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94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第94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否认与李佑结亲,那么他就会再次登门提亲。毕竟以前已经议到一半,排除了李佑干扰,赵家没有理由不继续。
三月下旬,正值大好春日。李佑换妻谣言果然传的很快很广,深受士子百姓关注,可谓良辰美景流言天,赏心八卦谁家事。
具体指标数据在这个时代是难以统计的,虽然没到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的地步,但即使只覆盖到一小部分受众,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收听率,也是很大的舆论风向了。
人民群众的眼睛在个别时候还是挺雪亮的,对于这个流言,倒也没有盲目全信。大部分人先想,李推官这样好官不会如此没有人品去学陈世美罢?再想,那官宦世家赵府千金的吸引力太大,谁不想娶?彼此争论几句,最多也就半信半疑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谣言在如此广泛的人群中传来传去,内容居然没有出现三人成虎般的走样和变异,不过不说是个谣言史上的奇迹。据后世分析,大概是由于李推官上个月卖力表演博得声望的遗泽所至,大家传谣时都很认真,准确率很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李佑即便有三头六臂、即便有超越三百年的见识、即便是有大名望,也没本事能中止流言。可以说,流言的威力是超越了时空的,就是到文献资料极大丰富的二十一世纪,一样有大把傻鱼被弱智流言钓的生不如死。
情急的李佑只得又跑到赵府,对赵大官人吼道:“你说怎么办!”
“你当局者迷,且安心等待,一切包在我身上。”赵大官人好像并不为赵家与李佑的流言而困扰,胸有成竹说。
同一个时间,在虚江县码头,李佑的小妾关绣绣登上了驶向府城的船。


第三集 府城风波 第160章 关姨娘的恼意
苏州城分守道署里,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苏松道石纶石大人与幕僚们在堂上议事。有一高姓先生呈上文书道:“近日听得流言纷纷,斗胆为东主拟写了奏疏一封。”
石参政接过来阅览,内中写道“……出身鄙俗,窃居官位,不能修身慎行,以艳闻蜚语搅动满城风雨,愚民津津此道而不安于业。富贵易妻之说,未必空穴来风,流言四出,有辱官箴……”
没有看完,石参政便合上了,摇头道:“此等小事,参了也是不痛不痒,倒不了他。况本官并非风宪之官,风闻言事未免不美,显得小鸡肚肠。”
高先生劝道:“有一出是一出,终能功成。”
石参政胸有成竹,也递给高先生一封奏疏。“本官自有主意,管叫孙猴子逃不出五指山。”
高先生接了展开,题为《奏请扩苏州西城疏》,挺明白的字,就是看不出这是何意。
话说关绣绣得了丈夫的来信后,便登船来府城寻李佑。一路无话,此时已能远远地望见阊门。
“小姐,快到了。”婢女绿水出去看了看进来说。
关绣绣斜坐于船舱中,臂肘支着几案,另一手握卷。不过形貌慵懒,春情倦怠,显是无心看书,神思已然不在此处。
离城门愈近,船速愈慢,晃晃悠悠缓缓前行。盖因此处水门里外进出的船太多,水道拥挤不堪,船只次第行驶,不可能快的起来。
绿水正要打趣小姐几句,旁边邻船顺流靠近后二人说话声音飘进了这边船舱,语中仿佛有李推官三个字,绿水登时侧头竖起了耳朵细听。
“我从外地返回,方才店中听说近日传言李推官要休掉发妻和赵府结亲,此事作准么?以李大人的品行,不该如此罢。”
“依我看来,无风不起浪。如赵家无意,自然万事全休。但若赵家有意,那便难说了。”
“也是,赵府乃我姑苏名门,一家三代显宦,门生故吏海内多有,谁不愿与其联姻。我料李推官所抉甚难哪。”
这边船上,绿水偷听入神,心里正八卦老爷的新绯闻,忽然打了个寒颤,感到舱中冷了几分。小婢女蓦然回首,但见自家小姐红唇紧闭,银牙暗咬,脸罩冰霜,叫她望而生畏。
这个薄情的男人!关姨娘真的生气了。他迟迟不搬家团聚,却自己在府城搞这些名堂!
想她关大小姐也是富户闺阁出身,才貌双全却命运多蹇。但仍在夫君面前遵从妇德,委屈求全、伏低做小、曲意逢迎。一切尽到小妾本分,唯恐何处不周到,他难道还不知足么。
之前比她上床早入门早的,看在先来后到的道理上她忍了。但夫君有了她这样完美懂事的女人之后就该收心,在外应酬逢场作戏也就罢了,要纳新人进门就是对她的寡情无义!
