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536部分

刺明-第536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砉亍⒄旁嗍亓亍⒋蘖加檬毓坦亍K婧螅置畛晒齑砍佳彩颖吖亍
可是,这一切,能够有多大的用处,刘宗周一点信心都没有。特别是刚才杨嗣昌提到王朴,让刘宗周更是忧虑。王朴这人,根本就是卖官鬻爵的典型,虚报战功,杀良冒功也是出了名的。居然让王朴来镇守昌平,刘宗周感觉昌平一定凶多吉少。
不过,原来的昌平总兵巢丕昌比王朴还不堪,将王朴调来,也算是加强了昌平的防务,因此,刘宗周就没有吭声。王朴这样的总兵,都被赋予了重任,可想而知,九边的统帅已经出错到什么样的境界。指望他们和鞑子交战,并且取告捷利,刘宗周觉得还不如崇祯亲征来的保险一点。
梁廷栋继续狡辩论道:“张准送来的情报,据说是其潜藏在沈阳的探子发出,其实真伪不知。他哪里来的探子在沈阳潜伏?一切都不过是他的推测罢了。万一采信他的情报,我等大量调兵边关,张逆伺机攻打京师,却又如何?”
张凤翼立刻接口说道:“正是若是张逆的调虎离山之计,那又如何?起东你这样说,岂不是要陷皇上于险境?虽然是同僚一场,我不克不及不怀疑你是不是在为张逆说话张慎言这个逆贼,竟然投靠了张准,有此先例,我有需要提醒你,不要误入歧途”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刘宗周自然不克不及继续抗辩,便换了语气说道:“就算不克不及完全采信,也应该提醒边关警惕。鞑子入寇,不成能一点消息都没有。边关只要能够抗击三两天,援军就能够达到。可是,古北口一个时辰就丢了,喜峰口半个时辰就丢了,密云只守了不到两个时辰,怀柔只守了半天,就全部丢失落了。鞑子的前锋,就这么强大?我看还是我们自己准备不充分,大意失荆州了。”
得,这话立刻刺激到高起潜了。
刘宗周刚才提到的地名,都在蓟镇的管辖规模之内,守军这么快就败亡,高起潜作为辽东的监军,难辞其咎。高起潜对刘宗周可没有什么好感,对东林党一系的人都没有好感。明朝的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斗得很是的厉害,天启、崇祯年间更是如此,双方一直纠缠到明朝的灭亡。
高起潜尖声的说道:“刘侍郎此言差矣,边关早作准备。只是鞑子势大,招架不住罢了。密云后卫只有三千余人,城墙高不足三丈,鞑子使用人梯就能够爬上来。我等屡次申请钱粮加高加固城墙,皇上也批准了,结果户部总是说,没有钱粮,没有钱粮,这不是漕运误事吗?”
“诸公都知道,鞑子强在野战,弱在攻城。要是我军能够在密云后卫修筑锦州一样的城防,鞑子哪里能够进来?要说责任重大,窃以为,漕运总督的责任最大边军将士一致要求,请斩漕运总督以振士气”
好吧,大火又开始烧向杨一鹏了。
他这个漕运总督,掌管南方的钱粮输送,简直是北国的命脉所在。京师周围,辽东、蓟镇、宣府等地的明军,所有的后勤补给,都要依靠漕运解决。加固城防简直需要大量的钱粮,额外的消耗很是大。可想而知,一旦漕运接济不上,会呈现什么样的情况。
杨一鹏也是挺郁闷的,平时河道好好的,没有呈现什么大问题。偏偏今年河道呈现一点小问题,鞑子马上就南下。在这个节骨眼上,小问题被无限的放大,还真是要命。可是杨一鹏也不是常人,推卸责任的本领,那也是很是厉害的。
只见他挺直身躯,神态恭谨的说道:“在座诸公,昆岑才疏学浅,倒要问问,那张准不过是两府之地,有几多的钱粮?有几多的人马?为什么他就能消灭鞑子?我军军力是他的十倍,钱粮是他的十倍,为什么就无法抗击鞑子?”
这位漕运总督外表恭谨,面带微笑,看似人畜无害,实质上却是字字诛心,句句杀人。在座的都是伶俐透顶之人,他话里的意思,谁听不出来?这是直接在打辽东军团和宣大军团的脸,冒头直指高起潜和王坤等人。他们钱粮比张准多,军力比张准多,战绩却完全不如张准,这不是废料是什么?
