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420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420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话,百姓们眼中多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可张升那一干士人却气的鼻子都要歪了。近卫军是皇上的爪牙,只有那些粗鄙的军户才会乐于将子弟送进去没错,可军户跟身家清白有屁的关系?

敢自称身家清白的,就算不是世家子,也得是民户中最安分的那种啊军户什么时候比民户还要高上一等了,必须得是捐过粮食的义民才能相比?真是岂有此理

张升很想大声呼喊,提醒民众不要上当受骗,可他一眼看过去,入目的尽是闪闪发亮的眼神,他一口气刚刚提到胸口,立时便泄了。

很明显,这些人已经死心塌地了,说什么也不管用的,看他们那份狂热劲,自己要是硬上去打扰的话,没准儿会被群殴都说不定。

没受圣人教化的愚民就是目光短浅,难道你们就看不到那奸佞无法长久,正义的士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吗?青史为鉴,青史可鉴呐

在内心中发出了无声的呼喊,张升又掉过头去看那些士子,打算从这些读书人当中,找到点安慰。只有这些知书达理的后辈,才能代表着大明的未来,这一点,从他们自发的聚集过来,怒斥jiān党就可见一斑了。

可入目的情景却让他很失望,刚刚还聚在一起满脸jī愤的士子已经不见了一小半,剩下的人当中,也有不少面带踌躇,或者眼神闪烁的,见他看过去,竟然有不少人直接避开了他的眼神退进了人群之中。

尽管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人,包括最初站出来的那个蓝衫书生在内,不少士子脸上的神情都还很坚定,可张升还是免不了的有些失望………………

失望?不,他已经有些绝望了,包括那些离开的人在内,打的是些什么主意,他非常清楚无非是打算效法张彩,投靠jiān党。

这些士子还没有出仕,当然没法跟张彩同样作为,可他们却也有渠道,就是那个政法学院通过那个学院,可以入朝参政,也能在地方上出仕,比科举可要快捷多了。

这意味着在民间舆论之后,甚至连士林都开始动摇了,张升得心口隐隐作痛,眼前阵阵发黑,都是读圣贤的怎么能这么无耻呢?怎能为了当官就什么都不顾了呢?

他在心里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坚强,可渐渐的他还是感到神志开始模糊,身体也在发软,最后………………他软软一歪,就此人事不知了。

“张部堂!”

张升身边跟了不少人,可没人知道他的心路历程,见他突然栽倒,都是大惊失sè,急忙围拢过来,掐人中的掐人中,拍后背的拍后背,各种急救措施纷纷用上,可就是不见老头醒转,反倒是嘴角又流出了一股鲜血,让人望而心惊。

“诶,我说,你们别在避里闹腾行不行?没看那边张大人说话呢吗?”正忙乱间,几位大儒突然听到耳边响起了一个粗豪的声音,抬头一看,正见一个满脸横肉的胖子,这人一脸不耐烦的冲着他们嚷嚷呢。

“你这刁民,你知道这位大人是谁?居然敢………………”儒者们都是大怒,有人颤巍巍的抬起了手,怒斥道;“你不怕王法无情吗?”

“管你是谁,这里是候德坊!是皇上的地盘,进来要排队不知道吗?你们不排队就跑了进来,大伙儿没赶你们出去就已经很客气了,居然还敢摆谱,滚,再不滚老子就揍你们!”胖子丝毫不惧,一瞪圆眼,便亮出了沙钵大的拳头,还晃了晃。

“对,也不看看这里是什么地方,滚,快滚!”众人也都跟着鼓噪起来。

百姓当然是怕官的,若放在一年前,休说张升这个礼部尚书,就算是他身边的一个跟班,在京城也是可以横着走的,哪里会把小民放在眼里?

可现在世道不同了,眼见着这些当宜的跟谢宏势同水火,百姓也都起了敌忾之心,再加上知道谢宏会给他们撑腰,哪里会给这些找茬挑事的好脸sè看?