嗯,或者说,若夫君有意换妻,难道还需从别家另找一个?她身世清白,出得厅堂、入得内床、管得账房,能相夫能教子,哪点不好当不了李家正室?
越想越是恼怒,恨不得早早见到丈夫质问他!关姨娘正恼着时,不知为何船身突然晃动,听见外面有喧嚷叫喊之声。
绿水打开了舱壁上的小轩窗,关绣绣临窗朝外看去,却见对面方向有一艘巨舟,从城中横冲直撞驶了出来,霸道得很。正在水门附近出入的小船被挤得七零八落,一直波及到了自己这艘船。
大概又是那些仗势欺人的豪门纨绔,关绣绣皱眉想道。
待到那巨舟渐渐靠近并从旁边水面迎头穿过时,里面也有人推开了舱壁窗户,探头察看水面状况。
这边关绣绣躲避不及,恰好与他对视,登时眼睛挪不开了——这个探头探脑的人不是夫君又是谁?透过窗户还看到他身边贴着一只妖艳女子!
李佑隔着水面猛然看见旁边船舱小窗露出自家小妾的美丽脸蛋,猝不及防一时失语,待要张嘴时,就见关姨娘“砰”的一声,狠狠闭上了小窗。
谁惹到她了?怎的闹起小性子?李佑很是莫名其妙,早知道她今日到府城,或许应该留在城里等她的。
说来话长,却说李佑为了自己这流言的事去找赵良礼,得了赵大官人信誓旦旦的保证,抱着死马且当活马医的心态以观后效。
他要告辞时,被赵大官人盛情挽留了。原来与李佑有过几面之交的贺慎之今晚请客(就是要千金买生怕情多累美人诗句的那个)。过年时候他去了京师看望父亲,近日返回苏州,今晚在城外西南石湖边上贺家别墅宴请几位好友。
“他刚回来,还不知你到了府城做官,不然少不了你的请帖。既然你来了,且随我走一遭罢。”
对那个跳脱活跃的人,李佑的观感还是不错的,便点头答应。
赵良礼笑道:“他那父亲,是当朝太常卿。”
应该是三品罢,果然也是官宦之家,不过这官似乎很清水,李佑暗道。
“你可不要小看。”赵良礼又道:“他父亲翰林出身,说不定哪天就可以入阁为相了,这是我两位兄长都不可能有的前程。”
国朝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虽然只是五品衙门,但称得上朝廷第一清贵的部门,从翰林院升出来的,是清流里的清流,精英里的精英。
新科进士入了翰林,便被视为储相,朝廷看做宰相后备培养的。当然日后的发展还要凭个人机缘,但你进不了翰林,这辈子就别想当大学士以及吏部、礼部堂官了。
赵良礼带着李佑与贺慎之会合,上了贺家准备好的大船,连同几位好友,还拉着七八个妓家女子。
大船过阊门时霸道了些,李佑对这豪门做派不甚适应,忍不住开窗去察看情况,却不料看见了自家小妾。
有应酬在身的李佑没有过于在意,想着关书吏就在府衙里,关绣绣去了不愁没人安排。反正他明日就回去了,到时再好好安抚她也不迟。
另一边舱中,关绣绣冷静下来后想道,流言未必是真,却不得不防。夫君迅速飞黄腾达,面临的环境迅速变换,难免心性不稳,今天是赵家,明天又说不定是谁家,总这样担心也不是办法,需要给些适当警示。可惜,她的身份没有什么话语权。
又想道,刘娘子在家不管事,也软弱没心机,相处起来还算舒坦。若真换一个新的大妇,几乎必然是世家贵女,九成九没有刘娘子这样好相处。如此看来,目前还是维持现状最好。
“转头,回虚江。”关绣绣发话道。既然对问题她说不上话,那就回去找能说话的。
绿水惊讶道:“小姐,不去府城里了?”
