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蒋经国传 >

第16部分

蒋经国传-第16部分

小说: 蒋经国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⒌哪潜尽痘哪嗜罚衷谂阒囊盘宸旁诖群墓啄局校群蛴谐蝗章湟豆楦樵峁释痢2恢浅鲇谛⑿模故钦嫘南不叮痘哪嗜芬渤晌舶亩廖镏弧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军官员可以看到蒋经国在战地翻读一本已经快翻烂了的《圣经》。陪他一起出差的副官,夜里到他房里听取最后指示时,经常看到床头或桌上有一本《圣经》。蒋经国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每读完一遍,他在第一页就做个记号,在他逝世时,总共有十七个记号。
但是据蒋家在台湾的家庭牧师周联华说,经国在宗教信仰及其他问题上,都不坚持教条,不会有封闭心态。他只是“追求者”(seeker)。他自己研读《圣经》,不跟周联华或其他传教士讨论宗教问题,也仅只偶然参加做礼拜。他可以到美以美会以外的基督教会做礼拜,也可以到佛寺上香,譬如雪福戮褪撬暧资背Hサ牡胤健
蒋经国对于三民主义青年团不能成为动员中国青年的大力量,颇有挫折感。他认为,跟他主持赣南专区一样,三青团要成功,就得靠一批廉洁、坚贞的青年干部。1943年蒋经国到重庆出席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中他提议扩大干部训练班,成立青年干部学校,大量培养青年领袖。在父亲的赞同下,大会通过这项提案,12月间,蒋介石任命经国为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负责筹办工作及从零开始规划课程。
蒋经国仍保留赣南行政专员职位,经常往来重庆、赣州两地。日本军机两次追逐他搭乘的飞机,不久他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重庆。王昇和他在赣州的若干部属,跟随他到战时陪都重庆,进入中央干部学校当学员。1944年1月17日,日本发动“一号作战”,针对美国空军新闢建的一系列机场进袭。数天之内,日军已推进到赣州城郊,经国赶回赣州处理此一危机。情势显示赣州守不住时,他把跟政府以及他本人关系密切的人统统疏散,方良、子女和毛夫人的侍婢阿王也都撤往重庆。2月3日,山区里枪声阵阵,蒋经国搭乘DC3飞机从他替美国人盖的机场起飞。2月5日,日军进入赣州城,已是十室九空。
扣除掉宣传和传闻的部分,蒋经国在赣南的治绩按照当时的环境条件,殊为不易。他最可观的一项成绩是推动治安,又不失地方民心。其中关键诀窍在于他个人清廉正直的官声,真正与百姓同甘苦,因此得到百姓信任他的确为民服务。上级交付的徵兵员额,他可以如命达成;但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在赣南农村徵兵,并没有造成百姓害怕、仇恨当局的情绪。至少,在赣南没有人记恨,也没有这类的记载。
但是撇开领导人独特的意志以及一批忠勤干部的努力不谈,在全中国要推动打造新赣南,还有其他原因,使得它困难重重,甚至寸步难行。譬如,地方上收缴的田赋,通常要上缴省政府,经国却可以保留而增添财源—这个政策其他的地方官员就无法延用。或许,他比其他同层级官吏,更有本事说服银行做低利放款。此外,经国得到省政府、中央政府的援助,也是其他行政专区专员所无法企求的。据当时在赣南工作的一位中国新闻记者说,经国得到的特殊协助包括保安队、自卫队的兵丁员额增多,宪兵、警察员额也多。此外,他可以直接指挥调度这些单位,其他的专员就没有这种权力。赣南的政府文职公务员也比其他专区多。根据一个消息来源,经国的办公室属员一百人,其他专员平均只有二十来人。中央政府特别拨款,或许蒋夫人自掏腰包协助,帮助赣州若干项目(如大型操场)的建设。
赣南经验为蒋经国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挣得干练、有活力、有创意、清廉正直的领导人之名声,具有行政及地方发展的经验,包括教育、青年工作和地方治安等工作经验。他也累积起一批可信赖的部属追随左右,当然同样也树立若干政敌!蒋经国通过在江西省经验,深刻瞭解到国民党的弊病—贪污腐败、派系斗争。他深入瞭解新兵受到的非人待遇、军队组织吃空缺等问题。他到重庆,也有助于掌握国军军中的基本问题—派系林立、割据为王、兵力不足等。他愈来愈不能相信中国共产党。他在演讲和编造口号上,能巧妙地把他重视平等、反抗既有体制的名词,与他父亲钟爱的新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可是国民党内最保守的一些人士晓得经国不喜欢他们,因此以牙还牙,一再散佈谣言,指控经国是苏联的秘密工具。
蒋介石这人没有真正的朋友,现在只剩下太太和儿子两个人可以信任。父子之间开始交换日记阅读——这是父子关系密切的跡象。此时,经国与继母相处上没有问题。至于纬国,并没有重要的政治角色,因此他跟蒋夫人的关系纯属家庭亲人关系。一般人认为宋美龄比较喜欢纬国,因为他英俊、儒雅,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然而,经国在孝道上也无懈可击,农历新年,他会到重庆向父母亲拜年,致敬;他穿传统长袍,进门就跪下磕头。 10不过,经国在江西的生活与工作,跟他这些遵守礼仪的动作大相逕庭,呈现出他不肯太死板、顽固的一面—这种平易作风在重庆、延安高级领导人当中,都相当罕见。

