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356部分

将血-第356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得杨感欢心。

老人家年纪老迈,话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下棋之余,到是每每跟她说上些朝廷大事来当做消遣,不过这里面隐隐约约的心思嘛,几个儿子却都知道一点的,只是杨倩儿自己蒙在鼓里罢了。

前些日子大捷出来,朝野上下一片喧腾,下棋之时,爷孙两个便说起了国朝诸将,老爷子虽然年纪老迈,但心思可是一点不见混沌,说起这些大将来往往都是一针见血。

爷孙两个聊的兴起,最后却是提起了赵石这个已然是大秦年轻一辈中的翘楚的羽林将军,其实如今要说起国朝大将来,想绕过赵石去已经很难。

赵石的年纪在那里摆着,这几年的经历更是堪称神奇,乡野之间传颂的自然是君臣际遇,由此而青云直上的文本,朝堂之上,又有不同,只一个拥立之臣的名头就已经让人羡慕的眼睛蓝了的。

至于军功和官职爵位,那更不用提,再加上赵石如今还是外戚的身份,试想国朝以来之良将,也再没有一人能在如此年纪便到得这般位置的,不知详情的总要酸溜溜道上一声果然是京城里面好做官,知情的则是只能说上一句,此人崛起如此之,这中间的万般际遇还是其次,其人的本事手段也真正让让人侧目的。

便是宫里传出只言片语,说是他当着圣上的面,拒受兵权不去川中效力这一条,圣上竟然没有那雷霆之怒,这份荣宠试问国朝百年,除了开国时那几位,其余谁能比得了?所以若要论起当今大秦的大将们来,总是要算上他一份的了。

说起赵石,这位在宦海之中沉浮了一生的老人也难免露出些羡慕的神色,这个杨倩儿记得很清楚,记得更清楚的是爷爷稍稍点评了两句之后,便也不再说些什么,但她却是忍不住追问了几句,不过也多数都是听那些年轻士子或者是各家的年轻人说的,无非就是如今若想建功立业,就去川中前敌,而赵石在这个上面就显得有些特异了起来。

尤其是当初三十万金兵叩关。赵石却是请命应援。可谓是迎难而上。而如今川中捷报频传。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可是个建功立业地大好机会。军中将领们十个里到有八个想去川中阵前走上一趟地。到了这个时候。这位羽林军中数一数二地猛将却是没了动静。宫里还传出其拒受兵权地事故来。如此一来便让人有些不解了。

同门下平章事杨感当时只说了一句话。“识进退。明大势。可堪重任也……是有些惋惜地摇了摇头。杨倩儿也不知爷爷心底到底是怎么想地。虽说言有未尽吧。但这一句之褒。份量可是有些重了。试问朝堂上下臣子无数。能得这位四朝元老重臣说上这么一句地又能有几个?

所以。如今见到赵石。虽是初时有些小小地不愉快。但芥蒂一去。她便有些迫不及待地问起了自己感兴趣地东西。毕竟旁人说起还都是雾里看花。听本人说又是另当别论了地。

不得不说。女子对政事感兴趣。在这个时代可是不多。不过多半却是她那位宰相爷爷言传身教地结果了。

赵石到也没了什么不耐烦。端起茶碗儿来喝了一口香茶。茶味清淡微苦。过后却是芳香四溢。可见乃是上品好茶。不过喝在赵石嘴里确实称得上是味

的。

“赵兄可得说真话,不然……:姐姐回我府上……

文小方听她说的无赖,也不由莞尔一笑,看过去的眼神带了些嗔怪,却是如同一个宽容的长辈在看着爱胡闹的小辈一般,没什么恼怒,只是有些无奈罢了,这个淡如春兰的女子确实有种旁人无法企及的风姿和雅致。

轻轻放下茶盏,赵石笑了笑道:“那些人到也没怎么说错,我这人胆子不大,对自己的性命更是看得很重,东征时数次死里逃生,随我前去的军兵伤亡六百八十四人,二十七个亲从卫士全数战死,我是从他们的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但他们的尸却根本没来得及收拾回来……

