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31部分

将血-第931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峦恶狠狠的瞪着眼睛,心里念叨了一句,郑家,咱们来日方长。。。。。。

也就在这位成大人患得患失之际,定军侯府的主人,大将军赵石已经往内宅另一侧的花厅行了过去。

孙文通虽然对蜀中佳酿颇为喜爱,但量却浅的很,喝到最后,牛铃大的眼珠上,已经布满了血丝,勉强代赵石将成峦送走之后,便径自回到自己宿处休息去了。

赵石这里则问了问下人,知道李师雄还没走,便索性带着两个护卫,安步当车的过来见上一见。

路上想着成峦的言辞,好笑之余,却也很是安心,有这样一个人在兵部,其实不用再往兵部多安插什么人手了。

之后再与兵部尚书李承乾见上一面,这位尚书大人和自己斗了很长一段时日,如今相见,若无意外的话,这位尚书大人的心思,也应该会有些变化了才对。

(求月票,今天更热,应该和物价指数差不多了,阿草只能忍受着酷热,艰难更新,大家多支持啊。

之前的错误,已经更正,脑子热晕了,没想会出这么大的漏洞,大家见谅,呵呵,不过说起来,大家还真是苛刻啊,昨天的月票竟然只有一张,因为这个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大家对阿草太严格了吧?吐槽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拜会(八)

在赵石到的时候,李师雄已经喝的满脸通红,醉意盎然了。

到后院拜见了老夫人,由定军侯府二夫人,更是羽林卫都指挥使的李金花设宴,定军侯府几位幕僚相陪,真的是拿他没有当外人。

所以,吃的高兴,喝的更是高兴,与南十八几人谈笑说话,颇不寂寞。

等到赵石来到,相互见礼,这位舌头已经有些大了。

赵石来到李金花旁边坐下,李金花低声笑着道:“这位李大人为人敦厚,确实不负老实之名,南先生几个可就有些不地道,喝酒恁的不痛快。”

赵石笑笑,“你没喝多就成了,管他们干什么?”

李金花抿了抿嘴,“妾身酒量可未必比这几位差了。。。。。。对了,听说兵部侍郎成峦来了,这人在兵部借了夫君的势,是来表忠心的吗?”

赵石微微点头,李金花这些年常在京师,对朝野间的动静比他要清楚的多,只是这两日都没清闲得了,无论是南十八等人,还是家中妻妾,都还没说几句话,也确实让种七娘说中了,回来之后,还真闲不下来。

说话间,李师雄已经在敬酒,看着李师雄头上的白发,赵石也微有些感慨,这些年过去,多少人已经悄然老去,老天爷待他不薄,让他两世为人,给他这样一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躯,若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怎么也说不过去。

和李师雄饮了几杯,李师雄和他的父亲皆然不同。他父亲了然和尚一身豪气。重然诺。讲义气,是个宁折不弯的性情。

而李师雄虽然幼年迭遭困厄,却是走的纯粹的文人路子,无论心性,还是才干,与乃父皆是大异。

对赵石极为敬畏感激,但却没有多少话说,钻营的本事。照成峦可是差远了,反而是和南十八等人,摇头晃脑的说些典故,文章,相互逗笑讥讽来的多些。

赵石来到这里,没多一会儿,李师雄已经是不胜。

赵石也不多留于他,命人奉上醒酒茶,让他清醒一下,亲自送了出来。却让几位幕僚都留在厅中,等自己回来。

走在出府的路上。李师雄自觉落后于赵石半步,看来并没有真的喝醉。

赵石本想借机叮嘱这人几句,让他专心任职便是,不须太过在意两人之间的关系,一切照旧便也是了。

但没等他开口,李师雄这里已经喷吐着酒气道:“下官年后可能要升任工部侍郎之职,下官在工部呆过两年。。。。。。为将来计,下官打算在工部提拔一些国武监出身的官吏上来,革除些旧弊,不知大将军以为如何?”

赵石一听愣了愣,工部位在六部之末,辛苦之余,职权又都不大,京官若有些办法,很少有人愿意入工部任职的。

“你这是要在工部创出一番局面来?”

