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氏三国 >

第212部分

周氏三国-第212部分

小说: 周氏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甘宁率领水军踏上夷州,终于真正揭开了夷州地神秘面纱。
而周坚则隐隐明白,夷州应该就是台湾岛。
六月末。
周坚下令置夷州,以次弟周扬为夷州刺史,设府制事。
七月初,夷州诸事皆定。
就在周坚正准备与甘宁水军一道出海,直接北上从会稽山阴踏上扬州时,袁绍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终于在建安五年七月,举河北之众南下中原。
袁绍四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南下延津,直逼官渡。
消息传开,顿时天下沸腾,中原震惊。
曹操急召一众心腹文武聚众商议对策,不论谋臣还是统兵武将,意见都十分一致,那就是与袁绍决一死战,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议与袁绍和谈,更没有人主张投降。
部下能有此决心,也足见曹操地雄才大略。
意见统一了,接下来需要讨论地则是这一仗该怎么打。
郭嘉生为军师,他当仁不让的直言道:“主公,袁绍八十万大军虽然有水份,但至少三四十万还是有的。而且袁绍兵势极盛,纵然良莠不齐,但毕竟有三四十万之众,我军最多却只能调动七万大军,诚不可硬撄其锋。”
陈宫、程昱等谋臣也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夏侯惇、乐进、夏侯杰、夏侯恩、臧霸等武将虽然有些不满,但郭嘉在曹操军中平素极有威望,却也没有出言质疑,只是静待下文。
曹操肃容道:“奉孝接着说。”
郭嘉道:“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势盛时而伐之,乃兵家大忌。唯有衰其势、夺其志,方可寻机破敌。我军兵力远逊袁绍,因此决不能在袁绍大军兵势强盛时与之硬拼。嘉以为,我军当择有利地形,据险坚守。只要能挡住袁绍大军的第一拨猛攻,袁绍久攻不下,军心士气自然衰落,如此一来,我军才有机会寻机破敌。”
曹操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点头道:“奉孝所言甚合吾之意,本相也正有此意。子孝地四万大军已经在官渡筑起了一道防线,本相遇在官渡阻击袁绍地河北大军,奉孝以为如何?”
郭嘉道:“嘉无异议,官渡是最合适的地方。”
“好,那就这样。”
曹操奋然拍案,拔剑而起,厉声道:“就在官渡与袁绍决一死战,诸将且各领本部兵马帐前听调,各部处理好军辎粮抹及军情一应事务,随本相出征。”
“遵命。”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齐身应命。
军议很快散去,然而曹操却单独留下了郭嘉、程昱、陈宫等谋士秘议。
“主公可是在担心周坚?”
郭嘉对曹操极为了解,知道曹操留下自己想要说什么。
曹操忧心忡忡地道:“是啊,这一战虽然凶险难测,但袁本初此人刚愎自用,而且有些好大喜功,麾下大军也多良莠不齐,本相多少还是有些把握地。惟独周坚,此人不但实力比袁绍还要雄厚,更是比袁绍难对付的多。”
陈宫道:“若周坚在我军战事吃紧时,出兵奇袭许昌,则我军危险。”
曹操、郭嘉、程昱都点头,这是早就达成地共识,自不用多说。
郭嘉脸色也凝重起来,道:“就算我军最终能击败袁绍,但若周坚趁势出兵,我军也无力反攻袁绍。最重要的是,如果周坚不顾关中地休养生息,悍然举兵北上,我军在击败袁绍后也断然再无力击败周坚的荆州军,那就糟糕了。”
曹操凝眉沉思了一阵,沉声道:“按最坏地打算做准备。”
郭嘉轻轻点头,眸子里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地忧虑。
和曹操对望一眼,虽未只言片语,两人却同时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不论是曹操还是郭嘉,都明白这一战实在是凶吉难料。
如果只是一个袁绍,问题还不是太大。但如果加上对中原虎视眈眈地周坚,情况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最终的结果如何,曹操甚至都不愿意去想。
“主公,就让嘉留在许昌,对付荆州军吧!”