事实上,几千的鞑子,打一个小小的黄县都打不下来,还被张准消灭了那么多人,斩首几千级。偏偏同样军力的鞑子,打九边的重镇,却是易如反掌。鞑子一路南下,可谓是势如破竹,势如破竹。这不是在打九边统帅的脸吗?
果然,杨一鹏此言一出,辽东、宣大两大军事集团的人都坐不住了。原本,张准在黄县取得的战斗胜利,就让两大军事集团的统帅很没有面子,正在拼命的美化自己呢。没想到,杨一鹏好死不死的,居然又提出来说。要是让他继续说下去,那还得了?
杨嗣昌率先还击,悻悻的说道:“张逆一小贼,不过是乘鞑子不备,占了一点小廉价罢了。而鞑子对我们却是高度重视,重兵云集,岂可同日而语?奴酋多尔衮和多铎统帅的正白旗和镶白旗,都是下五旗,旗中的大部分精锐,都被黄台吉抽调。这次南下的,乃是黄台吉的长子豪格,统帅的乃是强力的镶黄旗,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刘宗周辩驳说道:“奴酋阿济格统帅的正红旗,战斗力还不如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什么能从喜峰口如此迅速的杀入?难道正红旗也是上三旗之一吗?难道从喜峰口杀入的不是正红旗鞑子?”
杨嗣昌马上语塞。
梁廷栋接口说道:“昆岑,你说错了。其实不是说鞑子的哪个旗战斗力强,而是鞑子的总体实力,都在我军之上。我军在前线,持久和鞑子坚持,鞑子对我们的秘闻很是清楚,我军无机可乘。张逆不合。鞑子根本不知道张逆的存在,一不小心就吃了大亏,纯粹是运气使然罢了”
张凤翼马上接口说道:“就是我军在前线和鞑子一直处于坚持状态,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如果我们有黄县那样的机会,同样可以斩首几千级鞑子,说不定可以将进入山东的鞑子都全歼呢”
刘宗周冷冷的说道:“站着说话不腰疼还全歼鞑子呢既然双方处于坚持状态,为什么鞑子会有偷袭的机会?为什么鞑子可以偷袭,你们却不成以偷袭?”
这话太尖锐了,高起潜马上恼羞成怒,指着刘宗周的鼻子骂道:“鞑子有几多骑兵?我们才有几多骑兵?没有足够的骑兵,如何偷袭鞑子?你这个老匹夫,根本不晓得军事,兀自在这里指手画脚前线的情况,你知道几多?你就一味的帮逆贼说话,我怀疑你是张逆派驻在朝廷的内奸我要提请皇上诛你九族”
这位辽东的监军,是真的跳脚了。他今晚被崇祯狠狠的修理了一番,内心已经很是的不爽,正寻找处所宣泄自己的不满呢。结果,刘宗周刚好撞到枪口来了。高起潜觉得今晚的一切,都是因为张准带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预计到鞑子即将倡议的入寇,而张准偏偏预测到了。刘宗周现在咬定这个事实,他不上蹿下跳才怪。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求评价票】

'  '
第603章 独立王国
第603章自力王国
(0603)
刘宗周对高起潜其实也很是恼火。东林党一脉的人,原本对宦官就是很是恼怒的。魏忠贤专权的时候,东林党和魏阉的争斗,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死在狱中的东林党人,可谓是一批又一批。最终,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东林党还是成功的笑到了最后,成功的扳倒了魏阉。
当初崇祯上台的时候,东林党人说服崇祯打压宦官势力,压制厂卫。宦官的势力简直是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后来,崇祯又逐渐的使用中官(即宦官的体面称号),宦官的势力再次加大,令东林党一系的人都很是头痛。现在高起潜如此的嚣张,刘宗周的火气,马上就上来了。
顾不得皇帝在前,刘宗周同样指着高起潜骂道:“你这阉货误国误民辽东异动,你不克不及辨识蒙古异动,你同样不克不及辨识镇守边关,如同儿戏有命出战,拖拖拉拉要钱要粮,中饱私囊”
他官职不高,只是工部侍郎,名气却是相当的大。天下士子,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刘宗周的。否则,今晚也不会陪着工部尚书傅宗龙在西暖阁呈现。真正说起来,刘宗周的名声,要比傅宗龙大很多了。他这一番指责,简直是将高起潜打入十八层地狱。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罪名成立,高起潜都是挫骨扬灰的下场。
