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斜风 (校对版)作者:紫钗恨 >

第128部分

斜风 (校对版)作者:紫钗恨-第128部分

小说: 斜风 (校对版)作者:紫钗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名义上忙是从二月征收到五月,但是实际是从麦熟后的四月后才征收,而石汀兰也告诉他们天国的办法:“咱们天国征粮,是直接向佃户征收,总共十分收获,天国得兵粮四分,佃户得三分收获,田东得三分收获。”

这样的老办法在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佃农踊跃交租,而地主痛骂不已,甚至屡屡掀起叛乱,原因就在于这个分成比例。

“四成?兵粮征得太多了吧!”高梁材担任过多任知县,首先想到这个问题:“四成,国朝拿得太多了!”

他已经习惯用国朝来形容柳畅新成立的这个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并没有正式起自己的国号与典章,他告诉石汀兰:“向来地租,或三十税一,或十五税一,至少多至一成五!”

他的意思就是国家征收的名义地赋历朝历代并不高,基本保持到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七的样子,至少只高到百分之十五,当然地方官员的公开与暗下操作会让这样比例至少增加一倍。但太平天国直接就拿走了百分之四十,在历朝历代可以说是高得出奇。

“但是此法能直接控制粮食,佃农都争相踊跃纳粮!”

这一点德政也是太平天国能维持十几年的原因之一,在太平天国拿走四成兵粮,地主又拿走三成收获的情况下,佃农依旧踊跃纳粮,那只能说明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这个时代对佃农的压榨已经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佃农实际所得并不到三成,虽然名义上佃农是只需要交纳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收获,但是往往有许多额外的支出,结果所得只有收获物的两成左右。

但是这种体制明显得罪了控制地方的地主阶级,因此冯思贤也说道:“田东所得三成,偏少了些,不若田东得四成,国朝征兵粮三成以为德政!”

杨长妹倒是反对:“即使田东得粮四成,但是他们原本所获远不止这个数,难道就因为他们少损失一些就支持我们吗?我看不如把这一成粮食交给佃农!”

高梁材倒是说道:“即使征三成兵粮也是偏高,但是大军粮饷又是皆于出田中,黄岩太平向为台州六县精华所在,即使征两成兵粮足支大军与乡官之用,但是其余三县就不成了!”

他没提临海县,临海县征两成粮食也免用,但是宁海、仙居、天台这三县就不是什么富庶之地,他把各县的粮产略作统计说道:“如果广设乡官与守备之兵,那么全台征粮,需有数十万石之数!”

冯思贤也犹豫道:“今年黄岩是个好年景,但是现在是收抚人心之时,不能再有苏镜蓉之祸了!”

收抚人心,自然把国家剥削程度控制在一定尺度上,特别是黄岩事刚刚经历兵事,尤其要注意收抚人心,不能再激起民间生变。

无论是地主团练发生叛乱,还是佃农起事,都不是柳畅与整个虹军愿意碰到的,因此杨长妹说道:“不若先把咱们虹军与各县攻守各营以及乡官的编制定下来,然后要以此数来估算征粮之数!”

“这是个好办法!”冯思贤当即赞道:“关健是咱们虹军预定有多少部队,非得等检点从磐石回来再说!”

“除此之外,若是收编叶娘子的水师,恐怕还有一大笔开支!”杨长妹管财务,自然知道这水师开支浩大:“得点验过叶娘子的水师!”

“可以先算一个大概的数字!”石汀兰已经想到了:“短期之内大略是七个营,两个团,可以还有一些独立连队,按十个营估算有没有错?”

“差不多!”那边杨长妹已经答了一句:“接下去队伍虽然要扩编,但是人数至多相当是十个营,有可能只有九个营那么多!”

“我们虹军一营,兵力有着差异!”石汀兰继续说道:“多则五百有余,少则四百,暂时按四百五十计算吧?”

“骑兵营不能这么算!”旁边冯思贤说道:“养马更费粮……”

“那样的话,骑兵营人马较少,至多是供五千兵,乡官要有……”

只是正说着,那边已经有人叫道:“见过石娘娘,见过杨娘娘,见过高知府,见过冯知县!”

说话的是符闻道,那个冒死骑马从黄岩突围出去报讯的金汤第二连排长,石汀兰一见是他,就觉得亲切起来:“符排长,怎么是你啊!”

符闻道笑道:“有人求见高知府与石娘娘。”

“是什么人?”

