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309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第309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忠这么问,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事按惯例大员不会轻易先出面,也没必要抢风头,同时也是为了保留一定缓冲余地,这也是多年来的经验之谈。李佑的身份在都察院里,恰好介于御史和部院大员中间,模棱两可。
只听李大人朗声答道:“本官与诸君同往!”
他当即转身,带头出了都察院大门,步行朝东而去。汇集的御史纷纷跟随上去,形成一道特殊的人流,涌向皇宫。
一路上,李佑手扶玉带,昂首阔步,神色坚毅肃穆,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街上行人望之纷纷避道立于两旁,目光崇敬的注视着御史队伍以及那个年轻高大的领头人。有识者暗暗指点道:“此乃大树御史也,坚韧挺拔,果如其号!”
队伍路过小时雍坊,有一些官员走出宅门加入,过长安右门到了承天门外,又有一些六部、翰林官员加入。行到午门外时,人数已达八十余人。
守在午门的,有内监,有侍卫官军,远远看到有一支人数不少的队伍在这非朝会时间出现,连忙关上了左右掖门。
因内阁和六科都在午门之内,故而办事官员进午门是畅通无阻的。但这支队伍明显不是来办事,而是来闹事的,没有圣谕自然不能轻易放行。
李佑对守门内监喝道:“我等要面见圣母陈情!还不速速奏报!”
过了半个时辰,从掖门闪出几人,当先的却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叩阙群臣一看便知,这必是代表太后出来说话的。
麦公公扫视周围,高声道:“圣母有旨,尔等有事上疏,无事退散,不得喧哗宫禁、要挟朝廷!”
李佑上前一步,喝道:“麦承恩!我等今日要面见圣母,力谏圣母收回中旨!你出来作甚?胆敢居间弄权,阻绝中外么!”
麦承恩不相让道:“圣母不适,不见大臣!你等要圣母抱病而出么,如有变故,谁能担责!”
太后托病不出,午门外百官一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内宫情形他们又不知晓,谁也没证据说太后是装病。至于太医,那绝对是不会说实话的。
“有本上奏,无本散去!”麦承恩再次高声道。
有些扫兴,难得一次集体诣阙,莫非要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败兴而归?
人群最前方的李佑沉思片刻,又开口对麦承恩道“我有本奏,请你转达,不须圣母抱病而出!”
不等麦承恩表态,李大人淡淡道:“天子即将回京,大政自有人主!圣母实乃摄政也,屡屡逾矩违制,既然与百官相持,一时难以解脱,为防变乱,臣李佑奏请圣母,先封存宝玺!待天子回京,再行启用!”
……
全场人物包括麦承恩在内,皆感震耳发聩,齐齐冷汗直流,这李大人真敢说!真敢想!
天子宝玺,百姓俗称的龙印玉玺,天子镇国治国之物,皇权象征之物!若没听错,李大人真是奏请封存宝玺?
太后她老人家装病不出面,你竟然就奏请封存宝玺!原本以为昨晚的奏疏已经够玩命了,没想到玩命的还在后头!
就凭这一奏请,李佥宪必然是大明景和朝当之无愧的第一言官了!放眼整个大明历史,基本也能排前几号了。
熟知李佑任职经历的人不禁感慨,李大人真是干一行爱一行,从中书到县尊,从县尊到太守,从太守到言官,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能光芒耀眼。他怎么想出了如此诡异的念头?
不过震惊过后,百官再细想发现似乎有几分道理。法理上宝玺是天子治国的御用之物,太后可以使用宝玺源自于她是摄政,因而具有借用宝玺的权力。其实从根本说起来,太后和群臣都不是宝玺的主人。
所以李佑才敢对着圣母使者高喊暂时封存宝玺!如果是天子的使者当面,李佑大喊封存宝玺,那和造反没区别,无异于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
诏旨合法不合法,说白了就是宝玺用的合法不合法。既然争持不过,那就先封存宝玺,等待真正的宝玺主人裁决!
