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氏三国 >

第148部分

周氏三国-第148部分

小说: 周氏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坚以眼神制止典韦,随手将锦袍交给亲手,道:“来呀,带徐晃将军下去歇息,以上宾待之,不可怠慢了。”
“遵命。”
典韦急拱手领命,将徐晃领了下去。
虎牢关,中原联军大营。
眼看快要攻破虎牢关了,郭汜却率领三万大军赶到了虎牢关,曹操急请各路诸侯前来商议对策,刘表、王匡、张邈、孔伷等诸侯都不愿再与西凉军硬耗下去,有退兵的想法。
气氛正沉闷时,程昱匆匆奔了进来,眉宇间满是掩饰不住的喜色。
程昱凑到曹操耳边,低声道:“主公,董卓死了?”
“什么?”
枭雄如曹操,延吉的到这消息,也差点忍不住跳了起来,霍然变色道:“此言当真?”
程昱道:“昱怎敢欺瞒主公,绝无虚言。我军斥侯截住了一名西凉军逃卒,是从壶关逃来给郭汜报讯的,昱多番拷问,数日才知董卓在壶关被吕布杀了。吕布率领两万并州旧部驻进壶关,李傕率军猛攻壶关不下,今已率军南下,准备入主洛阳。”
“这……”
曹操小眼睛眯了起来,大脑为快地开动起来,分析眼下的局面。
其余各路诸侯见曹操和程昱低语,皆面露不悦之色。
曹操见状,连忙笑道:“诸公见谅,我军斥侯将将捕获一凉军败卒,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好消息,董卓在壶关被其义子吕布给杀了。”
“什么?”
“董卓死了?”
孔伷、刘表、张邈、王匡等人皆是大惊,继而大喜。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董卓一死,其子皆不成器,西凉军怕是要完蛋了。
曹操心情振奋,朗声道:“眼下董卓即死,西凉军分裂在即,诸公只需隔山观火,静待西凉军瓦解,虎牢关便可不攻自破。”
“孟德言之有理。”
众诸侯都连连点头。
果然第二天,郭汜就尽起大军回了洛阳。
曹操等人兵不血刃进驻虎牢关,静观局势变化。
很快,消息传开,中原、河北各路诸侯尽皆欢欣无限。
武关,荆州军大营。
周坚连连扼腕叹息,对戏昌道:“没想到董卓真的死了,早知道如此,我军就不该放弃函谷关,只需以三万大军扼住函谷关这道天险,便可徐徐攻略关中。眼下徐荣大军已经进驻函谷关,再想夺下函谷关,可就难如登天了。”
戏昌也连叫可惜,“主公所言极是啊,谁能料到董卓竟然死在了壶关。不过话说回来这吕还真是脑有反骨,先杀丁原,再杀董卓,实乃弑父之贼耳!”
周坚起身踱步道:“董卓不死,我军纵然夺下函谷关,也难挡西凉数十万大军。然董卓一死,其子皆不成器,麾下诸将怕是会竞相攻伐,数十万大军亦会分崩离析,我军若是能守住函谷关这道天险,便可趁机攻略关中,这么好的机会竟然错过了,唉!”
戏昌也叹息道:“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眼下事已至此,也别无他法了,只能坐观关凉司隶大乱,抓紧时间平定西川、扬州,以定北伐根基。”
周坚‘嗯’声,凝声道:“董卓一死,西凉军就完了。我军目前无力攻略关中,不能再给曹阿瞒等人吸引西凉军的火力了,可从速撤出武关,让西凉军去狗咬狗。”
戏昌也是这个想法,当下欣然道:“主公英明。”
洛阳。
董卓一死,其治下关凉、司隶顿时大乱。
郭汜率军进驻洛阳,欲挟天子而号令诸侯。
徐荣从武关匆匆赶回洛阳,勒令郭汜率军前往虎牢关迎击中原诸侯联军,郭汜自恃手握四万大军,对徐荣的命令毫不理会,只紧闭洛阳四门,开始清洗军队。
旬月之内,尽征司隶之兵,共得七余万大军,并大肆提拔任用亲信将领,将忠于董卓的旧将尽数贬斥,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中。
徐荣无奈,只得退还函谷关。
正月末。
吕布坐领并州,自领并州刺史,准备大展宏图。
李傕率领三万大军赶到洛阳,与郭汜大战一场,引军西出函谷关,进入关中大地。
徐荣号令不动野心勃勃的西凉军诸将,弃函谷关而退守武关。
二月。
