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54部分

回明-第54部分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是此事,老朱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说:“这件事情朝堂之上已经有了决议,难不成你还有更好的办法?”

“孙儿没有!”朱允炆老实的回答道,话锋一转,随即说道:“但是孙儿却想问一问,宝钞和铜钱反复发行,最大的受害人是谁?”

当然,朱允炆不敢让朱元璋回答,问过之后,马上接着说道:“孙儿认为,新铸铜钱,官宦可以以俸禄得之,商贾可以**得之,而寻常百姓之家,升斗小民,一年结余不盈一贯,到时新铸铜钱,势必会造成宝钞的进一步被弃用,所以不铸铜钱则罢,一旦复铸,百姓势必成为第一轮的受害者。”

朱允炆知道不管怎么样朱元璋对于百姓疾苦是最为关心,拿百姓说事最能引起其的注意力,果然,朱元璋听后眉头皱了起来,孙儿说的这些,他不是想不到,也不知是年纪越大精力不济,还是由于在朝堂之上百官的异口同声,使朱元璋根本没有往深处考虑,现在听孙儿说出来,嘴上虽然没有出声,但是心里已经开始认同。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最能体会的就是朝廷政令更替时百姓所要忍受的阵痛,在他的潜意识里,宁愿让那些百官和商贾忍受,也不能让百姓去冒这个险。

“那孙儿认为呢?难道就任由那些伪造者为祸?”

“孙儿怎么敢如此想,不过孙儿昨日去了宝钞提举司巡视,有些心得,今天特来请教皇祖父。”

在朱元璋的首肯下,朱允炆开始说及一些现行宝钞的弊端,当然,要先肯定宝钞对于大明皇朝的贡献,反正在不让朱元璋恼怒的情况下,把事情说得更加委婉了一些,然后再将诸如宝钞纸质较差难以耐久、印制简单容易仿制。只发行不回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宝钞泛滥成灾。就算是没有那些伪造者,弊端也必会在几年中出现。

而这些伪造宝钞的现象,只是将危机提前爆发出来而已,综合自己的说法,朱允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就是要改变印钞的技术,重新选择印制宝钞的纸张,水纹纸,无疑暂时是最好的选择,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模子,用强力压在纸面上。

如此一来,朝廷可以将独有的暗记暗藏于纹理之中,无论是持有宝钞之人识字与否,迎光一看即可分辨,且不利于伪造。

再则,使用自己从苏州带回的新式印刷方法,以金属制版,金属制版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民间现在的印刷都是使用水墨,以水调合,这种水墨只适合用于木版或石版,但是如果用于金属制版,则会出现上墨不匀,印刷后会出现脱色的现象,而从苏州带回的新式印刷机器,则是为了适应铅活字印刷而专门调配的油墨,以油调合。只要朝廷保持住这个秘密,那么伪造者再也无法大量仿真印刷。

而且,在辅助于活字印刷的便利,可以将所印制的宝钞编号,不但可以防止外人伪造,而且印钞局内部出了问题之后,凭借编号可以迅速追查到具体的环节和人的身上,再次杜绝了内外**。

边听边点头,对于孙儿的最后一点看法,他也是十分认同,而且,在之前的南京皇城筑建过程中,由于取材繁杂,也曾经用过编号寻责的办法,颇有成效。但是对于用油调合墨汁,却是闻所未闻,想不到印象中简简单单的印刷,也会有这么多的道理。朱元璋不由被孙儿的说法慢慢的吸引了过来。

正文第九十章大明宝钞(下)

除了将宝钞改版,更换印刷技术的建议,同时,奏请朱元璋重新组建倒钞司,负责改版后新旧宝钞的兑换事宜,并长期保留,用于兑换昏钞等等。

朱允炆说话由于准备充沛,并随时将宝钞之事和百姓疾苦相互连接,深合皇帝的心意,而其实朱元璋内心深处也不愿意轻易更改政令,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朝廷向各方进行妥协,这是要强性格的他不能忍受的。

遂授皇太孙全权负责宝钞事宜,用最快的速度改版大明通行宝钞,以解朝廷内忧,依据皇太孙的建议,重组倒钞司,并很快的决定,将倒钞司并入海关,以便于新版宝钞的发行和兑换。

