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310部分

将血-第310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输一下军事思想,这个年轻的蒙古人对于骑战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兵种,而且并不是一味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年轻的蒙古人有着自己对于战事地敏锐触觉,不时都能让赵石暗叹。蒙古人果然都是天生的骑兵领袖。

不过他到也不是无事可为,随着琴其海不断出入他的帐篷,一些鞑靼人贵族年轻人们终于忍不住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年轻的鞑靼小伙子向他提出挑战,也许是得到了长辈们的警告。他们到也不敢太过分,没有闹出什么生死对决地场面出来。

赵石也知道草原人的规矩,避战不会被当作有度量的忍让,而是会被当作怯懦而受到所有人的鄙视,再说他也没什么事情,既然不是生死对决,也就没什么好顾忌的。

将几个来挑战的年轻鞑靼人打的鼻青脸肿,这才让这些只听到传闻,却没有亲见的贵族子弟们知道。这个汉人确实不怎么好惹。

后来肉搏既然打不过,便开始变起了花样,骑术。弓箭也搬了出来,在这个上面赵石确实不很擅长,不过他到是有一匹好马,赛马也就无忧,至于说弓箭嘛,凡是到了他手里的弓箭都是一拉而断,只要你找不出他拉不断地硬弓,弓箭比试又从何谈起?

这些鞑靼年轻人骇然于他的巨力之余,也没什么太好的法子落他地面子。于是,一段日子过后,再没人上他这里来自找没趣儿了。

再有就是草原上动荡在即。对于草原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打仗除了有战利品之外。总是要死人地。鞑靼人渴望战斗地情绪并不高。

但对于来往于草原地商人来说。这将是个难得地财机会。再加上鞑靼人遇到了百年不遇地风雪。需求必定胜于往年地。得到消息地商人不顾草原上地寒风和凶险。趁着金国新败。根本无力封锁边关地机会。蜂拥而入草原。一些跟各部领有些不错地交情地大商人更是活跃非常。

代表着各自背景势力地商人便像是一群闻到血腥味地鲨鱼。迅从各处冒了出来。聚集到了汪古部。

草原上除了价格低廉地兽皮和药材之外。最让人眼红地就是马匹了。草原上地野马群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一个草原独有资源。稍加训练。便是上好地战马。这便是草原得天独厚地地方。

草原地马匹也堪称低廉。草原人需要南方地盐茶香料以及御寒地衣物甚至是米面等等东西。几斤粗盐便可以换取一匹好马。到南方转手便是成千上万两地银子。这差额巨大地利益。足以让商人冒着失去生命地危险来到这遥远地草原上。

如果是往年。只有那些熟悉草原。并和草原上地贵族们有着关系地商人才可能获得收买马匹地权力。数量也有严格地限制。多则数十匹。少则数匹。少地让商人们难以忍受。而且这些交易也都是秘密进行。毕竟鞑靼人不会冒着触怒金国地危险。而明目张胆地和商人们交易。

如今不同了,金国在云中草原上的大军遭受了西夏大军的重创,几个月的战事下来,整个云中除了守卫西京大同府的金兵主力之外,金国的军队几乎被西夏人一扫而空,河东太原那边就更不用说了,金兵一战而败,被大秦打的溃不成军,传闻若不是大秦统兵元帅,大秦皇帝的哥哥,魏王李玄道受了重伤,估计如今大秦的兵锋已经到了太原了。

在这一年,自大秦起兵,在汾水之畔一战将十万金兵打的大败亏输之后,实际上金国强大无比,不可战胜的光环已经在他们头上坠落,这绝不是一场局部战争的失利可以概括的,影响必将深远无比。

比如说现在的鞑靼人,失去了金国陈于长城的重兵压制,便也没了多少顾忌。在将一群怒火中烧的乃蛮部使者送走之后,阿剌儿汗便召开了部落盟会,第一件事情就是决定明天春天在鞑靼草原上大开边市,盐茶,刀枪弓箭生铁等等所有东西都在贸易之列。

