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170部分

将血-第1170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民间传说,已经无从考据,而且,人家黄帝可是姓公孙,也只有黄家村的人自认为黄帝嫡传后裔罢了。

不过,新安这地方很古老,各种传说都有,不独黄家村一个,洛水上还曾出过八卦图呢,你管人家黄帝是不是曾在黄家村留过根苗?

由此,也可见这里历史沉淀之深了。

但不管怎么说,你是黄帝后裔也好,是炎帝子孙也罢,现在这日子过的可着实艰难。

对于正值壮年的黄四来说,日子过的苦些没什么。还要庆幸一下。自己身处新安

因为这里地近洛阳。去年乱起来的时候,没遭多少兵祸。

要知道,去年西边,南边的那些地方,闹的可真凶,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他这里还能拼着一把子力气。保全家饱暖,已经可以说老天爷待他不薄了。

不过,村子里有几户人家,现在也是栖栖遑遑。

这几户人家,都都算跟黄四家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算是亲戚,家中无一例外,都有着几个血气方刚的壮小伙儿。

听了那些传过来的谣言,就悄悄打点行装,投军去了。自然不会去投秦军,而是如今官府口中的乱匪。而如今也不见踪影,官府的安民告示也发下多时,看来啊,也都凶多吉。

可怜那几户人家,没了劳力不说,剩下些孤儿寡妇,老老少少的,整日里以泪洗面,还要担心官府追究,这日子还怎么过的下去?

而村子里那位以前总是之乎者也,说些家啊国啊之类的话的老夫子,如今也闭口不再言说当年在大周治下怎么怎么好了。

黄四自然不懂那些大道理,他如今只是庆幸,没有头脑一热,扔下婆娘孩子以及老娘,跟着那些兄弟走了,不然的话,他真不敢想,自己若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家里面会是个什么情景。

这可真不是说笑,作为黄家村中,最强健的男人之一,去年可没少有村里的小伙子跟他说这个,他也不是没想过,靠着这身气力,出去闯荡一番,搏个功名回来,让妻儿过的。

但说来也是可笑,他最终没离开,不是因为其他什么,而是他想到了,当初还小的时候,秦人来犯,在新安到洛阳一路上,打成一锅粥般。。。。。。

不是害怕那会儿的惨象,而是那会儿他见过大周的官兵,他不记得旁的什么,只是有一点记得很牢。

大周的官兵,穿的很破,还抢过他家的柴火,吃的也不好。

到是大秦的兵卒,穿的体面,吃的也饱,来来往往,也从没抢过他家东西。

他很难理解,当年在大周治下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过,好男不当兵,现在换了大秦,怎么就有那么多人改了口,想要从军去跟大秦打仗。

不理解归不理解,他只朴素的认为,当大周的兵,吃不好穿不暖,还不如当大秦的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他到底没去从军,家里有老有小,离不开他,而且,他也不放心,村子里那些亲戚照顾家里。

时间短些还成,时间长了,亲戚毕竟是亲戚,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谁能有那个善心,宁可自己家儿郎饿着,却让外人吃饱饭的?他家里也就两亩薄田。。。。。。

想到这个,黄四黝黑的脸上,不由绽出些笑容出来。

他心里在想着,这次到县城,说什么也要去衙门口那瞧瞧,听说有很多无主的田地,可以发给自己这样的人耕种,只要愿意离乡背井。。。。。。嗯,他听人说了,其实也不算离家多远,只不过不能居住在黄家村了。

