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12部分

将血-第1012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汇大喜,在他看来,定是祥佑军司将横山守军调往了东边银州。不过大喜之后。也有些疑惑。既然西夏人能料到秦军首攻之地乃银州,就不会不防备秦军分兵才对。

于是,折汇并没有急着率部攻城,而是派出探马,四处打探,甚至进入横山外围,观瞧横山诸部动静。

结果是令人安心的,左近并没有任何大军驻扎的痕迹。

这个时候。折汇与众将商议,得出了结论,西夏左厢军司为免腹背受敌,将兵力都集中在了银州方向,在那里等待秦军与其决战,折汇甚至可以想象,西夏左厢军司最精锐的人马应该在北边,应对草原人的进攻。

这样一来,西夏人的布置也就有了解释,屯兵一处。不给秦军各个击破的机会,为了这个。甚至于放弃了横山这样的战略要地,要知道,过了横山,秦军便可威胁祥佑军司驻地,在西北方向,又是西夏东南另外一座重镇夏州。

这个时候,折汇再无任何犹豫,立即率兵攻城,一日间,克横山城。

驻兵横山城的大将军折汇,欣喜异常,笑喟诸将曰,种将军用兵未免虚怯,还欲与我合兵一处,与西贼决战于银州城下,此非正合西贼之意乎?而今,我等领兵直插西贼侧后,令西贼首尾难顾,已得先机矣。

西军众将此时也是欢喜,这次功劳看来不小,于是附和之声一片。

探马的回报,也和折汇想的差不多,祥佑军司驻地石州空虚异常,石州已然近在咫尺,折汇哪里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即率兵直取石州,两日见克石州城。

这个时候,实际上,秦军已然对西夏大军形成了包夹之势,战略形势确实大好,也许只需等待时日,西夏大军也便不战自溃了。

而同时,大将军折汇志得意满之下,又一个香饵出现在他眼前,夏州。

夏州古名统万城,赫连勃勃曾于此称夏王,也是党项羌族的发源地之一,党项羌的祖先,曾称夏州节度使,并助唐兵平黄巢之乱,收复大唐都城长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党项羌的老祖宗被赐姓为李氏,也就有了党项李氏一脉。

夏州,银州之间,沃土千里,是西夏东南重要的粮食产地。

如果秦军能攻克夏州,那么,秦军便能绕过横山,与中路军产生联系了。

当然,最让折汇心动的还是,拿下夏州之后,大军辗转腾挪的地方也就大了,一面可视银州西夏大军动静而在合适的时候与种燧合兵,破西夏大军于银州城下,一面也可观望一下中路的情形。

实际上,这才是最诱人之处,伐夏功勋,几乎尽在中路,这个毋庸置疑。

赵黄口孺子也,靠先帝宠信而有今日,想到那个赵家小儿如今能实实在在压在他折汇头上,折汇心里便是一阵阵的刺痛和恼怒。

实际上,他与赵石结怨,深究起来,却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种氏七娘,折汇一直歆慕已久,几经波折,眼瞅着种氏颓败衰落,种氏那个倔强的老家伙定不能再抗拒与折氏嫡支联姻的诱惑。

就在这个时候,赵石横空出世,趁平蜀之际,与种氏眉来眼去,竟是直接来了个横刀夺爱,让他折汇彻底沦为长安豪门间的笑柄,那时他远在潼关,听闻此事之后,怒发如狂。

不但恨一个黄口小儿,胆大包天,竟然敢跟他折汇相争,更怨父亲兄弟们,不能阻了这门亲事,让他折汇成为旁人口中的笑柄,那时,他更后悔的是,没趁这个寒门子东征的时候,将其除去。

之后折木清对赵石的赏识,更是如同火上浇油一般,让折汇记恨在心,若没有他在其中作祟,赵石入折氏府邸看望病重的折木清的时候,也不会受那般冷遇。

时至今日,说那么多其实也没多大用处,这么多年过去,两位大将军实是结怨已深,更何况,不久之前,折汇次子也因赵石而死,他自己也被从河洛军前调回,转而任延州指挥使,形同贬斥,这就是死仇了。

而今他率兵驻于石州,若能西进拿下夏州,那么也许就有那么一点可能在中路军兵疲之际,抢先攻陷西夏都城兴庆,这个诱惑真的是太大了。

于公于私,折汇都觉得,这是老天爷给他的机会

当然,他也是领兵多年的大将,并不会鲁莽行事,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麾下众将。

为此,折汇除了将拿下夏州的好处与众将说了个明白,更是将朝中一些隐秘之事,说于众将来听。

折氏虽世代从军,但在朝中,耳目也十分灵通,这就是百年将门的底气,旁人不知道的,他这里都清楚的很。

朝廷有意整编西北镇军的事情,虽然还未明说,甚至也还没有人明面提出来,但折汇这里已经收到了风声,之后众将去留,以及他这位大将军该如何安置,都关于利害,他又怎么能不留心?

