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鉴宝天书 作者:维果 >

第297部分

鉴宝天书 作者:维果-第297部分

小说: 鉴宝天书 作者:维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过了?这瓷器瓷质致密不好吗?要是一个个做工粗糙,瓷质疏松,看着就让人难受,谁还会要啊?”
“呵呵,哥们,你怕是把概念搞混了吧?现代的工艺品瓷当然是要越精细越好,可你卖的是古玩,你能指望着它赶超现在的制瓷水平吗?不过你那件碗确实还行,要是便宜点,我可能还会考虑考虑,五十万嘛,我还是先看看其他的吧。”

、第四百三十六章 奔驰车上的宝库


ps:谢谢宁宁妈妈的月票、谢谢逍遥大大的满分评价,谢谢万遍大大、煌殇大大的打赏。
年轻人挠了挠头皮,好像是这个道理,几百上千年的瓷器要是都跟新的一样就没人要了,可是,这一件不是新,而是瓷胎致密,那该怎么办?
第三个箱子里的东西比较杂,金银器、青铜器、画像砖、小件玉雕,什么都有两样,乱七八糟的铺了一层。
手电在箱子里微微一晃,一阵金黄色的反光就晃花了吴迪的眼睛,真有金饰?他定睛看了一眼,拿起了那件在电筒下泛着明亮的金黄色反光的执壶,眼中惊诧的神色一闪而逝,这件执壶居然真的是金的!这要是作假,还真是很费了一番心思。
这件执壶表面凸凹不平,壶嘴部分还可以明显的看到焊接的痕迹,不像是件新东西。再看壶上刻画的龙凤纹,吴迪初步认定应该是明代的物件,不过通体没有落款,仅凭纹饰的样式就下判断,明显是草率了些。
古玩的鉴定牵涉到很多方面,并不是说一个大家拿上手一件东西,就能告诉你它的年代来历。尤其是这些杂项,如果没有明显的标识,就要根据它的传承或者出土的古墓来判断来历。而这件就属于从物件本身无法判断年代的范畴。
“这件东西从哪来的?”
“这件?这件是从明朝一个古墓里起出来的。龙凤纹金执壶,珍品啊。”
“明代的古墓?呵呵,看来你们也是高人啊,仅仅因为纹饰像是明代的就出来了一个明代的古墓?这件东西,没有明确传承的话,只怕是不太好出手。”
“呵呵,卖东西凭良心,哥们绝不说谎。这件东西要不是从明代的墓里出来的我就白送给你!为了这件东西,听说那帮人还扔了条人命在里边!本来还有一件明青花是一起的,可惜前几天出手了。您老要是实在不信,我也没辙。”
“那就当它是明朝的,怎么卖?”
“一百七十万!”
吴迪摇了摇头,经过天书的鉴定,这件东西还真如年轻人所说,是明朝的物件。不过它的来历可就不一定是他说的明朝古墓出土的了。但不管是他在瞎编,还是真的如此,待会儿只要一还价就知道了。
吴迪将执壶放在一边。又从箱子里拿起了一件圆形的玉佩。
这件玉佩使用的材料是和田玉,采用多层镂雕的技法单面雕刻了鹿、柞树、洞石、灵芝等东西。其中那头正在觅食的梅花鹿膘肥体壮,大角嶙峋,表情悠闲,十分的生动。柞树采用双面雕刻,叶缘形如锯齿,叶脉则是一道道的阴刻线。鹿、柞树叶、灵芝纹均用刻意保留的金黄色玉皮表示,树干、山石纹则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秋山景色。
这件玉佩构图合理。雕工精湛,对于玉皮的利用可以讲已经达到了大家之境,而且保存的也很不错。但是吴迪看遍了也没有发现留款,从造型看也很难判断出具体是哪个朝代的东西。只是从包浆上来看,很可能是近代的东西。
“这件呢?”
“这件立鹿饰件是由上好的洒金皮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质接近羊脂玉,虽然没有明确的落款判断年代。但是从包浆上来看,应该也是大明朝的东西。哥们这是有一说一,这件不是从那个古墓里出土的。但是就凭这材质、雕工、包浆,要您三百八十万不算贵吧?”
“不贵,如果真的是明朝的东西,还真的不算贵。不过,我有几个问题,第一,明朝梅花鹿的造型不会这么肥硕。第二就是你说的这个包浆的问题。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慢的多了,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生不出包浆。所以,以你这玉件的包浆厚度,就只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出土的晚清或者民国的东西,另一个可能就是上世纪末年的东西。先不管年代了,只看料子和雕工,三十万是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你如果觉得可以,我就带上,如果不行,那我就再看看。”
