫师父知道。可是李长林回家后仍然全数上缴师父。师娘知道这孩子实心眼儿,在家里每顿饭居然也给他添了点油水。李长林脸上有了肉,个儿也渐渐高了。“出挑得像棵水葱儿!”师娘背后十分得意地品评着,其实呢,心里恨不得赶快叫这棵水葱儿变成摇钱树。 
  小戏班里有个什么小生、小丑、须生、花脸都能扮演的老艺人常常夸李长林有出息。他说起山西运城有个出名的花旦叫王存才。能踩着寸子跟在拉戏箱的大车后面一口气走几十里路去赶场,晋东南一带没有不知道他的。乡下庄稼汉流传着一句话:“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临漪县有个妇女看入了神,回头想买碗凉粉儿吃,说:“拿碗‘存才’来,多加点辣椒!”周围的人笑得前仰后合,臊得那娘们没处躲。“我说,长林!没听见那变戏法的吆喝吗,玩意儿是假的,请神念咒是瞎掰,没真功夫不行啊!可别说演戏演的无非是‘奸臣害忠良,相公找姑娘’,这里面有学问哪。而且,咱们唱戏的也不全是下九流。王存才就掏出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血汗钱一万块大洋,送给一个得罪了顶头上司的穷县长,让他补上亏空交差,跟他说:‘我们知道你不肯让老百姓家破人亡才给罢了官,你免了那些苛捐杂税,才亏了公款!’一万块现大洋,大官看了不过是小意思,可感动得那个县长掉下了眼泪。后来那个县长在别的地方升了官,打发人来接王存才去享荣华富贵;王存才没去,照样唱他的《挂画》。你还小呢,要长志气啊!” 
   
  八 
   
  李长林有一天趁着师父师娘歇晌,来到夏小满家,向他述说了自己赶庙会的见闻。恰好夏老太太是山西临漪县人,说自己也听过王存才的戏。夏小满刚升级念高中,正跟一位教美术的教师学木刻,这个矮矮墩墩的小青年,浓眉大眼,嘴唇上小茸毛又黑又软,两条胳臂上可都是结结实实的疙瘩肉,经常挺着饱满的胸脯,觉得自己思想进步,一团正气。他立刻跟李长林说:“戏子也是人,怎么是下九流?只有你那位师父不把你当人看,那个大烟鬼!他也没把他自个儿当人看。” 
  李长林惊恐地回头看了看,连忙说:“他也是为了我好。他把他的玩意儿都传给我了。他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夏小满皱了皱眉毛,用手抓了抓头上硬扎扎的乱发,叹了口长气。“什么叫人上人?”他问。接着又说,“起码先把自己当成个人吧。人得有点儿骨气,赶庙会的那个老艺人倒还有点儿脑筋。我看得出来,先不先你就自个儿没瞧得起你自己!而且,什么叫‘玩意儿’?那应该叫艺术。”于是他说艺术不等于单纯的技巧,说了一大堆专名词儿来解释。看见李长林似乎愈听愈糊涂,他生了气,怒形于色地说:“我压根儿就反对妇女缠足。可旧戏还卖弄跷功!而且,让男人唱旦角……”他打住了,因为他这才注意到李长林忽然流出了眼泪。他本来还想把刚读过的鲁迅文章中讽刺的“中国最伟大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男人看见扮女人”’这串话背诵出来,现在赶快打住了,又长叹了一口气。 
  幸亏他娘把话岔开了:“谁敢说看不起耍手艺的?你爹不就是做手艺的木匠?行行出状元……” 
  李长林回来后心里很乱,虽然他没有弄明白夏小满那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他模糊觉得自己跟不上这个知心朋友的思想。虽然夏小满鼓励他要看得起自己。要有骨气,可是并不乐意看见他唱旦角,练跷功。他已经十几岁了,本来就不愿意学戏,尤其唱花旦这个行当,可自个儿能做主吗?既然必须活下去,就得吃老郎神赏的这碗饭,跟师父老老实实学花旦。 
  生活把他磨炼得早熟了。他虽然是个文盲——夏小满倒是把自己读过的小学课本借给了他,热心教他认字,可哪有工夫学这个呀——但从自己死记硬背的戏词儿里,也咂摸出点儿意思来;何况师父说的那些花旦演的戏,大半都是打情骂俏的“粉”戏,纵然赶庙会的经历让他“忘了臊”,而他能瞧得起自个儿吗?什么“念几声南无佛,哆哩哆,萨摩呵的般若波罗,念几声弥陀,噫!恨一声媒婆,念几声娑婆呵,哎,叫,叫一声没奈何……”他压根儿不明白这有什么趣儿。而师父告诉他,“思凡”就是“思春”!他每次唱到“我本是女孩儿家,又不是男子汉”时,都不免一愣神儿:难道我不是男子汉?就在这当儿,师父狠狠瞪大了眼睛。为了这句词儿他往往打结巴,没少挨师父的揍。师父说,要是在台上这次唱错了,下次一定还会唱错,这叫“闹鬼”,唱戏最忌讳这个,非打得你一辈子忘不了! 
九 
   