只是没想到商人们来的这么快,草原还在深冬之际,便已经有商队成群结队的涌入汪古部,几乎之前几年加起来的商队也没有今年这么多。

其实草原人和中原汉人的区别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们是游牧民族,不事耕种而已,他们对于商人的尊重也远远过中原最懂得变通的官吏,在草原上更有不成文的规矩,可以劫掠敌对部落的马匹牛羊,也可以杀死那些可着不顺眼的无辜之人,但绝对不会去打商队的主意,因为那样会让商队远离他们的部落,得不到来自南边的美酒和盐茶,这对于部落来说是致命的,而除了这些东西之外,他们最需要的还是铁器。

商人们来到汪古部,虽然正值严冬,他们在这个季节带来大宗的货物,草原上的牛羊马匹都很瘦弱,这个时候交易让双方都不可能满意,但这些商人大多都是先来探探行情,瞅瞅鞑靼人需要什么,价格又该定在什么位置上,等到来年才是交易的好时候。

这些本与赵石无关,但从古到今,商人都是个除了官员之外,最懂得钻营的群体,他们甚至比一些官员更加知道权力带来的好处是多么的巨大。

而这些来到汪古部的商人虽然有来自金国的,有来自西夏的,更有来自南边汉人国家的,但无一例外的,这些商人都不会是单纯的散商,所以他们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他们无一不是消息灵通的人物儿,身后自然便有着各式各样的背景和势力的影子。

不过,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其中汉人却是占了绝大多数,这不难理解,汉人人口即多,经验又足,不管是在哪里,都能看到汉人商人的影子。

他们来到汪古部,受到了鞑靼人的热情款待,一些熟悉草原,而又心思灵敏的商人从鞑靼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上就已经知道,这次看样子是来对了的。

而随着不停的打探消息,赵石这个特殊的存在也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一个汉人,在汪古部却是畅通无阻,无论是部民还是那些鞑靼贵族,都对其尊敬有加……

所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汉人在草原上毕竟并不多见,遇到一个两个可不就和故知差不了多少了吗?

一些汉人商人立时大喜,不过这些人不管心性如何,却都是些老于事故的,到也没急急的上赶着来找赵石,先就派了人四下打听赵石的身份。听到回来的人一一转述听自各处的传闻,各人更是大喜过望,也暗叹这个家伙运气太好,汪古部额浑琴其海的美艳之名传于草原,怎么就没叫自个遇到对方落难的时候呢?说不准就能弄个财色兼收呢。

这还不算,眼见对方来去皆有王帐护卫随行,支使起来更是如对家人奴仆,身旁不是跟着那位额浑琴其海,便是汪古部的小王子不颜惜班,又盛传对方勇力天生,是天神赐下的使者云云,众商人这才确定了对方在汪古部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于是乎,到赵石这里来请见的商人越来越多,弄的他是不厌其烦。

好像现在,眼前就端端正正的坐着两个人,“河东崔适,凤翔赵光见过鹰扬将军……”

第一卷乱世可有桃花园第三百八十四章来客

一个来自金国的河东,一个却是大秦的凤翔,这样两个人凑在一起,而且好像是一道来的,神态间也没什么敌意与戒备的意思,看上去多少有些怪异。

来自河东的崔适是个看上去颇为文雅的中年人,一点也不像是个商人,到像是饱学的儒士,虽是垂着头,表示了一定的恭敬,但骨子里那种文人的傲气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河东?”这些日子找上门来的商人是越来越多,目的无非就是想让他帮忙说话,如今汪古部要开边市,这个消息已然确凿无疑,但这里面的道道却有很多。

金国和西夏鞑靼的边市时开时停,限制也是极严,而鞑靼人自开边市还是头一次,这回是要什么货物,给什么价钱,在哪里开放边市等等,对于这些商人来说都是极力想要知道的,其实这些消息便等于是金钱的,这还不算,最重要的便是战马了,鞑靼这边不可能无限制的提供足够的战马,这是一定的了,那么谁能得的多,谁又得的少,可能还会有人根本买不到战马,这中间的关节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并不是大家的身家如何,而是有没有人为他们说话,人家信不信的过你的问题。

为了求他一句话,这些日子送到他这里来的厚礼已经堆满了小半个毡帐,甚至有几个更是许下了让他凭空抽上一成的纯利,也算是下了血本,毕竟他们辛辛苦苦跑来跑去,最后落在手里的真金白银最多也就是两成到三成罢了,赵石什么都不用出,更不用费事,就是一句话的事儿罢了。