符闻道答道:“来人穿了一件披风把身子裹起来了,也不肯说来路,但是来路肯定很大,若是普通的阿猫阿狗,我也不会让他来见两娘娘与高知府了!”

冯思贤有点不悦,符闻道这句话把他排除在外了,但是他也知道符闻道就是这个性子,只是问了一句:“如何一个来头很大之法?”

“是县内三家义勇首领亲自带过来的!”符闻道说道:“只是不肯说出这人的来历!”

现在所谓“义勇”,就是那些跟着柳畅打过陈世忠的团练队伍,他们既然已经打过陈世忠,也算是走上了反清之路,因此柳畅决定把这当作他们的投名状,大事宣传,并加以义勇之名。

只是这样的义勇,在黄岩县内也不过是几家而已,而这人居然能让三家义勇首领联手推荐过来,肯定是大有份量的人物。

因此石汀兰已经敲了敲茶几,说了一句:“符排长,麻烦你了!”

“好!”符闻道答道:“我过去搜个身,千万不要让他携带什么兵器到两位娘娘面前!”

等符排长退下去,高知府倒是赞了一句:“这位符闻道,据说是在这次黄岩攻守之役立下了奇勋,怎么还是排长啊?”

石汀兰倒是笑了:“检点已经预定他当连长,只是还没有公开而已。”

倒是冯思贤脸色有点难看,越说符闻道处置得当,在黄岩防守之役立下了功劳,那就等于说他冯思贤的处置有问题。

但是看了一眼石汀兰与杨长妹,他又不敢说些什么,只是赶紧转移问题:“现在临海城的情况怎么样?”

“怎么样,依旧如故了!”石汀兰已经探听清楚了:“我天国之军进兵浙江,众妖头胆战心惊,现下不敢把妖魔派到台州,这样一来,临海外无援兵,内无粮饷,听说张妖头现在天天都要闹一出吊死的把戏!”

“张知府这个人,我最清楚了!”高梁材当即说道:“他这个人捞钱的本事比我强,可是这从容赴死的决心就不如我了!”

高梁材都已经从贼了,说明他绝不是什么从容赴死之辈,这张玉藻在这方面还不如他,石汀兰已经明白他闹着要吊死是怎么回事了:“那他有没有弃城而走的决心?”

“这方面的决心倒是比我强!”高梁材取笑着自己的前上司:“只是弃城而走,仍旧是死路一条!”

正说着,符闻道已经把人带进来了,这人却是外面的披风一扔,露出里面的补服朝珠,往地上一跪,首先就跪了高梁材:“罪民见过高知府!”

高梁材大吃一惊,他嘴已经合不拢了:“张府尊,怎么你也从……”

他刚想说从贼,但是反应得很快,立即改口:“从龙了……此国朝盛事也!”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大清台州知府张玉藻是也。

第204章 临海之变

张玉藻?现在石汀兰与冯思贤都没想到形势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这位张知府在两三天之前还在临海城拼死组织抵抗,正因为他的抵抗强度超过预期,因此虹军的临黄战役才没有象预期的那样顺利结束,最后更是功亏一篑,临海城仍然控制在清军手里。

但是这位抗击虹军有大功的张知府,居然和叶娘子那样只身来投,要知道叶娘子那是真正走投无路了,但是他张知府还有几千战兵,几万两军饷,甚至还有四县之地。

特别是对于高梁材县令来说,他更是又喜又惊,喜的是自己原来的顶头上司来投,自己起到了范阳徐公的作用,惊的是这位高知府现在挟几万两军饷几千名战兵加上四县之地来投,那自己这个破城之后才下决心投靠虹军的前任知县一下子就变得没有份量,要知道,这可是一位知府大人。

大清朝入关几百年,自三藩之乱后,只出了一个投靠太平天国的知府顾元凯,而现在张玉藻成了第二位。

倒是张知府倒是十分知趣,他赶紧询问高知府:“不知高府台可否介绍一下,这几位姑娘与这位英伟丈夫是哪几位?”

冯思贤当即自我介绍说道:“下官是黄岩知县冯思贤,张大人前来从龙,下官不胜荣幸,只可惜我们检点不在黄岩,这两位是石汀兰石娘娘,杨长妹杨娘娘!”

