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251部分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251部分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刺客大惊失色,他没有想到自己要刺杀的对象真是个疯子,这个疯子为了要杀死自己报那一箭之仇,竟然连性命都不要了,疯子要以命换命。刺客稍一犹豫,气势大减。此事双方都已箭在弦上,躲无可躲,不得不发。

李弘手中小斧突然出手,犹如电光火石一般,直直斩进刺客的胸膛。那刺客张嘴发出一声惨叫,身形一滞,顿时连人带剑被李弘一刀两断。

“杀……”李弘高举战刀,纵身狂吼。

没有活着的刺客了。李弘和他的手下实力太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十七个刺客被他们斩杀一空,他们自己连个受伤的都没有,除了李弘胸口的轻微箭伤。

李弘从头上拽下战盔,狠狠的砸到雪地上,怒声叫道:“给我搜,看看都是谁……”

十七个刺客,虽然是清一色的汉人打扮,但还是被弃沉等人分辨了出来。有几个是鲜卑,乌丸人,因为摘掉他们的帽子,他们的髡头一览无遗。和李弘,姜舞对阵的两个高手,却是扶余国人。

“你肯定……?”李弘指着地上的尸体,问一个缇骑战士。这个战士是乌丸人,是白山的乌丸勇士,他十分肯定这两个刺客就是扶余国人。

“我肯定。”那个战士说道,“你看他们贴身穿的衣服,只有扶余国人才贴身穿这种衣服。”

李弘想起了风雪。他记得风雪对他说过,她在扶余国是跟随长风先生习剑。风雪到扶余国后,就寄居在长风先生家里。

“在扶余国,有个顶尖刺客叫丑奴儿,他曾经跟随扶余国大名鼎鼎的长风先生习武。丑奴儿的门下弟子就喜欢干这种刺客的勾当。我看,这两人可能就是丑奴儿的手下。”

赵云拿着执戟大汉的头颅走了过来,他指着血淋淋的脑袋,问道:“大人还记得这个人吗?”

李弘摇摇头,诧异地问道:“怎么,子龙,你还认识扶余国人?”

赵云摇摇头,小声说道:“他是中山国相张纯张大人的侍从。”

李弘吃惊地看了一眼赵云,又俯身仔细看了一眼那人的面孔,摇头道:“我想不起来了。”

“我们驻扎在中山国卢奴城的时候,你和张大人经常会晤,我和他的侍从就在屋外闲聊,这个人也在,但他一直不说话。后来我问其他人,才知道他是扶余国人,不会说大汉话,因此我对他的印象很深。”赵云说道。

李弘点点头,若有所思。

巡城的北军士兵闻讯匆匆赶来,他们迅速疏散了现场围观的人群,着手处理现场的尸体和血迹。

李弘在随后赶来的南军士兵和黑豹义从的护卫下,返回了漳月台。

※※※

宗正刘虞离开大将军府之后,直接到了漳月台。他看到李弘安然无恙,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听说皇上来了?”

李弘点点头,笑道:“皇上来了,大家要不停地磕头,要遵守许多规矩,要接接送送,累死了。”

刘虞轻轻拍了他脑袋一下,笑道:“皇恩浩荡,你小子不心存感激,却说什么怪话,当心我上书弹劾你。”

“大人手下留情,手下留情。”李弘拱手笑道,“大人还记得中山相张纯吗?”

“记得。”刘虞说道,“你问他干什么?”

“张大人现在还在狱中?”

“去年七月就被陛下赦免了。”刘虞想了一下,说道,“当时张让上书陛下,替张纯说情,历数他的功劳,陛下就这事还特意和我在尚书房商量过。记得我和卢植卢尚书都劝陛下恢复张纯的官职,但陛下没有同意,仅仅就免了他的罪责,把他赶回渔阳老家了。”

“你问这事干什么?”刘虞又问道。

“今天的刺客中,有一个是他过去的侍从,还是扶余国人,所以就想起了他,顺便问问。”李弘说道,“在中山国时,张大人待我犹如子弟,教了我许多东西,我很感激他。”

“此人非常有才能,在北方的声名也不错,可惜……”刘虞叹道,“我大汉国有人不能用,国家岂能不衰啊。”

※※※

正月初八。

今天是谷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表示今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大将军何进听完将军府司马何颙的详细禀报,难以置信地连连摇头。

“李弘和他的手下有这么厉害?你请的是高手吗?”