年轻人满脸的苦涩,心中却是乐开了花,卖东西就怕你不还价,只要还价再低都有的谈!这人一连看了好几样东西,只有这一件还了价,就证明他确实是看中了,想三十万拿走?呵呵,咱们慢慢的谈吧。
吴迪在还价之前用天书看了一下,这件立鹿玉饰竟是金朝的东西!可看模样,偏偏又不像是出土的物件,这就给他侃价创造了不小的空间,所以刀子下的狠了点,而且,他还有另外的考虑。
箱子里的物件总共大概有七八十件,除了这两样,吴迪还上手了十几件,倒不是真的有这么多值得注意的好东西,而是因为既然发现了值得出手的物件,就要为接下来的侃价做准备了。
第四个箱子仍然是杂项,是竹木雕品、砚台、墨块、铜钱之类,不过摆放的比第三个箱子要整齐的多。
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在吴迪的藏品中还没有一枚铜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不过仔细回想这十个月来他的经历,这种现象就很正常了,因为他就几乎没有正常的逛过什么国内的古玩市场。
吴迪将手电交给军师,抓起一把铜钱一枚一枚的看了起来。
华夏古代流传下来的铜钱种类可为花样繁多,不胜枚举。而且,在铜钱的收藏方面,也不是年代越久就越珍贵。因为作为流通货币,它的量实在是太大了,很可能一座古墓就能出土上万枚那个年代的铜钱也说不定。
比较珍贵值钱的一种是错币,另外就是一些小政权,或者是在位时间短的皇帝,他们的货币发行量相对较少,自然就要珍贵一些。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母钱。
母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
有关母钱,学术界的争论颇多,目前存世的诸多所谓母钱都曾被人质疑,而且关于最早的雕母钱究竟是明朝嘉靖通宝折十大钱还是唐肃宗李亨乾元重宝,更是争论不休。至于铸母钱是否存在,是否只有雕母钱才能被认定为母钱等等问题,更是让当年的两派学者差点打起架来。
吴迪看完一把,又换了一把,不一会儿就将一小堆铜币看了个遍,倒是没有假的,不过最贵的也就价值几百元一枚,对他来说,没什么收藏价值。
他拿起了一块砚台,看了一眼后就放回去了。有了缅甸皇家湖弄回来的那一批宝贝,他现在对这东西的兴趣也不大,懒得一件件细看,等到最后用天书挨个搂一把就行。
随手拿起一个木雕人偶,还没来得及看,双眼就被一道微微的反光晃了一下,什么东西?
他将木雕放到一旁,从箱底拿起一枚铜钱,看了一眼,发现是一枚江南造的光绪元宝,笑了笑,就将它扔到了钱币堆内。
这是一件竹雕的笔筒,不管年代如何,一眼看去,最少是一件手工制品,这就要比麻雀当时在平洲买那件多值不少钱。这一件根雕似乎也不错,不过是现代做旧的,还有这一件,也不怎么样,这二十来件里就没有一件是紫檀或者其他什么珍贵木料的吗?
二十?吴迪忽然想起了什么,他从军师手中拿过电筒,在刚刚的铜钱堆里找了起来。不片刻,拿起了一枚,正是他刚刚扔进去的光绪元宝。
仔细的看了看背面的盘龙,又看了一眼铸造的年代,他摇了摇头,这枚甲辰飞龙样币差点就从他的眼皮子底下漏过去了,看来,这还真是片刻都疏忽不得啊!
目前钱币市场上清朝的铜币和元宝是流通的主力,价位大多都在数元到数千元不等。而这枚江南造的甲辰飞龙样币则是其中的异类,因为存世量极为稀少,市场报价高达十五万以上,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吴迪根本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这样一枚珍品,所以当做普通的元宝给扔了回去,幸好竹木雕的数量给了他一个提醒,不让多半会被他给漏过去了。
“这枚光绪元宝多少钱?”
年轻人接过去随便的看了一眼,
“两千吧,这玩意市面上差不多都是这个价。”
吴迪点了点头,将小板凳挪到第二个箱子旁边,这小伙子的好东西不少,这里还有一些古籍和十几个卷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发现一两件值得出手的精品。
第一本古籍就让他有点意外,虽然不是什么名家珍品,但是确实是一本古书,看来这小伙子还真是有点门路。
这是一本清光绪年间武昌程氏出品的刻本美人长寿盦词集,作者是曾经做过张之洞督署文案,后参与创建鄂省中西通艺学堂,兼管过鄂省洋务局学堂所,在教学管理、西书翻译等方面都颇有贡献的程颂万的作品,如果价钱不高,倒是可以收藏一下。
吴迪将这本古籍放到一边,信手拿起了第二本,一看之下,吃了一惊,这竟很像是一本宋刻本!