高起潜马上不干了。论口才,他肯定不是这些文人的敌手。和刘宗周继续争辩下来,他只有被呵得体无完肤。可是,他有崇祯可以依靠。他立刻扑倒在地上,哭哭啼啼的说道:“皇上,您要为奴婢做主啊刘老匹夫这么污蔑奴婢,就是在污蔑皇上您啊皇上,奴婢所做的一切,可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黎民苍生,为了皇上您啊天地可鉴,天理昭昭的啊”
崇祯果然面色阴沉,冷冷的盯着刘宗周,不耐烦的说道:“刘宗周,你闭嘴朕在这里,你休得猖獗”
刘宗周只好跪谢致礼,站起来以后,一言不发。
崇祯的脸色很欠好,心情更是糟糕。刚才一行人提到张准的时候,崇祯的心情,就很是郁闷。鞑子入寇的消息,不单兵部知道,他自己也是知道的。内阁也知道。史可法的奏章,都直接递到他这里来了。那时,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以为是张准别有用心,于是搁置在了一旁,不再理会。没想到,鞑子真的来了。
后悔啊,崇祯是真的后悔了。接到鞑子第三次入寇的消息,崇祯的心情,只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晦涩。晦涩之外,又显得很是的不甘心。他搞不懂,自己每天那么勤勤恳恳的批阅奏章,那么兢兢业业的措置国事,连男女之情都几乎抛却了,国运还是如此的糟糕。鞑子这样连连入寇,获得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刘宗周的这番说话,极大的刺痛了崇祯。崇祯不觉得刘宗周是在训斥高起潜,而是在训斥自己。因为,辽东异动,他知道。蒙古人异动,他知道。鞑子可能倡议入寇,他同样知道。要说儿戏,也有他自己的一份。他是皇帝,固然是不会认可毛病的。逆鳞被刺到以后,他的惯常做法,就是狠狠的还击对方。结果,他就毫不客气的吼了刘宗周一嗓子。
杨一鹏和刘宗周关系交好,固然不肯意看到崇祯继续追究刘宗周的责任,有意无意的错开话题说道:“大错已经铸成,多说无益,各位臣工,还是想想如何尽快的挽救危局吧。以我之见,鞑子这次南下,没有三头五个月的时间,恐怕是不会退走的。只怕到时,整个北直隶都要被蹂躏成*人间地狱,即是黄河到京城的运河,也要遭受破坏。届时,江南的钱粮无法供应京师,却又如何是好?”
果然,这个大问题抛出来,就算对刘宗周怨恨不已的高起潜,也不克不及不分心了。兵戈,没有钱粮可不可。没有足够的钱粮,不要说没有士气,士兵甚至可能起来内讧。崇祯二年鞑子第一次入寇的教训,大家还历历在目。耿如杞和张鸿功的命运,谁也不想重蹈覆辙。不想重蹈覆辙的话,就要想体例包管足够的钱粮供应。
京师人口过百万,每天耗费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加上可能到来的勤王军队,人口的数量还要继续增加。现在京师每石粗粮的价格,都已经跨越二两银子。若是价格继续飞涨,局势会更加的糟糕。一旦京师内部也产生骚乱,甚至是内讧,那情势就危急了。
一直没有怎么吭声的工部尚书傅宗龙,慢慢的说道:“以臣之见,还是要借助张准的力量。即使不克不及抗击鞑子,请他派兵维系好运河的平安,也是很是需要的。”
刑部尚书乔允升颔首说道:“臣也赞成要张逆出兵。问题是,只怕张逆不肯轻易承诺,各位臣工还是要想想体例,将此贼带动起来。此贼既然可以在黄县消灭那么多的鞑子,想必在另外处所,也可以给鞑子制造麻烦。”
崇祯二年的时候,他就是刑部尚书,鞑子入寇的时候,因为措置失当,有几十个监犯趁机逃跑了。结果,崇祯一怒之下,将他下狱措置,害得他差点儿死在了监狱里面。其实,对一个正二品的刑部尚书来说,几十个囚犯逃跑,真的是小事。就好像是今天的某个监狱逃跑了几十个囚犯,和司法部部长简直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那时正在火头上的崇祯,一股气宣泄到他的身上,干脆将他给下狱了。
一直到不久前,乔允升才官复原职,重新担负刑部尚书。因此,从内心来讲,乔允升是不想重蹈覆辙的。另外,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乔允升和大理寺评事赵任有来往,而赵任和高弘图又有来往。自然而然的,他对张准的了解,也要比其他人多。因此,乔允升对张准的认识,是比较中立的。
和刘宗周不合,乔允升其实不担忧《均田令》的影响。因为,他的老家是在河南洛阳。洛阳是什么处所?是福王府的所在。由于获得父亲的极度溺爱,福王在洛阳,乃至是整个河南,都可谓是一手遮天。福王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