这对于黄四来说,无疑又是个颇为艰难的选择,就像去年有人劝说他去投军一样。

不过,经过去年的事情,黄四更加谨慎了,他打定主意,这次要问个清楚明白,也好能在之后好好思量一下。

当然,对于他这样的樵夫而言,这次。。。。。。即便被人诓了,只要附近还有山林,他也就不愁活计。

这让他有些兴奋,他家的祖产,在爷爷那辈儿,分家的时候都分给了那位堂爷,也就是现在黄家村唯一的一家大户。

到了现在,弄的自家小崽子想识几个字,都要上门求爷爷告奶奶,搭上好几担好柴,才能进书堂,跟着学上一丁半点。

这个窝囊气已经受够了,有的时候,这亲戚啊,就和仇人差不多,没点人味儿。

这次要真能像村正说的那样,也不管那些闲言碎语什么的,俺还就去了。凭他这一身力气。耕上十来亩良田根本不是事儿。连牲口都不用,实际上,他也没牲畜可用。

对生活有了憧憬,并有了模糊的打算,这其实就是人生的动力。

当然,黄四不晓得这些,他只是觉得,背上沉甸甸的柴禾好像轻了很多。脚步随之也快了起来。

不过,等他离县城越来越近,他的脚步不知不觉就放慢了,因为他看到了很多人,形形色色的人。

县城城门口这里,从所未有的。

然后黄四就看到了高居于城门旗杆之上的人头,孤零零的挂在那里,随风

黄四很惊恐,这无疑是他头一次看到人的脑袋离开身体,还挂那么高。

之后他就有些想吐。并想将自己的视线移,但眼珠子就不听使唤。好像被那颗人头给黏住了一般。

黄四知道,这是自己害怕了,就像那次在山里碰到了狼崽子一样,身体僵硬,根本不知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就像没魂了一样,过后才明白过来,自己一斧子下去,劈开了狼崽子的脑门儿,并发了疯似的将狼崽子剁了个稀碎。

也正因为那次的遭遇,这次他要好的多,在没被恐惧淹没之前,就清醒了过来,但他已经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城门口儿,并傻呵呵的仰着脑袋,眨也不眨的盯着那颗人头有段时间了

悬首示众,传说中的情节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当他清醒过来,并立马低下自己的脑袋之后,他竟然泛起了这个人一定是个大人物,要不然怎么会挂那么高的古怪想法。

很快,他就知道,这颗人头是属于县太爷文大人,一位清官。

这让他又多了些惊恐,连文大人那样的神人都掉了脑袋,这世道真的是太乱了,但说实话,他竟然没多少悲伤。

文瑞这样的人,离黄四太远了,虽然,大家都说受到了文大人的恩惠,应该感恩,去年的时候,大家也确实都到了县城里避祸,但黄四就是伤感不起来,他只是感到了一阵阵的战栗。

很单纯的恐惧,人死了,人头挂在杆子上,甚至于,都未曾想过去询问一下,为什么。

周遭的人很多,却很安静,连窃窃私语的声音都没多少,古怪的气氛让黄四本能的想要远离这里。

说安静其实也不对,城门下方,有人高声念叨着,黄四听了听,很直白,在数说县太爷的罪状,一遍一遍的说,这是想让全部走过城门的人都知道啊。

黄四想仔细听听,不是说他真想明白个为什么,只是想听听,也许可以作为之后的谈资,甚至于,可以说,想看看热闹。

但人死如灯灭,让人死后也不能安宁,太糟践人了。

这就是黄四淳朴而又善良的认知,所以,他机械的迈开脚步,向城门内走去。

不过,声音还是不断传入了他的耳朵,让他明白,县太爷到底为什么死了,人头还要挂在杆子上不能入土为安。

因为他把百姓们交上来的粮食,故意送给了乱匪,所以,新安县的百姓,现在在饿肚子,他还把兵卒的粮食,分给了百姓,这回,是让大秦的兵卒们饿起了肚子,所以不能及时平乱,让新安多了许多冤魂,而他还故意放走了一些重要的匪首,各处匪患由此而来。

新安县的县太爷,曾经的万家生佛,原来是个贼头儿,奸细。

这就是黄四过了城门之后,被灌输进脑子中的印象,说不上多完整,却是那样鲜明,怎么也抹除不掉。(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告示

县城里很冷落,就算有行人经过,也都来去匆匆。

这到没什么奇怪的,这年头,就算游手好闲的无赖儿,也都不敢在外面闲晃了,何况是普通百姓?

