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268部分

将血-第1268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也正是此人,率军南渡。偷袭秦军后路。火烧郑州。焚了东征大军粮草辎重,最终让大将军张培贤无功而返。

此人南来归降,也着实费了赵石一番手脚,明远司,在此事上,功不可没。

民族大义什么的,其实都谈不上,此人南来。一来是明远司之功,二来呢,此人长于金末,乡邻友好,受尽女真欺压,对异族有着天然的仇恨。

不过,河北这样沦于异族多年的地方出来的人,也谈不上什么忠诚。

若是没有大秦,此人很可能便会降了蒙古,成为蒙古人南征之前驱。另一个时空当中,也确实如此。

不过。一旦有了选择,张柔这样的人,也不会甘心为蒙古人效力,南来投秦,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此人崛起于乱世,乃正经的草莽豪杰,气度非凡。

见了赵石,并不如何窘迫,干净利落的一个军礼下去,开口便道:“末将见过大将军,闻将军之名久矣,今日终能一见,虽死无憾矣,可惜,此次南来,未能亲执李任权,献于将军,不然的话,定能博将军”

瞅着这条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河北汉子,赵石暗道,从纷纷乱世当中杀出来的人,果然和秦军将士,多有不同。

也许,给他个机会,据地称王,也不过等闲事耳。

草莽豪杰,看似豪爽,却心多诡诈,翻脸无情之处,和吃饭喝水一样便宜,今日忠于你,明日便可能忠于他人。

用其才,而慑其心,让其舒展筋骨,却以锁链加之,才能用的好此类人等。

所以,赵石并未如其他人般,对这个降将多有勉慰,而是点了点头,道:“确实可惜了些,李任权此人,本为我大秦叛将,还曾联结金狗,行刺于我,今日有幸,还能得见此贼活于世间,异日当能亲手斩其头颅,以消心中之恨,不幸在于,你却未能全我夙愿,不然的话,当有大功加身。。。。。。”

降人最是敏感,张柔听了这个,心中难免忐忑,因为根本琢磨不清,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激励,还是警告,是感慨,还是另有所指?想让他张柔再围燕城,擒李任权,以为投名之状?

不过,张柔南来,也并非没有准备,大秦强盛,兵多将广,在河北,他是有些名声不假,但到了秦地,他心里也着实没底。

未能将李任权的人头献上,确实有些遗憾,但也不是没有其他东西补足。

比如说,他手中就有一张详细的河北山川地势图,燕城布防,也在他胸中,河北各部人等,他也再熟悉不过。

换句话说,很好的带路党,也是降人最重要的一个作用。

而能这么快见到名传天下的北地魔王赵石赵大将军,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却也让他心中暗喜。

若能得这人赏识,那么,许多顾虑处,便可迎刃而解,前程无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之后他献上的,不仅仅是他的谋略才干,而且,还有一个女人

不能说张柔有多卑劣,河北沦于异族太久了,很多谄媚之事,大家做的唯恐不够,而非唾弃之。

这是胡人统治之下的风气使然,足可谓之遗祸无穷。

进献女子财货,是当年金人统治下的北地官场最惯常的一种手段,军中大将用来,也是得心应手,不用有多惊奇。

财货嘛,张柔真没多少,就算有,仓促南下,也带不出来。

女人嘛,正好张柔这里有一个,据说还与大将军赵石有旧,也是张柔敢率军南来降秦的主因之一,也同样是他手中很重要的一个筹码。

于是,赵石便见到了当年在河东两次行刺于他的刺客。

不过,这与即将到来的战争相比,只能说是个小小的插曲。

张柔在其中,既不会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赵石不会因为此事,对他高看半眼,也不会因为这个,鄙薄其为人。