李傕率军进驻长安,先后讨灭各路不听话的西凉旧将,将大肆征发关凉羌胡之兵,也有兵马七万余,又以亲族子侄李应、李桓、李堪、李利等分统兵马。
三月。
春暖大地时,袁绍亲领两万大军出南皮,攻河间、清河、巨鹿等郡。
留守冀州的西凉军大将,董卓侄子董璜连战连败,旬月内连丢数城,退守邺城。
孔伷、刘表、张邈、袁遗、王匡等中原各路诸侯见没便宜可战,也于中平五年正月末先后引军退还治地,曹操虽想将郭汜赶出洛阳,但独木难支,也不得不兵退东郡。
三月末。
郭汜出兵怀县,击杀王匡,进占河内。
刘备本被徐荣征调到虎牢关守关,郭汜率军赶到虎牢关后,又附于郭汜,后来又跟到了洛阳,一万大军早已折损过半,只剩下三千步卒。
不过刘备早就留了后手,在河东一年间新招募了五千兵卒,还有本钱。
趁郭汜出兵河内时,刘备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匈奴南下时趁机跑回了河东。
天下局势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四月末。
周坚从宛城率军回到襄阳,开始整编军队,下大力气治理内政,鼓励农耕养殖。
五月,在陈宫、程昱等兖州士族的游说下,鲍信、张邈等人奉曹操为兖州刺史,曹阿瞒终于有了一块逐鹿天下的地盘,开始清剿匪寇,整编军队。
六月,袁绍兵围邺城,董璜走投无路,献城投降,袁绍尽得万余西凉降卒。
七月,袁绍在冀州士族的拥立下,自领冀州刺史,开始雄心勃勃地招兵买马,又有河北名将张合、高览,名士沮授、辛评、辛毗等文臣武将来投,一时人才鼎盛,风头无两。
与此同时,袁术在豫章却差点崩掉几颗牙。
自去岁对豫州用兵以来,袁术西路大军纪灵被太史慈打的大败,过不了长江。
袁术自领三万大军猛攻鄱阳,打了足足半年,兵卒死亡无数,钱粮消耗无算,眼下鄱阳就要攻下,治下九江曲阳、庐江安丰一带却发生了叛乱。
皆因袁术自入扬州以来,一味横征暴敛,不修仁民,百姓苦不堪言,多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再加上袁术攻打豫章半年,钱粮消耗无算,百姓日子更是难过,走投无路之下,各地先后发生了叛乱,袁术闻报后,只得火急火燎地回师前往平叛。
七月末。
袁术平定治下叛乱后,改九江郡为淮南郡,进入短暂休养生息期。(未完待续。。)

第229章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中原、河北大地烽烟四起时,周坚却已经开始休养生息,革弊利民,一条条鼓励百姓开荒养殖的律令颁布下去,荆州大地开始焕发生机。
八月。
豫州牧孔伷病卒,临终时将豫州交托给颍川太守刘表。
刘表尚未坐稳豫州刺史的位子,兖州刺史曹操就亲率两万大军南下屯兵单父,汝南太守赵谦乃袁氏故吏,一直唯袁术马首是瞻,连孔伷的账都不卖,更不将刘表放在眼里,在袁术的授意下,也出兵项县,威逼陈国,刘表刹时两面受敌,急修书与曹操议和。
周坚闻报后,急召诸将商议。
襄阳,刺史府大堂。
周坚环视诸将,目光灼灼地道:“都说说,曹阿瞒出兵豫州,大家有何看法?”
刚刚从武陵赶回的蒯越第一个道:“孔伷新丧,豫州士族人心未定,曹操这是趁刘表在豫州还没站稳脚跟,要灭了刘表啊。现在就看主公是想曹操亡,还是要让刘表亡了。”
周坚和戏昌对视一眼,眼里都有了笑意。
蒯良也道:“曹操此人有枭雄之姿,非刘表可比,主公若不想曹操坐大,当结刘表以阻曹操。不过主公和曹操有盟交之好,不宜撕破脸皮,当驱虎吞狼为上。”
周坚欣然道:“子柔所言甚合吾意,然不知何以驱虎吞狼?”
蒯越接上道:“无他,侧有一狼。袁术耳!”
戏昌也笑道:“主公,该是将曹操的那封密信赠与袁术了。”
周坚长身而起,朗声道:“即如此,就由志才去办吧!”
“昌,领命。”
戏昌拱手应命。
寿春,袁术官邸。
“岂有此理。”
袁术看完曹操写给周坚的‘密信’,不由气的脸色铁,狠狠一巴掌拍在了桌案上。
这信正是去岁曹操为向周坚借粮,被迫写与周坚要接周坚拥刘繇为帝的密信。
袁术正在打刘繇,曹操却要密谋拥刘繇为帝。对于一向心高气傲的袁术来说。这不啻在他脸上狠狠扇了一耳光,焉能不怒。
金尚看完密信,思忖片刻道:“主公,此恐怕是周坚的诡计呐!”
袁术一怔。愕然道:“元休是说这信有问题?”
