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氏三国 >

第157部分

周氏三国-第157部分

小说: 周氏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换了是其他的西凉将领,在这种看不到任何希望,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煎熬中别说坚持两年,就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下去,士兵们就会逃的一干二净。
徐荣从兵卒们的眼神中看到了茫然和绝望,忍不住喟然长叹一声。
“将军,最多再有十天,余粮就没了。”
部将看了看徐荣,虽然不忍,但还是将话说了出来。
“十天?”
徐荣念叨了一声,问道:“弟兄们有什么想法?”
部将嘴唇动了动,迟疑了半晌,还是将军中将校私下议论时的想法说了出来,“大伙都觉得守在武关不是办法,如果将军能带着弟兄们打下洛阳,自然最好。要是将军不想打郭汜和李傕等人,不如带着弟兄们去投靠,投靠……”
徐荣不动声色地问道:“投靠谁?”
部将咬咬牙,道:“投靠周坚。”
徐荣默然,即不反对,也没有同意。
部将干脆一咬牙,将话全部说了出来,“这些天下各处都征战,只有楚侯治下的荆州没有战事发生,而且风调雨顺,听说荆州军不但吃的好,而且还有冬衣可穿。而且听说荆州军对士兵非常优厚,士兵阵亡后,不但亲属能得到极其丰厚的抚恤金,而且子女也由官府供养成人,大伙都觉得与其在武关冻死饿死,还不如去投靠周坚,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以后上了战场战死,也比这样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强。”
徐荣问道:“大伙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部将点点头,随即垂下头去。
徐荣默然半晌,才长叹一声,道:“好吧,我尊重大家的意见。”
部将点点头,随即喜道:“将军答应了?”
徐荣点点头,喟然道:“你说的对,在武关耗下去不是办法,这两年,弟兄们跟着我受苦了,如果不是我一直犹豫不决,那么多兄弟又怎么会被活活冻死。为了剩下的这些弟兄们考虑,也是时候做出选择了,投靠周坚的确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部将眼睛有些湿,嘶声道:“将军……”
徐荣拍了拍部将肩头,微笑道:“是本将军对不起兄弟们,如果本将军能在一年前就做出决定,也就不会有这么兄弟被冻死了。去召集大伙,一起商量一下。”
“末将遵命。”
部将答应一声,连忙去召集诸将。
中平七年(190年)正月。
徐荣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下,向周坚请降。
南阳太守周晖闻报后,一边以加急快马前往襄阳报讯,一边紧急调拔了万石军粮,派出五千大军清出官道,星夜送往武关。
周坚闻报后,龙悦大颜,当即命蒯良从治下各郡紧急征调了一批御寒衣物,派大军送去武关,同时命徐荣在安排妥当武关防卫后,前往襄阳觐见。
当初送了徐荣一万石军粮,也只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招揽徐荣。
没想到这快就得到了回报,徐荣竟然直接率军请降,周坚焉能不喜。
徐荣乃董卓麾下头号大将,能征善战,绝对的大将之才,就目前来说,他麾下的一众将领还没有能与徐荣比肩的,就算是徐晃,也还在成长中,不足以独挡一面。
能得到徐荣的投效,对周坚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摆酒庆祝的喜事。(未完待续。。)

