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253部分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53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不变应万变。”宇文虚中毫不犹豫地说道,“你占据了大同,占据了先机,你不去打他们,他们会来打你。契丹人也罢,女真人也罢,党项人也罢,都要来打你,如果你主动北上,岂不正好送上门,羊入虎口?相反,如果你死守大同,那形势就完全变了。”

“你的军队以步军为主,你死守大同等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于牢牢控制了代北战场的主动权。你不动,你的敌人就要动。你的敌人有三个,彼此为敌,假如他们开始互相厮杀,你的机会就来了,只要找准机会,一打一个准。打完了你再回来,再守大同,再寻找机会,再打他们。时日一久,各方实力此消彼长,你的主动权就更大了,这时候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会主动前来结盟,而使相则可以结盟党项人和契丹人先把女真人击败,然后再和党项人联手把契丹皇帝赶到漠北去,最后,你们可以平分代北。”

“到了那个时候,大宋的北伐结束了,幽燕也拿到手了,接下来就轮到党项人要倒霉了,除非李乾顺维持盟约,否则使相可以西渡黄河,而陕西四路的西北军可以兵出横山,两路夹击,定能重创西夏。”

李虎钦佩至极,虚心受教。

“固守大同还能解决使相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大宋的钱粮支援。”宇文虚中继续说道,“大同距离太原不过七百多里,如果各路敌军猛攻大同,使相可以乘机向大宋求援,一则可以借助这个危机顺势解决辽东义军整体投奔大宋问题,二则可以得到河东路的全力支援,钱粮武器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同,如此一举两得。”

“好。”李虎拍案叫道,“依你之策,固守大同。”

第八十章 利益第一

北上出征是积极进攻,固守大同伺机出击是积极防御。义军由积极进攻转为积极防御,理由是出征所需的钱粮消耗太大,假如战事一再拖延,以云朔几个州县的财赋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另外,更严重的几十万百姓要安置,要吃饱穿暖,要给他们草场放牧,要给他们田地耕种,就算做工也要有足够多的作坊,所以这一块的问题很严重,总帅府必须尽快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花钱,因此,帅府财政已经陷入危机。

李虎召集各军军帅和帅府主要官员,向他们解说固守大同伺机出击的积极防御策略,归根结底一句话,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就目前形势而言,积极防御远比主动进攻要好,义军不但可以节约钱粮,保护云朔百姓,拓展地盘,同时还能兼顾幽燕战场,帮助大宋戍守河东路从而换取大宋的援助。

将帅们的反应很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李虎的行事作风,知道他喜欢临阵变计,习以为常了。其实相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积极防御,因为他们不熟悉代北,军队也以步卒为主,钱粮不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防御更有利于义军。步军据城坚守,马军伺机出击,把两支军队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即使攻击无力但自保有余,这是好办法,大家都能接受。

李虎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推测了形势的发展,最后郑重警告大家,义军的敌人太多,尤其是党项人和女真人,这是义军未来的主要对手,务必高度戒备,小心谨慎。以义军目前的实力,若想全取代北,以代北为根基生存发展,难度太大。所以义军要考虑是否正式投奔大宋。

早在辽西的时候,李虎就曾说过,义军的最终目标是立国称霸,为此首先要投奔大宋,获得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壮大之后。再北上征伐,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和大宋南北对峙,实现杀虏复汉的理想。后来因为知道了自己地身世,他的想法变了,他要南下逐鹿中原,但这个想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大部分将帅和官员还以为李虎要在北方立国称王,而代北就是义军走向发展的第一步。

这时候李虎提出投奔大宋。既是出于现实考虑,也是出于义军未来考虑,所以有一部分将帅和官员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大山会盟的老班底,就是董仲孙、张高儿、霍六哥、独孤风、李锦、赢秦、王曜等人,还有就是蕃族将帅,比如高宝龙和阿巴顿等人,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极力反对,那就是虎烈川会盟的元老,风卷云侯概。

张高儿反对地理由很充分,义军目前的实力很强大了。和女真人刚刚举旗的时候比起来,义军的实力足够让李虎称王立国了。你为什么不称王?为什么要投奔大宋仰人鼻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你投奔大宋对老子有什么好处?你称王我就是开国元勋,你投奔大宋老子算个屁啊。老子不干。