何颙苦笑道:“我已经很高估李弘的实力了,没想到……”他沮丧地叹口气,接着说道,“博山是刺客中出了名的高手,竟然被李弘一刀剁杀,这个豹子太凶悍了。”

何进沉吟半晌,说道:“这个人不死,无论在洛阳还是冀州,都是一个大麻烦,如果因为他的存在而使事情篑功亏一篑,我们……”

“我再想办法。”何颙说道。

“子将先生什么时候到洛阳?”何进问道,“现在事情有点麻烦,昨天奸阉们蛊惑皇上,劝他把大皇子一起带到冀州去,如果陛下听信了奸阉的谗言,我们……”

何进神情严肃地看着何颙,郑重地说道:“你还是派人去接一下吧。”

“我已经派人去了,估计这两天子将先生就可以赶到洛阳。”

※※※

曹操听到护羌中郎将李弘在永平街被刺,兴奋的连声叫好。

曹嵩奇怪地看着儿子,问道:“这有什么好的?李中郎被刺杀,一定是大将军所为,他想斩去陛下的左膀右臂,削弱陛下的实力。陛下不堪一击,我们离死也就不远了。好?有什么好?”

“当然好了。我们一直不知道李弘的真实想法,但大将军派人一杀,就等于绝了李弘的其他念头。现在,他除了紧紧跟在天子后面,别无他途。如此一来,他和我们的目的就是一样了。”

“什么目的?”曹嵩问道,“除了保命,我们还能把大将军连根铲去?”

“当然不能了,现在谁有这个本事?”曹操笑道,“我们要保命,就要保住天子,没有陛下,就没有中官,李弘也是一样。要保住天子,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我们联手对付大将军了。”

“联手?”曹嵩疑惑地问道,“他会答应吗?你还不认识他吧?”

曹操笑道:“马上就会认识了。”

曹操拉着袁绍,两个人一起跑到漳月台探视李弘。曹操和李弘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弘盛情接待,大家喝了个一醉方休。

※※※

正月初九。

李弘被天子召进宫。

“黑豹义从什么时候可以赶到洛阳?”天子问道。

李弘稍稍想了一下,说道:“正月十五,最迟正月十六。”

初七天子去漳月台探视李弘,感觉李弘待在洛阳太危险,打算派他提前去冀州安排自己回乡的路程和探察冀州民风民情,为自己回乡祭祖做前期准备。天子当初为了试探李弘对自己的忠诚,频频下旨催促李弘回京,也不允许他带太多人马。现在李弘的忠心是给他试出来了,但李弘也差点给人杀了。如果李弘带着现有的人手去冀州,十有八九没过黄河就要被人杀死在荒郊野外,所以天子命令李弘立即派人以八百里快骑赶到西凉,征调黑豹义从来京,随同李弘到冀州。

听到李弘肯定的答复,天子满意地说道:“那好,黑豹义从一到洛阳,你就去冀州。另外,长水校尉袁术统领的北军骑兵,也归你节制,随你同去冀州。”

※※※

正月初十。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或“十不动”。

名闻天下的许劭许子将先生到京,洛阳为之轰动。

第五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二节

许劭四十多岁,身材修长,白净而英俊的面孔上有一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睛,他留着三绺长须,神态谦和,气质儒雅,举手投足之间隐见轻灵而飘逸的仙人之气。

许劭在当今名士何颙和孔融的陪同下,缓缓走近开阳门。

洛阳太学与鸿都门学的祭酒(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现在的大学教授)、诸生(现在的大学学生),洛阳京畿一带闻讯而来的士子大约二万多人云集洛阳南城的开阳门,夹道欢迎许劭先生到京讲学,其声势之大,气氛之热烈,乃是自党锢之后,最为浩大的一次。

当今太学祭酒是前朝大儒马融的族子侍中马日磾(读di),鸿都门学的祭酒是侍中乐松和贾护两人。三人匆匆迎上前致礼欢迎,大家寒暄一番之后,马日磾和乐松贾护三人就为许劭入住哪一所学府争论起来。