、第四百三十七章 奔驰车上的宝库(续)


ps:谢谢懒鱼大大、猪猪大大的打赏。这两章查资料差点查死!倒霉的手机还坏了,换个屏居然报价360!他们怎么知道我用的360浏览器?
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据统计,今天在整个华夏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多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各级博物馆、研究院等国家机构,流落民间的可为凤毛麟角。
这是一册稍有残缺的《太平御览》,封皮部分只剩下了一小半,看不出来是其中的哪一册,但是从仅剩的蒲叔两个字上,就能让人推断出这应该是南宋蜀地蒲叔献刻本。
宋刻本根据出版地不同,分为很多种种类,其中以蜀刻本和浙刻本最佳,闽刻本好坏参半,麻沙本为最差。
吴迪曾经在佛罗伦萨买到过一册资福藏本的大般若波罗蜜经,但如果这本是真的,即便是残破的,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应该远高于那本。
仔细的检查了版式和字体,吴迪长出了一口气。现在已经不是捡漏不捡漏的问题了,而是这一本很可能是孤品的古籍善本无论如何都不能从他的手里漏过!
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他小心翼翼的将这册古籍放到一边,接着朝下翻拣。
让他失望的是,剩下的几十本书里,虽然陈旧破烂的不少,却是连第一本的《美人长寿盦词集》都不如。不过随即他就哑然失笑,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只剩下十几幅卷轴了,即便是再没有什么收获。前边看到的那几件也不枉他走这一遭了。
那年轻人看到吴迪终于要看画了,就指点着军师将侧立在车厢边的一个长桌板打开,然后冲他笑了笑,示意他自看。
吴迪振奋精神,拿起一幅长轴,小心翼翼的在长桌上一点一点的打了开来。一看之下,顿时吃了一惊,不由自主的将目光转向了殷切的看着他的年轻人和那个兀自听着音乐自娱自乐的大汉,这两个人究竟是干什么的?这小小的一辆奔驰车上,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的好东西?
这是一幅纵轴绢本《平湖秋月》图轴。没有署名,但钤有两印,一为“蓝瑛之印”,是白文方印,一为“田叔”,是朱文方印。图右上角题:“平湖秋月”四字行书及七绝一首:
“万顷寒光一夕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这竟是明代杰出画家蓝瑛的西湖十景屏幅之《平湖秋月图》!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浙省钱塘人,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山水画家。并兼工兰石、花卉。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对明末清初绘画的影响很大。被人称为“武林派”。也有人将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三潭映月、两峰插云、雷峰夕照、柳浪闻莺等西湖十景约在南宋时即已形成,蓝瑛作为生于杭州的“浙派殿军”,朝夕与湖山静对,烟霞供养而成此屏,一堂十幅,煌煌显赫,堪称佳构!
这幅《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中的“飞来洞壑”一景的实景虚写。细看此图,应是仿倪瓒笔意,以墨笔绘湖光秋色。画中湖水宽阔平静,一轮月影浮于水面,两岸坡坨几株杂树,远处山影交叠于苍茫暮色之中。其构图、用墨、笔力、意境无一不精,绝对是蓝瑛的真迹。
吴迪一边思索一边将画收好,也没问价钱,直接拿出了第二幅,看这些卷轴大小都差不多,难道竟是一整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