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272部分

顺明-第272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孟说了一句,这陈敏根本没有什么反应,加重语气又说一句,陈敏才算是从惊骇中回过味来,颇为失礼的盯着李孟地脸看了会,这才是确定了对方并不是说反话,好歹镇定了些,这才是磕头谢恩。

莫太监看着陈敏谢恩,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传旨真是麻烦,怎么有种下不来台地感觉,好在接下来都是恩赏,是朝廷发银子,给钱的事情,想必大家不会有什么牢骚。

“……赏银八百两……。”

本来对于太监陈敏的授官,下面的嗡嗡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但这“赏银八百两”的旨意一宣读出来,在经过那些大声复读的士兵们大喊,全场猛然是安静了下去,而台上跪在那里的官员,有人忍不住笑了出来。

在校场上站立的那些士兵,每个人方才地激情澎湃,忠君爱国之心,都被这“八百两”地数目彻底的打消。

老营有不少士兵是没去打仗地,可他们都知道,胶州营差不多动员了四万人去河南和流贼的几十万人死战。

这四万人朝廷一共赏赐了八百两,就算是足色足量的银子,落到每个人手里才十几文钱,在胶州营,足饷的那些兵丁自然不必说,就连那些庄丁出身的,每天在军营中都是吃饱饭,这又是多少钱。

十几文,对于拼死作战的军兵来说,自己的性命自己每日辛苦的训练,就值这十几文钱吗。

一万五千名士兵,安静下来之后,都是不发一言,在下面死死的盯着木台上的宣旨太监,还是李大帅待我们亲厚啊!这朝廷下来的人真不是东西,完全不把我们的人命看在眼中。

从喧闹到安静,这个过程很迅速,莫太监本来注意力一直在面前的这些文武官员,被这突如其来的安静一下子吓到了,惶然的四处张望,却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山东巡抚颜继祖叹了一口气,把身子伏的更低,也不抬头,刚刚镇静下来的陈某身体又是颤抖起来。

周围这种安静,是李孟最希望得到的一种效果,不由得脸上浮起笑意,开口大声的说道:

“臣李孟谢主龙恩……”

场中仍然一片安静,此时已经是寒意颇重。莫太监却觉得背后一阵阵汗发出来,听到李孟谢恩,心中禁不住长出一口气。连忙把圣旨交给山东巡抚颜继祖,勉强说了几句鼓励恭喜的话语,急忙忙的走下木台。

那边有马车等待,山东方面对钦差地接待做的还算是到位,这校场的场面如此,自己还是不要在这里自寻没趣,快些走吧。

来这里接旨地官员,李孟系统内,除了几名送钦差回城的官员。其他人都是留了下来,颜继祖和陈敏那些人自然也是跟着回城,而且这陈敏还要被士兵们押回软禁他的院子里,看守的措施要更加的严密。

在钦差这些人离开之后。台下军兵的嗡嗡声又是大了起来,千总、把总们预先得到了吩咐,根本不去约束。

这微薄之极的赏赐已经是让下面的士兵怒气迸发,在那里低声的埋怨,小声地咒骂,李孟送完钦差,又是走回了木台的上面。

他不动声色的走到木台的前沿,扫视台下地军兵,被李孟目光看到的士卒们,都是安静了下来。这安静也是逐渐的传递了出去。没过多长时间,整个校场又是变得鸦雀无声,李孟没有发出什么命令。

李孟对下面的反应很满意,这种无言的互动,说明他李孟在士卒心中的威信到了一种程度,这样的程度让自己可以去试探一些事情了。他冲着身边的周扬和王海点点头,然后转过了身,继续欣赏台下的部队。

不多时,在台下的那些骑兵已经是纵马跑到了军阵之中。在台下列阵地这些胶州营士卒立刻都是凛然。还以为大帅对方才地嘈杂不满,要来纠察军纪。

不过那些骑兵们纵马奔驰。却都是在哪里扬声的大喊:

“你们每天能吃饱饭吗?”

每名骑兵都是这么喊,这问题颇为的奇怪,站立在哪里的步卒们不知道该什么回答,但他们的千总和把总以身作则的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扯着嗓子大声回答:“能吃饱!!”校场上稍微一停顿之后,立刻是大吼声此起彼伏“能吃饱!!”“能吃饱!!”

“你们每天能穿暖吗?”