而且封存了宝玺,太后再下诏旨都是扯淡文字了,不怕她继续乱来,也堪为解决当下僵持局面的釜底抽薪之计。之前的诏旨,则可以慢慢拖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个主意似乎很行得通,将了太后一军。
麦承恩大汗淋漓,脸色惨白,向宫中飞奔而去。
李佑这个奏请,毕竟实在惊世骇俗,后果殊为难测。午门外百官安静的落针可闻,纷纷注目李佑。
风萧萧兮易水寒,趁着消息等待时候,多看一眼是一眼哪。说不定过了今天,某人就要被发配到云南贵州啃一辈子老米饭去了。
又是将近一个时辰过去,午门左右掖门突然齐齐打开,两列队伍鱼贯而出。队伍每排都是两名锦衣卫和一名内监,林林总总要有上百人。
百官看到这状况,不约而同想起一个词——廷杖!不然派出这上百人阵容作甚?除了将他们集体廷杖,大概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众人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兴奋的是荣誉就在眼前,名载史册的机会出现了!忐忑的是,自家这身板要遭罪,万一死了残了就亏了。
不过再看宫人手里,却不见行刑家什,只有每个内监手里捧着木盒,甚是奇怪,又有点不像要廷杖了。
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从门中出来,漠然对李佑道:“圣母有旨,准卿所奏!我身后内监手中之物便是天子二十四宝玺,既然你等奏请封存,圣母便下旨由你等来办理,二十四宝玺交由你等封存保管!”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480章 轮番登场
如果说李佑请封宝玺,是将了称病不出的太后一军;那么太后将二十四宝玺送出皇宫,摆在李佑面前,则是反将一军。
此刻已是正午时分,秋日艳阳挂在高空照耀着午门和五凤楼,午门外诣阙叩阍的百官屏息静气。在他们对面,二十四个内监手捧宝玺整整齐齐排列成行,周围各有锦衣卫亲军数名保护。
大明三百余年,谁也说不清宝玺有没有出过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宝玺离开皇宫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
宝玺这东西不同于别的什用,乃是天子专有之物,在君臣体系中具有极特殊意义。宝玺的使用和保管权力都是只属于天子的,尚宝监不过是以天子家奴身份替主人看管而已。
此外谁又敢说要保管宝玺?或者说要代替天子保管宝玺?在君臣纲常中,这和有不臣之心没区别了,除了死还是死。要知道,穿身没什么实际功用的龙袍都是大逆不道的谮越,更别说保管宝玺了。
因而今日诣阙的官员,包括李佑在内,没有人敢接下这个“保管宝玺”的事情,对宝玺甚至连碰也不能碰。就算有足够的借口和说辞,但只要做下了这事,便会随时被人翻出来当做黑材料。
文官不敢上前,另一边送出宝玺的内监和锦衣卫也是得到过死命令的,背靠午门一动不动。那意思很明显,他们不会退了,就在这里候着,看看对方究竟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现在这个情况,用二十一世纪的术语来讲,就是大明中央政府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么说一点儿也不夸张,其实可以将宝玺的意义比喻成宪法来看待。
很多人不由得冒出一个大不敬的念头,太后这招分明是耍赖,好似拿宝玺当成人质,用撕票来威胁大臣。想来想去,除了太后主动收兵外几乎无解,宝玺就是个人臣不能触碰的死结。
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换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天子,不会拿自家玉玺如此轻率行事。当然,换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天子,大臣有十个胆量也不会与天子谈论封存宝玺。
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紧盯着李佑,再次催促道:“圣母要你等封存保管宝玺,速速过来交接为是!”
李佑挥袖大喝:“人臣岂能窃据宝玺?圣母此举,乃是以诈术迫臣属行不轨!与逼良为娼何异?绝非人主之道,再请收回成命!”
两人你来我往,正在继续僵持时,掖门里人影晃动,四个阁老依次闪现。
内阁位于皇宫最东南角,距离午门很近。午门外出了如此大动静,内阁大佬们不可能不知道,眼看太后与外朝就要彻底撕破脸面决裂了,只得迅速出来救场。
如果近在咫尺的阁老们装聋作哑不出面、不作为,那就是公然在天下人面前失职,只怕会立刻失去所有人望。
李佑瞥见大学士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句名言,警察总在案子发生后才姗姗来迟。不过这并不是说大佬们做得不对,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如果大学士、九卿之类的大佬动辄赤膊上阵与太后叫板,再若出现了僵局,那又还有谁能转圜?
