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观战笔记 >

第15部分

观战笔记-第15部分

小说: 观战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恶化,他身后陪坐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什么人也不来了,由他一个人把“独角戏”唱到了最后。萨达姆政权最后让他一个人抛头露面,有人说,他是萨达姆最可抛弃的一个卒子,这个看法不无见地。从根源上说,萨达姆是逊尼派穆斯林,萨哈夫是什叶派穆斯林,宗派不同,其心难同。萨哈夫是萨达姆的“异己”,而非心腹。萨达姆的心腹,非姻亲与老乡莫属。萨哈夫却不是提克里特人,与萨达姆家族似乎也没有沾亲带故的关系。而且,萨哈夫与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之间还有矛盾。 
  如此这般,萨达姆最后将萨哈夫当牺牲品,把他一个人推到前台作为一块挡箭牌,施放点烟幕,为萨达姆本人及高官们“集体隐身”打点掩护,也在情理之中。 
  其悲二:萨哈夫是逆势展才华,奇才未建奇功,时运不助他。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战败后,外交陷入极大被动,萨达姆急欲改善对外关系,启用萨哈夫为外交部长。可是,一向以“脾气坏”和“言词硬”出名的萨哈夫,把伊拉克的外交活动搞得“火花四溅”。他警告伊朗与美国发展关系是在“玩火”,指责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存心为难伊拉克”,经常直言不讳地指责美国搞“霸权主义”,等等。他这种一贯“硬朗”的外交风格,显然与伊拉克面临的外交形势不相符合。因此,他担任外长八年,却未能在推动伊拉克转变外交策略上有所建树,错失了天赐良机,很可惜。2001年4月,萨。9。 093 哈夫与乌代的矛盾公开,突然被免去外长职务,调任为新闻部长。又两年,便迎来了这场伊拉克战争。偏偏是伊拉克面临亡国之灾的恶劣形势,居然使他大展铁嘴铜牙之才,一鸣惊人。悲夫!他逆势显身手,一举成大名,但国家既亡,名有何用?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助我,运去英雄不自由”。萨哈夫却是“时来天地不助他,运去却令展才华”,背得很呐。   
  悲情萨哈夫(4)   
  其悲三:萨哈夫最后主动去向美军投降,名节全失,大悲哀。 
  在萨哈夫舌战美英的所有言论中,最最响亮的一句是:“伊拉克决不投降!”其言铮铮、其骨铮铮。他这句话是代表国家讲的,是代表政府讲的,是代表伊拉克人民讲的,也是代表他自己讲的,国格人格,在此一言。可是,“铁头”萨达姆最后没有做到,“铁嘴”萨哈夫最后也没有做到,让全世界的人都大跌眼镜啊!萨达姆在地洞里被抓时表示愿意投降,世人已是“悲其不死”了,萨哈夫居然还是“通过几位朋友”主动去向美军要求投降,叫人怎么讲呢?呜呼!萨哈夫是危急关头气未馁,穷途末路失大节,人格全丢、国格全丢,大悲哀,大悲哀!巴格达有位书店老板说,萨哈夫一直是他心目中的英雄,甚至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英雄,他的表现可得100分。可是没有想到,昔日嘴最硬的萨哈夫却会主动去向美军要求投降,他最后只得了零分。萨哈夫,听到了吗,零分! 其悲四:萨哈夫心中仍有隐情尚未抖尽,虽已满头白发,却晚景未卜。 
  萨哈夫失踪两个多月后,于2003年6月下旬在媒体重新露面,又一次引起轰动,弄得巴格达市民“彻夜不眠”,怀念他、同情他、惋惜他,也恨他。此时的萨哈夫,已是“昔日青丝变白发”,恰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他已不像过去那样幽默了,声音也沙哑了,人也消瘦了许多。他使巴格达市民一下子从麻木状态中醒悟了过来,明白世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位出租司机说,看到他的样子,我才明白“真的变天了”!萨哈夫带给人们的是悲凉、悲怆。可是,从目前已透露的媒体采访萨哈夫的部分内容来看,他却让人疑窦丛生。例。10。 094 如,他说,他最初通过几位朋友去向美军要求投降,但美军“既不希望我暴露身份,也不希望我自首”,“直到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了”,他才“去了美军那里”,美军问了他一些过去工作上的事,就把他放了。美军事先也没有将他列入扑克牌通缉令名单,是真的对他“不感兴趣”,还是另有奥妙?小布什曾面对记者嬉笑道,“他是我的人,他很棒”,“有人指控我们雇佣了他,让他在那里开讲”,此话当真?你这恶棍,玩笑有这么开的吗?萨哈夫到底同美军搞了什么名堂,作过什么交易没有,他本人却语焉不详。又如,记者问他伊拉克高官“集体消失”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却说,“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处境,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人都面临的困难境地”,“现在局势很不好,对每个人都不好,所以不便说”。再如,他一面说“我并不惧怕说出什么”,一面又说“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伤害”,闪烁其词,他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对记者的许多追问,他都以“我不便评论此事”、“让历史来证明一切”等语搪塞。故,萨哈夫虽已满头白发,并表示“今后决不从政”,“我将和家人度过更多时光” 
