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氏三国 >

第46部分

周氏三国-第46部分

小说: 周氏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观自己,却在南阳受阻,攻打了两个月,也没能攻破宛城。
如今天下黄巾已经悉数被讨平,只剩南阳黄巾还未讨破,天子震怒,若非太尉张温在天子面前说情,怕是还会被降罪,简直窝火到了极点。
秦颉看了眼朱隽,忽然道:“吾有一计,将军不妨听之。”
朱隽道:“秦大人有何破敌妙计,本将洗耳恭听。”
秦颉朗声道:“今叛军有死守之决心,又据宛城之利,急切难下。不过韩忠麾下贼众数万,每日消耗粮草难以计数,就算宛城存粮颇丰,韩忠亦无法久守,如今所剩粮草必然不多。不知将军以为然否?”
朱隽沉思片刻,点头道:“秦大人所言有理。”
秦颉又道:“叛军皆乌合之众,若城中粮草告尽,且又无旦夕之危,则必然会出城劫掠粮草。将军何不下令暂且退兵,坐等叛军出城劫粮,以引蛇出洞。”
朱隽道:“若叛军粮草尚有盈余,并不出城劫粮,我军不能在天子限期内破城,怕是会被朝廷降罪,如之奈何?”
秦颉微笑道:“那就没办法了,只是如今叛军兵力占优,且有死守之决心,又据坚城而守,若强行攻打,非但不能破城,反而兵卒伤亡惨重,纳与不纳,全在将军。”
“也罢。”
朱隽沉思片刻,喟然道:“传令,大军后撤三十里下寨,全军闭营不出。”
“得令。”
早有亲兵轰然应命,纵马而去。
军令很快传下,三万官军停止攻城,连夜拔营而起,后撤十里下寨。
消息传至城中,叛军首领张曼成聚众商议。
“大帅,此必是官军粮草告尽,才不得不退兵。”
一名黄巾大头目率先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另一名黄巾贼头目也道:“也可能是官军攻不下宛城,才不得不退兵休整。”
又一名黄巾贼头目神情振奋道:“连朝廷最精锐的中央官军也奈何不了我们,只要大帅打败朱隽和秦颉大军,必可恢复大贤良师昔日荣光。”
韩忠面有得色,连连颔首。
原本广宗被官军攻城,张角三兄弟先后身死,再加上天下黄巾就只剩南阳一支,韩忠早就有了自立之心,只是顾忌部下将领的忠诚,一直不敢表露出来。
那名黄巾贼头目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韩忠心坎上,焉能不喜。
“大帅,官军诡计多端,不可不妨。”
又一名比较小心的黄巾贼头目连忙道:“需得小心官军有什么阴谋诡计。”
韩忠问道:“官军能有什么阴谋诡计?”
“这……”
那黄巾贼头目闻言一愕,答不上来。
另一名黄巾贼头目却道:“大帅,今城中粮草已经所剩无几,就算减掉一半的口粮也只能维持半个月,若再不出城劫掠,弟兄们怕是要饿肚子,到时可就麻烦了。”
诸头目纷纷点头,深表赞同。
这些黄巾贼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最浅显的道理还是懂的,粮草可是根本,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估计不用等官军再杀过来,手下的人马就要散伙了。
韩忠也担心官军有什么阴谋诡计,不过粮草可是头领大事,要想让手下的四万人马和官军厮杀,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否则大军必然会不战自溃。
犹豫了片刻,韩忠决定趁官军退兵时出城劫粮,当下道:“传本帅将领,留下一万大军留城,其余人全部出城劫粮,只要是能吃的,都给本帅抢回来。”
“遵命。”
诸黄巾头目轰然领命,纷纷离帐而出,自去点兵出城。
次日,官军大营。
“将军,好消喜。”
朱隽正在召集诸将商议破敌之策,就见一名亲兵神色振奋地冲了进来,疾声道:“秦大人真是神机妙算,叛军果然出城劫粮去了。”
“此话当真?”
朱隽霍地站了起来,也忍不住神情一振。
亲兵忙道:“军情事大,小人怎敢欺瞒将军。”
“好,甚好。”
朱隽奋然击节道:“叛军若据坚城而守,本将大军以弱势之兵强攻坚城,还奈何不了韩忠的四万叛军。但若是失了宛城之坚,区区四万乌合之众,如何是本将百战精锐之师的对手。今叛军即已出城劫掠,本将破之易如反掌耳。”
“请将军下令。”
帐下诸将亦是神情振奋,纷纷请命,实在是这两个多月来与南阳叛军交战,未有寸功立下,此时眼看破敌在即,哪有不兴奋的。
朱隽看向秦颉,道:“秦大人料敌先机,可与本将共破贼众,立此大功。”
秦颉欣然道:“愿凭将军所命,颉敢不从命。”
“如此,本将就不客气了。”
朱隽朗声道:“传令,大军即可埋锅造反,待入夜后趁夜拔营突袭宛城。”
“末将遵命!”
诸将铿然领命,各自离去。

