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衙内闯三国 >

第252部分

衙内闯三国-第252部分

小说: 衙内闯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昌和金日禅对望一眼,这才由王昌干笑一声,摇头道:“咱们看不透,万事皆有夫余君做主就是,王昌愿附骥尾。”

“正是正是,我等实力弱小,若没夫余君与高君照应,天朝欲我生则生,欲我亡则亡,毫无转圜余地,又哪来别样想法?呵呵,如今既有二位在,我等共进退就是。”阴阴柔柔的,金日禅生的相貌堂堂,口气却绵软柔和,毫无半分男儿霸气。

夫余昆心中冷笑,这二人一个看似老实,一个好像软弱,但他知道,两个老狐狸实在没一个是善茬的。不然,又何能长屹不倒,跟自个儿相提并坐?

这两人一问三不知,满嘴都是谄媚奉承,打的主意不过是将自己和高明推在最前。有了危险,自也是自己和高明首当其冲,他们的势力都在马韩南部,一时半会儿的也影响不到。

如果势头一旦不好,大不了早早降服,改辙易帜就是。现在说这些话,隐藏的念头可是歹毒,怕是恨不得汉人像对待可比那样,狠狠折腾自己一番,届时汉人一退,再要划分势力,这二人若还能这般谦和恭顺,才叫一个怪呢。

如今马韩整个被四大家族把持,若能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虽不敢说和大汉对抗,但谈判之时能多些硬气,不至于毫无底气自是题中之义。

但如今这四家,高家深沉,王家狡猾,金家阴损,全没和自己一心的念想。夫余昆虽有一统三韩的雄心,但终归不是朝夕可成的,眼下这格局,便让他又是无奈又是愤懑,却不适宜显露什么。

“报!汉使使人传出消息,欲行置换之事,以一匹绢换十斤铁,无论各王族还是平民,均可参与。二十日后,将在通罗河边,马、辰、弁,三韩交界之处进行,特来报知大王。”

正在夫余昆暗自恼火众人各自心思之时,忽然殿外传来奔跑声,一个早先派出去哨探汉使一行的斥候,匆匆自外而入,躬身禀告着。

“什么?!一匹绢换十斤铁?”

“此…此事当真?”

听到斥候所报,夫余昆固然是心头大震,王昌和金日禅却已是惊呼着站了起来。

要知道,此时社会阶段,产出极低。和后世动辄亩产数百斤上千斤相比,这时代上等田,不过才堪堪接近百斤的产出。再加上天灾不断,战火连绵,更有官府恶吏私铸小钱牟利,便造成了粮食价格高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

、第330章:震慑效应(3)

而相对来说,作为衣食住行四大民生方面的第一项,衣所关联的绢、丝等物,便自然而然的体现了极大的价值,不但成为一种必须品,更是担负起了另一种作用,那就是货币。

以物易物的方式,成了支撑整个经济系统的支柱。从上到下,购买米粮等物,便多以绢、丝结算。

江南之地之所以富裕,除了地理、人政之外的因素,盛产绢、丝等物,便也是原因之一了。

而铁的价值,相对此时的冶炼技术而言,锻造铁的成本,要远远高于青铜数倍之多。所以,铁器固然值钱,但却远不如铜,更加不要说绢、丝等物了。

当然,这个时代的铜并不叫铜,却是叫做金的。究其根本,却是因为铸钱必须用到。

而三韩等地,不产绢、丝。粮食也是极缺,唯有铁极为丰富。平日他们与内地交换,便多用铁去换,而首先换的,便是绢、丝之类的,再其次才是粮食。

是以,如今一听说是对方直接用绢、丝换铁,虽说比值稍稍有些高了,但以汉使开口,又岂是往日市集零散置换那种规模?一旦真个来上一次大规模的置换,眼睁睁的那是天降大财啊。

俗话说,这黑眼珠哪能见得白银子啊?如此重利之下,引的便如王昌、金日禅之辈,也是顿时心情激荡,两眼放光了。恨不得这就赶回去安排,至于说先前还在商议的,什么汉使来此会不会有打三韩之地的主意,这会儿更是全数抛诸爪哇国去了。

在这二人心中,尼玛的,神马汉使欲要吞并三韩,神马屠灭了可比那肥猪,那统统都是你们百济大族该头疼的。咱们马韩向来就是大汉属国,本就是臣属,人家来了咱们跪地迎接就是。

总是你们这些外来户,占着咱们马韩的地儿,回头却搞出个百济来,对外说是一家,实则才是真真的吞并,这其中的道道儿,又有哪个不明白?