第242章 周启
二月初。
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大雪终于停了,阳光撒在原野上,反射出一片耀目的光彩、
三日后,徐荣仅率十余骑亲兵赶到了襄阳。
刺史府大堂。
徐荣向周坚拱手一揖,道:“见过楚侯。”
周坚听到这称呼,眉头就微不可察地皱了下,但很快就舒展开来,亲自上前将徐荣扶了起来,笑呵呵地道:“升平快快免礼,且入座。”
徐荣却并未入座,而是再揖道:“荣有一事相求,请楚侯允可。”
周坚连连摆手道:“升平有何事所求,只管道来,本将军无有不允。”
徐荣慨然道:“多谢楚侯,荣自先主身陨,便立下明誓,此生耕作为生,不再过问天下之事,万望楚侯允可。”
“这……”
周坚刹时眉头大皱,眼巴巴的盼到了徐荣归降,不想竟是这等结果。
戏昌也有些愕然,在旁劝道:“将军智勇兼备,长于统兵、善于征伐,今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命之际。吾辈男儿,自当提三尺剑,立不朽功业。吾主英雄才大略,将军何不与昌共辅主公,以成就大业,福萌子孙,岂不更好。”
徐荣喟然道:“荣心意已决,请楚侯允准。”
周坚眉头紧锁,看向戏昌,戏昌唯不可察地摇了摇头,就知道再劝也是无用。
“哎,看来是本将军做的还不够好啊!”
周坚喟然一叹。道:“升平即心意已决,本将军也不好相强。即如此,可予升平良田五十顷,仆佣两百,将家小取来襄阳居住,升平以为如何?”
“多谢楚侯。”
徐荣慨然应了下来,并没有拒绝周坚的安排。
周坚能准了他的请求,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徐荣也没有什么好挑剔的。
毕竟像他这种统兵大将,就算此生不愿再征战沙场。也没有哪一个诸侯能大度到放任他就这么离开。万一要是再投靠了敌对势力,岂不是给自己掘下了坟墓。
等徐荣退下后,周坚还在可惜的连连叹气,“如此大将。竟不能为本将军效力。实在是可惜。志才找个机会。再跟徐荣谈谈,尽量能说动其带兵,那就最好不过了。”
“昌。遵命。”
戏昌虽然知道希望不大,但还是答应下来,又道:“主公,眼下冬去春至,积雪已经开始融化,我军也该准备对西川用兵了。”
周坚脸色立刻严肃了起来,嗯了声,道:“志才有什么想法?”
戏昌道:“主公,据细作回报,正月前贾龙、任歧等辈已彻底失势,眼下益州大权已经被赵韪、董扶、吴懿之辈把持,我军也需改变一下伐川战略了。”
这里说一下西川局势。
刘焉在入川时曾带了一批中原士族,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吴懿(十大美人吴苋之兄)、庞羲、赵韪、董扶、许靖等,被川人称为东州士。
在川中士族豪强任岐、贾龙等人的迎接下,刘焉顺利入主西川,但好景不长,随着川本本土势力的不断膨胀,刘焉对西川的统治地位很快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起用跟随其入川的‘东州士’反制川中士族。
然而,刘焉并不是个很有魄力和手腕的雄主,在治军的征伐上更没有什么建树,自中平三年入主西川以来,在东州士的支持下,和以贾龙、任歧为首的西川本土士族豪强斗了将近四年,才将贾龙、任歧等西川豪强挤出了西川权力的核心。
而且,由于刘焉在军事上的无能,虽然斗倒了贾龙、任歧等西川本土士族,但军队却也落在了跟随其入川的董扶、赵韪等人手中。
周坚蹙眉道:“贾龙、任歧等人呢,难道都被刘焉杀了?”
戏昌摇摇头,道:“暂时还没有,据细作传回的消息,贾龙、任歧等西川西土士族虽然被挤出了权力核心,但却不甘寂寞,极有可能会有大动作。”
“什么大动作?”
周坚问道。
戏昌道:“暂时还未探得消息,不过如此一来,我军的计划也要略作改变。听说益州南部的南蛮最近时常冠掠建宁一带,若能引的南蛮出兵,我军奇袭鱼复的把握便大上几分。”
周坚问道:“志才可有办法引南蛮出兵?”
戏昌奸笑道:“据细作传回的消息,蛮王孟获去岁刚刚继位,正急于树立威望,主公可暗中结之,许其建伶、胜休、俞元三县,必可诱得蛮王出兵。”
周坚欣然道:“善,此事就由志才去办。”
“昌,遵命。”
戏昌拱手应下,又道:“贾龙、任歧虽然失势,但这些川中士族贪得无厌,必不甘心西川为他人作嫁,主公还可暗中结之,以应万全。”
周坚‘嗯’了声,道:“此事就让异度去办。”
和戏昌密议了一番,周坚这才起身回了内院。
室内温暖如春,炭火烧的正旺。
蔡琰正在给孩子洗澡,仆妇们进进出出,端热火的端热水,拿衣服的拿衣服,添炭火的添炭火,个个忙的额头见汗,却不敢有丝毫大意,唯恐出了什么差错。
“将军!”
“将军!”
“将军!”
门口忽然响起了仆妇们的声音。
蔡琰扭头望去,就见周坚大步走了进来,将一股冷风带到了屋里。
“夫君。”
蔡琰忙起身招呼了一声,娇靥上荡漾着母性的光辉。
怀胎十月,她在去岁十一月为周坚诞下了一子,三天前刚刚过了百日。
“儿子怎么样?”
周坚大步走到进前,随口问了一句,将刚刚穿好小衣服的幼儿抱到了怀里。
蔡琰提到儿子,俏脸上的笑容就怎么都掩盖不住,答道:“张大人说什么都好,就是太好动了,半刻都不安稳,时刻得有人看着。”
张大人就是张仲景,现在是镇南将军府医曹掾,掌管周坚治下医者诸事。
周坚点点头,脸上也挂满了笑容,两世为人,第一次为人父,感觉总是不同,笑不拢口地道:“好动好嘛,长大了才有出息,太听话了不见得是好事。”
蔡琰目光柔和了下来,轻声道:“夫君,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周坚沉吟了下,道:“就叫周启吧!”
其实儿子的名字他早就给取好了,只是长辈皆在,虽说给子名请名是为人父的权利,但不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就会显的不尊重,才拖到了百日之后。(未完待续。。)