第71章 班师回朝
光和七年九月。
朱隽引军撤退,趁韩忠叛军出城劫掠之际,回师袭破宛城,随即又回师击破韩忠五路回援叛军,韩忠投降后被秦颉所杀,南阳黄巾平定。
自此,太平道举事不到一年,便被汉廷以雷霆之势迅速扑灭。
黄巾之乱虽然被镇压下去,然而太平道起义却严重动摇了刘氏江山的根基,天下各州贼患四起、盗匪丛生,门阀豪强纷纷趁机大肆兼并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扶老携幼千里逃荒,被逼上绝路后不得不落草为寇。
济南,国相府。
曹操正踞案沉思,门外脚步声响起,一名小吏匆匆走了进来。
“大人,这是下吏搜集到的证据,请过目。”
小吏神色恭敬,将一卷竹简递到了曹操的桌案上。
曹操拿起竹简,随手翻阅了一阵,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沉声道:“阉竖祸国,不想竟至于斯。奸吏不除,百姓何以为生,朝廷又以何为基石?”
小吏神色惶恐,低头不敢言。
曹操沉吟半晌,小眼睛里掠过一道凌厉的精光,道:“诸集诸官从吏相府议事。”
“是,大人。”
小吏不敢多说,连忙领命而去。
不多时,济南国大小佐官吏从数十人悉数到齐,集于相府。
曹操当众宣布了数十名佐官吏从所犯律令,所获罪行,二十余名相府从吏直接被免官治罪,又上书朝廷,悉数触犯朝廷律令的佐官罪名。
被直接免官治罪的相府从吏和奏请朝廷治罪的相府佐官中,不乏有人和朝中都常侍或者朝中大臣沾亲带故,曹操此举,可谓是捅了马蜂窝。
奏章递上后,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但十常侍恨极了曹操,就连朝中大臣,也不乏对曹操心生怨恨者。
天子龙颜大怒,直接将曹操所奏免的相府佐官治罪量刑。然而,十常侍却趁机在灵帝前大进谗言,悉数曹操到任后不思理政安民,却惹的地方天怒人怨。
几个亲朋子侄被曹操奏免的大臣也趁机推波助澜,落井下石。
灵帝一怒之下,不但直接将曹操罢官,连大司农曹嵩也遭了殃,被一并罢官。
八月底,皇甫嵩前往冀州赴任,卢植班师回朝。
大军刚到洛阳,天子下诏封赏过有功将士后,周坚就接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召见。
北军五校乃大将军佐官,协助大将军处理京畿防务,虽然官职不大,品秩不高,但却是握有统兵实权的将领,实是十分重要的职务。
和掌握统兵实权的北军五校尉比起来,奋武校尉只是个杂号校尉,大汉朝廷这样的校慰多的是,一旦天下战事平息,就要兵还朝廷或者州郡,平时并没有统兵实权,只能算是个光杆校尉,不论身份还是地位,都远远无法和北军五校相提并论。
周坚乃北军五校屯骑校尉,和越骑校尉各自分掌一营骑兵。
北军大营原本只有两千骑兵,征讨黄巾叛乱时朝廷征发了三河骑士,加上北军大营原有的骑兵,共有八千骑兵,征讨黄巾时卢植带走五千,皇甫嵩带了三千。
如今黄巾之乱已经讨灭,班师回朝后朝廷并未将出征时征发的三河骑兵和地方郡兵遣还州郡,而是编入了北军大营,进一步加强了洛阳京畿防务。
八千骑兵由新任的越骑校尉伍孚和屯骑校尉周坚分别统领,各领两营四千骑兵。
从陈留带过来的一千五百部曲,由于是私兵,并未正式编入北军五校,依旧由周坚亲随统管。至于原射声校尉淳于琼麾下的一营枪兵,则乃由射声校尉统领。
洛阳,大将军府。
“末将参见大将军。”
周坚长长一揖,向大将军何进长长一揖。
何进浓眉大眼,虽然极有威议,但身上那股市井小民的味道却怎么也掩盖不住,没有半点士族门阀子弟的优越感,给人一种野鸡变凤凰的感觉。
“不必多礼。”
何进上前扶起周坚,仔细打量了周坚几眼,才欣然道:“尝闻汝智勇双全,甚得皇甫嵩器重,今吾观之,果然传闻不假。”
周坚忙道:“谢大将军赞誉。”
何进勉励几句,又道:“北军五校担负拱卫京师防负之重伤,一者镇慑番外,维护朝廷严威;二者为国家征讨叛乱,守护疆土之宁。汝身为北军五校之屯骑校尉,负有统兵征讨之责,需常以自勉,方不负本大将军厚望。”
周坚道:“末将谨遵大将军之令,不敢或时而忘。”
何进点点头,把手一挥,周坚连忙施礼退下。
不多时,屏风后转出一人。
此人三十岁左右,头戴高寇,身披锦服,双目顾盼间颇有神彩,极是英俊潇洒,向何进拱手施礼道:“绍,参见大将军。”
何进挥手道:“本初免礼,且入座。”
袁绍也不客气,转入侧席入座,静待何进发问。
何进拧了拧眉头,问袁绍道:“本初观此人如何?”
袁绍答道:“绍于军中打听过,屯骑校尉周坚颇有统兵之能,此番讨破黄巾,此人在皇甫嵩将军帐下诸将中战功最显,大将军当极力拉拢,以为对付阉党臂助。”
何进沉吟道:“焉知此人不会两面讨好?”
袁绍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道:“大将军尽可放心。庐江周氏乃天下望族,至前太尉周景音,盛极一时,在天下士林中极有声望。周坚出身士族,纵然依附阉党,也不过是急于求取功名官禄耳,必不甘为阉党所用,而自绝于天下士人。以绍看来,就算周坚暂时求托于张让等阉宦,不久也必与阉党划清界线,大将军何不趁机拉拢,已为己用。”
何进精神一振,道:“本初此言当真?”
袁绍微笑道:“大将军何不闻济南相曹操月内奏免数十污吏。曹氏因曹嵩之故与阉党素来交厚,曹操亦因其父曹嵩与十常侍交厚之故,于黄巾乱起前得以统兵讨逆,因功迁任济南相,如今却自绝于阉党,不但自己丢官,还累及曹嵩被天子罢免。虽然一时得罪了阉党及几名朝中大臣,但却挣得了声望,实乃以退为进也!”
何进连连点头,道:“本初讥见,即如此,本初可为本大将军好生拉拢这周坚。此人即善统兵,帐下又多有虎狼之士,若能得其相助,铲除阉党将多一大助力。”
袁绍起身长长一揖,唱声道:“大将军放心,绍,敢不从命。”