现如今,咱们宗主国给大伙儿来派福利了,咱们不赶紧忙着回去拥护接待,难道还要傻乎乎的,帮着你们这些外来户,将好处拱手相让?姥姥!

这两人眼中金光闪闪,眼珠子骨溜溜转着,神思早已飞回族中,暗暗盘算着这次通罗河互换,究竟能凑出多少铁器,这一单买卖做下来,自个儿能得多少好处。哪还有半分心思,陪着夫余昆和高明这儿想三想四的。

是以,草草应付几句之后,也顾不得夫余昆脸上的怒色,哼哼哈哈的便告退而去。

待到这二人去后,夫余昆满面愁色,转首看看一直沉默的高明,不由的轻轻一叹。

“力大者胜,不能直中取,唯有曲中求了。一切,顺其所变吧。”在夫余昆的叹息下,高明终是抬起头来,似自慰,又似相劝般轻声说道。

对近期章节的一些说明

书评区看到不少朋友的一些疑问和意见,对此,篷车首先表示感谢,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并在百忙中留言。再者,在此针对大家的疑惑,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第330章:震慑效应(4)

大家知道,东汉汉末之时,中国大地上的战争并不只限于孙、曹、刘三家,很多周边异族也是参与在其中的。在原本历史中,三方阵营中,都能见到外族势力的影子。尤其在三国中后期,更是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外族武将登场,如轲比能、蹋顿、楼班、步度根、兀突骨、孟获、金环、沙摩柯等等等等。

由此可知,在那场曾经的战火中,外族并不是独立的。相反,他们也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之一。

而在后期,三国归于两晋,再往后到十六国,众外族纷纷入主中原,导致中原汉人一度沦为异族奴仆,究其根本,其实就源自于三国这个特殊的时期。

三国的争战,使得汉族的人口锐减,国力衰退,无数汉族□□丧失殆尽。而同时,外族却趁此时机悄然发展壮大,并借着中原的衰竭才有了践踏、分割中国的机会。

本书中,刘璋之所以会有在边塞这个章节,其实就是站在一个后世穿越者的角度而发的。他既然知道中原汉人后来的走势,明白导致那种局势产生的原因,作为一个穿越者,又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呢?

提前入手,预为之所。这就是刘璋在塞外做出这些事儿的原因之一。

刘璋做为一个后来人,他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是武力,不是什么超乎常人的智力,而是先知!

这种优势,便注定了他不会如同其他诸侯那样,单纯的将眼光放在中原之地,不会简单的依靠武力、战争去只统一所谓的中原之地。他要布局,布局于汉家之地以及后世中国的版图。这既是一种所谓的后世情结,也是其时更好推动统一进程的一种辅助。

大家对于主角一段时间不在中原战斗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在那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不也是有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之事吗?

要知三国时期中原之地的战争,也并不是无时无刻、每一天都在进行的,各方每每发动战争,也都是要积聚一段时日的,不然,根本打不起一场战争。其时的国力,是一个最大的限制。

所以,由此来说,本书主角在边塞的章节,是不是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这是其一。

其二,写刘璋在塞外的种种,也是对他当时不在中原的那个空白期做出的补充。

大家前面看到,有一个时期主角很久没出现,以至于刘焉身死,孙策重伤退场,还有刘备奇袭青州使得张钰再次登场种种,一直到“王者归来”那一章才完结。

而近期的这些章节,其实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写的就是那一段时候,身处在外刘璋的动向。而这一段,其实也是为后面军事战略的一个伏笔。对于后期整个北方之战,将起到何种帮助,其中原因是什么,呵呵,所有答案,其实都在这些章节中安排出来。

而对于整个统一大业,边塞篇也是囊括其中的。还有,这些大家现在看来难以理解的章节中,也藏着一个结尾的动向。

呵呵,就先说到这儿吧,希望能对大家的不解有所帮助。再有就是,还请大家能多些耐心,慢慢看下去,不是有句话吗:心急吃不了热豆包啊,呵呵。

好了,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意见!希望能尽可能的多给予篷车一些信心和支持,谢谢!