蕃族将帅们的想法也差不多。李虎立国称王了,他们至少是部族王,但投奔大宋,他们一无所有,搞得不好还被大宋人杀了。假若李虎真的决定投奔大宋,他们就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离开李虎,另觅他处。

风卷云侯概很执着,他地目标就是建立辽东汉人自己的王国。这些年,他先后跟在李弘、耶律章奴、高永昌和李虎后面造反,一度还投降了契丹人在辽国做官,但他的目标一直没有变,他矢志不渝,他地道理很简单。辽东汉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辽东汉人要想赢得尊崇和地位,就要靠自己的力量浴血奋战。靠别人的帮助根本不可能,那是痴心妄想,所以他坚决反对投奔大宋。

这么多人异口同声表示反对,大大出乎李虎的预料。记得早在辽西的时候,自己提出此策时没有什么人反对,难道那时候他们没有听懂?或者以为我在一厢情愿地随口胡扯淡?或者因为当时实力不济地盘太小,大家没有信心,所以也没有表示反对?

李虎感觉头有些晕,他望向黄涉,示意他再把形势详细阐述一遍,说透了,让这些人意识到现在的形势和女真人建国时候的形势完全不一样,现在义军生存尚且困难,哪有能力立国称王?投奔大宋乃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赢得发展的时间和机遇,这关系到义军的未来,是必须要走地一步。

黄涉再次解说天下大势。他故意夸大了对手地实力。比如大宋有百万大军。每年赋税收入上亿贯。实力太强大了。而党项人、女真人也有几十万大军。有辽阔地疆域做后盾。至于契丹人。他们还有大漠。还有西北路地大军。还能征召阻卜人、敌烈人和乌古人地军队。还有东山再起地实力。综合看来。义军实力最弱。不堪一击。尤其现在占据了大同。成了四个对手地攻击目标。现在义军就象战国末期地秦国一样。成为众矢之地。这时候义军若要生存。也要像当年地秦国一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也就是说。投奔大宋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了。小老虎变成大老虎了。那时候就可以立国称王了。

黄涉最后拿出西夏人做例子。给这帮昔日地土贼们叙述西夏人地历史。“当初李继迁就是投奔契丹人。得到契丹人地援助。才收复了五州领土。然后他地儿子李德明又采取倚辽和宋之策。继续扩展领土。直到李德明地儿子李元昊继位后。才立国称王。实现了党项人建国地梦想。但随后就爆发了宋夏、宋辽战争。假若没有李氏祖孙三代地积累。李元昊能击败宋军、辽军。牢牢坐稳皇帝地宝座吗?所以。请诸位多考虑义军地未来。少考虑个人地利益。如此投奔大宋也就是一件微不足道地小事而已。是确保义军将来建国开疆地必由之路。”

反对者地声音小了一点。但个人利益向来是摆在第一位地。上至李虎下至站在门外地铁卫。都是如此。在个人利益严重受损地情况下。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没人能接受。谁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地利益需求。

“这只是随便议议。请诸位不要挂在心上。”李虎不想再吵下去。马上结束了这个话题。“当务之急是击败对手。全取代北。其它地事以后再说。”里处。)

整个冬天。大辽皇帝都屯兵于此。向大漠征召援兵。

阴山北部的倒塌岭节度使司的援军已经到了,谟葛失部、白达旦部、乙室部等大漠蕃族部落的军队正在陆续抵达云中。另外,几千里外的西北招讨司、阻卜大王府、乌古敌烈统军司的军队正在南下,估计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到达阴山南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王习泥烈突然到了,他带来两个惊人的消息,一是中京失陷,二是燕王暗结汉贼,要篡僭称帝。