张玉藻偷偷瞄了两眼,却是两个大脚姑娘,估计就是传说的真长毛大脚贼婆,只是他听说过,这位石娘娘是翼王石达开亲妹子,而杨娘娘是东王杨秀清的妹子,当即又跪了下来:“罪臣此前在临海顽固不化,力抗义师入城,实该万死,实该万死,实该万死!还请两位娘娘宽恕了罪臣的罪过!”

石汀兰却是心底有些郁闷,她们太平天国也曾攻城克地,横扫数千里,但是每座城市镇守的文武官员都是相当顽固,不是自杀就是力战而亡,即使被俘也绝不投向天国。

可是这个柳畅柳检点却不一样,他不过据有两县之地,已经先有黄岩知县高梁材在城破即之后来投,现在更有知府张玉藻来投。

这可是现在仍据有四县之地的一府知府啊!

不过她仍是笑脸盈盈:“还谈这些旧事干什么,张大人主动从龙,正是国朝幸事,想必检点见过之后至少也有一个中丞!”

张玉藻是万般无奈才被迫来到黄岩县,但是一听到石汀兰这句话,当即有了笑意:“多谢石娘娘美言,若是能在国朝放一任巡抚,张某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不过在此之前,还请石娘娘、杨娘娘还有检点大人,救一救临海城的数万百姓!”

“怎么回事?”石汀兰当即知道临海城内肯定发生了什么意外,不然张玉藻也不会被逼得只身来投虹军,她当即问道:“现在检点不在黄岩,有什么事我替他做主便是!”

张玉藻也说了实话:“前次义兵前来攻城,我一时糊涂,许了六万银子的赏格,又许了汤药费与抚恤,哪料想义兵虽然主动退却,但这些台勇却在城内作起来乱来!”

前次林参将押送来的军饷本来就不多,战事之中又分了一批给台勇,最后只剩下两万两可用的军饷而已,至于台州府的库房,早已经是一空如洗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玉藻倒是想得十分聪明,还想在其中捞上一笔,他公开设了筹款局,广派委员在城内城外筹措军费,准备至少再筹一两万银子出来。

只是他想得再聪明,也不如这时事变化得快,一听说长毛已经从浙西入境的消息,平时对张玉藻十分恭顺的商铺、绅董们一致造起反来,他们甚至连几两银子都不肯出。

张玉藻只张罗到了一两千银子而已,他个人却是好捞的个性,因此率先提了五千两入自己的腰包,哪料想这其中竟然泄露了风气,台勇首先倡乱,接着几路客兵也冲入闹市之中劫掠,甚至还杀伤了不少百姓。

张玉藻根本控制不住局面,他知道是自己惹出来的大乱子,这个责任肯定是自己来承担。

他有心从台州府城逃走,但是他仔细一想,又知道现在正处战时,大清已经杀了好几个二品以上的大员,理由都是弃城而走,而且大多数还是满人。

他一个汉人知府,虽然有些后台,怎么可能逃得过大清法办,不走肯定被闹饷的台勇祸害了,即使能躲走台勇这一劫,接下去红贼回过头也会把临海攻破了。

自己现在可以说走不得守不得,他在绝望之中,倒是想起了高梁材这狗贼已经从贼了,而且在贼中据说混得不错,已经得了一个知府头衔。

一想到这,他就生起恨意来了,这个高狗贼坑得他太掺了,如果他那一封血函,陈世忠怎么回过头去与柳绝户火拼。

但是很快他又觉得找出了一条生路来,高梁材可以从贼,他张某人是一府知府,怎么不能从贼?何况这是从龙啊!

他已经从这一支虹军看得出一丝新朝气象来,据见过柳绝户的人常以后汉光武帝来形容他,他一时间就宽心多了。

光武帝诸臣皆得善终啊,自己投过去,必定就是开国功臣,而且自己手上还有足够的本钱!

现在台州四县还服从这个知府的调度,他在这四县之中私人甚多,即使不能全拉过去,拉过来一两个县总是没问题的。

因此他一咬牙,当即就只身来投,而石娘娘也不含糊,也给了一个中丞的承诺。

在清朝官场,中丞就是巡抚的代称,因此他当即说道:“请娘娘派一支劲旅即刻随我杀回临海,只要临海光复,全台尽在我义师手!”

虹军手上有了黄岩、太平与临海三县,即使张玉藻仍旧能做上他的台州知府,他的日子也是无滋无味。

要知道,这可是整个台州府最精华的三县,而石汀兰立即动心:“临海城,没想到前几日是张知府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