李师雄晃了晃脑袋,也不知是想驱散酒意,还是不同意这个说法。

“下官从来不争不抢,能到今日地步,全赖大将军赏识。。。。。。但下官想,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前的官职也就罢了,上面怎么说,下官便怎么办便是,但若是身为工部侍郎。。。。。。下官总不能再做那尸位素餐”

“下官就想着,工部虽苦了些,但却是有所作为之地,这些年来,道路沟渠也就罢了,大军征战,用到工部之处颇多,但工部上下,固步自封惯了,加上尚书大人以及左侍郎大人都已年迈,也就没什么人有着进取之心。。。。。。”

“下官不才,愿意在工部沉下心做些事情,国武监出来的官吏,下官见过一些,多数都心思便捷,锐意进取,而且,在工部这里,人数着实不能算少,若是用的好了,也许会有另一番局面。”

“下官不知道想的对不对,还请大将军指点。”

赵石是真没想到会听到这么一番话,不由停下脚步,挥手让随在身侧的护卫以及下人离的远些,然后上下打量了一番李师雄,心想,果然世事无绝对,世道总是在变,人也在变,尤其是权势上来,人的野心也随之而来。

不过见李师雄在自己目光之下,颇有些手脚无措,心里还是摇了摇头,这么着可不成,凡是要创一番新局面之人,必定心性坚韧果敢,不然的话,还是老实做官为好。

但话又说回来了,有着他的支持,不信什么人敢于明着打压,至于那些小手段,只需派几个得力之人在旁相助便是了。

想到这些,赵石哈哈一笑,拍了拍李师雄的肩膀,两人年岁相差不小,这番举动看上去有些怪异,但知道两人身份的人,一定不会有那种感觉,只会生出羡慕之心而已。

只听赵石道:“你难得有这样的雄心,这番话其实你应该向陛下去说,陛下定然高兴,怎么会不成全于你?不过这样也好,我这里合计一下,到你上任的时候,给你派几个得力”

李师雄惊喜之余,更是感激,躬身道:“多谢大将军。”

这一次,他话说的可是分外机灵,“陛下用的是臣下的才干,不用说太多,做的好了,陛下自然高兴,但大将军这里,看重的是下官这个人,那是不一样的。。。。。。”

赵石心里也是高兴,哈哈大笑之中,迈步继续前行,李师雄亦步亦趋,跟在他的身后,旁边人等,没有吩咐,却是不敢再离两人太近了。

走动之间,赵石说道:“你其实说的不错,景兴鼎革至今,什么都在变,此乃大势所趋,你所说的,正是切中要害,但你要记得,变的好了,便是国家栋梁,变的不好,便是怨声载道,为人唾弃。”

李师雄不住点头,仿若学生聆听师长教诲般跟在赵石身后。

赵石也没觉出有什么不妥,只是接着说道:“既然你有着这样的雄心,便不能懈怠了,拿出些魄力和真知灼见来,之前的话记在心里,却也不要畏首畏尾,好坏都有我在,只要创出一番局面,工部尚书的位子,未尝不能坐上一任。”

“而你有这样的心思,同门下平章事李大人必然也乐见其成,可以在他那里得些助力,再有,你在各部之间,名声很是不错,但既然致力革除旧弊,得罪人在所难免,也就不能再那么随波逐流下去了,想要成事,就不能面面俱到,左右逢源,要狠下这个心来。”

“不用担心什么,有何难处,尽管寻我陈说,有人做的太过,你又力所未逮的话,我来为你除之,不过你若之后自己想着半途而废,那也没办法。。。。。。我保你一门富贵便是。”

身后噗通一声,惊了赵石一下,停步转头看去,李师雄已经跪倒在地,哽咽着道:“大将军之恩,下官实在无以为报。。。。。。大将军只管瞧着便是,下官定不会。。。。。。不会半途而废,给大将军丢脸。”

赵石上前,一把将他拎起来,笑道:“这是干什么,你父亲于我有恩,咱们又份属兄弟,不用这般,你这人高马大的,岁数又长我许多,这般作态,若是让你父亲瞧了,还不气的从坟里跳出来?”

李师雄红着眼圈,却硬是退后了一步,显出几分倔强出来,“上下之分,尊卑有别,下官不敢”

赵石见了,心里也是叹息了一声,到底还是个文人。。。。。。换了他父亲这里,一定大笑着说要喝上两杯,痛快的兄弟相称,哪管什么身份地位?

