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318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第318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佑低头忍住笑意,“那好罢,收手就收手。看在你我恩情的份上,补偿就算了。”
归德千岁从来不是小气之人,大方豪爽的说:“一件是一件,我从不随便欠人情!你若不收,我便对你不放心。”
平白得到好处的李佑站在驸马府外,很无语的目送千岁鸾驾远去。
九月初九是节日,但苛刻的大明朝廷并不放假,相反,这日还是逢了三六九的朝会之日。
李佑上完早朝,就回了都察院,继续当他的闲官。两淮盐案暂且结案,他便彻底清闲了。
朝会之后的文华殿君臣朝议,李佑如果没有重要奏本必须面奏,是不能去参加的。从这点来看,他对朝政的影响力反不如当初担任分票中书时,这就叫以内驭外。连六七品掌科掌道能参加朝议,钳制宰辅九卿,这就叫以小制大。
景和天子从皇极门移驾文华殿,其时殿中不过宰辅、侍班翰林中书、九卿、掌科、掌道而已,还有天子召来的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及若干有要事上奏的官员。
这个场景才是二十一世纪电视剧常见的“有事进奏,无事退朝”场景,但这不叫早朝,只是碰头会,不是固定化的仪式。
甚至参加人员都不固定,很偏重于天子个人偏好,愿意召几十人来议论可以,愿意召三五近臣议论也可以。所以大明天子最大权力与前代相比,特殊之处就体现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依靠谁来行驶皇权……
从某种意义上,太宗文皇帝之后的二百年多里,文臣与太监以及文臣各党之间所争夺的,只是替天子分忧的权力而已。
却说在文华殿里,天子身旁锦衣卫官高喊:“有事进奏,无事散去!”
从班位中闪出一员,乃是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对天子奏道:“京师地面不靖久矣!朝廷原新设提督五城兵马司统领刑名捕盗事,历经数次纷争,原任李佑去后至今仍空缺。此职关系辇彀之侧长治久安,甚为重大而不可久旷其职!”
闻弦歌而知雅意,殿上廷臣纷纷侧目。众人都知晓,当初李佑与太后赌气,曾上疏辞五城提督一职。结果不知为何弄假成真,莫名其妙的真丢了职务,却留了官位,成了个罕见的半调子免职,其中原因至今成谜。
感觉这里面水很深哪,而且那李佑未必就心甘情愿的在都察院当无权闲官,说不定还在惦记这个职务。
众人又想到,袁阁老今天忽的提起此事,莫非要为自己人谋取这个职位?这是想再次挑起纷争么?虽然五城提督职位是空缺,但官位检校右佥都御史还在李佑手里,合起来才是正经的官职,李大人未免肯放弃复职的机会。
袁阁老当前应将全部精力放在争夺次辅上面,不该在别处挑起事端,这是不分主次,殊为不智。
“据闻原任李佑在都察院中仍以虚衔坐衙,盐案之后其余别无差事。台垣之地,为朝廷风宪之根本也,平添冗官之设,岂可为天下法?故奏请以李佑官复原职,仍出任提督五城兵马指挥司,免其空言无实之责,专于外差。”
众人再次侧目,没听错的话,袁阁老这是保举对头李佑复职五城提督?
貌似很怪异,随即很多人猜测出原因了。大概是袁大学士江湖越老,胆子越小的原因罢,莫非他还真信了那个李佑可操纵宰辅更易的流言?
李佑复职,就变成了外差,从内外角度,等于是向外靠了一些,相当于挂着都察院衔的京城治安理刑官。有了外派专职,而且这个外差不涉及朝中事,就像将猛虎关进笼子中,自由发挥余地反而小了。
不然李大人在都察院可以随意风闻言事并无须负责,以他的综合能力显然后果很严重,不相信的,可以参见大谏议事件。袁阁老担心的,只怕也是这点罢。
其次,李佑经袁阁老保举复职,若在短期内影响没有消散之前,再对袁阁老有什么不恭敬,就站不住人情道理了。
铨政是吏部之事,天子便又垂询吏部赵尚书道:“天官以为如何?”
