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237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第237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初,他的企图只是挑起冲突,利用名气很大的李佑刷自己名声,搏得朝中主意。但他也没想到李佑如此善战,竟然将府衙压制的喘不过气来,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罗知府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严重超出了他的承受底限。府试丢了,常例钱收入锐减,衙中胥吏纷纷离心,盐商视他为废物若即若离,江都县数十万民众对他的评价也远远低于同城的某县尊……
经过研究罗府尊发现,他与李佑相斗落于下风,到也不完全是因为李佑后台硬的原因。他屡屡出击,有时候却等于白送把柄,所以他这个知府被李佑这个通判兼知县压制住了。
而与此同时,李佑做事确实很有门道,看似张狂但很难被抓住真正把柄,大错不犯小错不怕,更谈不上惩治了。
纵观李佑上任后的表现,他把手里权力发挥到了极限,不留一丝余地,所以才能力压府衙。这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的。例如搜刮盐商之类的新政,别的知县一样有这个权力,只是不敢去做,唯有李大人敢为天下先。
而且李佑虽然将权力使用到最大程度,看似跋扈但仍在职权范围内,不轻易逾越那道看不见的界线,没有给别人留下太多口实。
另外像断掉贡献府衙的常例钱之类的事情属于潜规则范畴,无法拿到明面上说。至于围攻盐运司衙署大门,那也是别人有错在先,给了李大人足够的借口。
所以罗知府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感到,当务之急是必须抓住李佑一些实实在在的把柄,然后借以成为突破口。
恰好此时别人将李佑的哥哥李佐扭送到府衙,问清了事由后罗知府便如获至宝。既严令不得声张外泄,又使人偷偷将李佐被关押在府狱的消息传递出去,然后坐等那李佑杀上门抢人犯错。
想的虽好,只是这李佑为什么浑然不在意?罗知府愤恨的骂道,李佑简直没人性啊!
不是李佑小看罗知府,姓罗的难道真有胆量把哥哥在牢里害死?那样就犯了官场大忌,等着血债血还罢。相反,罗知府必定还得特意吩咐牢子好好照管,不要出问题。
所以李大人着急吗?不急。兄长皮糙肉厚的又不是娇滴滴女人,在狱中吃几天苦头就算见世面了。
李佑另一个想法是,莫名其妙看不清对方意图之前,先发制人不见得是好主意,很可能一脚就踩到了陷阱中去。若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当然可以选择让对方先出招,再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比先发制人更需要实力为依托,现在的李大人已经不是半年前初到扬州的李大人了。他有士心,有民望,有兵权,有财力,又即将拥有功勋光环附体,各种可施展手段多的是,何惧跳梁小丑?
若是盐运司,他可能会紧张,但一个知府就没必要了。罗知府算计半天,大概也没料到,李大人压根没把他放眼里,所以不着急。
这时李佑派去打听消息的人也有了结果。府狱确实有李佐这个人,但府衙中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进了府狱,仿佛凭空出现在府衙里似的。根据经验,他应该是从别处转移来的。
李佑便思量道,扬州城大大小小有这么几个衙门,盐运、分巡道、府衙、县衙、税关,会是谁将李佐转移到府衙的?
县衙当然绝对不可能。分巡道向来微微偏向县衙,应该也不会干出将县衙正堂兄长送到府衙大狱这种事情,再说分巡道有自己的司法权力,也没必要自跌身份的主动将人犯交由府衙。
税关衙门虽然是户部直属,但级别太低,又是在江都县地界上,关中官吏归江都县考察,有点脑子也不会闲着没事故意得罪江都县。
最后一个盐运司也不大像,他哥哥李佐虽然人不聪明,但也犯不上跑到扬州来贩私盐罢,如今家里又不缺钱花。何况盐运司同样有自己的司法权力,根本不用通过府衙行事。
李佑越来越觉得,那罗知府故作神神秘秘又有意透露风声,只怕是要引他上钩。
继续打听时,又有了令李大人惊奇的新消息。关在府衙大牢中的苏州人不止李佐一个,而是十几人。
这确实很惊奇,李佑一直以为哥哥独自来扬州找他,不小心遭暗算犯了什么过失,现在看起来,居然还是团体作案啊。他哥哥要是有带领十几号人马的能耐,那当初被打发去继承家业当衙役的就该是哥哥,而轮不到他李佑了。
十几个人就是比较明显的目标了。李佑立刻将数百衙役壮丁都撒出去,在整个扬州城里查访。看看他哥哥到底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好有的放矢。
不过又是一天过去了,却毫无所获,整个扬州城里没有一丝关于李佐等人的踪迹。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到过扬州城活动,只是凭空出现在府衙大牢里的一样。
这个结果让李佑很猜不透。但南来北往旅途经验较多的崔师爷提醒道,从江南至江北,要从京口瓜洲渡江,东主兄长必定也是如此。那四十里外的瓜洲渡也在本县辖下,不妨使人沿途打探消息。
这便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佑只盯着扬州城里,却没想到周边市镇,又亡羊补牢的遣人快马往瓜洲去。
当夜便有了回信,位于瓜洲镇的户部水次仓前阵子出过一件事,仓主事与十几个前来交粮的苏州人起了冲突。此后,那十几个苏州人被仓丁拿下,下落不明。
李大人拍案而起,问题定是出在这里了!
