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219部分

将血-第1219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釜底抽薪,赵石被叫到宫中,受了一番数落,太皇太后娘娘却也不得不承认,和这些外臣讲不通什么道理,外臣们的手段太多,那里是宫内妇人能够及得上的?

于是,就此偃旗息鼓,不再来捣乱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师徒

总的来说,赵石这个年过的还算不错。

不用见那么多的人,也不用想那么多的事儿。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赵石将长子叫到了

除了吩咐今年往各府去拜会的事情外,还有另外一件事。

“你有个准备,明年开春,给你谋一任外任,所以,别读你的书本了,紧着跟你老师请教一下为官之道。”

赵君玉当即就傻了,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他这里一点准备也没有。

“您但明年大考。。。。。。”

赵石头也没抬,继续写着他的大字。

“明年科举,不参加也罢。。。。。到外面,去长长见识,你还太年轻,知县先不用想,最多是个主簿。”

赵君玉定了定神,倔强的仰起头,“父亲,儿子还是想科考中第,再入宦途,若明年不成,再听父亲安排如何?”

赵石停下笔,赞赏的笑了笑,“行,你也算有自己的主见了,再要出去,为父也放心不少,但既然让你不要参加明年的科考,自然有为父的考量。。。。。。”

“这么跟你说把,明年的进士科,考之无益,多的呢,你也不用问了,听为父的吩咐,出去为官,为父也不求你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你要记得,你是为父的儿子,晋国公府长子,不要给人说你虎父犬子的机会。”

赵君玉如今也大了,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懂,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闻言沉默良久。躬身道:“既然父亲这么说。儿子自然听父亲的,出去之后,也绝对不会给您丢脸。”

实际上,赵君玉已经隐约明白,明年的大考,可能要起些波澜了。

而听父亲的口气,再联想如今朝廷的风声情势,赵君玉猜测。可能是朝廷要改科举之制了。

朝廷科举之制,多仿后周,南唐所立,初时以进士科为尊,后来,其他诸科渐渐被进士科合并,到了如今,朝廷选士,或有侧重,但却不会再出进士科范畴。

所谓士林华选。进士及第,也渐渐深入士子之心。

到底会怎么改呢?是回到隋唐旧制。还是

赵君玉有些好奇,但父亲既然不说,他也不敢深问,这到底牵涉到了朝廷大政,就算知道了,对他也没什么好处。

出了书房,径自去了后宅老师居处。

陈常寿这两年身体越发差了,已经很少在府外露面,大将军府的职责,也早已交卸,甚至于,在外府也少有能见到他的身影。

平日里除了看书,其实就见见孙文通,李博文几个,谈谈诗文之类的东西,一年当中,大部分的时光,都在休养。

赵君玉来的时候,陈常寿正抱着火炉,身上盖着皮裘,在屋中静读,屋中书案之后,一个半大小子,在伏安练笔。

韩氏也在屋内,手里拿着针线,织着绣品,时不时抬头看看父子两个,眼角眉梢都带着温柔之意。

静悄悄的,却是一屋子的幸福味道

赵君玉不算外人,直入内室,丫鬟跟进来,给他脱去外氅,赵君玉又给师傅师娘请安问好。

韩氏赶紧吩咐下人,给他准备些热汤,暖暖身子。

半大小子眯缝着眼睛凑过来,甜甜的叫着大哥,赵君玉拍拍他的脑袋,顺手塞过去一个小玩意,半大小子立即眉开眼笑。

屋子内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陈常寿放下书,摆手叫赵君玉坐下,笑着便问:“今天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府中的事情应该挺多的吧?还是学问上有难题?不要着急,还有多半年的时日呢。。。。。。”

赵君玉苦笑,等屋子内静下来,才把刚才父亲所言跟老师说了。

不得不说,赵石和儿子的关系,远不如儿子跟陈常寿那么亲近,不然的话,这会儿赵君玉绝对不会出现在陈常寿面前。

陈常寿听了,只稍一沉吟,便笑着道:“既然国公这么说了,自然有国公的道理,你让为师说什么?”