“到了草原,又遇到马匪,幸亏当时草原上下了一场大雪,才甩掉了那些马匪,不过生在大秦境内的人肯定做梦也想不到还有那般可怕的天气,风雪大作之下,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还是白天呢,几步之内就已经看不清人影,到了晚上,哈气成冰,后来听那些牧民说,遇到这样的天气,十个人里要有九个人会被冻死在外面,剩下的一个也得落下病根儿,有的人围着自己的帐篷转了半宿,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帐篷,最后便冻死在帐篷边儿上……

我呢,侥幸找到了一个背风的山丘,才没给冻死,这还不算完,风雪停了之后,又给一股马匪遭遇,这一次被围在山丘之上,想跑都难的,最终却是落下了一身的伤,好歹草原上的鞑靼人来的及时……

都说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乃大将之幸事,但生死之间,又有谁真个自己愿意往死路上走?

回到京师不多呆几天,还去打生打死?”

这些话却是半真半假,东征归来之后的感受也到有些,不过他本就喜欢这种在生死之间徘徊的感觉,这么说无非是闲着没事儿打人的说法了。

不过这话里的真假哪里是杨倩儿能分辨的清楚的?只是从中觉出这一趟行程的惊险和艰辛,军士的伤亡在大胜金兵的胜利之下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但听赵石说来,却又是一番感受了,再加上想到若是换了自己几次死里逃生……

杨倩儿想到这里不由也打了个冷颤,嗯,一次还行,若是两次三次的跟阎王爷打交道,常人哪里受得了这个?

这边杨倩儿终于闭上了嘴巴,默默的寻思着自己的小心思,那边文小方也是微露黯然之色,却是招手叫过两个丫鬟,取过琴匣,声音柔柔道:“大人可愿听小方弹上一曲?”

赵石微微颔,这个女孩儿却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宁宁静静,性格温和,然行事却是特立独行,不与世人同,应该是个外柔内刚的性子,和她身边的杨倩儿皆然相反,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素手轻抬,琴音舒缓,却如清泉细水,荡心涤虑,让人不自觉间便有宁静之感。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高天空阔,云淡楚江清。

独钓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

风波静,日高未起,枕上醉微醒……

朱唇微启,一清新小词,伴着琴声悠然而出,此时虽说日正中天,金乌高悬,但一副繁花江水之间,悠然荡舟垂钓,身旁一壶浊酒,清风皓月为伴的醉人画面好像活生生展现在听者脑海之中。

琴声渐歇,杨倩儿早已听的痴了,之前的种种心思都消失了个干净,俏脸之上也浮现出悠然神往之色。

便是赵石,脸上刚硬的线条也柔和了不少,不过他终非常人,并不沉醉于其间,而是心中本能的暗自警觉,琴声方罢,他便已站起身来,沉声道:“茶也喝了,曲也听了,这便告辞……”

说罢,转身便要离去……

(早晨又写了些,算是补出一章吧,今天晚上的火车,也不知道今天的一章能不能写出来,阿草不是度型选手,这个很无奈,码字不快,度更上不去,只有请大家原谅则个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卷征途万里会豪雄第四百五十一章因由

赵兄且慢。//……”

“大人……”

赵石这里说走就走,起身便要离去,对面的两女却是都站了起来,文小方因为站起太快,手还在琴弦之上割了一下,立时便低低痛呼了一声。

赵石站住身子,杨倩儿和文小方却都微有些诧异的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接着两个人脸上却都是一红,别了目光过去。

杨倩儿伸出青葱般的手指,抚弄了一下衣袖,低低一笑,将尴尬掩饰了过去,这才说道:“难得遇到赵兄,怎的赵兄却说走就走……啊……”

这话一出口,她自己便已觉着有些暧昧,话头一下顿住,双颊浮起一层晕红,眉目婉然,她本就生的极美,此时微露娇羞,配着一身儒士袍服,整个人看上去让人立时便有不可方物之感的。

“知道赵兄军务在身……”不过毕竟是宰相家的小姐,尴尬之色微露便收,更是正色作礼说道,“听闻过些时候便是赵兄大婚之期,家兄对赵兄可是仰慕久矣的,想要登门一贺,只是他与赵兄未曾谋过一面,怕到时贸然登门,让人觉着孟浪,如今正烦恼着呢。

倩儿与赵兄也算有旧……还望赵兄大婚之时不忘一纸相邀,家兄与倩儿定会备下厚礼,登门道贺的。”