但赵石是礼物全收,但在不颜惜班和琴其海面前却是连一个字都不带提的,最后反而是琴其海有些看不过去了,问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赵石也只是淡淡一句。“商人逐利,不可轻信。”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敷衍之词,这是赵石心底里的想法,这不是受到什么儒家保守思想的影响,认为商人见利忘义,无无行的思想产物。而是在经历了后世现代商业大潮之后,对于商人们为追求利润,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以及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自心底地厌恶。

商业战争,这个名词在他脑海中最是深刻,商人们对世界性范围内的资源的渴求,导致了自二战之后的一系列战争,现代战争已不是征服为主,而是对各种资源的掠夺,所谓的大国政治。多数便是商人政治。

经历了国内**十年代地商业大潮之后,对于闭关锁国这一过于极端的国策的彻底摒弃,使人们开始疯狂的迷信商业和金钱。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罢了,导致的不仅仅是人们道德理念的倒退甚至是崩溃,还有随着商人们贪婪的目光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越来越近的全球战争地脚步。

而对于赵石来说,这些并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他只是出自军人本能的对这些惟利是图,见缝插针的商人感到反感和不信任。

说他偏执也好。说他不懂得利用机会也罢。反正他压根就没想和这些商人扯上什么关系。

不过眼前两个人不同。两个人虽然都是商人地身份过来地。但不管是一脸斯文气地崔适。还是一身贵气官威地赵光。在气质上和之前那些商人可都是大相径庭地。再加上这两人一开口就叫出了鹰扬将军几个字。其中赵光又来自大秦地凤翔。身份上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小人出自河东崔氏。今岁随军而入大秦……早就听闻将军威名。今日幸得一见将军虎威。果然名不虚传。”

赵石恍然。这人是今年大战之后随军迁入秦境地。也算得上地大秦地百姓了。

这位崔适一脸地淡然从容。便是口中恭维。也看不出半点地谄媚。这样地人物儿也就是汉家才有。在这草原之地。赵石可是没见过半个。君子守内而虚外。一看便知这人是个读老了书地文人了。

相比崔适。三十多岁地赵光便显得有些拘谨。斜着身子坐在那里。便是眼珠转动瞧过来。也并不直视。赵石熟悉这种神态。这是下官见到上官之后。常有地做派。即显得恭敬。又不过于低三下四。

“末将赵光,有口信带给将军大人,崔兄,可否避让一下?”

崔适微微一笑,微微行了一礼,起身出帐。

直到帐内只剩下两个人,赵光才肃容起身,“将军,末将这里有皇太后娘娘的口谕,您看是不是跪接一下。”

赵石暗自骂了一声娘,到也毫不犹豫的跪了下来,只是心里有些诧异,到也不是因为别的,这两个人来自大秦,传什么命令过来到也不奇怪,只是怎么传信过来地成了皇太后了?

赵光微微一笑,缓声道:“太后娘娘说了,赵石,你怎么跑到胡人的地界去了?听说那里天寒地冻的,人们还在吃生肉是不是?胡人一年都不洗上一次澡可也是有的?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好呆的?

皇帝听说你失了踪,还着急的很,后来听说你去了胡地,却又恼火的紧,朝廷里一些别有用心的,也在拿你擅离职守做文章,皇帝虽然想派人出来寻你,但却碍于物议,但哀家这里没没这个忌讳,所以派了赵光出来找你,按辈分,你们同辈,不过他官儿小,你愿意叫他声三哥是抬举了他,不愿意就当手下使唤,他要有什么怨言,回来告诉我,我来收拾他。

还有,赶紧回京,不用怕,那些个嫉贤妒能地再多嘴,有我给你撑腰,你这次出去也受了不少委屈,回来跟我说,姨奶奶帮你出气……

国家正值用人之际,皇帝地性子哀家清楚,总归不会让功臣没个下场的……

既然是口谕,这里面也就没什么文绉绉地话语。不那么正式,也亏这个赵光记性不错,竟是把这么大段话几乎重复的一字不差,就连里面关切的语气都学了个七八分,复述完毕,立马上前一把将赵石扶了起来。笑语连珠,“大人这恩宠实在是让旁人羡慕都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