中京失陷,西京又被汉贼夺去,如果耶律淳篡僭称帝,分裂大辽,燕京又没有了,如此一来,大辽五京俱失,只剩下大漠可以苟延残喘勉强延续国祚了。

大辽皇帝怒不可遏,高声痛骂,几乎要疯了。

燕王篡僭早在他的预料当中,不过燕王至今还没有登基称帝,还没有正式分裂大辽,还有挽救的机会,尤其在中京、西京连续丢失,燕京已经陷入汉人和女真人包围的时候,耶律淳未必愿意称帝。耶律淳不是白痴,他很聪明,他更能忍,如今形势这么恶劣,篡僭称帝只会加速大辽的灭亡,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可能会改弦易辙,放弃篡僭,所以大辽皇帝抱着一丝希望,派人携带手诏,急赴燕京。

大辽皇帝在手诏中告诉燕王,值此国祚危亡之际,我君臣两人应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从目前形势来看,只要夺回西京,击杀汉贼李虎,大辽还能保有燕云和大漠,还能结盟于夏,与宋辽相抗衡。今西北路大军正在南下,数月之后我就能集结十万到十五万大军攻打西京,请你以大局为重,予以配合,竭尽全力牵制女真人和汉人,助我收复西京。

耶律淳会不会顾全大局,反攻中京,兵逼西京,从而牵制女真人和汉人?

这个疑问经北府宰相萧奉先一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耶律淳现在的日子难过啊,丢掉中京后,他的北面是女真人,南面是大宋人,西面是汉贼李虎,三面受敌,他自保尚嫌不足,哪来的兵力反攻中京和西京?萧奉先认为,耶律淳肯定要篡僭,篡僭后他就是大辽的新皇帝,他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向女真人或者大宋人俯首称臣,同时结盟汉贼李虎,从而保住大辽国祚。

萧奉先的分析有道理,大辽皇帝为此心情恶劣,骂声不绝,对耶律淳切齿痛恨。

第八十一章 大夏使者

二月下,大夏使者到了云中。

大夏使者的级别很高,是舒王李仁礼,现为河南路转运使。同来的还有河北路黑山威福军司都指挥使李良辅。西夏的河南路位于河套地区的南部,以黄河为界,河套以北就是河北路。

早在去年西京大战失利后,大辽皇帝就派使臣急赴大夏国求援。对于是否向大夏救援,宫帐里曾有争议。很简单,反对者担心党项人趁火打劫,攻占西北州县,到了那个时悔之晚矣。

这个判断基于大夏皇帝李乾顺自亲政以来,就一直对大宋用兵,夺取大宋的疆土。他之所以要联辽攻宋,并不是因为契丹人的实力强悍。如果契丹人实力强悍到足以消灭他,两国早就开战了。契丹人疆域辽阔,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加上大宋虎视眈眈,辽军已经无力攻打遥远的西北,所以退而求其次,援助党项人,以党项人来拖住宋军,从而确保燕云的安全。党项人和契丹人互相需要,互为援手,两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牢牢压制着大宋。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辽东大乱,已经初显三分格局,这个三分格局对大宋非常有利,假以时日,辽东稳住了,大宋就会全力对付大夏。大夏虽然地处遥远的西陲,但它对天下大势不可能漠不关心,更不可能一无所知,在事关国祚兴亡的重要时刻,大夏李乾顺会制定何种策略?

大夏皇帝李乾顺三岁登基,统治大夏三十多年,文治武功都很突出,除了不断用兵开疆拓土外,他还解决了困扰党项人几十年的“蕃礼”、“汉礼”之争,大力推行儒学,实行汉制,国内政治清明,朝野稳定。试想。以他的才能,他难道不知道大夏面临的危机?他会想什么办法解决?无疑,乘着契丹人奄奄一息之际,瓜分大辽疆域,拓展疆土,增长实力。这才是对抗大宋的唯一办法。

此刻向大夏求援,极有可能演变成引狼入室。如果大夏军队攻占了云中,辽军不但无法收复西京,就连阴山以南的州县都要尽数丢失,最后不得不远避大漠,失去东山再起的最后一丝希望。

也有大臣支持皇帝的决策。

从大夏奠基者李继迁开始,党项人和契丹人就是盟友,直到李元昊建国称帝后,双方才爆发了一次战争。但迫于大宋的威胁,双方马上就握手言和了,这种和平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大夏人若想在大西北生存发展,就要坚持联辽攻宋之策,如果双方大打出手,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