城门两边的学士分成太学和鸿都门两派,大家各自站列一边,泾渭分明,叫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把许先生请到自己的学府去。

马日磾乃当代大儒,乐松和贾护也算是名士,三人各说理由,竭力邀请许劭。

许劭笑道:“三位大人不必争了,我习《易经》,当然入住太学。”

跟在马日磾后面的几个太学主事(太学的管理官员)闻言狂喜,飞奔报信,霎时间,太学诸生的叫喊声冲天而起,声震云霄。鸿都门的诸生顿时气馁,喊声马上小了下去。

乐松急忙拱手说道:“许先生,陛下有口谕,希望先生能够入住鸿都门……”

许劭挥挥手,略带歉意地说道:“我乃一贱平民,陛下的口谕不听也无妨,抱歉了。”随即他口气严厉地说道,“我等儒家子弟以经学为立身之本,大汉国也是以经学为政教之本,但当今天子视而不见,公然唱反调,以一帮文学弄臣和俳优们组成鸿都门学府,这实在是有悖大体,是动摇我大汉国的根基啊。书画辞赋,其实都是雕虫小技,小才而已,学会了它们,难道能够匡国治政吗?”

乐松和贾护完全没有想到名闻天下的许劭先生还没有走进洛阳城,就把鸿都门评批的一无是处。两个人傻傻地望着许劭,呆若木鸡。

许劭看了两人一眼,略带怒气,继续说道:“鸿都门下的子弟不学无术、钻营取巧之徒众多,乃我大汉国祸乱不止的根由,此种污浊之地,不去也罢。”

何颙大笑,说道:“来人,立即将子将先生对鸿都门的点评传抄洛阳城,快,快,这是子将先生来到洛阳的第一评啊。”

孔融轻轻推了一下乐松,笑道:“两位祭酒大人可以进宫回复陛下,就说鸿都门可以关门了,哈哈……”

“子将兄,请,请……”马日磾笑呵呵地拉着许劭说道,“请上马车。”

马日磾四十多岁,身材高大,略显肥胖,一脸的浓密胡须,忠厚而谦恭。许劭和他初次见面,闻言非常客气地拒绝道:“我不习惯坐马车,还是和诸生子弟同行而回吧。”

一行人步入开阳门,走进洛阳城,数万太学学士和各地士子欢呼叫喊着跟在后面,热闹非凡。鸿都门的学士们虽然心情很沮丧,但看到许先生走入洛阳,还是兴奋得欢呼雀跃,随在后面去了。如果有幸得到许先生的点评,那可就是鱼跃龙门,身价百倍了。

乐松和贾护相视无言,一脸的自卑和无奈。贾护苦笑道:“如何向陛下交待?”

乐松长叹道:“走吧,进宫向皇上请罪吧。我们鸿都门自从创建开始,什么时候被人正眼看过?我们丢了面子被人骂骂也无所谓,但陛下的颜面何存啊?”

※※※

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由西汉武帝最早创建,立《诗》、《书》、《礼》、《易》、《春秋》五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亦设员三千。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光武皇帝在洛阳南开阳门外建太学,学业重开。自光武皇帝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太学教育,太学声誉日高,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顺帝继位后修缮太学,开拓房舍,造构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太学的讲堂长十丈、广三丈,非常气派。到孝桓皇帝朝,太学生已达三万人。

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学的老师叫博士,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太学内博士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本朝的名儒大师,往往在其中充任太学博士。太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由于学生出身不同,在待遇上也不一样。一些官宦子弟可享受国家俸禄,而贫寒子弟则不仅衣、粮自理,连照明的脂烛也要自行解决。

汉代太学的兴盛,和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密切相关。入太学、考试通经、做官,是汉代学子的梦想。太学诸生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直接做官,不通过者还可以补考。太学生回到地方之后仍然有到中央做官的机会。当时地方每年有一次举荐人才到中央任职的机会,入选者又多出自太学。太学学子众多,最后能做官的毕竟是少数。有的人少年入学,到白发苍苍时仍未求得一官半职,生活潦倒。为此,朝廷几次给年届六十以上的太学生统一授予官职,算是皇恩浩荡了。

※※※

鸿都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