女人能够出现在他面前,不是因为张柔如何如何,也不是因为这女子有着不俗的容貌,或是有着一身登堂入室的剑术。

只因为,在河北张柔降秦一事上,这个女人出了力,可谓有大功于国,甚至可以说,有功于他赵石。

此女到了河北,以蒙古国师使者的身份,见了张柔。

其间细节,不必赘述,反正,说动了张柔,起兵叛反。

若是张柔攻下了燕城,也许,赵石此时在开封不会见到此人,河北也许不过又多出一个李任权而已。

但张柔在燕城之下吃了亏,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南来降秦。

这功劳,是明远司的,也少不了这个女人的一份儿,所以,当年故事,也就算结了。

女人到是胆子不小,在赵石面前,并未表现出多少卑怯之意,反而直言不讳的提出了请求。

她的那点请求,在赵石看来,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情,无所谓的很。

不过,女人到还算聪明,只说手下人等,多不受管束,又迭经战乱,想为大秦治下之民,去山东安居云云。

丝毫没提自己如何如何。

赵石当即点了头,在当今情势而言,这些绿林草莽,不过蝼蚁一般,他手下如今也绝对不缺少这样的人物,所以放了也就放了。

女人见赵石如此痛快,便自陈对辽东颇为熟悉,可为指引云云,这明显是被明远司抓住了把柄,忌惮之心颇重,竟然不敢在赵石面前为自己求一个解脱。

赵石没时间跟一个女人夹杂不清,所以最终淡淡道了一句,你身有军功,天下尽可。

之后便将女人赶出了自己的视线。

只是赵石现在位高权重至此,他想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属下们以为他在想什么。

于是乎,赵石衙卫之中,便多了一个叫孙二的女人,只是这女人身份来历都很复杂,靠不近赵石身边就是了。

而此时,蒙古军已然进入河北,一路烧杀,不但没让河北战乱平息下来,而且有如火上浇油,让河北变得一地狼藉。

这一路蒙古军,由博尔忽,赤老温率领,先至燕城,与李任权合兵一处,在秋初,抵达黄河岸边。

这并不出赵石意料之外,因为他知道,去年时,因两淮糜烂,南宋已经暗自派了使者,去到辽东,与蒙古人定下了合约。

合约其实不算什么,只是让蒙古人觉得,南下的机会来了罢了。

蒙古人定下来的战略,在春天的时候,便为赵石所知,这是蒙古人完全无法想象的一种战争。

不过,放在粗犷的蒙古军身上,也不值得奇怪,他们现在,根本体会不到大秦军政体系是怎样运转,并在战场上发挥出如何可怕的威力的。

而蒙古人制定的战略,在赵石看来,也非常之可笑。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章享受

(阿草修改了一些章节,有点忐忑,也心塞的厉害,像将血这样的一本书,都需要修改,我不知道,别的作者要修改多少地方,只能说,自此以后,网文无爱情了,默哀三分钟,因为阿草修改了几处,觉得太麻烦,所以之后再有不妥的地方,全都用省略号来代替了,期间造成的阅读不便,请书友们谅解,要抱怨的话,也别找阿草,找上面的那些大人们吧,呵呵。)

蒙古人的战略其实简单而又直接,可以说,并没有多少心意。

他们的战略目标,定的很宏大。

想要趁秦宋交战之际,南渡黄河,将交战中的秦国大军,消灭在河南,两淮之间。

当然,蒙古人还有着些自知之明,这个战略目标,其实也只是说说,蒙古人打仗,一般都是打起来再看,没多少明确的目的。

让赵石感到可笑的地方在于。

蒙古人在想要挑战大秦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时候,竟然没几个人想到防守的问题,当然,这和他们的作战风格不无关系。

而蒙古人中的很多将领,也都认为,在他们马蹄之下,没有谁能挡得住他们的进攻,或者更确切一些说来,应该是即便打不过,别人也追不上他们。

骄狂吗?确实骄狂,桀骜吗?确实桀骜。

但蒙古诸部崛起于东北草原之初,就是这样一路打下来的。

他们打败了篾儿乞人,打败塔塔尔人。挤走了克烈部。打败了金国人。他们用一连串的胜利,铸就了这样的自信和骄傲。

长期的反复劫掠,其实才是他们最主要的战争手段。

这一次,他们决心和大秦开战,也照样脱离不了这个范畴。

只不过,他们也意识到,这一次的敌人非常之强大,所以有了难得的谨慎罢了。

所以。先来到河北的,只是两个万人队,接平乱之机,想要先窥伺一番,试探一下秦人刚刚占据的河南东路是否稳固,秦**队的战力是否如传说般强劲。

如果,秦国的军队表现出哪怕一丝软弱,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露出獠牙,将他们当年在金国人身上做过一切,拿出来重演一番。