说起这水次仓,要从关系到京师口食命脉的漕运说起。
国朝初年,供应京师的漕粮都是由各地粮长和轮值粮户直接运送到京师,但既劳民伤财又耽误农事,于是便渐渐改为军运。也就是由扬州卫、凤阳卫等运河沿线的卫所官军负责运输,称之为漕军,也叫运军。宣德朝正式定下了规矩,北军负责戍边,南军负责漕运。
但漕军运粮,也不可能亲自跑到农户那里挨家挨户的收集漕粮,于是又有了水次仓的建立。
所谓水次仓,就是在朝廷运河沿线一些运输节点上设立的粮仓,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中转漕粮。例如临清、徐州、淮安、瓜洲等处皆设有水次仓。每个水次仓,由户部直接派有监仓主事一员负责管理,放在二十一世纪就是国家直属粮库。
一方面,各地民户向水次仓交兑漕粮即可,不必远赴京师;另一方面,漕军按照规定的年度任务,从水次仓兑支漕粮,装船运到目的地,完不成任务就要受罚。
这瓜洲位于江南渡江向北的必经之处,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而江南又是漕粮的最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瓜洲水次仓是江南各县交兑漕粮的主要仓库,漕粮任务最重的苏州府也不例外,虚江县更不例外。
李佑想起现在是秋收后的十月,又到了交粮的季节吗,这个时候哥哥在瓜洲与水次仓起了冲突,难道他来交兑漕粮时受了欺负?仓官收粮时那些猫腻,李佑太懂了。不过这种苦差事,怎会轮到自己哥哥,莫非是父亲有意锤炼他?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373章 好大一个阴谋
李佑虽然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李佐不甘寂寞,长驱二百里到瓜洲仓交兑漕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佐据说因为与仓官冲突,被送进了府衙牢狱。
监仓主事不过是个七品,李佑堂堂的六品正印官不会放低身段去拜访他。拿起笔要写封帖子给瓜洲仓,但李大人写了几个字又将笔放下,把纸揉成一团扔掉。
那瓜洲水次仓的监仓主事如果遇到不法之徒,扭送地方衙门也是在理。但以国朝规矩,官司程序都是从最低县衙开始向上一级一级走的,一般不越级行事。
瓜洲镇在江都县地界上,瓜洲仓扭送人犯正常情况下也得送江都县县衙,可是最终却送到了府衙去。
在李佑想来,这种不合常理只能说明瓜洲水次仓的主事是知道李佐与他的关系的,而且相信兄长在面临被捕时,也不会傻到不报上自家兄弟的名字。在这样情况下,瓜洲仓仍将李佐送到府衙,说明了什么?
