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宝路天行 >

第27部分

宝路天行-第27部分

小说: 宝路天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动一点!只要你敢,必有收获!好了,五元!”陈歪嘴边说,边学着领导人手掌往前推的手势,很有气势嘛!不过最后话一转,手刚好伸到吴晨面前,手掌朝上,食指跟中指勾了勾。

吴晨忍俊不禁,笑着掏了五元给陈歪嘴,权当看表演了,这哥们不去天桥真可惜了,心念一动,说:“歪嘴兄,我看你再搭把二胡,或者小三弦什么的,边算命,边卖艺,两不落,多好!”

“老土了吧?那些是老哥哥我二十年前玩过的玩意了!想当年,老哥我还弄了个录音机,没事来几句假唱什么的。”陈歪嘴嘿嘿一笑,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递给吴晨,“小兄弟,得空多来关照关照老哥!”

吴晨有点哭笑不得,怎么现在跑江湖的,都喜欢到处发名片。他见那卡片上黑乎乎的不知道多脏,就没接,掏出手机来跟陈歪嘴互相记了手机号码。

跟陈歪嘴道别之后,吴晨慢慢的往康王中路走去,觉得今天还是挺有趣的,他在单位里憋得久了,心里还是很乐意跟这些市井之人多接触,感觉一下生活的气息。

转了几路公车,终于又到了康王中路,拐到长寿路,吴晨信步找到上次孔四的摊位,却是人去摊空,不会是黑了自己之后跑路了吧?不至于呀,不就五百块的盘子嘛。

吴晨不禁感到有些奇怪,像孔四这样摆摊的小贩,虽然叫流动摊贩,但是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很少流动。

吴晨掏出手机给孔四打了过去,孔四在电话里说,他正在往老宅子的路上,去请人帮忙看一把紫砂壶呢,问吴晨有没有兴趣,有的话也过去。

“好咧!”吴晨一听,立马就答应了下来!自己左右也没事,正闲得蛋疼,加上紫砂壶,也是自己喜欢的。

在电话里,问了地方就在多宝路一带,那里保存比较完好的一片西关大屋,现在还住在那里的,不是富贵闲散之人,就是社会底层。

不过能让孔四上门拜访求教的,应该是位高人吧?自己要想进入这个行当混,有前辈引路指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挂了电话,吴晨就想到,自己的那个老壶也一直没搞清楚是什么东西,何不一起带过去,请教一下别人,顺带的混个脸熟。

吴晨想罢,看了看时间,来得及!就赶回单位,拿了那把古壶,用旧报纸稍微包裹了下,揣在内yi兜里,赶往孔四所说的地方——老西关!

都说“东山的少爷,西关的小姐”,意思是说,这两者登对,非贵即富,苦逼的穷吊丝们就别瞎琢磨了。

旧时候,东山一带,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多的是纨绔子弟。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说的正是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而西关一带则是商业繁华区,多是富家小姐,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就是一个地道富家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在那个时代,东山洋房与西关大屋,代表着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特别是西关一带,因为在明清时候,地处老广府的老城西门外而得名,由于地靠那条大江,在明末时候,兴建起了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逐渐形成老广府商贸集散地,到了清代中后期,又先后兴建了宝源街、逢宝街、多华街等居民住宅区,慢慢的形成后世闻名的西关大屋。

这一片到了今天,大都比较破败杂乱,除了几个主干道,吴晨都不是很认识路,边走边问。等到孔四告诉的地址,见是一间保存较好的大屋,大门敞开,一眼望进去,能见到西关大屋典型的土泥砖、水磨地和粗粗笨笨未经雕琢的原木家具,单纯拙朴。

因为没有见到人,吴晨也不敢乱窜,这若是平常人家还好,万一碰到家里就一个姑娘在,引起什么误会,可说不清。

他给孔四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就见他从里面走了出来,看起来似乎挺高兴的,哈哈走过来,伸出手来准备拍拍吴晨的肩膀。

“别,我说哥们,这习惯,咱们以后能不能改改?点头致意就好了!”这是什么毛病啊!吴晨哪里敢让他这魔掌拍到,上次让他给拍得隐隐作痛,几乎都要怀疑自己受了内伤呢!

“呵呵,还挺快的嘛!”孔四收回手去,把吴晨领了进去。

“我在你摊位那边,没找到你,才给你电话的。我还回单位拿了个壶,左右就在这附近,等会记得让人帮我也看看?”吴晨一边说着一边跟着孔四踏入屋门。

“没问题!”孔四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可以看得出来他今天的确兴致很高!