不过这样也好,多出个五六十岁的兄弟出来,可也不是一般的烦恼。

之后两人说着话,私事渐渐少了,朝廷政事便占了多数,一直将李师雄送到他进来时的偏僻侧门,看到那顶小轿。

赵石不由笑道:“之后来往,不用这般鬼祟,光明正大过府便是,你那些儿女,我还不曾见过,一起带过来,陪老夫人说说话。”

李师雄又是一阵谦谢。

赵石也不再多说什么,任由李师雄上轿,被其家人抬着,渐渐远去。

回到府中,心里又多了一件心事,不过他现在事情极多,都在心里装着,也不差这

回到内宅花厅,李金花已经自己回去了,花厅中只剩下几个幕僚,还在边饮边谈,这次他们的话题却是转到了河东宣抚使府那位书记官身上。

此人来历,他们都已在书信中知晓,只是都有着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过几个人中,除了李博文之外,其他两人都很稳重,说上两句也就罢了,只有李博文,在那里喷吐着毒液,不屑之情一览无余。

直到看见赵石进来,这位立即住口,还缩了缩脖子,南十八和陈常寿两人相视而笑,想的都也差不多。

那李之问来历已然出奇,又自请北去草原游历,这样一个人,必乃人杰无疑,想必李博文也心里明白,只是秉性难改罢了。

(求月票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朝局

这一日午后时分,定军侯府选择了闭门谢客。

定军侯的主人则在后宅花厅,和几个幕僚相谈,谈论的事情很多,当前朝政,之前的官职任免,朝中政局有着怎样的变化,一些朝廷重臣都有着怎样的倾向等等等等。

看似没有多少重点,不过这还是赵石头一次这般关心朝堂政事,几个幕僚说着说着,便已经都打起了精神。

赵石仔细听着,却渐渐少有说话了,因为陈常寿,南十八两人对于朝廷人事以及政局的见解,皆有独到之处,非是他所能及,多数不用他再来置评什么。

到了将近傍晚的时候,孙文通也来到这里,定军侯府四位幕僚齐聚于此,由于各人出身来历不同,见解各异,争论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

不过说的多了,赵石还是听的明白,经过一番动荡,朝政如今渐趋平稳。

不过现如今朝堂之上出缺不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三个。

一个还是几年前的长安之乱,余波至今未靖,许多人或被抄家拿问,或被流放于外,中间难免党同伐异之事,许多无辜之人也被陆陆续续卷了进来,这几年当中,多数争竞皆源于此。

而因为王家之事,大理寺,都察院两处受创最重,其余如国子监,翰林院,六部,反而在经过一番争斗妥协之后,在成武皇帝力压之下,很快便平顺了下来。

但大理寺和都察院,职缺出现的太多。许多人为王氏牵连入罪。盯着那些职位的人不少。但有那个资历,德望坐上去的,却没有几个。

如此这般,一直到得如今,两处还有不少职位空悬,加上这几年,又有大片疆土归入大秦辖下,使得这两处更是捉襟见肘。左右为难,也可见,长安之乱对于朝局的影响,还远远没有到平息的时候。

这让大理寺,都察院,甚至是御史台,都有着难言的尴尬。

不过南十八和陈常寿两人也说了,最近有传闻,中书有意裁撤各路巡查御史,以按察使代之。按察使隶属于都察院,都察院在御史台辖下。这样一来,实际上便是精简了人手。

在南十八和陈常寿看来,此乃善政,可节省国库度支,又利于下情上达,以免政出多门,繁冗拖沓。

但孙文通则认为,如此一来,按察使必置于地方官吏之上,而御史台上监朝政,下察百官,权势大彰之下,若无人制衡,将来难免擅涉朝政,胡乱插手地方政务,监察之责反而会弃之不顾,未必是朝廷之福。

几个人在此事上很是争论了一番。

赵石更倾向于孙文通所言,监察制度的缺失,自古以来,便是历朝之痼疾,其实不管怎么变来变去,用官员来监察官员,都很不靠谱,长久之后,都会不可避免的散发出令人厌恶的腐臭味道。

而孙文通在辩论之中处于下风,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知道漏洞,却不知道怎么去堵,实际上,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官员的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