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274部分

将血-第1274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南有黄河,北边有群山阻隔,西边临太行,东接大海,草原骑兵到了这里,便如兽入牢笼,任你再是来去如风,也不可能一有不利,便远飙千里了。

如此雄伟壮阔的谋划,让张锋聚钦佩不已。

但话说回来了,他却不太汉家故地,已为胡虏肆虐多年,今日大秦兵强马壮,大军云集于此,却还要胡马践踏汉家山河,此为大秦男儿之辱无疑。

若能御敌于长城之外,不使胡马越雷池一步,方显男儿本色。

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军中将领和大将军赵石的区别所在。

赵石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上的约束,对他而言,少之又少。

其他人却有不同,若非万不得已,他们的顾忌便要多的多。

像张锋聚,是赵石结义兄弟,随赵石征战多年,对赵石奉若神明,尚且如此,遑论他人了。

这不是大将争功,自家得失所能完全解释的了的。

所以,张锋聚一到古北口,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蒙古人不来则罢,若来古北口,他便率部死战,让大哥知道,所谓的蒙古诸部,也不过如此。

古北口长城,长有三四十里。

契丹人曾经略微修整过,到了女真人这里,古北口长城差不多便处于废弃状态了,除了驻守在这里收取商税之外,别无战事之下,古北口长城落寞已久。

城桓布满斑驳,衰败的样子,如同迟暮老人。

但这里,依旧是天下绝险之处,燕山山口凭空而开,潮河自此川流而过,夹着北风,南向河北。

左右两山对峙,山势峭拔,群峰林立。

这个时候,既没有铁门关,又没有水门关,燕赵长城随着山峦起伏,蔓延向两侧延伸,看上去气势恢宏,但却非常之单薄。

说实话,自汉唐以来,燕赵长城战事虽多,却并未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改换主人的频率,不比北地该朝换代的频率低上多少。

匈奴人在这里徘徊过,契丹人在这里打过转,女真人也曾在这里咆哮过。

汉人更是走马灯般在这自家建的长城之上,改换着旗帜。

甚至于,后周强盛的时候,势力也曾延及于此。

现在,大秦的兵卒来了,却多少有点无奈的发现,这里和弃妇一样,可能多少年都无人问津了。

水路上,漫无遮拦,险要处,没有营寨驻扎,只一条城墙,还并不算高。

其实,这里和大同北边的长城也差不多,差不多只能起到预警的效果,任何一个强大自信的汉人帝国,其实都不会将蔓延万里的长城,视作真正的屏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魄可嘉,可惜,落幕之时,还是君庸臣奸,内忧外患不绝,与先代并无多少不同

张锋聚部到了古北口,可没闲着。

水路上,以投炮守之即可,谅骑马乘风而来的蒙古骑兵,也不会舍了四条腿去走水路。

所以,依托的还是古北口长城,又在长城内外险要处,立下几座营寨,和长城互为支应。。。。。

张锋聚将中军大帐,设在蟠龙山下。

随即,又派出骑兵哨探左右,尤其是北边动静,蒙古军走榆关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若是那样的话,他也省心了。

大秦成武十五年七月末,河北天气渐寒。

张锋聚得报,蒙古军大举南来,方向正是古北口所在。

来的很快,斥候和蒙古军前哨往来纠缠,已经无法确切的探得蒙古军虚实。

当蒙古大军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的时候,足有四五万骑之多。

这还不算,三日之后,蒙古军步军陆续到达,这些步军,都是蒙古人到了辽东之后,才出现在蒙古军当中。

他们中间,自然以汉军为主,其余各族,有女真人,契丹人,更多的则是辽东土著各部,这些山林野人,比之蒙古人更加原始,也更有野性。

这些年来,蒙古人陆续收服各部土著,成军万余。

可以说,来到古北口的蒙古军,乃蒙古人这些年积聚所在,漫山遍野而来,加上蒙古骑兵,足有十余万之多。

这样的大军,能如此快的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外,只能说明,蒙古人早已有备,不然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拢如此众多的兵马。

这也有些出乎了秦军将领们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十余万大军,对于粮草辎重的要求有多高,谁都明白。