“不去了,当务之急是回家。”


第三集 府城风波 第161章 我儿是李佑
四月春日阳光明媚,苏州府府库的小吏彭恕将竹椅搬至户外,懒洋洋的靠在上面打盹。此时府库吏书(小吏头目)不在,应当无事。
但没多久,便被人唤醒了。彭先生睁开眼,见身前有个青衫老者,听他道:“这位先生请了,敝县差遣老朽来解送税银。”
原来是交夏税的,倒是今年第一个来的,但彭恕看对方十分眼生。
县里的胥吏和府衙负责对应公务的胥吏,往往都是多少年老熟人,这样才方便上下串通。而眼前这位,彭先生确定自己没见过,八成是个新人,不过这么老的新人,倒是很少见。
既然是新人,那就需要立一立规矩了。彭先生伸个懒腰,也不去拿账册登记,直接问道:“贵县这次解了多少正税?”
“二万两。”
“实到多少?”
“二万两。”
果然是不懂规矩的。彭先生冷笑一声,“这怎么够火耗折损的,难道要府衙赔进去么,退回去罢!待到足了额再来!”
“还请上差不辞辛苦检点入库,今晚老朽另行摆酒酬谢。”
按当今苏州府惯例,县里收税银加征二成火耗,然后与府衙对半分,所以说二万税银实际应该解到二万二千两。当然,火耗多点少点也不是那么固定的。
彭先生想道,陌生而不知底细的好处能好拿么,起码得有个熟人做中罢?便出言呵斥:“看你一大把年纪了还真不晓事,罗嗦什么,速速退下!”
那老吏被折辱的青筋暴起,指着彭先生道:“好,好,好得很。”
此时有两个库丁听见动静,出来便大喝一声,上前围住。
“谁敢动我!”老吏退了一步道。
你以为这是县衙?彭先生指使库丁道:“拿下撵出去!”
却听老吏也石破天惊的大喝一声:“我儿是李佑!”
李佑?李推官?彭先生和库丁们当即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是真是假?按说不该有人会胆大包天到在府衙里冒充李推官父亲罢?听说李推官自身就是世代公门出身……
彭先生清醒过来,连忙吩咐道:“尔等看顾好老先生,我去寻李推官!”
却说李佑正在推官厅堂上审案子、甩签子、打板子,忽见银库的彭小吏满头大汗跑上来,到了跟前小声道:“有一位老先生来交税银,自称是大人的父亲……”
李推官一听,案子也不审了,和彭小吏急匆匆往府库去。远远地便看见府库门前那熟悉的身影,几个小吏衙役围着点头哈腰的。不是父亲又是谁?
“不知父亲驾到,儿子罪过!”李佑疾步上前拜见道。
李父不说话,盯着彭小吏冷哼一声。
李佑见状,心里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下面这些胥吏的做派,他还能不清楚?不禁苦笑,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起了童心玩起扮猪吃老虎啊。
彭小吏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叩首。
念及这人平时也算得力,李佑便骂道:“先滚下去!回头再与你细算!”
下面税银入库的事情,自然不用李父亲力亲为了。
李佑将父亲请到推官厅里上座,陪笑问道:“父亲怎么亲自辛苦一趟。”
“看你在府衙好大的威风,难怪县尊指名叫为父来上解税银。”李父答道。
原来虚江县的新知县上任时路过府城,晓得李佑在府衙的影响力。得知自家县衙里这个李姓老吏是李推官的父亲,便将刑房之事委托给他了,又特意请他负责向府衙解送税银。
虚江县一年额定银税(粮税另算)十二万两。之外加征二万四千两火耗,其中按行业规矩要上交一半到府库。
现在有李佑这大脸面在府署坐镇,又管着银库,如果他父亲自来交税,一分银子火耗也不交,府衙又能怎的?等于虚江县每年省下了一万多两银子啊。
这个新知县心思倒是挺活泛……李佑想道,直指要害的问道:“他给分你多少?”
“一成。”
每年一千多两……李佑点头道:“尚可。”
虚江县税少了当然是好事,李佑作为虚江人也没道理拦着家乡的福利。但要维持府库的总收入,还得在别的县多收些火耗来弥补。
李佑又安排起住宿,“今夜请父亲在后衙歇息一晚。”
李父摇头道:“不必了,为父另有住处。此次前来还有一桩公务,本月是苏州府院试,派差轮到虚江县,县尊又遣为父看管民夫应役,这几日要打扫贡院,我睡到那里去。”
依照规矩,府里每次考试的花销差役由各县轮流负担,比如打扫号房、巡逻杂役、购买书籍纸烛等等。本次便轮到了虚江县。
李佑埋怨道:“这个知县当真不晓事,也不怕累到父亲。”
李父语中带刺说:“还不是沾了好儿子的光,知道为父在府城有人照顾,办事方便。况且不到府城,怎么知道我儿的风流本事。”
这……看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