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 >

第54部分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第54部分

小说: 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团军广播承认:“皇军在潢川方面曾遭遇华军极强烈之抵抗,致蒙受巨大之损失。”    
    9月19日,刚刚回任的李宗仁致电蒋介石,呈请对张自忠予以嘉奖:    
    张军团长奉令防守潢川,与敌激战五昼夜,其在潢川城的部队,被优势之敌包围,受毒气之攻击,犹能艰苦奋斗,不求增援,巧日始因伤亡过重,退出该城。该军团长尚能遵守命令,克尽厥职,殊堪佩慰,拟请钧座予以嘉奖。该军所缺兵额武器,并请准其提前补充,以资鼓励。    
    9月20日,军政部次长林蔚在电文上批示:“如拟照准,交何总长、徐部长办理。”尔后呈蒋介石阅,蒋批示:“如拟。”    
    9月22日,蒋介石从武汉给麻城的孙连仲、冯治安和立煌(今安徽金寨县)的于学忠发出特急电报,通报潢川激战情形,大大地将张自忠赞扬了一番:    
    潢川之役,张自忠部担任守备,自铣日(16日)以还,敌以炮火、毒气全线开始猛攻,该部攻守兼施,自军团长以次,莫不身先锋镝,抱必死之决心,敌乘炮击之效果冲入城内,巷战肉搏,迭行逆袭,一再击退,倭尸累积,流水尽赤。我虽伤亡亦重,然卒达成守至巧日(18日)之任务,良足矜式。该部师长刘振三,中毒2次,犹不稍却,尤堪嘉尚。该总司令、军团长等与荩忱或系久同袍泽,或则夙共疆场,闻鸡起舞,当与媲美,思齐之念,岂甘让着先鞭?务须严整纪律,振作精神,并须彼此切实联系,团结互助,协同动作,共灭敌寇。……    
    


第七部分:徐州掩护突重围跃马潢川敌难越(4)

    孙连仲、冯治安、于学忠与张自忠一样,均非蒋之嫡系部队将领,且在同一战区,孙、冯与张同是西北军,与张的地位差不多,蒋的这封电报,用意很明显,意在激将。     
    五十九军从潢川撤退后,向经扶(今河南新县)转移,占领大别山隘口继续御敌,并留置一部于光山牵制阻滞日军。    
    自参战以来,张自忠一战淝水,二战临沂,三战潢川,每战皆捷,战绩显赫,声名大振,职务也连获晋升。10月12日李宗仁致电张自忠,告知他已被任命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五十五、五十九和七十七军,并令他指挥第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右对潢川自行掩护,左对豫南兵团联系,七十七军一三二师之一部可推进至光山附近,截断潢川—信阳公路,主力向罗山附近敌之侧背攻击,策应豫南兵团之战斗。    
    张自忠奉命后,即指挥部队在经扶县宣化店以北地区与敌交战,迟滞南进日军。日军虽步步进逼,攻势猛烈,但张自忠防御得力,迄10月21日,该方面之敌,仍被阻滞于经扶、宣化店以北地区。    
    10月中旬,武汉南北屏障大部均告失守,各路日军已逼近武汉,对武汉形成钳击态势。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向广东发起进攻。    
    蒋介石认为,此举表明日军逐步将战局重心由平汉路移至粤汉路方面,因而决心结束武汉会战。    
    第五、第九战区,随即开始部署撤退。    
    10月17日,张自忠出席了在宋埠召开的第五战区高级将领会议,商讨撤退事宜。会议决定,战区主力逐次向平汉路以西转移,确保鄂西;以一部留置苏皖边区及大别山脉实行游击,牵制西进之敌。    
    其中,第三十三集团军经花园、安陆向黑流渡镇、京山、平坝附近一线转移阵地。刘汝明之第六十八军由张自忠指挥。    
    10月24日晚,蒋介石飞离武汉。    
    战区主力也开始向平汉路以西撤退。    
    鉴于日军第十三、第十六师团不断向经扶、沙寓等地各隘口猛烈攻击,给战区左翼兵团造成很大威胁,李宗仁决定以三十三集团军第五十九军和第十军担任殿后,负责掩护。这样,继徐州突围之后,张自忠又一次担起了殿后的重任。    
    在国民党时期,军队派系复杂,互相存在芥蒂,几乎所有将领,都视自己部队为个人地位的保障。在此情况下,殿后掩护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设法尽力推脱的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苦差事,弄不好会把自己手上的“老本”全赔了进去,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命,即或命不会丢,但如果把自己手上的“本钱”整完了,你还能在这军界立足么!    
    以五十九军屡经大战、伤亡惨重的具体情形,张自忠也完全有理由对这项安排提出异议,但他仍然无条件地接受了任务。在他看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尤其是在这种神圣的民族抗战中,作为一个军人,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外侮,更应该绝对服从命令,不能亵渎、玷污军人这个光荣称号。    
    当然,张自忠这么做,他这样绝对服从命令,不怕牺牲,源于他具有极其强烈的爱国心;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由于在平津的那一段经历曾一度引起国人的误解、误会,他要以人之所不为、人之所不能的实际行动,去证实自己的清白、自己的赤忱与忠诚。    
    10月24日晨,张自忠命所属部队就地占领阵地,全力阻击南犯日军,掩护左翼兵团主力撤退。直至友军完全撤离后,五十九军方于24日晚,向二郎店(大悟)、黄陂一线转移。    
    这次执行殿后任务,张自忠还是像徐州突围一样,率三十八师始终走在部队的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殿后。    
    撤退途中,张自忠指挥部队在平汉路花园车站挫败了大股日军的阻击。在云梦以北强渡涢水后,又成功挫败了日军第十师团的截击。同时,张自忠还命三十八师据守京山以东地区,收容沿途散兵;其余部队,继续前进,直到11月中旬到达鄂北钟祥、荆门地区。    
    冯治安的七十七军在撤退中途受阻于应山东北地区,无法南下,不得已辗转北上,11月1日在信(阳)罗(山)公路突围,渡过淮河绕道驻马店、南阳一线,终于11月27日到达钟祥、应山东北地区,与五十九军会师。    
    