本来看着张升一大把年纪,突然昏倒,倒也不乏同情之人,可那几个大儒的态度却jī起了众人的愤怒,于是就有了这群情jī愤的一幕。

犯众怒可不是好玩的,张升倒是也带了些随从,可面对成千上万愤怒的百姓,他们也只剩下瑟瑟发抖的份儿了。

何况就算能打赢这些百姓,他们也不敢动手,没见四周站着的都穿着飞鱼服,按着绣眷刀吗?那些都是番子,是谢宏的爪牙,当着他们的面对百姓动手,那不是找死是什么?随从们也只能抬起张升,搀扶着几位大儒,抱头鼠窜的逃走了。

逃出老远,已经看不见皇家公园的影子了,一行人这才停下脚步,几个大儒心中都是悲凉。他们本来是打算驳斥jiān佞,在百姓面前展示自身的浩然正气的,结果除了张升跟人斗了两句口,这边连话都没机会说,就被人当做jiān佞赶走了,这叫人情何以堪呐?

“刁民,刁民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苍天啊,您开开眼吧!”

再看一眼昏mí不醒,没准儿已经到了先贤诸圣家门口的张升,大儒们悲从中来,不由大哭,一边哭,还一边悲号着,一句话道尽了心中的愤懑。

这些人引起了一阵sāo乱,可耽诶的时间却并不长,人们很快就恢复了秩序,目光也再一次集中在了张彩身上,就连那些引发张升昏倒的士子也是一样。

张部堂的确很可怜,可张shì郎的话更有道理啊。

想想吧,为了辽东的天灾,整个士林着实欢腾了好几天,然后却又忐忑不安的等了近月,最后居然是这么一个结果。张部堂您默认了之后,咱们能不肝颤吗?

对乍闻噩耗的士子们来说,这简直就是断更一个月后,终于盼来了更新,结果发现,那更新的章节竟然是作者发布的太监公告一样,那一瞬间,他们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士林这颗大树颓势已现,也许真的不行了,就在那一瞬间,哪怕是立场最坚定的士子,心里也闪过了这样的念头,再听到参政院的消息,他们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树将倾,又岂能怪猢狲各讠某出路?青史为鉴,可青史也都是人写出来的,谁知道这世道是不是要彻底变了呢?

所以,对于张升的惨状,他们心中虽然有些不忍,可却没受到多大影响,变天伊始,努力收集信息,尽量把握机会才是王道啊。

“张大人,请您继续说吧,正到关键的地方呢………………”胖子还是那个胖子,可对上张彩的时候,他一张脸却笑得象朵花儿一样,目光中满是期待,还带了点祈求。

“呵呵,好说。”张彩笑笑,他对胖子的心思洞若观火,八成是个家里面有儿郎,盼着能入近卫军的,要不怎么会是这么一副神情?侯爷磨剑两载,到如今,终于是大势所趋了………………

“义民或者义民之后,但凡是十四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的,只要不是独子,都可以去西苑参加选拔,择优录取………………”

“哇!太好了!”

这项优待政策的受欢迎程度,比海贸资格要高出不少,在天子驾前充当近卫,可能赚不到多少银钱,可得到的荣耀和前程却全然不能同日而语,家中有少年子弟的都是欢呼起来。

“大人,当日我捐了三十石米,而且我家有两个小子,差不多大,可都过了十四岁,能不能一起………………”欢呼了一阵,胖子又想起一件心事,他的愿望可是两个儿子都入伍的。

张彩笑着摇摇头;“那不行,近卫军将来可是要上阵的,皇上仁厚,不忍见百姓家中断了香火,因此才有此议,两个男丁的话,就算都合格,也只能接收一个。,,“唉!”胖子一声长叹,很是失望。

“老包,你别不知足了,这可是皇上的圣旨,改不得的,你缠着人家张大人做什么?再说了,你就那么有把握,你家两个小子都能合格?要知道,那可是择优录取,你家小子行不行啊?”

见胖子还有纠缠之意,他的同伴都是哄笑起来,纷纷对他挖苦调笑。

“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包大哥,我有个法子,你想不想听?”一个瘦子凑了上来,神秘兮兮的说道。

“孙老弟,你要是有法子就快说,从后老哥我肯定会好好的答谢你。”胖子眼睛一亮,一把拽住了瘦子的衣襟。

“这法子也简单,只要你跟嫂子努努力,再生个男丁不就得了?哈哈………………”瘦子哈哈一笑,然后探手拍了拍胖子的肚子,摇头叹气道;“就是你避肚子恐怕有点妨碍,以我看,这事儿难了……………