所以,给监仓主事写帖子没什么用。对方的回复肯定是打官腔:为了替阁下避嫌,所以将尊兄送到府衙,请不要介意。
不知为何,李佑从其中嗅到了浓浓的阴谋味道,仿佛罗知府很期待自己去救人似的。便将县衙吏房晁司吏叫过来,给了他一百两巨款,命他打点府狱,让自己兄长在狱中舒服点。这晁司吏是扬州城里的多年老吏,各方面人情熟。
此外李大人就继续按兵不动了。
李佑也发了狠,有本事你罗大人将本官兄弟关到天荒地老,难道你罗大人就没些亲朋好友在扬州城里讨生活么?本官一样可以照葫芦画瓢……
他正想时,忽然听到鼓声,衙役禀报有人在衙前击鼓告状。
“爱民如子”李青天便按下心思,收了状纸,细细瞧去,只见上头写道:“状告为仓官加耗事。小民等居于城外马家桥,世代良民,耕田为业,粮税从不拖欠,年年按时完纳。月初赴瓜洲漕仓交兑漕粮,按朝廷法度,每石当加耗六斗,怎奈仓官横暴,今年执加耗一石,倍于本粮,小民等忍无可忍申诉无门,祈望青天为民做主。叩告。”
看毕后李大人惊异的“咦”了一声,从推官到一县正堂,他作了这么久理刑官,还真没有接到民告官的状子,眼前这起是第一次。
那瓜洲仓监仓主事是由户部派遣的,不属于他管辖,地方上只有兼管漕运的凤阳巡抚可以纠察。但根据属地原则,自己治下百姓状告自己辖境内的仓官,也不是不可以,至少在百姓眼中是这样的。
不过这会是巧合么?他刚因为哥哥被仓官送到府衙而琢磨瓜洲水次仓,就有这么一起状子送上门,难道因为本月是开仓收纳漕粮的月份?还是有阴谋?
无论如何,既然百姓拼着击鼓将状子递了进来,众目睽睽下自己总不能不理。那瓜洲仓收粮加一倍损耗确实也太过分了,先去问问情况罢。能劝住最好,赚点为民做主的名声,劝不住就只好将问题上交给巡抚,叫巡抚来做主。
李佑便写了封咨询劝告文帖,遣人快马加鞭送往瓜洲。
但瓜洲仓监仓主事顾山河的回帖让李佑险些气歪了鼻子——“朝廷分曹设职,各有分工,阁下只是亲民官,妄加干涉漕事所为何来?虽然阁下有权有势,或因尊兄生怨,但本官立得正行得端,决不惧鬼魅伎俩!”
靠!他只是问问加收一倍损耗怎么回事,以便给告状百姓一个交待。可在这监仓主事嘴里就成了依仗权势“妄加干涉漕事”和“或因尊兄生怨”。
这都是什么话!他李佑向来都是给别人扣帽子,此外也就朝中几位御史敢给他扣帽子。今天却突如其来的被扣了几顶大帽,一时间适应的不能。
气过之后,李佑冷静下来,看这情形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这个仓官是传说中的“强项令”,专业于触逆权贵卖萌,不,卖名的。另一种可能就是,有大阴谋……
应该说,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但李大人左思右想,以他的聪明才智,死活想不出能有什么阴谋。一个七品破仓官给自己扣几顶帽子有什么用?即便告到朝廷里又怎样?他李佑岂是几顶帽子就能对付得了的?
十月二十日,在有心人的指使下,一条传言在扬州城中的茶肆酒楼中悄悄流传起来——盐运司、府衙、瓜洲仓三大衙署分别上疏弹劾署理江都县的李别驾跋扈不法、胡作非为!
听到这个消息,盐商们喜极而泣的奔走相告,李大人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
情形很明显,盐运司代表盐政,府衙代表民政,瓜洲仓代表漕政,可以说是位于水运枢纽的扬州府三种最紧要政务。
如果其中一家弹劾李佑,也许没什么效果,很难分清对错的朝廷八成会和稀泥,各地这种扯皮事太多了,若非出了大事故,朝廷哪有闲工夫一一辨明。
但如果三家联手一起弹劾李佑,朝廷还会无动于衷吗?板子要打谁一目了然,朝廷总不能为了给李佑一个人撑腰而将盐、漕、府三大衙署全部打板子罢。
掂量孰轻孰重,为了大局肯定也得牺牲李大人。
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不敌人多。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古人又云,三人成虎。总而言之,李大人做官不知道收敛,把人全都得罪光,在劫难逃了!
当流言传入当事人李佑耳中时,他对此万分愕然,愕然的恍惚以为再次穿越到了愚人节。
罗知府和丁运使正式勾结起来,倒也在预料之中,但没想到瓜洲仓顾主事居然也与他们同伙了。
李佑顿时将这几日怪事的缘由想透了,原来都是为了勾引他插手仓务漕政,从而落下口实啊。任何人看到他兄长因为缴纳漕粮起了冲突而被捕,而他又去信质问漕粮损耗,都会有这想法罢。
幸亏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府衙营救兄长,不然这口实就更重了。再想起来,那几个击鼓告状的百姓,说不定就是别人故意安排的。
一切都是为了制造他干涉漕务的假象。虽然这个假象很拙劣,但和盐运司和府衙的弹章混在一起倒也像模像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