蒙古诸部就算占据了辽东,时日也断,作战上与其他胡人诸部也没什么区别,以快速挺进,劫掠地方为主要手段。

他们能不能让十万大军都吃饱肚子?这真的是个。

不过打起来,秦军上下就都明白了,这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是两码事儿。

苍凉的号角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响起,胡汉两族,又一次,在这染满了胡汉两族鲜血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兵戈相向。

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一次,也没多少不同,结果,无论谁是胜利者,都必然会让鲜血将这里染成赤红。

(十月一了,虽然是休假,但事情比平时还多,吃喝玩乐,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阿草对这样的长假无感,过后只一个字,累,还不如平时上班轻松呢,到处堵车,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总觉得,这样的假期有点累赘,对于读者来说,最实际的,其实就是增加了很大的断更可能,呵呵,这两天阿草要是断更的话,大家不要抱怨,阿草也不想啊。)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序曲

程书奇站在城墙垛口处,目光沉沉,望着北边漫野而来的蒙古大军。

蒙古大军已经陆续开始扎下营寨,当然,在任何一个受过军事训练的秦军将士眼中,蒙古人立下的营寨,只能用混乱来形容。

如果,手握十万雄兵,像蒙古人立下的这样的寨子,在秦军攻击之下,很可能将是一触即溃。

但现在,攻守之势很明显。

秦军的兵力,以及这里的地形,都不容秦军做出那样凌厉的攻击。

程书奇暗叹了一声。

数载之前,他在草原归来,经受了塞外风寒的洗礼,看上去又黑又瘦,和当年那个笑眯眯的微胖青年,已经相去甚远。

他现在身有五品武职,领着两营人马,勉勉强强,算是可以独当一面了。

此时,跟他一起在大帅身边共事的张钰,则已经是四品宣抚使,离着大将军的位子也只半步之遥了。

万春年,也已经当上了镇守使,官职上,比他高了半品。

还有其。

作为大将军赵石的亲卫统领,这些年下来,却还身居卑位,这两年,军中一些闲话就没断过。

不过程书奇却并不在意,他只是有点觉着,愧对大帅栽培,有伤大帅识人之明。

其余的,他还真没当回事儿。

因为他自觉,才干不如张钰,勇猛不如万春年。要真说点什么出来。也就是比别人仔细了些。还时常被人说成是食古不化的顽固之人。

所以说啊,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程书奇已经十分满足。

而且,前些时,随着大帅军令到来大同的,还有军察院来的一封调函,调他入京,到军察院任职。

他自觉。这应该是大帅的面子,而且,军察院的职位,和他的为人很相配,而现在掌着军察院诸事的,应该是大帅门生江游江顺水。

这样一来,同出国武监的他,一入军察院,定然备受重用,前程可期。

但最终。他还是随军东来,没有立即回京述职。

这不但因为。这场战事中有着功勋无数,他需要这些功勋来为自己今后的前程垫底,也因为,他是大将军赵石的心腹,大将军张锋聚对他也有简拔之恩。

他虽人微力轻,却还有一腔热血,一颗大好头颅可拼,若就此离去,与逃卒何异,异日到了京师,又有何面目去见大帅?

所以,本可以径自回京述职的他,如今站在了古北口长城之上,身边皆是军中同袍,眼瞅着敌军大集,心里却没有半点的后悔,反而有些庆幸。

在这汉家故地,与胡人生死相搏,此才为男儿事业,今后可以示之于人的本钱。

几个胡骑纵马而来,大声朝城上呼喊着什么。

不用敌人身边的汉人通译,程书奇能听得懂。

蒙古人在劝降,并说着不降之后的后果

这在身经百战的猛虎武胜军军人面前,显得极为可笑,城上将士,视若不见,休息的休息,肃立的肃立,都在酝酿着心中的杀气,等待战事的开启。

蒙古人还在城下嘶吼,徘徊不去。

直过了小半个时辰,城上有弓弦响动,一支劲矢从城上激射而下,当即将那为首的蒙古骑兵射下战马。

五石弓,程书奇默默的想着,也只有这样劲急的强弓,才能让射术无双的胡人毫无反抗之力。

“准备守城。”

