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22部分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22部分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几乎像个乞丐,似乎成了一个无人过问的弃儿。至今就不知道在我童年丧母后的八年求学的恶梦中,又是怎样地活过来的?愚人的命怎么会那么大!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百般地磨难,遭受了诸多的痛苦,竟然没有夭折。尤其在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全国性的饥荒里又遭到了侫人的加害,我已是身心憔悴,心灰意冷,再也无力苦撑下去了,在高中还有一年多就要毕业的时候(高中二年级)被迫辍学,而后来就离开了这个淮北贫穷而又偏僻,历史悠久且又落后的古城——亳县,户口迁移西安。自此又步七十年前,我曾祖父在1890年清末从江苏扬州逃荒皖北,三十五年前我祖父,于1927年由亳县逃难到蚌埠的后尘,踏上了西行长安的谋生路。从而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又衍生出了只身一人挺而走险千里迢迢地走西口——怀揣户口去盲流漂泊流浪大西北。

由西安到兰州,再沿着包兰线过黄河,顺着贺兰山走蒙古。经中卫,过银川,穿越石嘴山,来到沙漠浩瀚的乌达矿业区,试图闯出一条新路,寻找一个能够活命的工作。但事与愿违,无果而回,又由兰州到达青海西宁去找我初中时的老同学,可惜迟了一步他已调回原籍。此行两处都没有寻找到工作,只得又返回到西安,但还是因为我是一个原国民党旧军人的儿子,也可算作残渣余孽的一份子,所以户口仍不给落户。没有户口国家就不供口粮,你也无法生活下去,说明了你在西安没有法定的生存权利,是一个标准的“黑人”、“黑户”、“黑五类”。

此时再返回安徽亳县已是不现实的事,亳县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依无靠,无有亲情。母亲去世后,十年少年求学的痛苦生涯,已使我身心憔悴,苦不堪言。而当年西安又不许我容身,为了活命,为了生存,穷则思变,我不得不二次产生了西行的念头。

西北地域茫茫几百万平方公里,荒凉空旷,地广人稀,有浩瀚的戈壁大漠,有广袤无垠的疆土。那里可能最需要的就是人,难道不能容纳我一个小小的躯体和那羸弱的生命。何况我年方二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除了偷鸡摸狗,蝇营狗苟的坏事我不做,只要能吃饱肚子,能活命,不管什么低下的工作再苦再累的活我都可以干。

一个人在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时候,面子和活命二者之间还是命重要。自食其力没有啥丢人的,我不相信几百万平方公里偌大的祖国大西北就不能接纳我一个苦命的人!更何况在我之前已有数千数万个在口内老家生活不下去的人,他们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盲流”从四川、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悄然地投奔大西北找到了工作(多为农垦),活了下来,而且又扎了根……

为了工作,为了活命,为了生存我又冒然地西行,由西安到兰州,由兰州经武威、张掖沿着河西走廊,顺着延绵千里的祁连山脉到了酒泉、嘉裕关、玉门镇,后来又依然而无奈的西出阳关,穿过疏勒河经过柳园(现改称为敦煌站)进入星星峡来到了新疆的哈密、鄯善、吐鲁番,像苦行僧一样颠沛流离漂泊万里,穿过达板城来到了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市。最后由玛纳斯流落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水,我进疆生活一晃已过去了四十年。

在祖国西北边陲生活四十年的风风雨雨里,其中有苦也有乐!同时还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在十年动乱中不可避免的也遭到了“革命风暴”的冲击……

饱经风霜,坎坎坷坷的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暂短的一瞬间,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是走完了三分之二的人生路。

当年我随母亲由台湾返回大陆到了皖北,不到两年母亲因病去世。由于命运的捉弄,我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为一个穷困潦倒,生活无着的孤儿。而后为了生活又由淮北流浪漂泊到祖国的大西北,是广袤千里美丽富饶的新疆接纳了我,这片辽阔赤热的厚土养育了我,使我有了工作,获得了衣食,活了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疆各族人民是我的衣食父母,这一再生恩情是我今生今世也难以报答的。

转眼在新疆生活了四十个春秋。然而我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无有建树,为此虚度年华而羞愧不已,感到汗颜……

—://。。

第十章 没有去处 困居舟山(八)

更新时间2008…3…24 23:04:00  字数:2071

第八节

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越到晚年越爱回忆自己儿时的往事。

公元2004年清明节刚过,在一个浩月当空,银光铺满大地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达板城一个工厂生活区的林间小道上。

此时,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又泛起了往年的回忆……

透过时代的烟云,跨越岁月的障碍,我的思绪又进入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座尘封而又遥远的历史迷宫——-当年,国民党失去民心,中原败北,丢掉了政权,丧失了大陆的统治地位。其政治中心由南京迁都于广州,后又从广州迁都到台北。于是一时间达官贵人、军政要员、高级将领、巨商豪富纷纷由大陆撤离到香港、澳门和台湾,还有的去了国外。留下了战场上流血拼命的军人和溃败逃遁的散兵游勇,以及数以万计成群结队四处漂泊流浪的孤儿寡母,老弱病残,他们似难民又像乞丐,如潮水般地涌向东南沿海。有的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有的漂泊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还有的流落到我国大西南云南境外的老挝、缅甸、泰国、金三角等地。甚至还有的漂洋过海去了大洋洲、非洲、欧洲和南北美洲等地。