又是此起彼伏,群情激动的大喊回应“穿的暖”“穿的暖!!”

“你们地家人平安温饱吗”“平安温饱!!”“平安温饱!!”

“大帅克扣过粮饷吗?”“十足发放!!!”“十足发放!!!”

喊声愈来愈高,方才朝廷那宣旨太监所宣讲地那些东西,让每名兵丁心中都有一股郁郁之气,那种从期盼到失落的落差,朝廷如此凉薄地态度,让许多对朝廷还有所期盼的胶州营新兵们心都是彻底凉透。

方才彼此交谈,怨言多多,更是把这种不满和怨气放大许多,此时来阵列周围来回奔驰的骑兵一喊,士卒们立刻是借着大声的回答,把心中的怨气发泄了出去。

可一问一答之间,许多士兵突然发现,足饷足粮,家人的温饱平安,今后的前程,自己的一切一切,给他们的是李孟,今后能给他们的还是李孟。

要想维持住这一切,并且要获得更多,途径只有一条路……

“你们拿的是谁的粮饷!!?”

“大帅!!”这次的回答没有丝毫的迟疑,甚至不用军官们的带领,所有人,甚至是在台上的文官们都是跟着喊了出来。

“谁给你们家人平安温饱!!?”

整个校场的场面都已经是癫狂,所有人都是在喊着“大帅”,他们的一切都是李孟给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是李孟一人的功劳。

每句话的节奏,千总、把总的如何的率众回答,这预先都有些计划,不过,在所有人的情绪被煽动起来之后,也就不用引导了,全场的人们嘶吼着回答,他们已经是完全的狂热。

在“大帅”“大帅”的喊声稍微停歇之后,那些奔驰的骑兵又在各处的大吼,不过这次不是询问,而是喊出了口号:

“为大帅而战,为大帅效死!!!”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为家 为天下 为谁

莫太监在宣旨之后,得到了山东巡抚和布政使的热情接待,山东总兵李孟自然还有厚礼呈送,在校场上遇到的小小不快,自然也就是烟消云散了。

在济南府一共呆了五天,临走前的最后一天晚上,有几名济南城内的平民百姓突然出现在钦差宅邸旁边,外面李孟的护兵看守的严密,这些人好不容易得了个空隙,才从后院一处坍塌的墙那里混了进去,交给了莫太监一些文件,又谈了会,这才是悄悄的跑出来。

莫太监这才是完全的放下心来,来山东宣旨本来就是个麻烦事,还好明里暗里的所有差事,这次都是办完。听方才这些锦衣卫的暗探禀报,说是山东总兵李孟虽然跋扈了些,威福自用,甚至都有些瞧不起巡抚和镇守了,不过却没有什么异心,他是一个粗陋的兵痞,出身及其低下,没什么见识,也就知道搂钱搂权抓女人,每日里跟那两个秦淮名妓宴乐,不过及其的粗鄙无文,闹了很多的笑话,比如说他写过一些打油诗,及其的可乐。照这么看来,山东的局面一切还算是正常,老莫自己也不用担什么责任了。

这都是锦衣卫埋伏在此地的暗桩,他们所说的可信度应该很高,莫太监心想,若是把这些消息回报给京师,皇帝和大臣们一定会很放心。

第二天,莫太监走的时候,巡抚率领着一干文武又是来恭敬的相送,客客气气。钦差队伍里面地人都觉得这次没有白来,看不出山东是个穷苦地方,但送礼还是很舍得花费,差事都是完满的办完,走的也高

那些“锦衣卫”的暗桩,出来以后,走出钦差居住的那条街道,就被武装盐丁的人带走,关在屋子里面分别的复述今晚在钦差那边说了什么。

文报之类的好说,那本就是胶州营的书办们自己写的。说了什么,尽管也有事先地安排,但总要询问之后才能确定。

几个人说的话,稍微有不同,就被重复的询问,让人精神都禁不住要崩溃,不过很快也就结束了审讯,因为这几个人口径完全一致。没有造假的可能。

济南的锦衣卫和东厂暗探,根本谈不上什么保密和隐藏,济南城中的人口被鞑子劫掠一空之后,城内居住的人群。不是胶州营的军属,就是各个文官衙门地官吏,差不多每个人都在胶州营那边纪录在册。

山东一省,按说要设置一个锦衣卫千户。这个千户领着手下来到济南城之后,情况和陈敏等太监类似,直接的圈在了院子里。美其名曰“地方不靖,为安全起见”,那锦衣卫千户还真不信邪。

