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

第54部分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第54部分

小说: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道路的。我现在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我也一定以王教授为榜样,为人民说真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江滨果然没有辜负王维忠教授的厚望。从王维忠这位长者的言传身教中,她不但深受启发,更深受感动。她不但更加努力地钻研医学课题,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平时更是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规,特别热衷于政治学习。她以王维忠为榜样,认真工作,努力奋斗,诚实做人,在困难和邪恶面前从不畏缩,很快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7年初,身为吉林省政协常委的王江滨很快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 
   
  2008年1月,政治过硬、成绩优异、多方面都表现突出的王江滨以高票光荣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继王维忠之后,又一位引人注目的人大代表。 
  这位爱国的医学专家表示,她一定会以“十七大”精神为指明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 
  当时,躺在病床上的王维忠不止一次对王江滨这样说:“我很看重生活的质量。我的生活质量就是努力做好一位人大代表,争取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多为人民说真话。作为人大代表必须用实际行动来为人民办事,我尽管是连任两届,做了近十年的代表,但我还没有做好,好多方面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我的目标是:如果人民还信任我,还愿意选我当代表,我一定还要任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到目前为止,我才完成了90多个提案,我要完成100个提案!我力争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做到提交议案最多、采纳议案最多。” 
  可是,他最终没有完成一百个议案。他终于因此而积劳成疾,倒在病床上…… 
  12月13日下午,我特意来到王维忠十年前工作过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工党委办公大楼。 
  这里一切没有多大的改变,但生前曾在此任过要职的王维忠却给这里的每一个人留下了独特的印象。 
  长春市农工党秘书长张颖虹含泪告诉我:“像王维忠教授这样的人大代表实在了不起!我与他共事了十多年,耳闻目睹了他是如何工作的。但王教授这么大年纪了,不顾自己体弱多病,长期深入基层调研,他写的议案和建议都是在调查研究的真实数据上一丝不苟地写出来的。更令我这位老党员感动的是,他这位党外人士是那么地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他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长春市农工党委办的侯治富和娄国斌,一提到老领导王维忠,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回忆了老领导的许多方面。对王维忠的深情厚谊,从娄国斌写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来: 
  〖HTK〗2006年12月5日,噩耗从北京传来,中国农工民主党长春市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维忠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在不久以前,农工民主党长春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王维忠老主委还从北京的病床边打来电话,询问和了解会议进展情况,并索要会议材料。其间,虽然声音不如以前洪亮,但其办起事来认真而执著的劲头依如往昔。他那充满工作热忱的声音现在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畔,鼓励着、激励着我们。逝者长已矣,存者犹可追。他传奇的一生,有太多的事迹,有太多的激情,太多太多让人不能忘却的记忆。但我——一个刚进入农工民主党机关工作没多久的普通工作人员,与老主委结缘却是从他提出的一份份议案开始的。   
  他是温暖的传播者(5)   
  王老本是一位医学专家,在加入农工民主党之前,他对党派、政协、人大的工作知之甚少,可以说是非常陌生。但他拿出当年搞科研的劲头,注意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积累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做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为他以后做好党派工作和人大代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他针对东北地区冬季供热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情况,组织在长春的农工党三级人大代表展开调研。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对东北地区供暖经费给予政策扶持”的建议。建议提出后,他又去北京锲而不舍地跟踪,促成了国家四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来东北调研,并报告国务院,最后长春市获得国家近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采暖设备的更新改造。 
  老主委的故事太多了,但其中他带病参加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事迹最让人感动。1999年,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知识分子奔波于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于2001年1月完成了关于建议制定“强制执行法”、“中医法”、“人体器官捐赠法”等7个议案草稿。议案有了雏形,他也因肾功能衰竭住进了医院,长达14天排不出尿,腹部积水看上去就像七八个月的孕妇,先后进行了12次肾透析。从医出身的他深知病情的严重,但他仍然心系议案。在住院期间,他把我和几位机关工作人员叫到床前,自己口授完成了7件议案。最后他在儿子的陪伴下准时赶到了北京,亲自把议案交到全国人大。 
  作为一位卓尔不群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人生观如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2005年11月至12月20日,他带病先后走访了吉林省的吉林、通化、四平、白城四个地市的7个县(市)13个乡镇,举行了10余场座谈会,对县乡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阻力及打算等问题进行座谈,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长达两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使我们的老主委再次病倒,他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对生活无比的眷恋走了,留下他对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一片忠诚。“关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愿借先人的这句名言,表达我对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的敬意。〖HT〗 