我靠,真不愧是富贵人家!

一踏入大门,吴晨立马就感受到一股浓烈的西关风情——柔和的灯光从玄关顶上的三面古董窗花透出,将榆木鞋柜上的纯铜把手映得乌沉发亮。

穿过玄关门廊,入墙的展示柜是用柚木仿造的老式博古架作为间隔,上面一个青花瓷瓶里,一大束绿叶植物恣意伸展,一个搪瓷寿星翁憨态可掬。

地面则是西关大户人家盛行一时的花阶砖,黄灰色的地砖四块拼成一块,中间相连部分嵌上咖啡色的菱形小砖。错层的台阶,则使用灰绿色调的大小不一的方砖做贴面。

吴晨砸吧了下嘴巴,这跟他想像中破落的老宅子也太大相径庭了,这种传世的古朴典雅,还真不是随便能达到的!不过,这种人家,孔四这么一个街边小贩,就能认识了呢?

孔四见吴晨满眼疑问,明白他的意思,附耳低声在他耳边介绍了一下,原来这家人姓田,老爷子是个高人。孔四今天刚掏了一把紫砂壶,不太好确定,就上门来请田老爷子帮忙掌眼的。

要说这田家,也是西关赫赫有名的主,早在明朝时代就有族人入朝为官,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靠外贸起家,逐渐发展壮大,拥有自己的码头、船队和洋行,历经数代而不倒,直到建朝那阵子被没收了祖宅,后来才发放回给田家。

作为田家后人的田老爷子,在当地可是享有盛誉,是跟北京的马老齐名的民间收藏家,最近这些年陆续给国家捐献了好几批宝物,获得荣誉无数。

这些事,吴晨似乎在报纸上看到过报道,没想到今天能拜访其人,心里越发感到惊奇,孔四还能认识这田家老爷子,看这熟门熟路的样子,应该是常来的。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中庭,上了台阶进了客厅,见到一个精神抖擞的老头,正悠然的坐在一把太师椅上,穿一身黑的休闲装,对着他们微笑。

第一卷穷则思变第27章紫砂老壶

孔四给他们分别介绍了下,吴晨赶紧上前问好。

田老倒没有什么架子,笑呵呵的让他们都坐了,提起桌子上一把陶壶给他们倒了茶水。

吴晨趁机扫了一眼大厅,感觉挺空荡的,房子大是一个缘故,东西也不多,两三件看似古董的家具,简简单单地摆着,没有什么多余的摆设。

“呵呵,喝茶。”田老头看了看吴晨跟孔四,他这些年回老屋养老,一个人住惯了,也很少跟外面的人打交道,偶尔爱逛个古玩什么的,一次偶然在孔四摊上买了个小玩意,就认识了。

孔四见他是个老行家,就常常上门请教,平常有空来来走动走动,把些市井传闻说给老爷子听,帮着买些生活用品,做些家务活什么的。

田老见他性情豪爽,为人也忠厚勤快,很是喜欢,没事不少指点他,一来一往,倒成了忘年交。

今天孔四又拿来了一个壶,是在一朋友那里盘下来的,让田老掌掌眼,这老小二人边聊天边看东西,时间倒也过得挺快。

广府这一带,要说什么国宝重器,那是极少的。一些近现代好的东西,或者海外回流的文物,倒是不少,此外就是一些私藏的紫砂壶也还是有的。

“谢谢田老!”见田老招呼喝茶,吴晨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应了一声。对于老人家,他一向是比较客气的,当然对于陈歪嘴那种,靠吃喝哄骗的江湖人士除外。

吴晨拿一杯茶喝了,却是普洱,他一向只喝老家的茶,对普洱也不是很了解,说不上好坏,只觉得口感还行。喝完茶,就又放了回去,恭恭敬敬的坐回位置。

田老见吴晨的做派,甚是稳重,不似孔四那么大大咧咧的,心里很是满意。

孔四跟田老两人都不说话,见吴晨看着壶在沉思,神情各异,田老想的是这小子看着稳重,就是不知道悟性如何!