金尚沉吟道:“信应该没有问题。不过这信的来路。却值得怀疑。”
“信没问题就行了。”
袁术把手一挥,恨声道:“曹阿瞒这厮诡计多端,焉知他就真没有给本将军背后捅刀子的心思。还想拥立刘繇为帝,本将军饶不了他。”
金尚最善奉迎,心知袁术怕是恨上了曹操,眼珠一转,便道:“主公,眼下孔豫州新丧未服,刘表在豫州尚未站稳脚跟,眼下我军若出兵豫州,到时候怕是会便宜了曹操,为曹操作了嫁衣,何不让曹操和刘表去打个两败俱伤,我军可坐收渔利。”
袁术连连点头道:“元休所言甚是,可令赵谦撤回平舆,让曹阿瞒去和刘表火拼,若是刘表不支,还可以支援一下,务必不能让曹阿瞒占了豫州。”
“主公英明。”
金尚恭维了一下,连忙下去安排。
八月中。
郭汜率领五万大军,出函谷关攻打弘农,李傕率大军迎击,互有胜负。
八月末,吕布不顾各郡太守反对出兵河东,不料却在襄陵中了贾诩的空城计,被刘备三路伏兵杀的大败,折了万余人马,狼狈地逃回晋阳,并州局势波澜又起。
九月初,刘备纳贾诩之计,与李傕暗中结盟,出兵偷袭下阳城,大破郭汜大军。
郭汜败走陕县,率两万残军逃回洛阳舔伤口去了。
中原、河北、关凉之地烽烟不断,战火连天,百姓多受其苦,携家而逃者不可计数。
就连许多士族门阀,也不堪战乱之苦,举家迁徒,迁往比较安稳的襄阳定居。
至于逃来的百姓,周坚是来者不拒,不但分发田地,缺粮者更分发口粮种粮,并在人口稀少的江夏、武陵二郡设置了屯田大营,招募逃难百姓垦荒屯田。
襄阳,刺史府大堂。
周坚刚刚处理完一桩公事,就见蒯越面有喜色的疾步奔了进来。
“异度红光满面,不知有何喜事?”
周坚讶然问道。
蒯越拱手道:“主公,月前襄阳来了几位大才,越本想替主公荐之,奈何这几位皆为当世才俊,唯恐冒然前往,失了礼数,若人不快,故前来向主公禀报。”
周坚刹时精神一振,道:“能得异度举荐者,想必不差,却不知是何方才俊?”
蒯越道:“越所荐者有四人,崔钧,字州平,故太尉崔烈次子;石韬,字广元,颍川阳翟人氏;孟建,字公威,汝南原鹿人氏;徐庶,字元直,颍川长社人氏。此四人皆为当世之才俊,特别是徐庶,才略不在越之下。”
“徐庶?”
周坚心头一动,隐隐有些印象,至于其他三人却没什么印象,不过能得蒯越看中,应该不差,当时就笑道:“异度谦虚了,别的不说,异度能引才不妒,足见度量。”
“主公赞誉,越愧不敢当。”
蒯越面色淡然,并无得色,道:“此四人皆居于襄阳城外,与庞德公毗邻而居,闲时便与庞德公芦笙论经辨术,主公若遇前往,越愿为主公引见。”
周坚长身而起,道:“好,本将军这便去看看。”
襄阳以西二十里,荆山脚下有几间芦笙,芦笙周围则是几片田地。
襄阳名士庞德公就居于此,周坚初入襄阳时,也请延请庞德公出仕,却遭拒绝。
时正当午。
芦笙前的一块空地上,十余名士子热论天下大势,有本地士子,也有从其他地方逃难来襄阳的士族,其中有几名二十左岁右的年轻士子最是惹人注目。
庞德公年逾五旬,却精神健旺,也在旁边垂眉细听,并不参与讨论。
十余名士子引经据典,舌绽莲花,数起天下大势时头头地道,遇到观念相左时,就请庞德公来评价,庞德公却只说一段揭语,让争辨的双方自己去思考。
远处响起了隆隆蹄声。
有人回头望去,就见数百骑快马卷起一片尘土,风驰电掣而来。
离的近了,众士子已经看清了来的是何方神圣。
“是周荆州。”
有士子道,眼里有莫名的神采。
众士子皆静立不语,并未上前迎接。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地位极高,并不惧那些王侯军阀。
诸如庞德公这样德高望重的名士,就算是一方诸侯见了,也得礼敬有加。
很快,数百骑奔到芦笙百步之内,依旧没有停下来,还在往前冲。
有子弟脸上已经有了不悦,庞德公德高望重,此前就算是荆州刺史王睿前来,在百步之外也会下马,步行而前,这周坚却还在纵马飞奔,实是无礼。
庞德公却面色淡然,并无什么异色,显然并不为虚名所累。
蒯越见周坚没有下马的意思,连忙催马追了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