  ,希望过“平静而又充满亲情”的生活,但他晚景中似乎仍有不少未知数。历史将如何证明萨哈夫的一切?萨哈夫表示,要在适当时候把这一切都写出来。那好吧,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战俘问题   
  战俘问题(1)   
  开战之后不久,大批伊军被俘,这是美军“始料不及”的。 
  。1。 一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失败的一方会产生俘虏,胜利的一方也会产生俘虏。自古以来,战俘问题都是战争中的大问题。历史上,有些争雄者虽然打了大胜仗,争得了统治地位,但处置战俘太残忍,留下了千古恶名。 
  尤其现代社会,战俘问题更是“战争政治学”的敏感内容,因为人们的人权意识增强了。 
  小布什和布莱尔原以为战争是很好玩的,商量好了要联手打一场伊拉克战争过过瘾,结果,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灾难性事件向他俩接踵扑来。“情报门”尚未彻底了结,“虐俘门”又曝了出来 ① ,这一壶又够他们小哥俩喝一阵的。 
  美英军队虐待伊拉克战俘,手段之恶劣,遭到世界舆论一致谴责,名声大恶。恶在何处?恶在不人道、反人性,有悖人类文明进程。 
  先要说到“战争与人”这个老话题。战争是最能在一瞬间吞噬人的生命、或改变人的一生命运的。一群活生生的人,一旦投入战争,好比一块块石子被投进了冶炼炉内,待到灵魂与肉体在熊熊战火中熔化成“浆”,再从火红的炉膛内流出凝固,回到生活中去,这些“人”的内涵已经各不相同:胜利者、英雄、烈士、伤员、败将、逃兵、俘虏。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胜利者无上荣光,英雄受人崇敬,烈士遗泽后辈,伤残者得到抚恤,败将无奈,逃兵遭人唾弃。而战俘最糟,鄙视、凌辱、虐待、毒刑、残杀,各种厄运都可能落到他们头上。有的人虽然从战俘营中走了出来,却终生走不出被俘的心理阴影。战俘,是战争任意涂改人生命运的活标本。 
  人类文明自古与血火相随。战争这个恶魔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就像浮士德为了获得知识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一样,人类为了求得进步,也把文明、人权都典给了战争,然后再从战争手里一点一点往回赎、往回讨。人类经过千万年苦苦追求和 096。2。 奋斗之后发现,要想彻底消灭吞噬生命的战争看来办不到,那怎么办呢,就从战争手里追讨人道吧,讨还一点是一点。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战俘充当着一个特殊角色:通过他们标示战争行为的“野蛮”或“文明”。在古代,战俘直接沦为奴隶,或者被统统杀掉,大批大批地杀,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或者将战俘当囚徒,留下一条命,在中国被押去筑长城、造阿房宫,在埃及被押去修金字塔,在别的地方被押去开垦荒原、开发荒岛、凿运河、修城堡,都是鞭抽棍打,剑刺刀砍,最后油干脂尽、遗尸荒野、白骨森森。 
  自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的文明意识、人道意识开始觉醒,这才渐渐关注战俘境遇。于是有了“以人性为基础”的战争法 ② ,有了国际红十字会发起制订的《日内瓦公约》 ③ 。可是到了二次大战,这一切仍未阻挡住希特勒法西斯将几百万战俘和交战国平民关进集中营,千般虐待、万般折磨,甚至将他们牲畜般赶进杀人工厂,大批斩杀、分类,头发拿去织地毯,骨头粉碎做肥料,脂血熬炼做肥皂,惨绝人寰、罄竹难书。于是,国际红十字会又在1949年对《日内瓦公约》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之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 ④ ,以进一步唤醒人类良知,共同遵守国际法准则,讲人道,重人权。 
  这里想附带说一点,有些媒体把“虐俘门”说成“虐囚门”,这是不对的。美英军队虐待的是“战俘”,而不是“囚犯”,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日内瓦公约》明文规定,“对战俘可以拘禁”,但“不得监禁”。将放下武器的一般战俘混同于“囚犯”,这是缺乏国际法观念的表现。再以种种恶劣手段去虐待他们,那就是犯罪了。这是国际法准则,世界各国都应当遵守的。时代发展到今天,美英军队中还发生如此严重的虐俘事件,国际影响太坏了。 
  我作为带过兵、参过战、也处置过战俘的人,看到美军如此虐待战俘,真可谓触目惊心。我知道部队到了战区应该怎么带,士兵到了战区应该怎么教育、怎么管理,抓到了战俘应该怎样处置。我忍不住想问一声驻伊美军领导层:你们提醒过士 097。3。 兵要严守军纪、宽待俘虏吗?你们还懂得一点战争法准则吗? 