第七部分:徐州掩护突重围鄂北布防筑长城(1)

    武汉会战结束,日本侵略者攻占了武汉、广东,占领了将近半个中国,虽然部分实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随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深入,许多困难和无法解决的矛盾,都让日本军国主义者把自己陷入这场战争的泥淖之中,举步维艰,越陷越深。    
    首先是正面战线进一步延长。这条战线由北向南,几乎横跨整个中国,日本侵略者的兵力毕竟还是有限的。战线的延长,使其兵力更加分散。其次,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日本国内财政、经济陷入困境之中。    
    在与中国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在正面战场上,日军遭遇到国民军爱国官兵的奋勇抵抗。虽说中国军队在装备上远不如日本侵略军精良,但中国军队却表现出为国赴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还是给了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日军每占领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已被日本侵略者所占领的沦陷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诸如平型关大捷等。还有敌后无处不在的广泛的游击战,不断消灭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敌人,使日本侵略军防不胜防。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侵略者梦想侵占中国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抗日战争的局势已悄悄地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方面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继续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已无能为力,只好在军事上与中国国民军在正面战场上形成对峙、拉锯态势,抽出更多的军力以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和占领区的人民游击队。对国民政府采取以诱降为主的政治攻势。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也有所变化。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法等国为了在西方与德意法西斯对抗,因而在东方极力避免与日本直接发生冲突,对日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同日本的妥协。    
    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和西方大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对中国抗战确实产生不利影响,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亲日派首领汪精卫于1938年12月18日背着蒋介石逃离重庆,在越南首都河内公开发表宣言叛国投降日本。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虽未投敌,但其反共倾向又重新抬头,且日趋明显。在军事上,蒋介石的方针是,继续执行持久战略,一方面“发动有限度的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斗力,准备总反攻”。为了适应上述方针的转变,国民政府军事当局重新划分了战区,调整了兵力部署,并将湘、桂、陕、甘各地行营合并,改设桂林、天水两个行营,以统一指挥南北两个战场的作战。重新划分为十个战区:    
    第一战区:辖豫北、皖北地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晋省全境及陕东北,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闽浙全境及苏皖南部,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粤、桂两省,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西、鄂北、豫南地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绥、宁、甘、青4省,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鄂南、赣西及湘省全境,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    
    第十战区:辖陕省大部,司令长官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鲁省全境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冀、察两省,司令长官鹿钟麟。    
    各战区总兵力为197个步兵师、12个骑兵师,另20个步兵旅、10个骑兵旅。此外军事委员会还直接控制有32个步兵师。各战区中,第五、第九两个战区居于抗战中心地带,地位最为重要,所辖兵力也最多。    
    第五战区辖34个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个骑兵旅,战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现有防区,尤其是鄂西、鄂北地区,掩护重庆门户川东,待机反攻武汉。五战区当面之敌为日军第十一集团军,下辖第三、第六、第十三、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一○一、第一○六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十四旅团、野战重炮第六旅,兵力约17万人。这是日本侵略军陆军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集团军。    
    武汉会战结束后,该集团军一直配置于武汉及九江、岳州、信阳这一片地区。侵华元凶冈村宁次中将任该集团司令官。    
    11月上旬,李宗仁抵达鄂北地区,把第五战区长官部设在樊城。鄂北地区便成为第五战区的核心。    
    鄂北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冈峦起伏,江流纵横。大别山连绵于东,桐柏山横亘于北,西倚荆山,南凭长江,大洪山龙蟠于中,由此可俯瞰武汉盆地。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从陕西逶迤而来,流经鄂北地区,在汉阳流入长江。汉水自淅川以下地势渐趋平坦、开阔,江面宽600~1500米,深4~5米,不能徒涉,有利于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鄂北气候属大陆性,四季分明,3~7月间每月平均有十天左右降雨,若有暴雨,多有山洪暴发,对于军事行动影响很大。    
    襄阳是本地区的中心地带,南达湖广,北通汝洛,西连川陕,东瞰吴越。向称“天下腰膂”,故有“铁打的襄阳”之谓,乃古来兵家必争之要地。三国司马懿曾说:“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蜀、吴两国曾屡攻襄阳,但终无功而还。在后来历朝历代,襄阳仍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以东、东南之枣阳、随县、长寿店、流水沟、丰乐河等地,都是鄂北的军事要点。    
    随县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东南通安陆,北接枣阳,扼随枣盆地之进口,是日军必攻、我军必守之地。    
    枣阳系随枣盆地之出口,日军若采取攻势,必由此经过。我军如在此集结重兵,乘敌进出之机,可予敌严重打击。    
    长寿店地处大洪山与襄河之间,西通京山、安陆,北接枣阳与樊城,扼襄河东岸平地之进口,其战略重要地位不逊于随县。    
    丰乐河、流水沟、雅口、窑湾都是襄河上的渡河点,是我军攻守通道,转用兵力的枢纽,必须确保。    
    


第七部分:徐州掩护突重围鄂北布防筑长城(2)

    在武汉失守的形势下,鄂北与鄂西地区在军事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由此地攻可威胁武汉,守则屏障川陕通道。对于控制长江、汉水水上交通线也十分重要,是中日两军必争之地。如果这一地区沦陷于敌手,不仅使云、贵、川大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