孔四却是不清楚吴晨的底细,上一次见面给他的印象,充其量也就是个业余爱好者,现在见他脸带犹豫,沉吟许久,心里就有些忐忑,连门外汉都能看出问题来,那这把壶就毁了。

过了一会,吴晨小心翼翼的放下茶壶,再把盖子慢慢的合上,转头对田老先生说道:“呵呵,不知道田老您觉得这把壶怎么样?”。

田老一愣,不禁莞尔,这小家伙有趣,不死板,知道先探别人的底细。他本来是准备听听吴晨的看法的,现在见他先问到自己了,也不废话,直接下了定论,淡定的说道:“应该是真品!”

吴晨一听就郁闷了,相对这把壶的真假,他倒是更想知道这把壶的来历。说来惭愧,他虽然喜爱茶具,平时也东瞧西看的,但对这紫砂壶还真算不上入门,毕竟过手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大部分是通过图片书籍或者网贴了解的。

这个壶他是感觉很好,刚刚也想偷偷的作弊了一下,无奈着异能时灵时不灵的,并非他能左右操控,就好像空有一身宝贝,却不能换成米粮,只能活活饿肚子一样!

没办法,只好凭着手感,觉得这应该是一件真东西,问题是看不出是谁的,连款都看不懂!连谁的作品都不知道,就判断真假,这有点勉强吧?

要说紫砂壶的名家,吴晨就知道朱可心、顾景舟还有那个曼生十八式。特别是对朱可心,吴晨专门查过他的资料,所以知道的多一点,朱可心出生于宜兴,“可心”是他的艺名,据说是取“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一生名品无数,荣誉等身。至于其它的名家,就所知寥寥了。

“我早就知道是真的了!否则我捡它干嘛呢!这家伙,我一上手就特有感觉,死活磨了半天才让给我的,怎么样,这回算是捡到了吧?”正在吴晨胡思乱想之际,就听到孔四得意洋洋的说道。

他吹了一会,话锋一转,有点担心的说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谁的呀,只知道产地是在桂林,那片地儿,可没听说过有什么大师!这个漏是大是小,还得请田老您给看看呢。”

田老听孔四将“桂林”二字,理解为广西那个风景甲天下的地方,不禁呵呵笑了一下,问了问吴晨知道出处不?

吴晨也是摇了摇头,孔四所问的正是他想问的,倒是省了他自己废口水。田老见他们都不知道,就说道:“此桂林非彼桂林,是指民国制壶名家冯桂林。”

“冯桂林?”吴晨在脑海里搜索了一番,没什么印象!看看孔四,也是一脸茫然,田老就不客气的教训他们道:“要想玩这一行!很多知识还是要死记硬背的,切不可仗着自己聪明,就不肯下苦工夫,到头来可是要闹笑话的!”

一番话说得两人都有些脸红耳赤,特别是吴晨,平常虽有爱好,却经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对于一些文献史料,能跳过就跳过,倒不是他不肯下死力气去背,主要是没有时间,工作忙,兴趣广么。

田老见他们神情羞愧,也不为己甚,点到为止,给他们讲了讲冯桂林其人。冯桂林是民国时期宜兴的紫砂名家,以技术全面著称,擅长制作各款砂壶,花货、光货都能拿得出手。

而且为人勤奋,号称“年无一日息,日无一可闲”,经常与跂陶合作制器,由桂林造壶,跂陶镌铭,署款通常用“桂林”篆文方印,多钤于壶盖,也偶有钤于壶底的“冯桂林制”款。

“这把金鼎六角山水花卉纹紫砂壶,从各方面看,都是冯桂林的作品。而且能看出原来的主人长期使用的痕迹,能保存到现在更是难能可贵。”田老笑呵呵的说道。

“那这个大概能值多少钱?”孔四一听,咧嘴笑了一下,这冯桂林好歹也是个大师级人物,价格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我……”田老正讲得兴起,见孔四一出口就问价格,顿时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道,“就知道你要问价格!你就不能有点收藏?这么好的东西,可不是常有的,以后再想收,怕是难找了!”

“是、是、是。”孔四也不反驳,一叠声的称是,心里却是腹诽不已,您老人家大宅子住着,大奔开着,二郎腿翘着,没事就听听小曲,喝喝小酒,泡泡小niu……呃,这个好像不大行了吧——你当然能有点收藏了!

像自己这样的,几百块钱每个月的农民屋住着,都快没钱交租金,房东信誓旦旦喊着要赶人,真收藏在房里,不定哪天回家就发现,连那床破被子一起,被房东扔大街上了哩!

“唉,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田老见孔四虽然频频点头,脸上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