若是平日,折汇也没多少办法可想,最多,只能是在朝中活动,为自己弄个好职位罢了,枢密使,或者兵部尚书,都是折汇争取的目标。

当然,这么一来,也就顾不上照看西北镇军中的诸多将领了。

而伐夏之战,却给了他甚或是西北镇军一个机会,战后如何,是不是能大声说话,到底看的还是战功,这个在大秦这里是毫无疑问的。

建功越多,之后安置越是优容,折汇将这个与当前之战联系起来,与众将分说明白,立时便激起了众将争功之心,效果十分不错。

但这么一来,首尾也是不少,朝廷政令没出,西北镇军这里先有了流言,追究起来,根本躲不过去,尤其是在军中,处置起来将非常之严厉,擅泄机密事,在军中五品下的将官,都得是斩立决,落在他这个大将军头上,也将十分不好受。

不过,现在是伐夏之战的战场之上,只要能立下殊功,在功劳掩盖之下,许多事情便会迎刃而解,朝廷不可能因些许流言而降罪于功勋赫赫的大将军,说不定,为安西北镇军之心,还要重用于他。

折汇在这个上面算的明明白白,也给众将许下了承诺,这般一来,西进攻夏州之议,顺利的为众将所接受。

折汇也清楚,一旦大军西进,粮道也就拉的越来越长了,而左厢军司会不会趁机来攻石州,切断大军粮道,也就成了唯一需要担心的事情

要不要知会种燧一声,让他看顾好大军后路?

想到这个,折汇有些头疼,随即,他便将此事抛到了脑后,与种家间隙已深,种燧断不会拖住西夏大军的同时,还要保证其粮道,让他连连建功,自己却毫无收获,说不定,还要来信让他不得西进。

那般一来,一旦种燧在银州吃了败仗,战后则有的是官司可打了。

这个时候,折汇有了犹豫,后路定要安全无忧,这个不用多说,伐夏之战最重要的就在粮道上,于是,折汇在犹豫中驻兵石州,开始加紧打探西夏左厢军司的动静。

这个时候的折汇是无比矛盾的,一面想着草原那些胡人骑兵能快些出现,一面又不希望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因为那样一来,银州大捷将不可避免,西夏人不可能在三面环攻之下,还能守得住银州。

那样一来,西夏人必定突围,向哪个方向走,想都不用想,定是向西突围,而他驻兵石州,正挡在西夏人的退路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兵败

帮助折汇下定决心的是西夏人。

探子探得,驻军于石州,银州之间的西夏左厢神勇军司开始分兵回转左厢军司驻地弥陀洞,回去的都是骑兵。

折汇听了大喜过望,猜测定是草原胡骑在赵柱国那个家奴小子的率领之下来到了南边儿

这个时候,折汇再不犹豫,留五千兵马驻守石州,自己则领大军西进夏州。

实际上,已经确定要出兵夏州的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军主将的冷静和谨慎,他为自己出兵夏州千方百计的寻找借口,正巧,西夏人给了他这么一个借口,折汇立即因敌而动,带领大军西进了,在这个上面,折汇犯下了行军打仗之大忌。

而这已经是折汇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了。

之所以说是第二个,是因为开始时,他便自觉的将自己一军定为了偏师,当种燧顿并银州的时候,他以偏师连战连捷,骄敌之心顿起,当他想要出兵夏州之时,行的便是大军主力之事。

这样的换位,是不知不觉间完成的,连折汇自己都没有太过察觉。

偏师和主力别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征战沙场,作为一军主将,这样的定位至关重要,他牵涉到大军主次,行军路线,粮草后勤,大军人数,战斗力,等等等等,很多方面。