第七章

教育长和将军
中央干部学校设在重庆市郊十几公里外几栋旧建筑物里,于1944年5月5日正式开训。蒋委员长预期中央干校在革命之中的作用“就像黄埔”,干校也开始自命“第二个黄埔”。这个比喻引起若干人士忧虑,因为它透露出即将以三青团和蒋经国为核心,出现一股新的政治力量。
蒋经国通过招考,甄选了二百八十名第一期学员。他们是最近才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或是对青年工作饶富经验的干部。另外还有六十至七十名女性的女生队。学生多数来自中、上阶层的城市家庭。他们知识水平高、爱国精神强,又充满理想;在他们心目中,经国是他们嚮往的新领袖。1944年刚由大学毕业的陈正卿就是一例,他极端反共、爱国,但是认为国民党“腐败、没有希望”。他和朋友听说蒋经国是委员长的儿子,在赣南心口如一,积极改革。陈正卿前往中央干校参加招生考试时,看到校门贴著标语:“做官的莫进来,发财的请出去”,穿著工作服在门口招呼考生的,赫然就是教育长蒋经国。
经国喜欢这份办学的工作,甚至到了他贵为“中华民国总统”,最亲近的老部属私下都还喊他“教育长”或“校长”。教育长住在学校一间小房子,与学生一起用餐、从事劳动。有一次突击检查内务,他发现某个房间里有斯大林传记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他顺手翻翻,没说话就走开。早晨点名、早操完毕,尽管天气冷峭,教育长把上衣一脱,带领学生冲上附近一个山头,口里喊著:“男子汉跟上来!”不久,这里就被取名“好汉坡”。他经常跟随一群干校师生到重庆听戏。有一天夜里,大雨滂沱,经国却豪兴大发,要求全队跑步十几公里回校,沿路还大唱爱国歌曲。
跟在赣南办学校一样,他在中央干校也成立学生自治机构。学校实施军事管理,但是经国不准学生向他敬礼。校规令出必行,没有偏袒。他最重视无私、无我的奉献服务。有一群学员建议,毕业后应该获颁硕士学位。下次集会时,蒋经国表示,他很惊讶怎么大家入学不久就这么关心学位问题。
他说:“好吧,我颁给每位革命博士”。学生们笑了开来,此后大家再也不提学位问题了。
虽然自赣南撤退,头半年中央干校师生士气十分高昂。蒋委员长与蒋夫人的声望空前高涨。蒋委员长出席开罗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并坐在籐椅合影的照片广为流传。同盟国终于放弃帝国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治外法权”特权,从此以后,西方国家居住在中国的公民得以不受中国法令管辖的这项特权不再存在。由美国训练的新一军(军长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生孙立人)和新六军亦由缅甸战场传来捷讯,令人心为之振奋。史迪威不改尖酸脾气,即使讚美也还要加几分侮慢口气,称缅甸战场告捷是“中国有史以来对抗第一流的敌人,第一次展现出强劲持久的攻势”。同一时期,美国海军在珊瑚岛之役歼灭日本残留的海军舰队大部分武力,美军陆战队在伤亡惨重下,亦在太平洋诸岛稳定进展。
然而,中国战场上的发展就不是太顺利。陈纳德的飞行员和中国陆军都没有能力阻挡日本一号作战的攻势。中国高级军事指挥部不能合作,总部对不得宠的将领不肯提供补给,而且蒋委员长下令投入好几个师兵力防卫实际上已遭包围的城市,也造成巨大的伤亡损失。日军一号作战对国民政府产生重大的军事及政治危机,而使美国政策大变。史迪威要求上级罢黜陈纳德,可是罗斯福反而把史迪威解职,换上较諳外交之道的魏德迈将军(Albert C。 Wedemyer)。魏德迈这位新任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与蒋介石处得不错,不过他呈报给华盛顿的秘电中,观点与史迪威并没有太大差异。