午门外的场景落入殿阁大学士们的眼中,各自暗暗惊心,对这宝玺,他们大学士更不敢碰。别人碰了或许可以解释为无知,他们宰辅碰了就是居心叵测,有莽操之志。
再看见雄赳赳气昂昂与麦承恩对峙的李大人,某些大学士不约而同的产生了类似于“李佑真是猪一样队友”的感慨。
大好的形势,有利的形势,上风的形势,硬是让他鲁莽的带进了死胡同里!本可以胜券在握,压制住太后和勋戚,现在却等于是与钱太后拼了个两败俱伤!
结果只成全了他自己节义敢言的名声,成为官员民众欢呼称颂的对象,但却将局面搅和到糟的不能再糟,敢情他不用为了如何收尾而发愁!
眼下就像站在了悬崖边上,真要与太后彻底闹崩了,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所以必须想法子去妥协。
早知道,就不该迷信李佑的斗争能力,谁能料到他这次表现的如此不靠谱!朝廷重臣都晓得,做事用了脑子一根筋的御史,就是最大的悲哀和失误。
却说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阁老们对朝政负有最大责任,需要亲自收拾局面,文臣中没有人可以替他们分担,他们的眼中世界与诣阙叩阍百官们眼中世界相比较,那是截然不同的。
在午门外诣阙百官的眼中,或者说在绝大多数士民的眼中,李佑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私心,但论迹不论心,今天表现出来的形象是敢于带头献身与不义抗争的勇士,是奋不顾身维护朝纲的正人!
他从向太后上疏到今日领头叩阍,再到宝玺之争,是一幕幕模范言官的华章异彩,言官当如是也!至于太后将宝玺丢出来造成政治危机,那并非李大人的错,反正证明了谏言是对的,只是圣母不纳谏才造成这般局面!
但在徐、彭等阁老的眼里,诛心而言,李佑就是只顾自己卖直求名,一味贪名搏望,浑然不知进退的自私小人!
而在金、杨等阁老的眼里,李佑在此事上虽然情有可原,但用力明显过度,还是有错的。只不过将原因归纳为他年轻气盛,激进有余,老练不足,所以过犹不及了。
理想主义的热血过后,总要回到现实中来……
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看到李佑这张自带嘲讽光环的脸就生怒气,趁机呵斥道:“虽说人臣理当直言谏君,但宝玺也是你可以随意议论决定的?堪称出位妄言,放肆逼宫!若酿成大祸,你李大人百死莫赎!”
李佑如今正是气势最足的时候,今天这么多人看着他风骨凛凛,须得善始善终,怎能在大学士面前泄了气,烂了尾。当即反唇相讥:“看来彭阁老乃是惜身之辈,忧虑头上乌纱乎?”
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劝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徐首辅却在与麦承恩说话,他们四名大学士想要集体进慈圣宫面见太后,商议解决之道。
但麦公公一口咬定:“圣母微恙在身,有言在先,概不见外臣。”
麦承恩的意思,肯定是钱太后的意思。周围大臣登时又惊疑不定,按说身份尊贵的内阁辅臣集体求见,绝对算的上事关重大,太后不该拒绝面见。
莫非太后先将宝玺送出宫施加责任于人,又拒见一切朝臣杜绝回旋,是铁了心要撕破脸掀桌子?难道她就承担得起责任?又难道她面临交政,干脆破罐子摔碎并不想解决问题?
彭阁老又忍不住指责道:“此皆李佑之过也。”
李佑冷笑几声,反正他与彭阁老绝无和解可能了,忍气吞声没什么用处,便不客气的反驳道:“彭阁老遇事只会推诿塞责,束手无策么?如此小事,你也当难题?你若畏惧,便不必在此徘徊,大可回阁!”
句句不离讽刺,彭阁老大怒,他当然明白太后这是故作姿态,对李佑道:“牙尖嘴利之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你去见得太后与我等看!”
旁观百官心里暗暗咂舌。官场上都知道,对一个官员来说,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这类大佬比天子更不好惹,有的人在天子或者太后面前可以敢言直谏,但是在大学士面前便状若属吏,见了手握铨政的吏部尚书更是骨头软三分。
壮哉!这李佥宪真乃铁胆铁骨也!能为人之所不能,刚把太后激的丢出宝玺,转身又指着大学士叫板,从一个玩命,走向另一个玩命,看着真让人替他捏一把汗。即便有祖陵之功和金书铁券,也不该如此挥霍罢……
只见李大人又唤过巡逻官军,轻描淡写的吩咐道:“遣一人去十王府,请归德长公主来这里!”
众人大悟,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