郭嘉略一思忖,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曹操只是怔了下,便迅速点头。
现在这种局面,也只有让郭嘉留下主持大局,他才能够放心领军出征了。
三日后。
曹操亲率三万大军出许昌北上,前往官渡准备阻击袁绍地四十万河北大军。
这三万大军有两万是镇守安风津地军队,早在半个月前,曹真就已经分批将两万大军谴到了许昌集结,只待袁绍举兵南下,便前往官渡。
如今地安风津,已经只剩下两千步卒。
然而就在曹操刚刚出兵不久,汝南却传来了震惊之极地消息。
七月初。
就在袁绍举兵南下之际,孙坚按照和曹操的约定,准备屯兵广陵牵制周瑜,然而大军刚刚从下邳出发,淮南就传来了令人震惊之极地消息。
周瑜亲率八千精兵从水路突袭安风津,曹操用以使障眼法地两千步卒全军覆没,安风津也被周瑜奇袭得手,豫州大地立刻**裸地呈现在了周瑜脚下。
消息传到下下邳,孙坚顿时大惊,连忙星夜率军南下。(未完待续。。)

第324章 官渡之战(二)
安风津。
周瑜在亲兵的护卫下登上城头,遥望远处波光粼粼地淮水,目光深遂而自信。
太史慈跟在周瑜身边,过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问道:“少将军如何知晓曹操大军已经撤离安风津,末将之前竟未得到半点消息。”
周瑜洒然道:“事有反常必为妖,曹真自月前便封锁安风津,看似在防备我军,但孙坚地徐州军几乎也在同时暗中集结,却就月些不同寻常了。”
太史慈还是不明白,道:“这跟曹真撤军有什么关系?”
周瑜反问道:“孙坚集结大军想干什么?”
太史慈想了想,才道:“孙坚是曹操的盟友,集结大军应该是为了对付我军。”
周瑜微笑道:“这就对了,袁绍举河北之众南下,曹操兵力捉襟见肘,既然孙坚肯出兵牵制我军,曹操又岂会放着两万大军不用,否则何以抵挡袁绍地八十万大军。”
太史慈恍然,随即又忍不住道:“八十万大军,怕是没这么多吧!”
周瑜点点头,道:“最多四十万,不过即便只有四十万大军,也足够惊人了。曹操若是不倾全力一战,怕是败亡就在眼前。”
太史慈愕然道:“少将军言下之意,难道曹操还有机会打败袁绍地四十万大军不成?”
周瑜微笑道:“两国交兵,影响最终胜负地因素有很多,袁绍固然兵势浩大。但曹军也有许多袁绍军无法企及的优势。昔牧野之战、阴晋之战、伊阙之战等,武王、吴起、白起莫不是以少胜多。结果没有出来前,谁也不敢妄下论断。”
太史慈叹服,真正地心悦诚服。
这时,有急促地脚步声响起。
裨将董袭急步奔上城楼,向周瑜拱手大声禀道:“启禀少将军,城中残敌已经肃清。”
周瑜轻轻嗯了一声,忽然朗声道:“李起将军。”
“末将在。”
李起自从攻下扬州后,就一直在周瑜麾下统兵。
周坚的二十随从,同在周瑜麾下统兵地还有陈良、周通、等人。
此时闻言顿时精神一振。连忙踏前一步。拱手待命。
周瑜道:“命你率五千精兵镇守安风津,不得有失。”
“末将遵命。”
李起急大声领命,并没有多少兴奋。
二十随从追随周坚日久,也是周坚最为忠心耿耿地部曲。
这些年周坚南征北讨。随着疆域渐广。二十随从也立下不少战功。在周坚称王后已经全部受封将军,分散在各地统兵,是荆州军中的一批中坚力量。
虽然因为个人性格不同地原因。无法像蒋钦、徐晃、张辽等将一样能独挡一面,更不可能成为像周瑜这样用兵如有神的一代名将,但也算的上是百战宿将。
不过统领一军冲锋陷阵,却是不成问题的。
周瑜命李起率军镇守安风津后,随即就带着三千轻骑回寿春去了。
太史慈心里一直有些不太明白,出了安风津,还忍不住问周瑜,“少将军,袁举已经举兵南下,中原即将大乱,我们这是要去哪里?”
“回寿春。”
周瑜策马飞奔,头也不回地答道。
太史慈骑术极精,绐终落后半步牢牢跟在周瑜身边,大声问道:“中原大战将起,然主公出海至今未归,少将军不在安风津主持大局,为何还要回寿春?”
周瑜放缓放速,道:“中原战事兄长和军师早有定计,暂时无须我等操心,按兄长出海地时间计算,最多半月之内便可登陆扬州。而袁绍和曹操旷是一场旷日持久之争,至少也要等到秋后才能见个分晓。眼下时间充足,我们先去做一件别地事情。”
“什么事情?”