就像当年赵石领兵北上河中,便是一路偏师,为的是保住征战河洛的大军的后路。

而赵石察觉了金人河中空虚,立即挥兵直进。这个时候。赵石行的便是大军主力之事了。换了的也是大将军张培贤的斥责,而不是奖赏,而其间,赵石所领大军无论是兵员,还是后勤辎重,都受到了多方牵制,让赵石分外的别扭。

所以,强攻太原府时。赵石终于犯下了错误,差点被金人围在太原府,一战之下,侥幸获胜,却也损伤惨重。

之所以说是侥幸,因为其中太多细节充满了偶然,比如斥候混进太原城,烧了粮仓,比如孟青带军夜过汾水,最终破金兵于白石滩。比如种怀玉察觉到了危险,修书于杜山虎。张峰聚,比如太原府那一场惨烈的激战中,最后关头的转败为胜。

如此多的偶然,才促成了太原府一场惨胜,对于领兵的赵石来说,虽然最终铸就了他的威名,但实际上,作为一军主将,他犯下了很多错误,其中一条,便是以偏师而行主力之事。。。。。。

折汇此时其实也差相仿佛,香饵在前,按捺不住心中的蠢蠢欲动,不顾偏师所受各种掣肘,遂将大军带入了险地,右路本来有利的战局也就此扭转。

开始时,折汇还有着谨慎,行军并不算快,时刻注意着左厢军司的动静,时刻准备回军石州。

而事实上,这种谨慎用在这个时候,不啻于又犯下了一个错误,行军打仗时,主帅下定了决心,却又左右旁顾,犹豫不决,定要影响军心士气。

实际上也是如此,众将开始焦躁,士卒们开始担心后路被断,军中开始出现一些。

很快,折汇便注意到了这个,无奈之下听众将之议,果断的加快了行军速度。

西夏人在夏州一路使用的就是坚壁清野的战术,农田被焚毁,水井被堵塞,沿途百姓全部被迁入夏州城内,这样的战术西夏人已经使用多年,很纯熟,在特定的时候,也非常的有效果。

就像现在,折汇率大军来到夏州城下的时候,秦军已经疲惫万分,休整了两日,才发起攻城。

夏州很空虚,这让秦军非常兴奋,因为他们一日间,便数次攻上城头,城上的西夏守军,竟然多数皆为汉人民壮,让秦军上至折汇,下至普通兵卒,都欣喜异常,只等第二日。

第二天,没等大军攻城,夏州已是城门大开,夏州降了。

进入夏州城的折汇继续志得意满,这无疑是右路大军伐夏第一功,甚至折汇觉得,应该是大军伐夏第一功才对,作为西夏西南重镇,通往中路灵州的通道,夏州的重要性不言

折汇彻底放下了心事,以为大军就此无忧,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伐夏战事的。

不过他没高兴太长的时间,便有将领匆匆来报,夏州无粮,是的,夏州百姓还在,却没多少粮食。

就像一盆凉水,将折汇从头浇到了脚,攻取夏州的欣喜万端立时不翼而飞。

大军来到夏州,粮道已经拖的足够长了,来取夏州最有利的一点,其实不是他的位置,而是作为西夏西南重镇,联通左右的所在,就像韦州,夏州应该是一处粮草聚集之地,大军攻夏州,最让人放心的一点其实就是攻取夏州,能得夏州存粮为己用。

那时,才真叫进可攻退可守。

说实话,被战功以及嫉妒之心冲昏了头脑的折大将军,醒悟的实在有些晚了,作为一军主将,在意识到夏州空虚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察觉到,夏州很可能是个陷阱,夏州如果粮草丰盛,怎么又会如此空虚?

折汇立即聚集众将议事,众将一听,也都傻了,这个时候,任谁也能闻出危险的味道来了。

这个时候,大军其实还要面临选择,一个就是火速回军石州,以免为西夏人所趁,一个却是继续进兵,沿无定河向西南,攻嘉宁军司防地,也许可以为大军找到足够的粮草。

但到了那里,大军就算找到粮食,也不再有什么回头路可走了,只能顺长城越过大片戈壁滩甚或是沙漠,去到中路与中路大军汇合。

显然,无论是西北镇军诸将,还是大将军折汇,都没有那样的魄力,那注定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和死亡的道路。

当年秦军伐夏时没敢走,而是选择越过横山,于是在山中溃败,而今,秦军更不敢走,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机会,秦军也不会孤注一掷在这样一条道路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