这个是朱允炆没有想到的,但是当时也不能拒绝,只是心里暗生警惕,海关目前虽然没有太多的成绩,但是在老朱的眼里却是日渐被重视,要小心自己创造的东西到了最后反而变成了自己的累赘。

半个月后,早朝时,百官意外的发现皇太孙也赫然在场,皇帝命宦官将新版大明通行宝钞散发于个人手中,然后由皇太孙进行讲解。

新版宝钞,仍是用桑皮纸混以作废的文牍及考卷打浆而成,只是参照了金粟笺等纸张的制作工艺,加金粉于纸张之中,让印钞用纸显得暗浮金色条纹,更彰显了贵气和庄重。在增加纸的厚度同时,也愈加注重到纸张的柔韧性。

且面积大为缩小,按照朱允炆从后世的主观意识,分别对应于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两元和一元RMB把大明宝钞定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和十文等七个面值。

暗藏水纹于宝钞当中,水纹图案以日、月图作为背景,含日月照大明的意思。为了更好的防止伪造,新版宝钞特别采用了新式印刷,正反两面皆印有图案,正面暂时依据现行的大明宝钞改良,并无大的变化,而背面,则按照不同面额,奏请了朱元璋分别用已卒武将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人的肖像进行标注。

这一点,为了上纲上线,不使百官反对,特取意于唐时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为门神为例,说是希望功臣继续为大明守护江山,也是对于亡故功臣的一种肯定和表彰,同时也方便了百姓辨认。

其实朱允炆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迷信的封建王朝,这样做,可以给一些造假者心理负担,毕竟现在的大明还是很多人相信神灵的。

而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地支为首的特殊编号的惯例也逐渐形成,排列顺序和规律,只有皇室之内知晓,每次印制宝钞之前由宝钞提举司的人事先调配,然后报于皇帝挑选御批,只要是提举司内部不出问题,民间根本无法知晓,从而不但可以控制宝钞印制数量,也算是加大了伪造的难度。

至于怎么打印编号,后世印象中的打码机也应运而生,筋皮上嵌以金属字,醮特殊印墨,每通过模具印一次,手工转动一格。

百官看的哑口无言,户部尚书郁新奏报,新钞成本似乎过于高昂,因此会加大朝廷的负担,皇太孙道,就是加大成本,才能使伪造者望而却步,限于纸张等诸多因素,使其不能量产,少量伪造成本反而会让这些投机者入不敷出。

吏部尚书翟善奏道:“为便民兑换,必要在大明一千三百余的省府州县各设分支,如此一来,这激增之官吏更添朝廷负担。宜仍保留零用铜钱,”

帝曰,暂时交与海关署理,置倒钞司于海关暂时负责发行兑换事宜,两年后在将倒钞司分离,强制执行,不允质疑。并公告皇太孙所拟宝钞三策,供大臣决议。

一,铜钱仍可流通作为零钱,与宝钞可随时自由同比值兑换。但是以一年为期,一年后,铜钱将全面作废回收。黄金、白银与宝钞可据市价任意兑换,但金银不得再用于交易。

二,朝廷将通过拨发薪饷、自由兑换、工部拟定大型水利以及各种工程以酬劳形式发放新钞。交纳税赋,只收宝钞。残破宝钞可随时无偿更换。

三,成立教诲司,以个官学学生为主,教导百姓分辨真伪,三月后,使用伪钞者罚没。六个月后,使用伪钞者,流于岭南。发现有伪造者,一律斩首。三族之内,发于辽东,永不回返。

这几条虽然说是皇太孙拟定,但是却是朱元璋的决议,也只有在这种强势皇帝的威压下,敢有此魄力。

平日一言九鼎的朱元璋,迫于压力不得不考虑恢复铸造铜钱,但是心里总是不情愿的。由于大明上下普遍的金融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只能随着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者策略,孙儿给他出的这个主意,正合了老朱的心意,在保持自己强势的同时,也为孙儿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最后在散朝时,朱允炆趁机奏请,审核府库金银数目为印制宝钞的基数,并汇聚天下七成的金银于京师作为朝廷印钞的信用保证,并公告全国。他对于金本位、银本位的金融概念只是限于听说,但是总觉得这样做是没有太大的错误,至少可以限制民间的金银流通,对于宝钞的发行减轻了阻力。

