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鲁迅卷7 >

第7部分

鲁迅卷7-第7部分

小说: 鲁迅卷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一六年八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晨钟报》,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改名《晨报》,一九二八年六月停刊。它的副刊《晨报副刊》一九二一年十月创刊,一九二八年六月停刊。《晨报》在政治上拥护北洋政府,但它的副刊在进步力量推动下,一个时期内曾是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之一。鲁迅在一九二一年秋至一九二四年冬孙伏园任编辑时经常为它撰稿,孙伏园去职后即不再投稿。
  〔4〕 周作人(1885—1967) 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曾留学日本,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堕落为汉奸。
  〔5〕 孙伏园(1894—1966) 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毕业,新潮社和语丝社成员。先后任《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6〕 马裕藻(1878—1945) 字幼渔,浙江鄞县人。曾留学日本,当时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7〕 陈通伯(1896—1970) 名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
  〔8〕 郁达夫 参看本卷第155页注〔1〕。
  〔9〕 Tolstoi 托尔斯泰。Andreev,安德烈夫。
  〔10〕 冯玉祥(1882—1948) 字焕章,安徽巢县人,北洋直系将领,当时任国民军总司令。后来逐渐倾向进步。吴佩孚(1873—1939) 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北洋直系军阀。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1〕
                   一
  今天有几位同学极诚实地告诉我,说十三日访我的那一位学生确是神经错乱的,十三日是发病的一天,此后就加重起来了。我相信这是真实情形,因为我对于神经患者的初发状态没有实见和注意研究过,所以很容易有看错的时候。
  现在我对于我那记事后半篇中神经过敏的推断这几段,应该注销。但以为那记事却还可以存在:这是意外地发露了人对人——至少是他对我和我对他——互相猜疑的真面目了。
  当初,我确是不舒服,自己想,倘使他并非假装,我即不至于如此恶心。现在知道是真的了,却又觉得这牺牲实在太大,还不如假装的好。然而事实是事实,还有什么法子呢?
  我只能希望他从速回复健康。
  十一月二十一日。
                   二
                  伏园兄:
  今天接到一封信和一篇文稿,是杨君的朋友,也是我的学生〔2〕做的,真挚而悲哀,使我看了很觉得惨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他已经陷入这样的境地了,我还可以不赶紧来消除我那对于他的误解么?
  所以我想,我前天交出的那一点辩正,似乎不够了,很想就将这一篇在《语丝》第三期上给他发表。但纸面有限,如果排工有工夫,我极希望增刊两板(大约此文两板还未必容得下),也不必增价,其责任即由我负担。
  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
  鲁迅。十一月二十四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一日《语丝》周刊第三期。第一节排在李遇安《读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之前,第二节排在李文之后。
  〔2〕 指李遇安,河北人,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烽话五则〔1〕
  父子们冲突着。但倘用神通将他们的年纪变成约略相同,便立刻可以像一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伶俐人叹“人心不古”时,大抵是他的巧计失败了;但老太爷叹“人心不古”时,则无非因为受了儿子或姨太太的气。
  电报曰:天祸中国〔2〕。天曰:委实冤枉!
  精神文明人作飞机论曰:较之灵魂之自在游行,一钱不值矣。写完,遂率家眷移入东交民巷使馆界〔3〕。
  倘诗人睡在烽火旁边,听得烘烘地响时,则烽火就是听觉。但此说近于味觉,因为太无味。然而无为即无不为〔4〕,则无味自然就是至味了。对不对?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语丝》周刊第二期。烽即烽火。
  本文写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所以题为“烽话”。
  〔2〕 天祸中国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官僚在通电中常用的辞句。
  如一九一七年七月五日段祺瑞电文:“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又十六日冯国璋电文:“天祸中国,变起京师”。
  〔3〕 东交民巷使馆界 一九○○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东起崇文门、西至棋盘街一带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这里往往也是官僚政客“避难”的地方。
  〔4〕 无为即无不为 语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音  乐”?〔1〕夜里睡不着,又计画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愈加睡不着了。坐起来点灯看《语丝》,不幸就看见了徐志摩先生的神秘谈〔2〕,——不,“都是音乐”,是听到了音乐先生的音乐:
  “……我不仅会听有音的乐,我也会听无音的乐(其实也有音就是你听不见),我直认我是一个甘脆的Mys-tic〔3〕。我深信……”
  此后还有什么什么“都是音乐”云云,云云云云〔4〕。总之:
  “你听不着就该怨你自己的耳轮太笨或是皮粗”!