中国军队在上海、武汉、长沙及其他战役中,都显示出面对强敌无畏抗战的勇气,也有陈诚、白崇禧、李宗仁、孙立人等一流的军事领袖,可是领导权不统一,加上新兵(绝大多数是农民)待遇奇差,摧毁了部队的战斗精神。当日军部队的优势兵力再次击溃中方防线时,蒋经国的挫折感大增。有一天,他带父亲到重庆附近一个营区视察。蒋介石目睹士兵在被子里饥病而死,大为震怒,用手杖怒击主管军官,当场予以解职。1944年8月,重庆市政府工人由街头载走一百三十八具士兵尸体。蒋经国把这个状况报告给父亲,但是委员长这次并没有亲临现场检视。
根据长期担任蒋经国办公室执行官的一位军官所述,蒋经国从来不当面顶撞父亲,会委婉建言,让委员长相信这是他自己做的裁定。 蒋经国经常告诉父亲,中国迫切需要的一支新军,由爱国知识青年组成,并由情操高贵、献身报国的忠贞将领领导。三民主义青年团与国民党的关系既密切、又不完全隶属国民党,正是徵募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绝佳来源。
美方在这个时候已承诺要替国民政府训练装备三十九个师的兵力。蒋介石接受儿子的建议,决定以其中九个师的编制(大约十万名兵员)组织起这样一支知识青年新军。10月10日,蒋委员长号召全国青年投身这支精锐部队(译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应运而生)。虽然期待许多人志愿从军,尤其是加入军官团,蒋委员长特别组织一个全国委员会处理徵集知识青年的工作。
在中国,徵集高中、大学学生及毕业生入伍服役乃是创举。抗战已经进入第八年,国民政府除了微调医科、工科及英语专修学生(后者是担任翻译官)的大学生及毕业生之外,并没有全面徵集大、中学生服役的动作。抗战开始之际,全中国只有大约四万名大学毕业生,当时认为这些精英及其他培养不易的知识青年,宜用于维持经济建设和政府运作上。 比较难以解释的是,高中学生及毕业生也常常逃避兵役。蒋委员长一声令下,将扭转此一局势,至少若干知识青年的命运会有所变化。11月,蒋委员长替这支新军正式取名“青年远征军”,派军政部长陈诚为总司令,蒋经国出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蒋委员长把青年军政治部归属在军事委员会训练处之下,并不隶属总政治部管辖。这个不寻常的做法使得蒋经国和青年军享有独特地位,不受军方原有的政工制度节制。蒋经国决心培训出一个真正有效率、强悍的政治作战干部队伍。到了年底,徵集及自愿入伍的青年军人员已有十四万人。蒋经国的军官得以从中组成九个师的兵力—番号为第二0一师至二0九师,以及一支三千人的女青年作战辅助大队。蒋经国委派由委员长正式挑选的资深军官,作为青年军专业的指挥官;同时政治指导员全由经国本人亲自甄选,大部分由军队之外取才。中央干校第一期学员接受了约六个月的训练,提前结业,一百多名毕业学员加入青年军政治工作干部行列。
到了1945年2月,青年军新兵已有四万人在训练中,另十万人等候设施腾出来才能受训。根据青年军退役老兵的说法,蒋经国一本平日习惯,每天早早起床,与新兵一起做操,然后检查厨房、厕所。蒋委员长有一次对第一期军官团学员讲话,称呼他们是“革命先锋队”,要发挥“以一当十”的作战精神。青年军是蒋介石倚为股肱的力量。
蒋介石又派他儿子担任另一项工作——三青团政治部主任。陈果夫两兄弟担心的状况果然出现:团员人数达五十万之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