而成吉思汗铁木真。也是一位狡诈的军事统帅,他给自己留下了一些妥协的余地。

进入河南的蒙古军。会找到很多借口,一旦秦国人表现出了他们的实力,而他又觉得力有未逮,那么,乞和的使者,会很快去到长安,实际上,向大秦皇帝陛下称臣的书信,都已经准备好了。

鹰视狼顾,用来形容这位蒙古英雄,再适合不过。

而现在,因张柔降秦,蒙古人的借口会更为。

果然,在秋风渐起之日,蒙古人的使者来到了开封,求见河南东路宣抚使种怀玉,强硬的要求大秦交出张柔,不然的话,刚刚定力不久的约定,将不会束缚住蒙古骑兵们的马蹄

到了这个时候,蒙古人竟然还不知晓,大将军赵石来到开封的消息。

这样的一个战争开端,让赵石感觉有些振奋,又有点失望。

振奋的是,多年前的心愿,今日终于成为了现实。

失望的是,这样一个蒙着眼睛的对手,即便战而胜之,也只能说,胜之不武。

但战争,从来容不下侨情的余地。

赵石领兵多年,不会因为这点失望,而拿麾下将士的性命来开玩笑。

于是,按照剧本,种怀玉“大怒”,斩杀了使者的护卫,并将使者的双耳割下,将其送回了黄河北岸。

而这个时候,驻扎在黄河北岸,虎视眈眈,因使者之事,而暴怒非常的蒙古将领们不知道的是,战争已经以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式开始了。

。。。

阔亦田草原东北,蒙古诸部草原边缘。

温勒兀儿忽慵懒的趟在如羊毛毯一般柔软的草地上,一边一口口的喝着奶酒,一边惬意的哼唱着歌谣。

跟他相伴多年的战马,在他身边啃着草皮,不时用脑袋亲昵的顶着他的身子。

天空湛蓝,太阳高高悬挂在天上。

只是草原的风中,已经透露出了寒意。

草木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枯黄。

这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已经不远了,但这个季节,却是草原牧民们最渴望也是最恐惧的一个时节。

因为这短短的一段时光,会决定他们之后是忍受寒冷和饥饿,还是会在温暖的帐篷中,渡过严酷的冬天。

不过现在,对于蒙古牧民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因为很多部落,跟随着英明的大汗,去了南边儿,留下来的部族,拥有了更多的草场,这也同样意味着,他们能蓄养更多的羊群。

留在草原上的部族,生活也就变得惬意了起来,虽然蒙古人之间的争斗从没有停歇过,但和平确实已经降临到这片草原很多年了。

部族的人口在繁衍增加,处处都是白云一般的羊群,甚至很多部族,已经不用来回迁徙,受那旅途的劳苦了。

温勒兀儿忽属于泰亦赤兀惕部的一个分支部族。

泰亦赤兀惕部曾经也非常强大,和乞颜部曾互为兄弟,有着共同的祖先,血脉中都流淌着蒙古人中,最尊贵的血液。

但后来,他们背叛了乞颜部,以及孛儿只斤姓氏,他们离开了少年时期的铁木真,占据了大片的草原,后来还和扎木合结盟,与铁木真为敌。

在决定蒙古诸部归属的十三翼之战中。他们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这也同样决定了这个强大的蒙古部族的结局。

战败的泰亦赤兀惕部分裂了。一部分投靠了乃蛮部。一部分为克烈部所并,一部分则成为了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战利品。

这个部族的血脉,从不曾在东北草原断绝过,现在也是,即便他们衰弱了,但依旧是东北草原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且,现在很多成吉思汗帐篷中的蒙古将领。都出自这个部族。

像温勒兀儿忽,年轻的时候,也曾随着部落首领们,骑着战马,挥舞弯刀,与敌人作战。

最终,他们都成为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战士,在历次战争当中,幸存了下来。

很多年过去,曾经经历过蒙古诸部混战的人越来越少。温勒兀儿忽这样的人,也都老去。他们虽然还都有着无穷的勇气和胆量,但身体已经不行了。

于是,很多人像温勒兀儿忽一样的人,在蒙古诸部西边,靠近克烈部草原的地方,安定了下来。

其实温勒兀儿忽知道,大汗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