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好父母好孩子 >

第32部分

好父母好孩子-第32部分

小说: 好父母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评价他人……正确看待别人

所谓正确评价别人,是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并且对人做出公正的评价。作为一个孩子,不可能什么都好,没有一点儿缺点;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好,没有一点儿优点。我们不能“盲人摸象”,摸到一个局部,就认为是全部。

家庭是我们教育孩子正确全面地看待别人的启蒙学校。比如爸爸评价妈妈:“是个热心人,但比较粗心。”妈妈评价爸爸:“很稳重,但爱挑剔……”这样的评价会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概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些老在家里说三道四、讲人家坏话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会是心胸狭窄、爱搬弄是非的人。

5.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

学会与人合作,是成功的开始。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我能行”的含义,并不是“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恰恰相反,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长补短走天下”。正如北京光明小学刘校长总结的:“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合作大家行。”

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有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玩,慢慢地,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很不合群,长大以后常常因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陷入苦恼之中。

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就一定要让他从小学会与人合作。

一、学会与人合作,就要真正认识到别人很重要

与人交往,一定要尊重人、看重人,使对方觉得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

我想起一个故事:在纽约街头,一个乞丐打扮的人在地摊上卖铅笔。一个商人从他身旁经过,把一枚一元的硬币丢进放铅笔的杯子里,匆忙踏进地铁。但他停了一下,又转身回来,走到卖铅笔人跟前,从杯中取走几支铅笔,并很抱歉地解释说,他匆忙中忘记取走铅笔,希望这个人不要太介意。他还说道:“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是在卖铅笔,而且上面都有标价。”说完,他赶下一班地铁走了。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聚会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迎向这个商人:“你可能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从前是个卖铅笔的乞丐,直到你那天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你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潜能,也要了解别人的潜能。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看重你,这样,你和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你的事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学会与人合作,就要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他才会得到很多朋友。有的父母只要孩子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许过问,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只关心自己的习惯,只要求别人满足自己,至于别人有什么困难,他们并不去想。他们享受不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乐趣。长春市一名13岁的少年,只因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以死来威胁父母,一周内竟然三次服药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抢救脱险。

一个作家要想写出畅销书,一定要对读者感兴趣;一个艺术家要想赢得观众的掌声,一定要对观众感兴趣。

一位叫哲斯顿的大魔术师,40年中到世界各地去演出,共有6000万人看过他的表演。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他始终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他总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这么多人来看我的表演。我要把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每一个观众。”

孩子终究要走上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和人打交道,只有对自己工作的对象感兴趣,才能焕发出一种热情,一种创造力。

三、学会与人合作,就要给予别人诚挚的关怀

人与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正源于他们之间相互惦记,相互牵挂。

一次,我去宁波采访,当地一群《中国少年报》小记者听说了,先跑来采访我。一个女孩问:“我们有苦恼找知心姐姐,知心姐姐有苦恼找谁呀?”

诚挚的问话,一下子热到我的心里。我当了那么多年“知心姐姐”,经常听到孩子向我倾诉自己的烦恼,却很少有孩子关心我的烦恼。我激动地对她说:“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我烦恼的时候,一是靠自己的好心态,更多的是靠朋友。”被人关爱的感觉真好!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信阳人民广播电台做直播节目。节目结束后,刚从直播室里走出来,早已等候多时的12岁的林辰扑了过来,一声轻轻的“知心姐姐,我真的好想您……”说得我两眼噙满了泪水。林辰是大别山一只勇敢的“小鹰”,她从小患白血病,一直遭受着病魔的折磨,做了几次骨髓穿刺,但她都表现得十分坚强。三年前做大手术,在她一再请求下,医生准许她把《写给年轻妈妈》一书带进了手术室。她说,她是靠着“知心姐姐”说的“我能行”战胜病痛的。

我与林辰交谈时,一位年轻的妈妈手捧一本纪念册请我留言。我搂着小林辰说:“你想个词,我来写。”林辰深思了片刻,说:“知心姐姐,就写‘遇到困难都说我能行’吧!”

“好,好……”我连连夸赞着。

这时,又一个笔记本递过来,我把目光投向林辰。林辰思考了一会儿,凑到我的耳边轻声说道:“栽个跟头爬起来,说声‘太好了’。”我听出来了,这是我书中的一句话,她竟然记得这么牢!