赵良仁出列,奏对道:“此职要镇定地面,偏于刑名,李佑精于治事及法务,又历任大邑治民理刑之官,亦是经过廷推,倒也合适。”
天子又扫视群臣,没有出来反对的,看来都是默认同意,便点头道:“准袁先生所奏,内阁拟旨即可。”
袁阁老又奏道:“臣还有一言,此职镇静五城,治在外而不在内,应特许免朝参,赐仪从。着其每逢朝参之日,绕皇城巡视城坊,仿效古之执金吾,以拱卫藩篱,警戒宵小,亦可保护诸卿赴朝参。”
殿中出现了杂音,这段话的关键字是“免朝参”,袁阁老这是要将李佑阻断在朝堂之外。
京官的象征就是朝参,袁阁老却奏请让李佑在朝会日巡城……迫不及待让李佑出外之情溢于言表哪。
有的人不禁想道,这袁阁老怎么对李佑如同惊弓之鸟似的,胆小的还像是堂堂宰辅大学士么!旁人看起来,好像他是畏惧李佑一般,真是不知所谓。
面对杂音,才侍驾南巡回京不过数日的袁大学士充耳不闻。这都是一群傻帽,身在局中全如睁眼瞎!那李佑结好归德千岁、沟通太后的内幕,本学士会随便说么?就是说出来,只怕和彭阁老的下场一样。
他当然担心,只怕稍有不慎,自己的次辅愿望就成了黑幕交易的牺牲品。卢宽虽然比自己小四五岁,但四十五年资历不是吃素的,自己入翰林院的时间比卢前辈还晚了十年哪。
袁阁老的这个奏请,动静有点大,等于新立了制度。天子对阁臣垂询道:“众位先生以为如何?”
首辅徐岳奏对道:“臣以为可以。”
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奏对道:“臣附议。”
文渊阁大学士杨进奏对道:“臣附议。”
东阁大学士金恕奏对道:“臣附议。”
天子愣了愣,殿中大臣也都愣了愣,一个举荐,居然让所有在阁大学士众口一词的同意,这些大学士人数不多,但可是分了三四派啊。
有个词可以形容,那便是“众望所归”。幸亏只是个五品职务,若是宰相之类的职务,遇到这种场面,那就是“天下归心”了……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493章 幕后的交易
众人记得,上次所有阁老众口一词的时候,还是与李佑有关。那次是全体同意用李佑审理两淮盐案,估计此时至少彭阁老的肠子八成是悔青了,案犯还没处刑,却生生的将晏尚书的大学士位置审没了。
景和天子从惊讶中醒过神来,面对五位阁臣的一种态度,也只能下旨道:“准所奏请,五城提督免朝参,朝会日巡皇城四周为定制。”
从动机上说,五位大学士各有各的动机。提出此事的袁阁老大概是深的天子属意,次辅位置在望,想先发制人李佑隔绝在外,减少来自于卢阁老的变数;彭阁老则是报复;杨阁老可能是出于保护心理……
但结果对李大人而言,是好是坏?饶是最有经验的廷臣,也判断不出后果,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绝朝请免朝参对于一个京官,不是一件小事。京官被如此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了过错,责罚免朝参思过;一种是年老多病者,赐恩免朝参养病。对李佑这个处置,算是开创了第三种。
应该说,绝朝请大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变相处罚,不过李佑在保持品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韬光隐晦也不是坏事。
毕竟现在所有廷臣都明白,近半个月,李佑先发动大谏议,后影响宰辅更易,对于一个五品而言,风头太盛了。他应该去低调沉淀一段时间,这也是对他的保护。
但无论如何,李大人没有任何明面过错,甚至还可以说小有功绩,却平白得到一个绝朝请免朝参的处置,还是全体同意,总有点怪异。
计算这个得失十分复杂,还是叫他自己去慢慢琢磨领悟罢,反正李大人身上的怪事不少这一件。
朝议散后,又是左都御史江辛岳将朝廷最新精神带回了都察院,并幸灾乐祸的亲自向李佑传达。
不是他有多恨李佑,实在是想看看貌似所向无敌的李大人被盛极而衰时,是什么表情,不过江总宪仍然没有从李佑神情上看出什么花样。
但在都察院里,李佑的遭遇倒引起了很多年轻御史的不平之鸣,不过暂时没有大用。
内廷机器再一次高效运转,次日李佑便得到了诰书,内容与江总宪传达的信息差不多。
李大人对此苦笑不已,果然被长公主忽悠了。前天长公主暗示,可以帮他运作转为检校“左”佥都御使,结果还是个“右”!
外行人可能不懂左和右的区分,但是只要明白国朝以左为尊,左比右好,左比右档次高就行了!