知道被耍了,可胖子也不气馁,他怒哼一声,道;“屁的妨碍,俺腰tuǐ不利索,可俺婆娘能着呢!你们等着瞧,明年这个时候,俺老包就抱个大胖小子给你们看,瞧不起胖子?哼!”(未

正文 第533章 双英会

第533章双英会

随着张彩的爆料,以候德坊为中心,皇家公园附近人气愈发高涨,周围几条街道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不少挤不进去的人都在外围观望,随着里面传出来的消息,或者依稀听到的只言片语,他们或者欢喜赞叹,或者哀叹懊悔,也有默默祷诵的,虽然身份各不相同,可反应却都差不多。

不过,世事总会有些意外,有两位文士的反应便与众不同,在一片喧嚷声中,两人却是面色从容的在谈论着什么,显得和周围的人群颇有些格格不入。

若是有人能走近了,听到两人的对答的话,更是会大吃一惊,当然,两人站的位置本就有些偏僻,身旁还有一群精悍的护卫在,倒也没人过去滋扰。

“久闻张尚质辩才无双,仪表非凡,今日一见,传言果然不虚。”

“伯安兄所言甚是,不过,最难得的倒不是他有多少才华,而是这份洞察人心的本事。”

唐伯虎微微一笑,由衷赞叹道:“今日的布置,大多都是按照谢兄弟之前的安排所设下的,本来预计着会和京中大儒有一场激辩,为此还布下了不少后手。呵呵,只是没想到张尚质自动请缨,这效果却是大好,远胜过之前的安排了。”

“哦?”王守仁剑眉一挑,很有些意外。他动身返京之前,谢宏对京中局势和布置也做了交代,因此他并非对此一无所知。

这场学术之争既然是文斗,那么眼前这种类似清谈机辩的模式显然更符合宗旨,而王守仁也不觉得谢宏会出尔反尔,改文争为武斗,所以他一下便来了兴趣,他向唐伯虎一拱手,道:“愿闻其详。”

“学术领域的计划,早在去年就已经定下了,并且一直有所布置,到了如今方才时机成熟……辩论自然是要进行的,不过以士人们一向的作风,他们说出来的道理,百姓大多也都听不懂,再加上我们这边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因此并没有作为重点。”

张彩一个非核心人员都能猜得到王守仁的重要性,唐伯虎就更不用说了,知道王守仁今天会到京城,他也是一散朝就急匆匆的赶去迎接,这时当然也不会有所隐瞒。

严格来说,学术之战的谋划,是他和谢宏一起进行的,本来是打算在去年就推行,后来迫于形势,才一再推迟,等谢宏出京之后,也只能暂时搁浅了。

而辽东的变故显然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就算没有王守仁的提示,谢宏和唐伯虎这两个拟定计划的人,也一样都看到了这个良机。

在做了对辽东应变的准备之后,唐伯虎便把心思投入在了这上面,他很认同谢宏的观点,辩论这东西其实效果不大,没有个标准的评判方法,这东西也不过是给人看个热闹罢了。

而且自己这边本来也不以读书人多见长,至少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是这样,真要是拉开场面辩一场,胜负还真就不好说。

最重要的是,在利益面前,言语是无力的。一个参政院,就足以平息无数士子的怒气,让他们踌躇不前;而百姓更加容易满足,一个机会,一个希望,就足以让他们满怀热切,谢宏的计划也是因此而来。

整体性的推广,唐伯虎原本是打算采用戏剧的模式,对众人宣讲以及和士人辩论之后,几座大剧院会同时开演。

这一次的戏目和从前的又有了些不一样的地方,从各种演义和朝政时事,变得更加写实,取材都来源于真人真事,作了艺术加工之后,搬上舞台。

其中包括了诸如郭师傅、杨师傅这样工匠中的典型人物,还有赵胜这样农民中的典型人物,以及陆家兄弟等军中人物。

总之,就是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说明包括海政在内的各项新政推行的必要性,借着这些看似平凡,实则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感染观众,进而使新观念深入人心。

寓教于乐,这种模式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其实明朝的读书人对此也颇有心得。

明朝的小说和戏剧话本都很流行,故事的内容经常会有诸如西厢记那种套路的情节,也就是小姐后园赠金,书生感动之下发奋读书,然后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虽然后面的套路会有多种变化,比如铡美案那种类型的,或者诸如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