说完这些,杨倩儿心中也是舒了一口气出来,这样有攀附之嫌的言语她生平却是头一次说出口,心里自然好像堵了一团棉花般难受,若是再早上几年,别说眼前这人只是个羽林将军,便是面对王侯公卿,她也断不会此行事的,毕竟她的爷爷乃是四朝老臣,连辰王见了都要恭恭敬敬地以兄呼之的。

不过话说回来。今时却已大不同于往日。随着杨感精力日衰。新皇又于此时登基。这位四朝老臣退位让贤看似已成定局了地。

这还只是明面上地东西。毕竟杨家根深叶茂。若是按照常理来说。就算去了杨感这棵参天大树。这样地大家豪门也不会轻易出什么事故。不过有些事情对于像杨家这样地豪门来说才算得上是更加地致命。

杨家自令公杨业开始。方自步入大秦豪门之列。之后也算得上是人才辈出。到了杨感这一代。终是走到了顶峰。只杨感一人。便盖压群芳垂数十年。可以说是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内外。国朝以来。未有出其右者。

但古话说地好。盛极而衰。无以为继。杨家本为将门。却出了杨感这样一个惊采绝艳地人物儿。偏偏还是个弃武从文地。更是一路扶摇直上。势头无人可挡。

杨家本是世代将门。虽也算得上是大族。但根基毕竟是在大秦军中。杨感执掌枢要数十年。除了当年因罚夏之败受了牵连。在金州呆了十年。受了一场大挫折外。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最终执掌枢要三十余年。两代帝王对他都是信重无比。这对于杨氏一族来说。自然是天大地好事。

不过话说回来。却也并不全是好处。杨家根基本在军中。族中自然也少不了那种墨守成规之辈。杨感继任杨氏一族族长之时便已有人颇有微词。当年杨感在金州荒僻之地一呆十数年。这其中未尝没有族中一些人暗中使了手脚。不愿出力让这个家族中地异类出头。

这都是陈年旧事了,杨感最终还是扶摇直上,将这些不满的声音也就压了下来。

不过隔阂既然已生,便很难消除地了,即便杨感身居高位,想要攀附之人不计其数,但杨氏一族的一些远支或是近亲,一来是因为到了杨感这个位置,就不能留下一个交结朋党的话柄于人,自然对族中便少了许多的照顾,有时还会对族中子弟严加约束,这么一来,便是旁人知道其中的道理,也难免生出怨尤之心,二来呢,身为百官之,对于军中之事便是插手,也是慎之又慎,一切皆依旧例,军务之事到多数都交给了枢密副使汪道存,这样一来,杨家在军中之势力好似不增反减,如此这般,这些远支子弟却是和京师杨氏渐行渐远了。

如今川中战事顺利,逢此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之际,不光朝野内外,人心思变,便是杨氏族内也不平静,再加上前些日宫中有些传言,同门下平章事杨感自感精力不济,欲辞枢密使之职,虽然皇帝未有当场允诺,但聪明人都已看出,这位四朝老臣怕是要退下来了。

到了此时,杨氏族内也渐渐有了不稳的迹象,在地方上,这些年一些杨氏子弟已经另立门户,先不去说他,如今京师杨氏也面临着杨感一旦去位,便群龙无地局面。

面对这样的情形,便是杨感也是有心无力,家族之兴衰荣辱有时和治国却有相同之处,往往都得缓缓图之,断然急不来地,如今他还在,族内的事情他还压地住,但长此以往,一旦他不在了,杨氏一族分崩离析,各寻出路也就远了。

身在家族之中,杨倩儿虽是女儿之身,但耳闻目染之下,对这些事却最是敏感不过,家族之崛起必定是缓慢的,需要几代人地勤恳操持,而崩溃却往往是迅的,这就和得病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像杨倩儿这样的世家子弟,对这个道理却是最明白不过的,又有杨感这样的爷爷在旁熏陶,城府虽然并不算深,但一些事情在她眼中却是明了,在父兄族人只言片语当中,也便能猜出家族如今的情形的,心中暗叹父兄比之爷爷可谓是天差地远之余,却是也起了心思要为家族之事尽上一份心力。

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年纪渐长,她已经渐渐觉察出爷爷和府里那些幕僚们的意思,这事她却是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