  吉林人大几位与王维忠共事多年的老代表感慨地说,像王维忠这样的代表太少了!如果全国的人大代表都能像他这样就好了,这样我们国家的民主机制就会更健全,我国的民声就更真实和广泛,基层老百姓的真实呼声才能更好地反映到中央…… 
  吉林省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祥是王维忠当选九年人大代表以来的直接见证人之一。他说:“王教授是我所见到的履职最为认真、工作最为勤奋的代表。为了提高议案质量,王教授常常带病调研,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足迹遍布我省的乡镇、企业及高校……他被称为‘议案大王’是当之无愧的,他更无愧于人大代表这个称谓。”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教授连建设感慨地说:“王维忠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代表,他真正把履职当成自己的生命。” 
  王维忠的学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学博士关桂梅说:“说实在话,我以前从不关心政治,也不知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从王教授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人大代表履职的不易。特别是我从教授身上不仅感受到他一心为民的情操,更感受到他的那颗爱国之心。” 
  关桂梅激动地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不但在专业上以身作则教导我们,更在做人和爱国情操方面用真情来影响我们。” 
  王维忠教授带出的博士有几十名,这些学生平时都把他视为亲人。关桂梅哽咽道:“我1994年就跟着王教授读硕士,后来又考取了他的博士生。他就像我的父亲,不仅在学习上指导我,还关心我的生活。”〖JP〗 
  王维忠的学生、医学博士孙延霞说:“他是我们一辈子见到的最好的老师。”王维忠的学生、医学博士薜立娟流着泪告诉我:“不管是哪个学生,他都是视为己出,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就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记得我们的小师弟张玉成家中贫困,王教授不但自己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动员我们这些年长的师姐、师兄,号召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 
  张玉成哽咽着对我说:“王维忠导师的离去,是中日联谊医院的一个重大损失,更令我永远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我在采访张玉成的同时,一位长相秀丽的女孩子正坐在一边默默地抹着泪。她叫王雅丽,和张玉成都是王维忠最后辅导的博士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热心的王维忠教授撮合这对年轻人成了恋人。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的几位博士生,对我这样说:“每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人代会,不仅是王教授一个人的快乐,而且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快乐。这些日子,我们都会关注电视和报纸,因为也许通过那儿可以看到王教授参政议政的镜头,我们总是一起为他快乐和激动。特别是,我们都在长春翘首盼望老师的礼物。” 
  这礼物就是“两会”的纪念封,上面是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为主要背景、以“两会”为主题。为了增加学生和朋友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为了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王维忠总是会自掏腰包,在人民大会堂购买几百份有关“两会”的纪念封,然后再从北京寄到这些学生、同事、同学和朋友们的手中。九年间,他所带的每一位博士生以及他的亲友,在每年的阳春三月,都一定能收到由老师亲笔签名的纪念封。   
  他是温暖的传播者(6)   
  是的,这礼物很小,但其中却饱含着王维忠代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寄托着他对学生无限的爱,他不但教书育人,更从思想和道德上言传身教,教育每一位学生,不管在何处,一定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精神。这种浓浓的深情,这种绵绵的爱意,是一位代表拳拳的爱国之心!   
  有的人走了,他还活着(1)   
  2007年3月,对我而言,没有像往年那样能感受到春光明媚和春意盎然。这个三月,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春寒料峭…… 
  因为这次“两会”,我再也见不到王维忠代表了。 
  此次“两会”,许多新闻记者像我一样,再也见不到他那高大挺拔的熟悉身影,再也听不到他那亲切而又洪亮的嗓门, 
  再也找不到新闻频出、新议案不断的王维忠代表…… 
  此次“两会”,人民大会堂的代表们再也看不到王维忠忙忙碌碌的身影,再也见不到他笑容可掬地向人代会提交议案的开心样子。人代会议案组的工作人员们,再也见不到王维忠代表提交的缜密议案……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他带着未完结的多份议案,带着没有完成百份议案的遗憾,走了。他像春风一样,拂过大地,却为人间留下了一片绿色……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就像三月悄然钻出土地的绿芽儿,把凛冽的寒冬带走,却把春意盎然留在代表们的心尖……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他走得悄无声息,以至记者们都无法相信这残酷的事实。他走了,但这位慈善的代表,却把温暖洒播在新闻界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3月3日,新华社记者杨潇前往吉林团欲采访王维忠代表时,意外地获知这位“议案大王”竟然已在三个月前去世的噩耗。当天晚上,这位心情复杂的记者,这位王维忠生前的朋友,写了一篇沉痛的报道,以“今年两会,不见王维忠”为标题,发表在2007年3月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第5版上: 
  〖HT10。K〗今年“两会”,吉林团的代表名单里没有王维忠的名字。 
  2006年12月5日,这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病逝,没能连续第四年提交“新闻监督法”议案。 
  “其实去年两会时他的病情已非常严重,省人大反复告诉他,让他不要来北京了,他不听,省里只好给他配了专职大夫。”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黄百渠告诉记者。 
  王维忠的专业与新闻没有任何关系。2004年两会间,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天几位记者朋友来采访我,我与他们谈起了新闻监督的问题。2003年‘记者被打’‘封杀新闻记者’的消息屡见不鲜。我真感到不解,有些单位怎么这么怕新闻记者?” 
  他的那篇“出台‘新闻监督法’很有必要!”经新华社播发,引起极大关注,有人当时就称赞他为“最为新闻记者权益鼓与呼的人大代表”。 
  2005年两会,王维忠身边已经有了一批“编外代表”,他说,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我的不少议案或建议是通过与记者交流获得信息源的。他于是再提“新闻监督法”议案,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