第243章 五溪蛮反
中平七年(190年)三月。
益州南部的南蛮起兵叛汉,蛮王孟获率领三万蛮军出建宁攻掠建伶、胜休等地,兵锋势不可挡,数日内连破十余县,益州、越隽、牂柯三郡告急。
消息传到成都,益州牧刘焉顿时大惊失色,急召众文武心腹商议对策。
大将赵韪主动请缨道:“主公,末将愿率本部兵马,为主公踏平南蛮。”
刘焉刹时精神一震,就要下令,却听堂下陡然响起从事庞羲的喊声,“主公且慢。”
“哦,不知熙平(庞羲表字,杜撰)有何见教?”
刘焉问道。
庞羲忙道:“主公,在下听说自去岁冬月以来,荆州刺史周坚大军便调动频繁,甚至将粮草秘密运往秭归、巫县一带,不可不防啊!”
刘焉大惊失色道:“什么,还有这等事?”
庞羲道:“主公请想,南蛮自向大汉称臣以来,便不曾叛乱过。孟获继位后,虽时常纵兵劫掠周边诸县,但不过小打小闹,此番骤尔反叛,必有其因。羲以为,此必是荆州刺史周坚欲攻打益州,从中挑唆南蛮作乱,主公需早作提防。”
刘焉虽然不是什么雄主,但能踞有今日之基业,自然也不是蠢材,略微一思,便立刻明白过来,庞羲虽然只是推测,但的确有这个可能。
荆州刺史周坚自中平四年统一荆州以来,这两年一直在休养生息。麾下兵将马壮,粮草丰足,若欲对外用兵,除了扬州,便是益州。
堂下诸文武也纷纷变色,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刘焉当下道:“熙平所言极是,然眼下南蛮叛乱,该当如何处置?”
庞羲道:“主公何不谴死士前往武陵,屠灭几个五溪蛮小部落,再命人散布谣言。就说荆州刺史周坚有意尽诛五溪之蛮。如此五溪蛮必反。再谴大将南下迎击南蛮叛军可即。”
刘焉击节道:“善,就依熙平之计。”
冀州,邺城以前十里外的官道上。
“友若兄请留步,嘉就此告辞。”
郭嘉骑了匹马。向前来送行的荀谌拱手道别。
荀谌连连叹息道:“奉孝安顿好家小。记得速回邺城。”
“在下晓得。”
郭嘉答应一声。别过荀谌,纵马往南而去。
直到远离荀谌视线时,嘴角边绽起一丝淡淡的笑意。
再回邺城?
还是算了。
郭嘉在邺城呆了大半年。早在半年前,就存了去意,只是没有个合适的借口,才一直拖到今日,数日前家中来信,老父染了风寒,不良于行,这才趁机向袁绍请辞归家。
好不容易才等到机会离开邺城,又怎么可能再加来。
郭嘉早就看出,袁绍此人虽轻财好义,有英杰之姿,但实刚愎自用,好谋无断,而且还有些好大喜功,虽可为一时英杰,但终究不是枭雄之性,霸主之姿,难成大器。
这样的人,就算是姜太公复生,也不可能辅其成就大业。
枭雄之所以是枭雄,就是因为这类人具备了其他人所没有的一些东西。
没有枭雄的潜质,就算郭嘉自负有太公之才,也无法辅之成就大业。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早抽身离去,何必再在这里浪费时间精力。
凭良心说,袁绍帐下的确是人才济济。
田丰、沮授、荀谌、许攸、郭图、辛评、辛毗、审配、逢纪等无不一不是大才,特别是军师田丰,才智谋略并不比郭嘉略色多少。
然而可惜的是,田丰纵有经世之才,却看不轻人的本质。
在郭嘉看来,如果没有枭雄的潜质,则如那烂泥一样,是不可能扶上墙的。
所以,最好的选择还是及早抽身离去,另寻明主辅之,不全自己生平大愿。
郭嘉一路策马南行,思来想去,方今天下诸侯,也唯有兖州牧曹操、荆州刺史周坚尚有一时喻亮,但这两人是否有枭雄之姿,还要观过才知道。
兖州是近路,就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