程书奇扭头吩咐道,这无疑便是两军开战的信号了。

不出所料,蒙古人的号角声开始作响

很快,秦军将领们便也知道了,这十余万大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蒙古人并未直接上前溺战攻城,而是推出了很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汉奴,排成一排排。

这里面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不过毫无疑问,皆为汉家百姓。

他们手里,杂七杂八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

就这般被人如羔羊般驱赶着,站在了长城之下,有的在瑟瑟发抖,有的哭泣连连,有的则一脸麻木。

秦军依旧静默,传令之声虽不绝于耳,但蕴含于这静默之中的,却是火焰一把的愤怒。

和辽人,西夏人,金人长久以来的战争,让秦军非常熟悉这些已然立国的胡人的作战方式。

就像当年东征,金人往往会以汉人为先驱,辅之以草原部族,冲动敌军阵型,然后再以女真精锐为主力,动摇敌军根本。

这并不算什么稀奇的战术,匈奴人用过,突厥人也用过,契丹人,党项人,用起来也分外谙熟。

但这样的战术,往往能奏奇效,让汉家军卒不知所措,产生难以挽回的混乱,也为胡人屡屡打开胜利之门。

只不过,蒙古人用的更彻底,显得更加的残暴酷虐。

他们在辽东,已经屠城数座,在攻打金国的时候,往往驱赶四野百姓来到城下,消耗敌人力量之余,也能摧毁敌军斗志。

如今,在蒙古人军中,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攻城之惯例,不需再做赘述。

这样的事情,猛虎武胜军不是头一次遇到了,以猛虎武胜军之精锐,之构成而言,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慌乱。

军令在有条不紊的下达到各部,守城军卒,盾牌在前,刀枪出鞘,弓箭搭弦,一切的迹象都在表明,不管什么人来到城下,想要攀上城池,他们都不会心慈手软。

这就是猛虎武胜军,自建成以来,便似为战阵而生,好像一台打造的越来越精密的战争机器。

但愤怒却在秦军将士心中积聚,杀气渐起,敌人越是残暴,杀起来才越加爽快。

蒙古人在咆哮着,有人举起了弯刀,一声令下,刀光闪烁,立时便是一排人影倒地,哭喊声骤然响起,前面的汉奴在恐惧的趋势下,奔跑了起来,冲向了刀枪林立的城墙。

他们不敢回头反抗那些如狼似虎的蒙古人,只能寄希望于城上的同族手下留情。

这永远是胡汉战争最残酷的一段序曲,也就此,将胡人和汉人分隔开来,际野分明,充满了仇恨和敌视,用鲜血染红了的仇恨和敌视。

古北口,乱云飞卷,涧深如狱。

传令声中,箭矢在城上腾空而起,密密麻麻的落下,潮水两岸,惨呼之声响彻天际。

一轮箭雨过后,汉奴漫无遮拦之下,死伤无数,顿时有人调头就跑,他们根本不是军人,只是蒙古人驱赶的一群羔羊罢了。

在他们来到这长城之下,面对猛虎武胜军这样的汉家精锐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

战争当中,温情没有多少存在的余地。

蒙古人天性如此,秦军也是在与胡人交战日久之后,深刻的明白了这一点。

除了那些想博取令名的人,或者那些军中庸才,其余,在面对胡人的时候,都不会将任何的软弱显示给敌人知晓。

很快,战场上的汉奴便所剩无几,有的为秦军射杀,有的则为蒙古人所斩。

长城之下,血腥味开始飘荡。

但两军都知道,这只是战事开始的序曲,虽然,这首序曲是用万余汉家百姓的鲜血所书写,但确实,这只是开胃菜而已。

在这样一个战场上,百姓没有任何存活的余地,这是军人的舞台,只有强者,才能在这这里逡巡四顾,志得

蒙古军中,大旄之下。

卫士环绕中,成吉思汗铁木真,眯着细长的眼睛,有些意外。

这就是秦国人的军队吗?果然和金国人不太一样。

因为当初蒙古人攻取金国城池的时候,总能见到惊慌如羊群般的人在城头奔走,敌人那压抑的恐惧感,往往都能让他非常愉悦,因为那意味着敌人将很快崩溃,像兔子一样逃走,然后被蒙古勇士追上,射杀。

虽只是初战,秦国守城军卒表现出来的镇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