临走,林辰送我一个漂亮的小瓶子,里面装满了彩纸折叠的小星星。“这99颗小星星是我亲手叠的。有人说,第99颗星是幸运之星……”林辰说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而我却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听我的好友潘琳说,林辰的表哥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差几分没有考上,情绪有些低落。林辰及时给他打去电话:“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你看我,没有机会考大学,我都没难过。”妹妹的话让这个19岁的大小伙子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谁是有魅力的人?林辰小朋友就是,那些会关心人的孩子都是!

6.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

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心态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都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各种类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有顽强的毅力、有勇敢的进取精神。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新与心态……我能做得更好

什么是创新的心态?《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里,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扰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烘干衣服就行了。”仆人认为这并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穷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儿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觉得好新鲜,“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答应了他。

穷人从路边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

“你总得放点儿盐吧。”厨娘给了他一点儿盐,又顺手给了他点儿豌豆、薄荷、香菜,最后还把一些碎肉末也放进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聪明的穷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掉,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给我一锅肉汤。”那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因此,伊索在故事的结尾说:“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会成功。”这是创新思维的根本。

创新在于找出新的改进办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找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要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活跃起来。如果只想“不可能”、“办不到”、“没有用”、“我不行”等,那么创造的大门就关闭了。

人的心态决定人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你能做多少,要看你想做多少。

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呢?

失聪女孩周婷婷的父亲周弘,创造了“赏识成功教育法”。我曾亲眼目睹周弘对一个四岁聋童的启迪式教学。

戴着助听器的女孩在画画。她画了一个人,头小小的,身子却大大的,拿给周弘看。周弘惊讶地说:“你画得可真好!真好!只可惜头小了一点儿,要是再大点儿就更好了!”

女孩马上说:“我还可以画个大的。”不一会儿,又一个小人出现在纸上,头大大的,身子小小的。

周弘看了看,兴奋地说:“真不错,头长得很快,只是身子又小点儿了,会支撑不住的。”

女孩说:“我还可以画个合适的。”又一个小人在她笔下出现了,头和身子的比例正合适。

仅仅20分钟,奇迹创造出来了,一个四岁的聋儿在周弘的鼓励和赏识下,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周弘说:“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个内涵。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剧。”他认为:“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小生命而自豪!”

周弘的可贵之处在于,相信孩子“能够做得更好”。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总能看到光明,并给孩子以希望。有这样心态的父母,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二、创新与兴趣……我很喜欢做

正当我写“创新”这一节时,儿子放假回来,我和他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那必须先培养兴趣!小孩的创新主要来自兴趣,而兴趣主要来自游戏!”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打个比方,我小时候跟小伙伴‘拍洋画’,我老拍不过人家,就白天黑夜地琢磨,想方法,找窍门,这就是创新!再比如搭积木,今天搭座房子,明天就搭座桥,后天还要搭个城堡,这也是创新!今天超过昨天,明天又超过了今天,改变现状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这种创新为什么不累呢?因为这是游戏,有兴趣!依我看,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就要放手让孩子玩!”

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的。游戏中可以发现孩子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如果父母因势利导地去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遗憾的是,今天父母的眼睛往往只盯着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而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一次,我在冷饮店里看见一个小孩用吸管喝酸奶,喝着喝着吸管堵住了,小孩很着急。站在旁边的妈妈马上弯下腰,夺过酸奶瓶:“我来弄!这还不容易!”真可惜,一个让孩子展示“我能行”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妈妈换一种方式会怎样呢?比如凑到孩子身边,用好奇的眼光看着酸奶瓶的吸管:“哎呀,刚才不是好好的吗?现在怎么吸不上来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妈妈自己千万不要动手,只是看着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很自然被激发出来,他会想办法解决的。

三、创新与进取……多留心生活

创新并不神秘,有时候想办法把生活中不方便的事变成方便,就是创新。只要多留心生活,一点儿小事可能就是将你引上成功之路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美国有个穷画家,名叫律薄曼。一天,他画得正起劲,橡皮找不到了,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橡皮,可铅笔又不见了。后来,他索性将橡皮用丝线捆到铅笔的尾端。但用了一会儿,橡皮又掉了。为这事,他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好主意:他剪下一小块薄铁皮,把橡皮和铅笔绕着包起来,就这样,带橡皮的铅笔诞生了。后来,律薄曼申请了专利,并把专利卖给一家铅笔公司,获利55万美元。

千万别小看孩子无意中的小发明。

叶波是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小有名气的“发明家”。这个女孩从小活泼好动,可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女儿屡屡“搞破坏”而责怪她,这使叶波的创造天性有了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正是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发明了适合儿童使用的“安全剪刀”,1999年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小院士,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好奇好问的孩子最有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全国,像叶波这样有成就的少年虽然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