进了城的黄四,也加快了脚步,径直往城东而来。

像他这样做了好些年头卖柴活计的樵夫,都有熟客,而且价钱一直很公道,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来县城贩卖柴禾,这是在自家村子,就能出手的东西。

县城不算小,穿街过巷,直走了小半个时辰,黄四才满头大汗的在一家府邸前停下

寻到府邸角门儿,叩了叩门。

不一会儿,角门儿打开,开门的人一看是他,往常的时候,一定乐呵呵的跟他说两句,请他在门房喝上几口水,甚至有些时候,还能混上几杯浊酒,自有人给他结了钱,然后就可以走了。

这样的和善人家不多,最重要的是,每次结算银钱,都能多给上一文两文的,推辞都推辞。所以,每次贩卖柴禾,首选的就是这家,只有这家不要,才会到别处

不过这回,门房根本没让他进门,脸上的笑容也带着勉强。

黄四本就有些心惊肉跳,一看这情形,在门外等着的时候,就不由问了门房一句,“老哥,府上这是有事了?”

门房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道:“黄老弟。前任县老爷死了你知道吧?”

黄四呲了呲牙。笑容也勉强了起来。“俺可没瞎,脑袋都挂在城门口了。。。。。。”

“是啊,多好的官儿,就这么。承你叫声老哥,做哥哥的也就多说两句,这县城啊,以后少来。。。。。。”



“呵呵,咱也就这么一说。老弟要是想知道个为什么,咱也说不好,就算是咱家老爷那里,也琢磨着呢。”

黄四虽然担心,也不好再问什么,心里却在想,连王老爷这样的贵人,都要担惊受怕,这城里看来确实还是少来为妙。

很快,里面就送了买柴的钱。黄四拿到手里一瞧,就知道多了。不是多了一丁半点,差不多就是双份的钱。

黄四觉着钱有点烫手,立即推拒。

门房却一把将钱都塞到了黄四怀里,“行了,你这来来去去,养家糊口可不容易,既然是主家的心意,你就收着,要是实在过意不去,回去之后呢,多给主家祈福几句,也就是了”

吱呀一声,小门儿关上,黄四拿着根扁担,楞了片刻,才转身离去。

他虽然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太大的道理,但也明白,这家的买卖,看来是做到头儿了。

人家今次给了双份的银钱,你下次还来,那脸皮得多厚实?

断了笔好买卖,黄四不好受,连给自家娃娃买支笔,弄点墨的心思都没了。

城里其他大户人家,是不是也这个模样?

县太爷一死,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黄四闹不明白,他只知道,县城里好像要发生大事了,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最好躲的远

这是今年最后一次进城了,黄四告诉自己。

然后,他便迈着坚定的脚步,往县衙方向走了过去。

县衙到是离着不远,不过走的越近,黄四这脚越迈不开,家里没有大事儿,老百姓谁愿意见官?

而且,是这么个兵荒马乱的时节。

无论是大周,还是大秦的官府,在河洛百姓眼中,都变得不再那么牢靠了。

支撑着黄四来到衙门口的,其实就是他对田土的向往,没有其他任何因由比这个更能催发他的勇气。

有了田产,便有了根,家人饱暖都要放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传于子孙后代,实际上,这也正是如今华夏子孙对家这个词儿最深层次的定义,已经刻入他们的骨髓,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观念。

其实,如果一个群体,上下有志一同的认同一个观念,那么这个群体,就可以称之为民族了。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从商周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民族雏形,到了汉时,终于清晰了起来,所以,之后历朝历代,人们皆自称为汉人,这是民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他们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让这个民族具有了浓厚的乡土。

如果县衙门前冷冷清清,或者有着手持利刃的军爷守候,或者这里也挂着些丑陋的人头,弄的血腥恐怖,那么黄四很可能是掉头就走。

好在,县衙门前既不冷清,也不恐怖,没有摧毁黄四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勇气。

县衙前面的围墙上,贴着几张告示,有人在探头探脑的围观。

当然,和城门口不一样,这里说话的人不少。

离告示不远处,设了几张桌案,几个官老爷或坐或立的呆在那里,敢于上前办理公务的人,寥寥无几,不多的人们大部分都凑在告示那边。

黄四犹豫了半晌,还是畏畏缩缩的靠了过去。

他拙嘴笨腮的,虽然心里装着事儿,却还是不敢轻易开口询问,只能呆在人群外面,竖起耳朵,听人们说什么。

几个读书人模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