  有时候他居然也进入了戏。当他演《出塞》唱到“那文官济济都无用,那武将森森也枉然,叫俺昭君去和番”,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了。唱完了自己很痛快。赶庙会唱《小上坟》,当他得心应手踩着跷跑圆场时,听见有人叫好,也不免有些得意。师父从来没给过好脸色,可现在竟对师娘夸他了:“这孩子心里有戏啦!”这大概就是夏小满说的那个“艺术”吧,他想。有了这一顿悟,他渐渐不觉得苦啦,而且觉得过去的苦没有白熬,他开始对自己的功夫有了信心。唯一的希望是快点儿出师,搭上个正经班子,能自己挣饭吃;再熬过八年,他就不用再受谁的辖治了,也许还可以找到杳无音信的父亲、哥哥,过上一家团圆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他知道自己今后只能靠唱戏为生,他并不奢望成为什么“人上人”,反正戏子是下九流,命里注定要在戏台上出乖露丑,可是只要能靠自己的本事养家餬口,也就该心满意足啦。不错,尽管师父差点儿让他送了命,这点儿本事到底是师父教出来的,他不能忘恩负义。但是,大概受了点儿夏小满的影响,有时候一想起师父一再说“照我的戏路走,没错儿!”他还是情不自禁冒出点儿反感的情绪。他从来没看过师父正式在台上的演出,不是就凭他那张嘴吗,噢,对了——还有那根鞭子! 
  熬到十五岁,李长林总算出了师。可他还得按照从前的“关书”给师父唱八年哪。现在,由师父出面,跟人家订下契约,他开始每天在天桥小桃园茶楼唱戏了。告别了赶庙会一起演戏的江湖老艺人,他现在居然真是个角儿啦。起初,班主只让他唱些开场戏。这些以小生、小旦、小丑出台的所谓“三小戏”,渐渐吸引了观众,过去慢慢信步踱进来喝茶听戏的,不久竟老早就赶着来占座儿了。班主儿看出“小香水”颇有些号召力,把他的戏码开始往后挪动,终于放心地接连给他贴出全本《辛安驿》、《花田错》、《鸿鸾禧》压轴子的海报,挂上了二牌。小戏园座儿本来不多,而现在前后都加了板凳,场场挤满。李长林的戏份儿增加了,师父把两只戏箱都交给了他。尽管行头是旧的,头面也不光鲜,他却以自己一丝不苟的技艺博得满场彩声。来喝茶的看客还真有不少懂行的,他发现自己只要按着师父水仙花教的戏路子认真地演唱,准会受到观众的赞赏。现在,他又不能不真心感谢师父那张嘴、那根鞭子啦。想起自己过去那些对师父情不自禁产生的反感情绪,他不免又惭愧起来。他应得的戏份儿都是由师娘亲自来领走的。他心想,别说八年,他养活那无依无靠的老公母俩一辈子,也是应该的?当然,还有那位老郎神!李长林扮戏前,总忘不了要在后台那座供桌前作个揖,暗中祷告祖师爷庇佑他别在台上“闹鬼”。 
  从小在票房混大,以“活叫天儿”自命的赵宗培,人称“赵四爷”,如今还没下海却已老着脸皮拿黑杵,是这儿的台柱子。他还真是个文武全才的须生。人虽然懒点儿,有时忽然来那么两句颇有韵味的唱腔,也能让一些老戏迷过过瘾。这位名票凭经验看出了李长林的功底,他倒是一心一意要提拔后进,主动提出想跟小香水唱对儿戏。第一次合作演出全本“《乌龙院》准‘代’《活捉》”,由于小香水一招一式纹丝不乱,赵宗培也不敢再偷懒耍滑,真正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出大轴儿戏居然轰动了整个天桥,成为这里提笼架鸟人物街谈巷议的话题。班主儿乐得闭不上嘴,亲自提着点心盒子赶到水仙花家里祝贺,跟李长林的师父商量把一年期满的合同继续签订下来。水仙花却皮笑肉不笑地说:“到时候再说吧。” 
  在梨园行已经是老前辈的名丑田喜旺,有一次偶然来到小桃园茶楼,看见“小香水”踩着花梆子小碎步上场,在台上亮相时,圆亮有神的俩大眼睛往台下左右一扫,满场立刻鸦雀无声,觉得他的扮相、台风很眼熟,立刻想起当年曾同台演出而红极一时的师兄弟水仙花。“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老头儿情不自禁给他叫了个“碰头好”,而且站在台下一直看完了他的全部演出,接着亲自到后台去打听,知道他师父果然是当年的水仙花。 
  他明知这位师兄弟难缠,已经沦落成大烟鬼,但老年人怀旧的心情支配了他,到底还是找了水仙花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老头儿这么想,相信自己有眼力,看出那孩子“有出息”,自己主持着的戏班子——有名的鸣盛春社正缺个花旦人才。见到水仙花,就表示愿意让他这个徒弟搭自己的班子,甘心亲自给年轻人挎刀当傍角儿,把他徒弟捧出去,给水仙花露脸的意思。水仙花当然喜出望外,却故意表示踌躇,半天只说了句“他刚出师”,田喜旺赶紧声明:“他的戏份儿格外从优,决亏不了您!”师娘连忙叫长林过来给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