  其实,只要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只要是一名沐浴过人类现代文明的军人,都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战争法准则。难怪老军人出身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也不得不承认,如此卑劣的虐俘事件,使他“深感痛惜”。 
  二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俘虏政策,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这支军队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各国军队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待俘虏是最好的。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也曾发生过战国时代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将赵国四十余万战俘“尽杀之”的重大事件。此事幽怨绵绵、遗恨千古。这是发生在秦始皇曾祖父时代的事。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一直浸透着这种暴烈传统。当时,秦国强大到了无以匹敌的地步,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何未能长盛?这个历史教训,中国历代有识之士不断地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千百年来,人们的一致看法是:秦朝速亡,与它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军事手段过于残暴、统一后施政过于严酷不无关系。成吉思汗打下了多大地盘啊,为何都巩固不住?看看他的“屠城”政策,就不难找到答案。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优长,就是善于在扬弃中继承。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将秦国“坑卒”和成吉思汗“屠城”引以为鉴,视为兵家大忌。   
  战俘问题(2)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对中国军事历史文化的研究和造诣博大精深。他一向把严明军纪看成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重要条件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虐待俘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后,毛泽东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千年史事,一生征战,都成感慨。当他读到一篇古代人物传记时,又在书页上写下了一则重要批语:“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他这则批语,应当成为兵家万世警言。我一向认为,毛泽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虽然他也有他的历 098。4。 史局限性。仅就毛泽东处置战俘的思想内涵而言,其中就包含着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我军的俘虏政策规定得很具体:不打,不骂,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不要小瞧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不”,它却是关乎人心向背的大政治、大政策。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总兵力仅为120万,不到三年时间,打了三大战役,自己的伤亡数也不小,但总兵力却猛增至400万,奥妙何在?解放区群众踊跃参军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极大的奥秘是:大批国民党军被俘虏后,在我军的优俘政策感化下,一教育,一动员,纷纷掉转枪口,加入我军,重新投入战斗,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国民党军进攻。如此大规模地将战俘迅速转化为我用,这在军事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奇迹。 
  批评别人是要有资格的、要有资本的。我刚好找到一本去年出版的《美军战俘———朝鲜战争火线纪事》,作者是当年参加外军战俘管理工作的两位志愿军老战士,不妨摘引几段,看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是怎样对待美军战俘的。 
  火线释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