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138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第138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都御史赵总宪与吏部许天官对视一眼,便站了出来发言。“甚不妥当。文华东房乃君上藏书之处,人臣岂可窥伺?不然泄了禁中之密,朝堂便多事矣。李舍人欲读书,叫他在家中即可。”
目前文官中排名前七的都察院大头目出面,分量自然不轻,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时产生了些震慑宵小的效果,有些想通过踩李佑巴结千岁的,也认识到情况不是这么简单,便噤不敢言了。
归德长公主却不示弱,在金屏之后针锋相对道:“陛下机要皆在殿中内室,外面东房无关要紧,谈何窥伺?言者多虑了。”
与大臣唇枪舌剑、不落下风,不愧是先帝看重的女中豪杰……李佑头次见到归德千岁与大臣争论,一时忘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在旁边暗暗称奇。
正听着,归德长公主忽然玉音一转,矛头指向他,“李舍人寓所书本何如天子之藏,李舍人身为经筵读书官,欲求饱学上进乎?”
经过赵良仁与长公主一番辩答,李佑已然从自家男性魅力不够的纠结中回过神来。听见归德千岁问话,心下雪亮,这是殿下逼他亲自表态了。
正对长公主相当有怨气,李佑张口就欲拒绝。却又听见金屏后传来诗句,“还有一事,昨夜记起两句诗,请李舍人斧正:瓜圆欲滴斧劈谁,引得仙人五指落。”
殿内诸人倒是听得懂,无非讲的瓜熟后又香又甜仙人也忍不住来吃,可是千岁在这个场合念这个东西很莫名其妙啊。
不过李大人真的明白了,就要出口的话立刻收了回去。
他那两瓣臀部便是瓜圆欲滴斧劈谁,归德千岁九阴白骨爪就成了引得仙人五指落……多明显的暗示,所以李佑又害怕到纠结了。
便有看官问,这有什么害怕的?难道长公主还能脑残到当着大家面前,指着李大人尊臀说一句我和他有染?那就同归于尽罢。
李佑当然怕的不是这个……如果归德长公主叫出一个手掌大小差不多的宫女,让宫女指认李佑逼奸她,并以臀部抓伤记号为证据,那李大人跳进东海也洗不清了。这年头可没有指纹学。
李佑想得出这个阴损招数,别人自然也想得出。瞧着千岁殿下提上裤子就没良心的样子,李佑以小人之心度千岁之腹,真不敢确定她会不会玩出这一手。
至此李佑心里愈发哀怨,无论有何种心思,看在一夜欢情的面上都可以私下商量,但哪有无情无义的直接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道理?利用“情夫”来争权夺利如此干脆利落而不拖泥带水,真是人间多少闲风度,一片伤心画不成啊。
他这种无原则无节操的人最喜欢脚踩多只船,最不喜欢站队了!一边是支持自己上位的大佬们,一边是捏着自己把柄的千岁殿下,李佑感到被双方挤压的喘不过气来,脸色十分难看。
这时候没人出来插言,大家都想借机看看李佑本人的态度,包括亲手把李佑送上分票中书位置的吏部许尚书。
话说李佑的窘状落入了殿中所有人眼中,却有人想快意的大笑,这便是林驸马了。他暗道,也该轮到李小人尝一尝被强按牛头喝水的滋味了,长公主是那么好亲近的么?
知妻莫过夫,林驸马当然看得出归德千岁对李佑很在意,不然也不会有点蛮不讲理的逼迫李佑了,就像当初威逼他发奋进取,力争充当皇家栋梁一样。换句话说,他这尊贵妻子看不上的人物,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这是个生长于帝王家,受过最好教育,被父皇托付给看顾弟弟重任的天之骄女。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很是非同常人,一般人轻易承受不住她的浓烈压力。
离火焰太近会被灼伤的。很荣幸,现在压力从林驸马这儿转给李佑了。眼下这场面就好似二十一世界常见的经典问句:我和你妈都落了水,你先救你妈还是先救我?