朱元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一声暂时搁置,朱允炆正在失望之际,散朝之后,内宦过来传太孙殿下往御书房觐见皇帝。

原来朱允炆的这个奏议,使皇帝想起了其在苏州短时间内聚拢大量金银之事,还以为孙儿又要复议鼓励商贾,心中有些不悦,才在朝堂之上暂时搁置奏议,但是回到书房内歇息时,又想到孙儿最近的表现,无论是海关、新版宝钞。无一不是抑商之举,所以就将朱允炆传到内廷问个明白。

知道原因,朱允炆有些啼笑皆非,他想不到老朱竟然是这么的敏感,也暗自心惊朱元璋作为皇帝的那种仇视商人态度,庆幸自己没有做的过于表面,于是思索了一下,抛出自己所不熟悉的金本位、银本位的印钞方针,开始为老朱讲解所谓纸钞的由来。

其实,纸钞由来虽然历代都是朝廷经营,却盛行于民间,前宋的交子可以说是纸钞的始祖。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战国的质剂,汉朝的皮币,盛唐的飞钱,宋初的便换、茶引、盐钞等。但质剂、茶引、盐钞尚属不同类型的凭据,飞钱、便换仅仅仅是汇兑手段,皮币虽与纸钞性质相近,却因定价太高,只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并未真正成为流通手段。

而交子最早产生在宋初的四川。当时四川通行铁钱,体积大、分量重、价值小,不便交易、携带,难以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于是,成都十六家富户联合,印造交子。交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密码、花押等图样,票面金额临时填写。

既可随时兑现,又能定期流通,其期限以三年为一界,界满发行新券,掉换旧券。可是;这些制度只是出于民间约定,尚未具有法律效力。后因富户破产,交子无法兑现,以致信誉扫地,不能维持下去。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交子改由官办,禁止私造。至此钞法作为法制,才正式确立。

而蒙元承袭宋例,大明又因文化隔断承袭蒙元后期的印钞无度,虽然在短期内聚拢了民间财富,但时间稍长,其弊端就显现出来,而朱允炆就是以此为凭据,想要奏请汇聚金银、盘点国库,就是为了有节制的印制大明宝钞,以防止今后金融体系的崩溃。

这些都是在印制新版宝钞的时候,朱允炆请教博学如黄子澄、卓敬等人所得出的结论,再由这些儒生们用自己的见解说出来,现在复述给朱元璋听,当然很切合皇朝的利益根本,朱元璋遂不反对,但是也不赞成,只是放手让东宫去做就是。

正文第九十一章周报

原来以为已经体会到朱元璋的强悍,但是随着自己负责具体事务的增多,慢慢的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看着年近七十的朱元璋还是没日没夜、有条不紊的审阅自己已经批复的奏折,朱允炆打心眼里感到钦佩。

而自己的速度,却好像赶不上老朱的审阅,每每内宦来文华殿催促皇太孙批复过的奏折,朱允炆就生出一种无力的感觉,海关建衙、修改大明律、大明宝钞、《大明百农》编撰、断刑狱之事等等明面上的事务已经让他无暇分身,而在私下,六艺书院的全部完工的招生事宜、内厂的建设、处理收集过来的各种情报,甚至是皇庄之内新作物的生产都要他来做一个了断。

经过两年的运作,内厂现在已经发展到正式编制近万人,按照当初杨杰的建议,利用张定边提供的宝藏作为后盾,向朱元璋奏请接手工部建于江东诸门外十五座酒肆,为避免别人注意,其中选择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酒肆作为发展根本,在大明各个重镇建立分号,内置内厂人员以收集民间的消息。如今,暗中由东宫操控的酒楼,在全国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余座。

再以海关衙门所置人员收集商贾消息,两手同时抓起,但同时都是比较浩荡的工程,要不是在强权的推动下,在朱允炆的后世,恐怕连各种手续两年也办不下来。

所以朱允炆感觉到太快了,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半山园的情报,再经过分析筛选后送至东宫,如雪花似的繁多,要不是杨蝶心细,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按照轻重缓急标识,然后在交与丁志方、王省、郑华为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