“可是。。。。。明年大考,学生已经准备了好久,不考上一考,总觉得不安心,学生也知道,父亲从不会无的放矢,但。。。。。。就算改,又能改成什么样子呢?若学生中第,就是正途出身,若顺父亲安排,学生。。。。。。”

说到底,他还是存着不甘心,却又不敢跟父亲顶嘴,所以便到老师这里来讨主意了。

陈常寿摇头失笑,“你呀。。。。。。你应该好好想想,你父亲这么多年,可有强着你做过什么?”

赵君玉讪讪摇头,其实,这也正是他多有心结的地方,之前父亲常年在外征战也就罢了,如今留在京师,他却也见不到父亲几面,就算见了面,也说不上几句话。

这些年来,他觉得吧,父亲对自家子女,实在疏少关注,不独是他,就算是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让他心底最深处有着些平衡,但也少不了怨念。

其实,为人子女者,多数都是这么个样子,管的太少,不乐意,管的太多,同样不会高兴,要不怎么说呢,父子乃是前世的冤家对头,就是这么回事。

陈常寿多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不过,他也不会去点破什么,他也年轻过,知道年轻人就是这般模样。

他能做的,其实就是劝导,现在其实他也有点后悔,这个弟子很聪明不假,但当年若不是跟着他习文,而是跟着其父亲走武人一途,此时怕是要顺遂的多。

而且,心思也不会这般敏感。

想到这里,心里微微叹息一声,嘴上却道:“你想想,当年你小的时候,你父亲对你寄望甚深,你却改了文途,你父亲可说什么了?如今他却明言要你出京为官,不要参加明年的科举,这番心意,你若还有犹豫,枉为人”

这话就重了,赵君玉不敢再坐着,起身束手恭立,“老师,学生绝无它意,您。。。。。。”

陈常寿笑笑,温声道:“你这孩子本性纯良,我和你父亲都知道,也不用这么战战兢兢的,所以啊,你回去之后,还是准备准备吧,出京为官,并非一片坦途,地方上的事情,比京师这里也差不到哪里去。。。。。。玉不琢不成器,你当好自为之了。”

“是,学生谨遵老师教诲,父亲也说了,让学生在出京之前,要勤来您这里请教呢。”

“呵呵,吾之所学,十之**都传给你了,若还要问,我只能告诉你,勾心斗角之学,沦于下乘,不可沉溺于此,当为防人之用。。。。。。若是其他政务之事,不如多去孙先生那里讨教,当有”

赵君玉道了声是,重又坐下,心中安定了不少。

心想,既然父亲老师都这么说了,那么还是听安排为好。

其实京师这里他早就已经呆的有点厌烦了,很想出去走走,见识一下天下山河之壮美,人物之锦绣。

想想前些时闹出来的事情,已经挨的那一耳光,他不由摸了摸脸,暗自警醒,这次若是出京为官,交游却更要小心些了。

可以说,他这小小年纪,已经真切的体会到了人心难测,之前故事,无疑跟他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看着他的动作,陈常寿不由笑了。

“放心吧,你父亲年年立威,杀伐无数,天下间敢再轻动者,并没有几个,你父亲让你出京为官,不是让你畏首畏尾,给他丢脸的,大可放开怀抱,施展抱负为先。”

赵君玉点着脑袋,做受教状,“老师见微而知著,洞彻人心,若学生有老师半成的本事,也不至于挨这一下了。”

陈常寿笑而不语,不是他自负,除了南十八,天下间能在观人一事上,强出他的,可不多见。

但也没什么可得意的,像他和南十八这样的人,多遭天妒,宦途无成不说,也大多夭寿,或一生孤苦。

南十八一生为仇所困,至今还在外面奔波,他陈常寿却已经撑不了几年了,这就是为人谋主的悲哀。

眼前这个年轻人,出身显贵,青春正盛,哪里能够体会到这些?

师徒两人又闲聊了两句,最终,赵君玉还是没忍住,问道:“老师,您说明年大考,会有何不同之处?”

“照你看来,会是如何?”