归德千岁也等于是在试探:李佑这个人到底向着我还是向着别人?作为她的裙下之臣乖乖听话,顺便将分票中书这个关键职位抢到文华殿最好,公私两便。当然,抢不到也没有任何实际损失。
可惜李佑穿越以来从未遇到过这类女子,没有看透千岁殿下心中的重重迷雾。遇到思想复杂、控制欲又强的女人伤不起啊。
李佑万般无奈的上前,缓缓摘下自己乌纱帽,对天子叩首道:“臣无才无德,窃居中枢要地,惹得朝堂纷争。乞还骸骨,放归田园。”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听这句话李佑是要辞官了。当然,真真假假谁也不确定,这年头假作辞官、以退为进的多了。


第四集 京城风云 第231章 失态的大学士
李佑这一招,倒也许多人预料之中……毕竟“乞休致仕”是每个官员都该具备的技能,所谓进退自如,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其实李佑不知道该怎么说,想起上辈子课本上“乞骸骨”这个词,便活学活用了。但这词从弱冠之年的他嘴里说出来,颇为好笑。
十八九岁就在君前“乞骸骨”,教那些四五十岁还在科场上奔波的人情何以堪。这应该创了大明的历史纪录罢?几位修过史的翰林官开始回忆起来。
殿里众人都去围观新纪录了,没人注意到少年天子的脸上有喜色一闪而过——八年了啊,终于有人……
话说大明皇帝这个职业,简单归纳起来有四大政治职责(权力),当然想不想去做另说。分别是:祭天、视朝、面议、批答。
但十几岁的景和天子这四项职能都是怎么履行的?
朔望三六九的朝会上,他是坐像,只有“知道了”“照例”“是”几个答话选项。按惯例朝会一般情况下只象征性奏事不作决议,他想乾纲独断也没人听他的。
和大臣面见的经筵日讲里,他是一动不能动的学生,跷一跷二郎腿都有一群苦谏的。做学生自然没有决断政务的资格,侍讲的大臣也不会与他议事。
日常政务流程中,他拿到手的章本都是已经批红过的“只读文本”,送他这里仅仅为了让他学习,可以看但不能改票,什么也决定不了。
元月郊祀天地时,他被大臣视为年小体弱,生怕天寒地冻闹出个驾崩引发社稷动荡,所以不让出城去,祭天的事情由几位国公爷爷轮番代劳了。
故而天子登基八年,没正式处断过一件政事。朝政有母后,宫务有长姐,礼仪性的朝会之外,没有大臣主动找他请示过。今天却是破天荒了,第一次有人非礼仪性的直接君前奏请。
不由得圣心大悦,天颜渐喜,龙目泛彩,金腮含笑。就差五彩祥云朵朵飘,十里香风阵阵起来应景了。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刻……景和天子一拍大腿,竭力使自家腔调更深沉威严,“李佑所奏,朕恩准了,赐冠带还乡。”
批准一件大事的感觉很不错,少年天子想道。
天旋地转!李大人猛然抬头,彻底懵了,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小皇帝怎么回事,居然完全不按江湖规矩来……难道此时不是该出言留人,好让他借机下台阶么。他也准备了一些后手,现在还怎么玩?
别说李大人,殿中大臣全都有点懵。且不论皇帝现在有没有资格处置臣下,就算亲政后有了资格,也不能如此轻率。
李佑现在是内阁舍人兼着经筵读书事,还是陛下你亲自指使的差事,也勉强算近侍之臣,又是当面请辞。按照礼节要慰留一番以全君臣之义,门面功夫应该做足,然后再说乞休者该不该走人,这就是“礼”。
哪有当面就干脆利落的批一个同意,这潜台词和“你赶紧滚蛋”也差不多了。当皇帝的,怎能如此草率随意不仁慈不厚道?太不尊重臣子了,士可杀不可辱哪。
李佑还在发呆中,便有一位不认识的御史出列,大声道:“为人君者岂可轻佻无礼,驱近臣如奴仆?若尽丧臣民之心,何以君天下!”
天子正在兴奋中便被浇了一头冷水,也觉察到自己言行不妥当被捉了痛脚,无奈的捂了捂脸,连声说:“知道了,知道了。”
李佑微微安心,却见四个大学士之一的袁阁老出列,对那御史斥道:“君上有过当谏之。但你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巧言为饰,是何居心,置君上于何地?还敢咆哮君前,成何体统?我看你应当自请责罚,以正视听!”
一盆冷水之后,现在又一阵暖流涌进天子的心头,这袁先生不愧是父亲嘉许过的人物,很是体贴人,知道当这皇帝不容易。
这御史真不曾料到袁阁老跳出来喷他,愣了一愣,之后却没敢与阁老争锋。
一出接着一出,一个接着一个,再迟钝的人也发现殿内局面波诡云谲了,怎么演变成这样的?
袁阁老压制住了御史,当即口水又喷向李佑,讽刺道:“今日千岁有言在先,求去何必挟君。你大可上疏乞休,恭候圣裁,老夫是不吝于为你拟票的!”