但手下出去几次都没有回来之后,这上上下下的人都害怕了,去济南知府衙门那边询问,那边说是城内治安不靖,时常有匪徒出没,我们可以派出差役查。但你们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去找城内地诸军。胶州营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是战兵。并不负责地方上的治安,无能为力。

这时候,当日间那好好提醒过锦衣卫的人有是“好心”来说风凉话,说事先已经是打过招呼,不听劝,这次吃亏了吧……

一开始被吓住了之后,接下来老实了几个月,每天也是好吃好喝,饷银十足,唯一地美中不足就是不能出去作威作福,不过,在这个位置上,有些消息多多少少的也听说了点,知道外面的胶州营是吃人不吐骨头地虎狼,还是不要去自找麻烦。

分驻各地的锦衣卫,每月都要给朝廷呈送文书报告,地方上的各种情况,官员们有无异常的活动,这都是要报上去的内容。

济南锦衣卫千户所这边的活计相对简单些,要报什么,不报什么,都有人专门给他们写好,盖印确认之后,再安排人帮他们送出去,人在屋檐下,肯定要低头的,当然,人的脖子要是在刀刃下面,那更是要低。

至于城内这些混进来地暗探,这些人没有官方上明面地身份,不听话的直接就是杀了,听话地,待遇和明面上的锦衣卫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被当成猪而圈养起来。

莫太监走后,朝廷对山东的“恩赏”自然不能仅仅在校场上简单的鼓动一下就算完,这旨意被装裱之后,还要在胶州营分驻各地的军营去宣示,让各地的兵马都看看朝廷的“恩赏”厚重。

不过除却这宣示之外,却也有人去各个军中鼓动,口径颇为的统一“大帅如此大功,朝廷却吝啬异常,有功将士,每人所得不过十几文,又派太监钳制……”等等等等,当然,朝廷这事情做出来,就算没有什么鼓动,大家的心思已经是凉了,更别说是这火上浇油的煽动话语。有几个营,营官“自作主张”,在大营里立了个长生牌位,每日早晚上操下操,都大声的问:“咱们吃的谁的饭?”士兵回答:“吃李大帅的饭!”再问:“咱们应该替谁出力?”士兵再答:“替李大帅出力!”。而这几个营,虽然分处各地,却都是新兵比较多,胶州以外兵将比较多的营……

这次的宣旨,崇祯皇帝或许的确是想着赏赐和旨意的缘由,笼络山东的兵将,不过崇祯皇帝一贯是太想当然了,这次的笼络,实实在在的起了反效果。

反效果还不算什么,关键的问题是这道旨意被李孟充份的利用,从另外一个方向推波助澜,反倒是让山东的士兵们认清了谁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谁给他们今天。

和济南城的太平不同,山东地其他府县第一次出现了紧张的气氛。这还是胶州营确定对山东控制权的第一次。

不过造成这紧张不安气氛的原因不是别人,正是胶州营自己,登州府城发现满洲奸细之后,负责山东内务的一干官员各个脸面无光,决定是严格的自查自纠,同时李孟发回的那批示让很多人更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山东总兵李孟想来做事是低调谨慎,做事绝不张扬,做事一贯是讲究尺度,多次对下属讲,何为过错。做过了就是错事,万事要讲究分寸。

这次的命令,分明是让下面的人放手去做,那“宁杀错,莫放过“地六个字之中,透着森森杀气,同时也让山东下面办事的这些人感觉到了李孟的怒气。

既然大帅震怒,那就赶快去认真查办。内帐房牵头,山东盐帮、灵山商行立刻是行动起来,在各地布置详查的细则。

盐帮和商行在山东每县都是有自己的点,商行在明面。盐帮在暗处,对各地的情况和牛鬼蛇神都是了如指掌,由他们牵头,自然是知己知彼。

但商行和盐帮仅仅是制定细则。并且给予指引,真正参与执行的是武装盐丁,现在的山东各地。知县、知州衙门地职责主要集中在民政上,治安这方面的职责,大部分被武装盐丁取代。

盐丁是胶州营的前身,一直以来的职责就是护卫沿路地安全,保证山东省内私盐生意的顺畅进行。

可到了现在,恐怕就连瞎眼的盗贼都不会去打这私盐的主意,但武装盐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