“学生听了父亲之言,到是想到一些,就是不知对不对,学生以为,不会再出科举案那样的事情了,今年朝廷人事几新,明岁当以求稳所以,照学生看,应是科举之制,为朝廷不喜,将改之以适天下大局。。。。。。”

(阿草还要求点月票,怎么就进不去三百呢,嗯,下个星期也没推荐,看来阿草失宠了,本来月初月末都应该有个推荐的,呵呵,不过呢,如果是一个月一次推荐的话,阿草一定能上个大推荐位,祈祷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算账

“天下”

陈常寿不由抚须一笑,“你父亲曾经说过,写一篇好文章就能当官儿,未免太轻易了些,你觉得呢?”

“这个。。。。。。学生觉得,不管怎么改,还是得要落在文字上,您说呢?”

“孺子可教也。。。。。。只不过,你父亲说的意思可不是这个,你父亲应该是觉得,这么选上来的官吏,有失偏颇罢了。”

“那老师您又以为如何?可是认为,唐制更合适一些?”

“为师的意思啊。。。。。。怎么说呢,各有各的好处吧,若是按照现在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选出来的不能说都是废物,却应该也和废物差不多了,好处只在于,天下能太平的久一些”

“如果复为古制,那会很热闹,只要明君在位,什么都不用提,但乱的也会快的多。”

赵君玉听的似懂非懂,不过到底是读书人,也能够体会到其中一些深意。

“您是说。。。。。若改科举之制,后来之人与我辈将有不同?”

陈常寿轻轻拍了拍腿上的貂裘,颔首道:“你父亲其实也算是读书人,他创立的国武监,监内生员,也可以说是读书人,你说,他们和你能一样吗?”

“若是一样的话,长安国武监祭酒之位,也不会换人了不是?”

看赵君玉纠结的样子,陈常寿摇头笑道:“行了,这些事你现在闻之无益。想要创出一番事业。又不想太沾父辈的光。那就要踏实下来,出京为官,其实挺不错,你说呢?”

赵君玉那点心思,在他眼中,就像透明的一样。

赵君玉略微尴尬的笑笑,转开了话题,“娘亲。。。。。。”

说到这里。他猛的又顿住了。

陈常寿没说什么,他知道这孩子有点放不下亲娘,想让老师给照看一下,但晋国公的妾室,轮得到他陈常寿照看吗?

唉,陈常寿心下叹息,这孩也不知是在府中呆的太久了,还是自己教导的关系,多少有点优柔寡断,在这一点上。可一点都不像他。

非要往上靠的话,也就孝顺父母上还能和他父亲沾点边儿。

赵君玉其实也觉说后面的话有点不妥。一下就转了弯儿,“最近母亲总到库房那里,老师可知道,库房那边的女子,是何来历?”

这事儿陈常寿怎么会不知道,早些时候,库房那边说是闹鬼,后来还是国公发话,别去管它,又派人守住了左右,下了封口令,才没让谣言传出去。

再后来,不但府中女眷,还是他们几个幕僚,就都知道,库房那里有个女人,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每天晚上就睡在库房之中。

后来到了没了踪影,但不久之前,那女人又倒腾了一阵儿,二夫人索性在那边开了侧门,那女人隔三差五的就会来住上一天两天。

这么奇异的存在,陈常寿想不知道都难,本来还以为是晋国公的外室,但问了问,才知道,那女人身上的秘密很多,他身体又也不太好,也就没那个心思去刨根问底了。

而且,他觉得,南十八应该知道的更清楚。

现在赵君玉提起,陈常寿不由皱了皱眉,不由问了一句,“夫人到那里去干什么?”

赵君玉一看老师脸色不对,讷讷道:“听娘的她跟那女人挺谈得来。”

陈常寿眸中厉色一闪,“回去跟夫人说,让她离着那边远些,府中女人那么多,跟谁相交不成,非要去跟个外人攀谈?”

赵君玉没想到,无心的一句话,把老娘给拽了进来。

老师语气不善,他心里也就拎了起来,“老师是说。。。。。。可。。。。。”

“说什么说,你父亲要是知道了此事,有你受的,记住了,那女人不能招惹,无论是夫人,还是你,都不成。”

听了这个,赵君玉也不敢深问了,急急回去转告母亲不提。

师徒两个其实不知道,当晚,天妖大人便飘进了晋国公的书房。

这次来,当然是来请功的,光禄寺一案,若没她在其中兴风作浪,也不会让刘景尧那样的朝中大臣倒的那么干脆利落。

一如往常,进来便飘到一张椅子上坐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