李佑心下恼火,他又不是真想走人,无奈托词而已。瞎子都看得出来,大家都懂这个规矩。你袁阁老还说这种要逼着弄假成真的话是什么道理?果然是传闻中的那般苛刻没人性。
感受到袁阁老浓浓的敌意,李佑忽然想起在虚江县时,袁阁老的女婿马巡按与陈知县不对头的往事。
当时黄师爷很隐晦的暗示,马巡按和陈知县的不对付,根子在于上头不对付,这显然就说的许尚书和袁阁老之间了。就从他入京所见所闻,仅从对待天子的心态来看,这两人果然不像是一路人。
现在估计是袁阁老已经把他划入许尚书一党了,又看他居于可以钳制阁臣的中书之位,不当眼中钉也是肉中刺了。
此刻殿中没有人再站出来,都在冷眼旁观这飘渺不可预料的事态如何发展,各有各的顾虑,各怀各的心思。
就连那对李佑有几分亲近感的东阁大学士杨阁老,也担心惹上嫌疑,暂且作壁上观。李佑分票职务太敏感,特别是对于诸大学士更是敏感。众目睽睽之下,他要出面帮腔后惹出个拉拢结党的风评就不好听了。
李佑知道自己的江湖地位与阁老差的太远,完全不对等。在话语权上他连御史都不如,更没法与阁老抗辩。便拿眼神去求助朱部郎,这皇亲地势超然,适合出来打圆场。
朱放鹤先生接到李大人的求救信号,便心中苦笑。数年来,一到这种时候,总是有人来瞄他,几乎让他成了救火专家。不然朱部郎为人仗义、号称朝堂及时雨的名声怎么风传起来的?
“诸位听在下一言,不必使气……”
朱部郎的话才说半截,礼部金尚书出列对他道:“朝政中枢大事,一个外朝员外郎有何可以置喙,速归班列!不要让人笑话礼部不知礼。”
别人的话可以不听,但朱部郎毕竟是挂在礼部为官,金尚书身为礼部坐堂尚书,正经是他最高上司,发下的话他不得不听,也不好公开场合顶撞上司。只得无奈对李佑摇摇头,回到班位后头。
李佑心里把金尚书骂了几遍后叹道,老子本打算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却非要逼我撒泼打滚,都混到中枢了还总是这样有点丢人啊。他虽然对长公主很气短,但对袁阁老却并不怯惧。
便再次对天子奏道:“臣大理寺左评事、中书舍人兼理分票事李佑,受袁阁老逼迫去职,满殿显贵无一人慰留。庙堂如此无望,顿觉心灰意懒,再伏乞骸骨。”
朕批不批又不算数,还找朕作甚……景和天子这次学乖了,面无表情不应答。
袁阁老冷笑连连,不得不为自己分辩道:“分明是你先前自请,谈何老夫逼迫?”他可不敢承担这个名头,何况李佑还故意夹了“满殿显贵”这句挑拨离间的私货。
李佑回过头,面色严肃道:“昨日午前,有中书舍人邵钧来本官屋内,说是奉袁阁老之命,强行索要指定奏章,却被本官严词驳斥,不知袁阁老是否怀恨在心?需不需召东阁舍人来此佐证对质?”
袁阁老一时语塞,昨天时候,他也没想到今天有这事。当时只想着用点小手段避开清理皇庄勋田这个麻烦奏章,他既不想与皇亲勋戚作对,又不想显得没有文臣骨气。
谁知道今天会发生这些?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李佑抓了话柄。
半晌没有动静的金屏之后闪出一名内监,对李佑问道:“千岁问你,昨日王御史的奏章确实如此?”
李佑当然明白归德长公主为何关心,那奏章里可是明明白白拿她当典型的,对内监点头答道:“的确如此。”
袁阁老看了看金屏方向后,又义正言辞道:“首辅次辅皆不在阁,老夫受先帝托孤辅政,预闻奏章有何不可?你这小人诛心之论太过了,不与你一般计较。”
你不跟我计较,我还要跟你计较……李佑道:“非是本官小人诛心,不过太多事情巧合,不得不多思。贵东床巡按江南,胁迫本官罗织罪名构陷石参政,本官不从,焉知未怀恨在心?”
李佑此言一出,满殿哗然,马巡按弹劾名臣石参政,算是今年比较醒目的案子了,石大人也是非正常去职官员中级别最高的。难道还别有内幕?
袁阁老自然晓得真相,分明是他那女婿既想捞政绩,又贪图李佑游说的一千两银子,还看到石参政确有过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