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里,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乱岁月中,国民政府迁徙到台北,蒋介石跑到了台湾继而在导演着民国悲剧的续集……。在此同时,大陆上还有数以万计的人而未能到达台湾,他们悄然地离开大陆漂零到天涯海角,星散在世界各地……幸运者活了下来,在当地结了婚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有的人丁兴旺,现已是四世同堂。少数人拼搏奋斗了一生,业绩辉煌,成了腰緾万贯的百万富翁,轰动一时的名人。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还多次飞回大陆,寻根溯源,光宗耀祖;捐献钞票,扶贫济困;兴建学校,赞助希望工程,变为大陆上倍受欢迎的人。

然而,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漂泊流落到国处,远离中国人地生疏,无亲无故,独自与厄运抗争。靠给人做工挣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辛辛苦苦劳作一辈子,最后仍然是一无所有。平平淡淡碌碌无为的一生,到老了怀着对祖国终生不渝的眷恋和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而客死异国他乡……

还有更加不幸的人,他们逃到台湾竟不被收留,反而被当时的台湾当局所驱逐,又给遣返回舟山,成了国民党不收,共产党不乐意要的“包袱”。当年她(他)们被滞留定海,成了走投无路的难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生活无着,艰难困苦如同涸辙之鲋,只有听天由命。有的在逃难途中死于疾病,有的死于非命。人命如蝼蚁,像秋叶似衰草伴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漂泊,最后,被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中被击沉,被淹没,最终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变为历史剧的殉葬人……

当年,由台湾被遣送返回到浙江舟山群岛上数以千计的难民们,迫于时局的动荡,命运的捉弄,她(他)们像某些海洋中的水生物一样为了觅食,为了活命,谋求生存漂泊洄游,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地游弋于大陆、台湾、舟山群岛之间,往返迁徙,长途跋涉,疲于奔命,困苦不堪。当时的惨状至今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它是本人童年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1950年5月下旬,舟山群岛被解放,而国民党部队早已乘船于5月18日撤退到台湾。我们这些长年漂泊流浪的难民也随之被解放。他们中间少数人愿意留下在当地生活,而多数人执意要返回自己的家乡。这群人从此也就结束了自1948年的上半年开始,由华北的平津地区撤离到上海,再由上海撤退到福州,由福州又跑到了台湾,后来又由台湾回到舟山,千里漂泊,万里大逃亡两年多的流浪生涯。以后我们由舟山返回自己的家乡也就各自东西,星散到大陆各地。

其中春生兄妹姐弟四人,一群无爹无娘的孩子,他们留在舟山定海生活,无依无靠,处境艰难,分手后是我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不知他们以后是如何生活?又是怎样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岁月迁流,转眼过去了五十多年。他们是否还住在定海?情况是否有了好转?现在生活的还好吗?这些问题对于我来说都是个未知数。

半个多世纪前,一些流向东南沿海江浙闽粤一带和港澳台等地,以至于漂泊到国外的人们,由于过去历史的原因、政治的需要,长官上司的命令,他们自青少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吃用皇粮,当兵打仗,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有的人后来又跑到台湾,参加了金澎马祖反攻大陆,龙争虎斗,你死我活,撕杀拼命,出生入死。为了完成政治家们神圣嘱托,有的还搭上了自个的身家性命,撇下了妻儿老小,到头来还未能落上一个效忠朝廷的美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时隔半个多世纪,终于烟消云散灰飞尽,战火息灭,狼烟远去,往昔的战场杀戮之地旧貌换新颜,海峡两岸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过去漂泊到港澳台,以及流落到异国他乡的人们,他们毕竟都是中国人——龙的传人,华夏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祖辈都生活在大陆他们的根在中国。

对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大陆上仍然有他们不可舍弃的亲人,有他们丢不下的思念和寄托。他们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大陆人民是他们的亲人,他们与我们有不可分割的亲情……

昔日的风雨、战火、硝烟、苦难的年代已经过去,历史上的政治风暴也烟消云散。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已变为过眼的烟云,以前历史上的纷争,恩恩怨怨似乎都已经淡化……往往再现于当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中……

—://。。

第十章 没有去处 困居舟山(九)

更新时间2008…4…5 18:00:48  字数:2886

第九节

近日(公元2004年5月初),我在电视新闻中获悉,目前台湾当局却要搞什么“公投”,闹什么“*”,一手泡制了震惊世界骇人听闻的消息。此举确实让人出乎意料,令人不可思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绝不能允许外国势力入侵,更不能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往来已经开始。三国时,在公元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等人带领一万多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即台湾)。此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进一步加强了与大陆的联系。

南宋时,澎湖已隶属福建晋江县。元朝时,又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等岛屿,台湾正式列入我国版国。明朝沿元制仍设立巡检司,公元1559年,正式命名为台湾。明末,福建有数万人移往台湾,他们和台湾当地人民,进一步开发了祖国宝岛台湾,这一块美丽的富饶的土地。

清朝初年,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在当地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于公元1683年,清军进入了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我国古代和近代台湾军民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反抗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千百年来,台湾人民在反抗外国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中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出现了许许多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和捍卫民族利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称颂!

今天是2004年5月3日(农历3月15日)。晚上,太阳才刚刚落山,一轮皎洁明亮的月亮从天山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的背后徐徐升起。

皓月当空,月华如水,月光拥抱的博格达雪峰宛如一位银装素裹纯洁如玉的少女。传说过去王母娘娘邀请众神仙前来西天瑶池蟠桃聚会的天池,就在她(博格达峰)的背后。

此时,我独立在达板城西边一片小小的戈壁滩上,面东迎月仰望着近在咫尺的神女博格达峰,心已飞向万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向生活在台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