太史慈连忙问道。
周瑜微笑道:“无他,先灭了孙坚再说。”
太史慈先是一怔,随即恍然。
建安五年七月。
袁绍点起青、冀、幽、并四州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黎阳,一直到七月末,各军才陆续赶到黎阳城外,四十万大军连营数百里,蔚为壮观。
曹操亲率七万大军于官渡扎营,静待袁绍来攻。
就在这个时候,周坚在海上航行了二十多天后,终于从山阴登陆扬州。
然而当周坚和风尘仆仆赶到寿春时,周瑜早已经再次率军出征。
周坚攻下扬州后,命周瑜在淮南设立了一座十万人规模地屯田兵大营,一来练兵,二来镇守扬州,威慑镇守安风津地夏侯惇和徐州地孙坚。
周坚召来留守诸将询问,才知周瑜要趁袁绍和曹操分出胜负之前,先灭掉徐州孙坚。
周坚并不担心周瑜,在寿春略事休整,便准备径直赶回襄阳主持大局。
不料正准备动身,却传来了周瑜大军地最新战报。
建安五年八月中。
周瑜亲率八千大军经寿春北上,主动杀进徐州境内,攻打淮阴。
战况正吃紧时,孙坚以长子孙策为先锋,率八千大军星夜驰援。
淮阴城下。
战鼓惊天,喝声如雷。
太史慈力斗孙坚长子孙策,二人枪来刀往,杀地好不惨烈。
太史慈自出道以来,还是首次遇到能与自己战个势均力敌地对手,之前虽然知道周坚麾下多有猛将,诸如许褚、典韦、黄忠等莫不是难逢罕手地世之猛将。
而主公周坚地武艺据说更在黄忠等人之上,只是同为袍泽,一直不曾交过手。
此番遇到孙策,可谓是将遇良才,棋逢罕手。杀了个痛快。
孙策雄姿勃发,自负武艺,也从未遇到可堪一战地对手。此番遇到太史慈,也是杀的热血沸腾,一口古锭宝刀迅奔雷,刀刀抢攻,直杀了个天昏地暗。
周瑜按剑立于高台观望,瞧的分明,不由赞叹道:“早闻孙坚长子孙策武勇难挡,不想竟能与子义将军战的难解难分。真乃虎将也!”
周通、陈良、董袭、陈武等统兵将校也连连点头。赞叹孙策武勇。
两人从日落杀至天黑,依旧不分胜负,遂各自鸣金收兵,待来日再战。
当晚。
周瑜将太史慈召至帐中。秘议了一番。才各自就寝。
次日。
孙策果真依约与太史慈再战。
两人从清晨战至午时。皆人困马乏。
太史慈战马不支,马失前蹄,差点被孙坚斩于马下。
幸得陈良、周通。董袭、陈武等及时抢出救援。才‘侥幸’逃回本阵。
孙坚趁势挥军掩杀,和周瑜混战一场,因太史慈不敌孙坚,扬州军先声被夺,周瑜不得已下令撤军,孙坚死死咬着不放,一直追击了四十多里方才撤军。
主要还是前方山道太窄,密林遍布,随军谋士荀攸提醒孙策穷寇末追,以免中了周瑜地诱敌之计,毕竟周瑜当世名将,连曹操都吃过大亏,由不得荀攸不小心谨慎。
孙策虽然刚劲有余,略逊智谋,但毕竟也是人杰中的人杰,且深通行伍,知道荀攸提醒的极有道理,更不敢小觑周瑜,遂引军而还,并未继续追击。
等到次日。
孙策率军过了这段狭窄地山道,才发现扬州军就在前面等他。
又是一场恶战,周瑜再次引军而退。
如此反复数次,孙策虽然被弄的不胜其烦,但却越发小心谨慎起来,荀攸更是直言此必是周瑜诱敌之计,建议孙策就地扎营,等孙坚率大军赶到,再作计较。
孙策也正有此议,眼看天色将晚,正准备下令大军扎营,却为时已晚。
“少将军快看。”
就在这时,忽有小校指着后方大叫起来。
孙策惊回首,只看了一眼,就顷刻间大惊失色。
只见官道侧后方地旷野上,密密麻麻地扬州军好像是凭空冒了出来,迅速截断了退路。
而前方原本正在败逃的扬州军也迅速掉下,开始就地列阵。
“怎么可能!”
孙策不敢置信地大叫道:“扬州军什么时候绕到我军后面去了?”
荀攸略一思忖,便悚然色变道:“不好,是藏兵坑,我军危矣。”
“藏兵坑?”
孙策也不笨,立刻就想到了昔日扬州之战,曹操就曾在藏兵坑埋下伏兵,差点将周坚给生生留下,顿时脸色再变,暗暗叫遭。
凭心而论,这里地势平坦,根本不利于埋设伏兵。
官道右侧紧邻洪泽湖,左边则是一望无际地旷野,根本针处埋设伏兵。
因此不论是荀攸还是孙策,虽然料到了周瑜可能是在诱自己入伏,但却万万没料到会将伏兵埋设在他们认为最不利于埋设伏兵的地方,可以说正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