、第331章:交易大会(1)

第331章:交易大会

“…。咱们那个老百姓啊,今个儿真高兴,咱们那个老百姓啊,今个儿真高兴……,猪啊,牛啊,送到哪里去?全都送到哥的口袋里…。。”

通罗河畔的高岗上,一阵曲调怪异,歌词全不搭界的小曲儿隐隐飘荡着。立马在刘衙内身后的颜良文丑二人,都是双肩微抖,两张丑脸皱的如同橘子皮一般。

话说这歌声太尼玛强大了,让人闻之,实在是有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的味道。对于自家老大时不时的,总要标新立异的做出些奇怪的事儿,两人早已知之甚深。但是,知道归知道,每每被最先雷的外焦里嫩的,却总是这兄弟俩,命运之不公,可见一斑了。

有心嘀咕上几句以示自己的愤慨,但斜眼瞅瞅那位仰着小脸儿,满是柔情崇拜神色的高句丽公主,两人又觉得如果这般嘀咕出来,实在是有些焚琴煮鹤的意思。

这位跟着老大莫名失踪,然后又诡异出现在数百里之外的公主,难道真的能听懂老大那所谓的“歌”声?就算你能欣赏,那能不能不要表露的这么直白?这样很打击人的好吧,好像颜大爷文二爷全然就是不解风月的粗鄙之士一般,这让俩大爷情何以堪呢?

于是,在苦苦忍受着魔音惯脑的痛苦中,颜大爷与文二爷极度悲忿之中,更增了三分郁闷之气。

与这俩可怜的娃不同的是,高岗下的通罗河畔,却是一片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喧嚣。

两溜儿的长摊相对排开,间隔二十步远。每个摊上,都有两个汉军士卒守着,面前的货物却是各不相同,林林总总的,整一个杂货市场。

无数的各式服色的百姓还有官员,手提肩挑着,往来串于各个摊位之间,神情兴奋的挑选着自己所需的物品。

当日以可比老爷一城之屠灭换来的绝对威慑,令得刘衙内南下之路所获极丰。

各城主唯恐自己招惹了这位汉使,都是恭恭敬敬的迎来送往,对于这位大汉天朝使者总是隐约露出的小贪婪,自然也加倍迎合,不敢怠慢。

刘衙内昔日从扶余、高句丽二族便得了好些馈赠,待到将可比老爷积攒了十余年的家底搬清一空后,再加上这一路刮着地皮而进,此时的队伍规模,已然超出原先一倍还要多。介个,财多不咬手,但是,咳咳,那啥,累赘委实是太大了些。

刘衙内自觉自己跟那位凯撒的伟大是不相上下的,但绝不承认自己也如同凯撒哥那般残暴。

咱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有为青年,对于前次屠灭可比堡一事儿,那是出于帮助弱小,讨还公道的正义之举,当然,也是属于圣人所云的: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为之的范畴。

不见那位金至善同学如今是多么的感恩戴德吗?而也正是那位金至善的一句闲聊,说什么三韩之地的贵族们,穷奢残暴,如何驱使平民百姓挖矿取铁以富自己云云的话,这才有了刘衙内灵机一动,出现了这通罗河畔的交易大会。

、第331章:交易大会(2)

在刘衙内来说,各异族距离中原遥远,且多在穷山恶水之中。靡费庞大的费用,动用武力兴刀兵的那种征服,是最不可取、最为不智的下策。

在当前这种科技背景、交通情况下,要想单凭武力解决,后世的那位杨广兄、世民兄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做为一个穿越者,再要去走那条路,明显是侮辱自己的智慧。

知道啥叫经济命脉不?明白啥叫经济掌控不?咱不用刀兵,不用武力,要在致富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众异族绑上咱的战车,这才显的出一个穿越者的睿智来。

先期用贸易拉动供需,促进交流。随后,在获得大量的铜、铁之后,以货币、金融进行侵略、掌控。武力嘛,是必要的,但却只作为一种威慑的辅助手段即可。

只要开了这个头儿,有个三五年的运作,到时候,这些个牛叉哄哄,时叛时降的众外族,还不得乖乖的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而动?

看周围这帮人,个个都以为自己搞这次交易大会,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的典范。甚至连贾诩都大不以为然,刘璋心中就很是有些得意。恪于时代的限制,就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