第72章 赐字文渊
洛阳城内繁华依旧,城东的马市犹为热闹,南来北往的商客在这里会集,感受不到半点战争烽烟的气息,权贵们依然载歌载舞,浑不知大汉天下已经暗流涌动。
周坚信步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总觉得繁华外表之下,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甚至在心底深处,有点不太适应这种虚假的繁华盛世。
因为用不了多久,洛阳城内虚假的太平盛世,就会被打破。
周府。
周坚上前敲门,开门的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厮。
“请问壮士何人,来周府可是找人?”
小厮见周坚衣着不凡,仪表堂堂,身后还跟着十名随从,心知这类人非富即贵,到也不敢怠慢,连忙恭声问道。
周坚道:“吾乃周坚,特来拜见伯父,烦请通通一声。”
“啊!原来是侄少爷。”
小厮吓了一跳,一怔之后忙将周坚请了进去,又赶忙跑去通报。
周坚在前堂没坐多久,匆匆脚步声响起,周晖已经疾步奔进外堂。
“见过兄长。”
周坚放下茶杯,起身拱手施礼。
“坚弟勿需多礼。”
周晖亦拱手还了一礼,打量了周坚半晌,才道:“此番征讨黄巾叛逆,坚弟因功迁任北军五校之屯骑校尉,职重和权显,实乃吾族之大幸。”
周坚喟然道:“兄长就不要说这些面子话了罢,我投入十常侍门下,父亲大人没将我逐出宗族,已经是万幸。此次小弟前来,只是向伯父请罪而来。”
周晖也叹了口气,道:“是非对错,一时也难以说的清楚。不过我庐江周氏自祖父起便在天下望族,坚弟投身于十常侍门下,虽有不妥,但如今天下乱起,吾辈男儿自当跃马沙场,为国家效力,于大义无损,到也不算是什么天大的错事。且坚弟尚未加冠,便身居朝廷要职,统领北军大营精官骑兵,实为光耀我周氏门楣。纵然有错,但亦算是对光大宗族有功。至于父亲如何想,坚弟还是随为兄先见过父亲再说罢!”
周坚点点头,起身出了外堂,跟周晖前往后院见二伯周忠。
内院。
周坚跪伏于地,向周忠恭恭敬敬行了大礼,道:“小侄拜见伯父。”
周忠坐于案后,目视周坚良久,才喟然一叹,起身上前扶起周坚,道:“闻汝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