  我这时立即疑心自己皮粗,用左手一摸右胳膊,的确并不滑;再一摸耳轮,却摸不出笨也与否。然而皮是粗定了:不幸而“拊不留手”的竟不是我的皮,还能听到什么庄周先生所指教的天籁地籁和人籁〔5〕。但是,我的心还不死,再听罢,仍然没有,——阿,仿佛有了,像是电影广告的军乐。呸!错了。这是“绝妙的音乐”么?再听罢,没……唔,音乐,
                 似乎有了:
  “……慈悲而残忍的金苍蝇,展开馥郁的安琪儿的黄翅,**,颉利,弥缚谛弥谛,从荆芥萝卜玎○洋的彤海里起来。Br-rrr tatata tahi tal无终始的金刚石天堂的娇袅鬼茱萸,蘸着半分之一的北斗的蓝血,将翠绿的忏悔写在腐烂的鹦哥伯伯的狗肺上!你不懂么?
  咄!吁,我将死矣!婀娜涟漪的天狼的香而秽恶的光明的利镞,射中了塌鼻阿牛的妖艳光滑蓬松而冰冷的秃头,一匹黯欢愉的瘦螳螂飞去了。哈,我不死矣!无终
  ……“〔6〕危险,我又疑心我发热了,发昏了,立刻自省,即知道又不然。这不过是一面想吃辣子鸡,一面自己胡说八道;如果是发热发昏而听到的音乐,一定还要神妙些。并且其实连电影广告的军乐也没有听到,倘说是幻觉,大概也不过自欺之谈,还要给粗皮来粉饰的妄想。我不幸终于难免成为一个苦韧的非Mystic了,怨谁呢。只能恭颂志摩先生的福气大,能听到这许多”绝妙的音乐“而已。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想将这位先生”送进疯人院“去,我可要拚命反对,尽力呼冤的,——虽然将音乐送进音乐里去,从甘脆的 MysF?簦椋憧蠢矗⒉凰闶裁匆换厥隆?
  然而音乐又何等好听呵,音乐呀!再来听一听罢,可惜而且可恨,在檐下已有麻雀儿叫起来了。
  咦,玲珑零星邦滂砰珉的小雀儿呵,你总依然是不管甚么地方都飞到,而且照例来唧唧啾啾地叫,轻飘飘地跳么?然而这也是音乐呀,只能怨自己的皮粗。
  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在那里!?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语丝》周刊第五期。
  〔2〕徐志摩的神秘谈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一日《语丝》周刊第三期刊登了徐志摩译
  的法国波德莱尔《恶之华》诗集中《死尸》一诗,诗前有徐志摩的长篇议论,宣扬“诗的真妙处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刺戟着也不是你的皮肤(那本来就太粗太厚!)却是你自己一样不可捉摸的魂灵”等神秘主义的文艺论。
  〔3〕 Mystic 英语:神秘主义者。
  〔4〕 “都是音乐” 徐志摩在译诗前的议论中说:“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一切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思想的底质——只是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树林里冒的烟,朋友的信,战场上的炮,坟堆里的鬼Y麪,巷口那只石狮子,我昨?沟拿危抟徊皇且衾帧D憔桶盐宜徒枞嗽喝ィ一故且Фㄑ丽溉险说摹?
  是的,都是音乐——庄周说的天籁地籁人籁;全是的。你听不着就该怨你自己的耳轮太笨,或是皮粗,别怨我。“
  〔5〕 庄周(约前369—286) 战国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天籁地籁和人籁,见《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6〕 “慈悲而残忍的金苍蝇”一段话,是鲁迅为讽刺徐志摩的神秘主义论调和译诗而编造的。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1〕风闻有我的老同学玄同〔2〕其人者,往往背地里褒贬我,褒固无妨,而又有贬,则岂不可气呢?今天寻出漏洞,虽然与我无干,但也就来回敬一箭罢:报仇雪恨,《春秋》之义〔3〕也。
  他在《语丝》第二期上说,有某人挖苦叶名琛的对联“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大概可以作为中国人“持中”的真相之说明。〔4〕我以为这是不对的。
  夫近乎“持中”的态度大概有二:一者“非彼即此”,二者“可彼可此”也。前者是无主意,不盲从,不附势,或者别有独特的见解;但境遇是很危险的,所以叶名琛终至于败亡,虽然他不过是无主意。后者则是“骑墙”,或是极巧妙的“随风倒”了,然而在中国最得法,所以中国人的“持中”大概是这个。倘改篡了旧对联来说明,就该是:
  “似战,似和,似守;似死,似降,似走。”
  于是玄同即应据精神文明法律第九万三千八百九十四条,治以“误解真相,惑世诬民”
  之罪了。但因为文中用有“大概”二字,可以酌给末减〔5〕:这两个字是我也很喜欢用的。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语丝》周刊第五期。
  〔2〕 玄同 钱玄同。一九○八年,他在日本东京和鲁迅一同听过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
  〔3〕 《春秋》之义 《春秋》中有不少地方赞美报仇雪恨,如《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又定公四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4〕 叶名琛(1807—1859) 字昆臣,湖北汉阳人,清朝大臣。
  一八五二年(咸丰二年)任两广总督。一八五七年英法联军侵略广州时,他不作战争准备,在家设长春仙馆,供奉所谓吕洞宾和李太白二仙的牌位,扶乩以占吉凶。广州失陷后被俘,送往香港,后又转囚印度加尔各答镇海楼,一八五九年病死。当时人们讽刺他的对联全
                  文是:
  “不战不和不守,相臣度量,疆臣抱负;不死不降不走,古之所无,今之罕有。”钱玄同在《语丝》周刊第二期(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发表的《随感录。“持中”底真相之说明》中,引用了这副对联,说:“我觉得这大概可以作为‘持中’底真相之说明了。”
  〔5〕 末减 减轻罪罚的意思。《左传》昭公十四年:“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晋代杜预注:“末,薄也;减;轻也。”
                 一九二五年
                咬嚼之余〔1〕
  我的一篇《咬文嚼字》的“滥调”,又引起小麻烦来了,再说几句罢。
  我那篇的开首说:“以摆脱传统思想之束缚……”
  第一回通信的某先生〔2〕似乎没有看见这一句,所以多是枝叶之谈,况且他大骂一通之后,即已声明不管,所以现在也不在话下。
  第二回的潜源先生的通信是看见那一句的了,但意见和我不同,以为都非不能“摆脱传统思想之束缚……”。各人的意见,当然会各式各样的。
  他说女名之所以要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