在都察院,左字头才是正经坐衙官,可以上殿朝议的。右字头的只是外派的虚衔加衔,李佑这是情况特殊,没了本职才暂时混在都察院。
以右转左,等若升半级,哪有这般容易?李佑不禁腹诽道,当时就觉得长公主的暗示不靠谱,果不其然。
不过他与归德千岁相处这么久,知道归德千岁不至于故意骗他。根据他的猜测,大概是长公主也说服不了别人,特别是袁阁老这个对头,所以才搞成这样。毕竟他到了如今这个地位,越往上走,困难越大。
接到圣旨,需要上谢恩疏,李佑便提笔写草稿。边写边感慨道,万事不如求己,关键时刻还是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似乎满朝上下都淡忘了一件事……
忽然有家奴来传信,李佑接过来阅览,其内容是“临行在即,请于今夜一晤”。
没有署名,但李佑却知道是谁,看了看日色,已经将近黄昏了。他先回家去,换了便装,又轻车简从悄悄出门向西安门外一处小宅院而去。
这处宅院地处一条幽静的巷子里,到了门前,李佑确定周围无熟人后,便直接坐轿进了大门。随即被引到侧院花厅,自有好茶好水招待着。
没过多久,主人家踱步进来,李佑起身拱手见礼道:“见过侯爷。”
那人还礼道:“无须多礼,李大人请坐。”
这被李佑称为侯爷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后的胞兄新宁侯钱泰。
钱侯爷也落了座,将下人都赶出去,与李佑说道:“过几日我便要去南京,李大人不要忘了所托之事。”
李佑笑了笑,“在下也有最后一件事须得侯爷出力,彼此换过即可。”
话说八月二十八日时,正值钱太后连发中旨,群臣大哗的时候,新宁侯进宫向太后谏言不要与朝臣作对,却被钱太后愤然拿奏章砸。
新宁侯与弟弟钱安不同,很识时务,知道钱家(不管是哪个姓钱的)若彻底激怒了朝臣,早晚有倒霉时候,特别是钱太后马上退养了,处置不好后患无穷。
当时钱侯爷出了宫后,便亲自屈尊悄悄找关键人物李佑谈判,其后又居间与太后说情。
新宁侯的本意是息事宁人,结果李佑立刻策划了一揽子方案,使人欲罢不能。最后两边条件各自如下:
李佑须得争取魏国公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提督巡捕五营任命通过;新宁侯要出任南京协同守备;审案不得追究魏国公。
而钱太后则要照着李佑设计行事,配合李佑刷名望;保留李佑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衔,适当时候恢复五城提督职位。
到目前为止,交易进行的很顺利,基本各取所得。但都还差最后一个条件达成,新宁侯今天与李佑会见,便是为此。
李佑确认道:“侯爷真打算久居南京么?”
钱侯爷答道:“明人不说暗话,太后放权退养,可以说我即将面临失势。还留在京城这是非之地作甚,远离是非才是明哲保身的上策,不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卷入漩涡。再说我本南人,临老也想回江南。”
南京守备、协同守备按惯例都是由公侯伯出任,新宁侯去蹭个协同守备位置,勉强也说的过去。
客观的说,李佑也认为新宁侯的选择很明智,躲在南京比在京师逍遥的多,再说当协同守备也是混资历,说不定哪天也可以上殿参议了。
“好!本官便写信给金家,侯爷自可捎带过去。”李佑点头道。
原来新宁侯得到了金百万赠送的五万引窝本,欣喜归欣喜,但却也有烦恼。
以他的身份,出面经营盐业不方便,而且如此大的生意用亲属又不放心。首先,亲戚中没人对南方盐业熟悉;其次,他这窝本得来不是特别合法,被亲属侵吞银两也不好说理。
偶然听说了盐业有租窝本的事情,钱侯爷便起了心思。想要继续与熟门熟路的金百万合作,让金百万租回这些窝本,每年收取固定租金,这样省心省力又不担心赔本收不上银子。
但这个中间人,则要靠李佑牵线,当然作为报答,临走之前新宁侯也会帮李佑促成一件事。这是他们之间本次交易的最后一项内容。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494章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李佑与新宁侯之间,之前从无交情,也没有任何共同点,现在只是交易关系。谈完了交易,两人几乎无话可说,李佑便告辞了。
回到家中,却见归德驸马府遣人在门房守候,又是传唤他。李佑推辞道:“烦请回报,本官有恙在身,不能成行。”
原来少府所辖事情,很多都是与内监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