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

第6部分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第6部分

小说: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2)



有的老人对孩子特别护短。有的男孩子在学校喜欢和别的孩子打架,或者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老人不仅不教育自己的孙子,甚至夸奖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将来在社会上不被人欺负,不吃亏。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依赖老人和保姆带孩子,还会使父母养成惰性,不真正动心思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与孩子缺乏沟通,对话都困难,更谈不上教育了。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也考上北大了,但由于是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的,现在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生分。而且现在偶尔回家,与父母一遇到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获得同情。这位朋友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本来不想要孩子,但姥姥承诺只要生了就管带。因此,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没有感情。
因此,不论祖父母多么费心、尽心地带孩子,都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责任。教养孩子父母责无旁贷。有些父母为了省事,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等到孩子长大点再接回来,结果发现孩子处处不适应,由于长期依恋祖父母,而对父母反而没有感情。
心理学家告诫年轻父母,千万不要长期把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因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两三年是和父母建立依附关系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孩子启蒙的最佳时段。否则,孩子长大后,一方面和父母没有感情,另一方面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启蒙教育时间。
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需要配合什么样的教育。有的父母虽然也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工作忙,往往很晚才回家,根本顾不上孩子,每天顶多逗孩子玩一会儿,这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的只能每晚看看熟睡的孩子,这与孩子不在身边也差不多。
其实,我们当时也没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南南出生半年后,我的产假到期了,该上班了。以我们当时的条件,只有一间筒子楼里的住房,根本不具备请保姆的条件。因此我们决定把南南放在四川姥爷姥姥家,由保姆带,姥爷姥姥辅助。本来我们准备把南南放在姥爷姥姥家较长一些时间的,后来由于保姆找到了工作离开了,当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保姆,而姥爷姥姥尚未退休,我们就只有克服困难接回北京来了。回到北京,我们只好把她送进了幼儿园,每天接送。
南南从1岁三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当时觉得天天接送很麻烦,我一直盼望着满三岁后能够送全托。后来了解到全托的孩子早早睡觉,谈不上什么教育,加上三岁时南南已经开始认字(后文详述),因此我们又舍不得送全托了,特别是南南爸爸不舍得。爸爸也对教南南认字有了浓厚兴趣。他觉得看到女儿一天天成长特别高兴。因此,南南没上过全托。除了从半岁至一岁两个多月由姥爷、姥姥和保姆带了8个月外,之后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即使是那8个月,我也回去看过两次。
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加上我们看到、听到一些由老人和保姆带孩子的一些现象,我们才觉得,当初我们不得已把南南接回来自己带,虽然艰苦些,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希望年轻的父母,能够早有准备,有了条件再要孩子;宁可晚一些,宁肯自己吃点苦,也要自己亲自带孩子。古人说的好: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看来,的确精辟。早期的养育,可能会花去父母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比起后期花大钱择校、补课、学其他课程来,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且是百十倍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启蒙教育时间就那么关键的前几年,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2)、公共汽车上的游戏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3)



沟通的过程实际是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重要,万万不可忽视
我们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一路上就跟她聊天,问她班里都有些什么事,也顺便训练了她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每周日出去玩,可能是大人和孩子交流最多的时候。当时孩子小,我们总是看到什么教她什么,告诉她我们知道的一切。
每周末外出上公园,在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公共汽车上,也成了我们和女儿交流的很好机会。出去玩时,车上往往有座位,而且孩子正在兴头上;而回来时,往往得站着,而且孩子也玩累了,站着就没有兴致。有段时间,坐在车上,她特别喜欢和大人对拍手掌,一边拍一边数数。这个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数数能力,也训练了手与脑的协调配合能力。我们往往越往后越会糊涂,常常弄错,但她接得很好。我们觉得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不文明,不鼓励她在车上玩。但她实在闲不住,又让我们和她接词,就是随便说一个字或词或成语,两人轮番往下接,接到哪算哪。如生活—活动—动作—作为—为民—民众—众多—多少—少量—量词—词汇—汇集—集合—合作……这个游戏可训练孩子语词的丰富,孩子爱玩,说明她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量。但我们仍然认为不宜在公共场合玩,可她喜欢,总觉得在车上闲呆着不是回事。我们只好小声地往下接。这个游戏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每次坐公共汽车都要玩。
长大一些,她看了一些书后,对书中的一些事情感兴趣,便开始主动问我们许多问题。比如走在路上,她会突然问我们,为什么人们把路叫成“马路”,怎么没见到马倒是老见着车?我们只好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把“马路”的由来和历史变迁以及发展方向,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给她听。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都是尽量解答,显得很有耐心,并不嫌她烦。
有一段时间,她老看历史故事,并受到电视里播放的清宫戏的影响,对其中的公主特别感兴趣,画画专门画公主,和同学玩耍也主要扮演公主。那段时间,她问了不少有关皇室的问题。我们觉得,她小小年纪,似乎已成了一个老古董,问的都是怪怪的问题、很久远的年代发生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觉得这孩子这样不正常,打击她,取笑她,而是结合电视剧,尽可能将那段历史告诉她。其实,我们知道,很多电视剧的故事都是瞎编的,但由于其通俗易懂,从客观上讲,从某种意义上,倒也起到了历史启蒙作用。爸爸对历史比较有研究,尽量将当时真实的历史告诉她,把她所能够理解的部分讲给她听,特别是清宫十大疑案,都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她听。这样,也拓宽了她的知识面。她当时很感兴趣,说以后要研究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
现在的孩子,条件比南南当时又好了许多,从各种媒体上包括网络上接触到的东西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尽可能地、耐心地为孩子解答一切问题,随时随地遇到问题,都要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解答。如果当时不知道,也要告诉他,回家后查资料或书籍,知道后告诉他,或者和他一起查书,培养孩子看书和探究知识的兴趣及乐趣。
(3)、投其所好
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训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这就是今天许多教育学家提倡的“赏识教育”,这比让孩子感到自卑强上千万倍
时下,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倡赏识教育,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现在想来,对于南南的教育,如果说还比较成功的话,“赏识教育”的确起到了作用。可以说,对孩子多鼓励、少训斥,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良方。有了自信心,孩子学什么都有兴趣了。
前面讲到教南南认字,每认识一个字,我们都及时鼓励:“对了”,或发自内心地说:“真棒!”这时,她就会非常高兴,充满了自信,特别有兴趣地主动要求认下一个。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越学越有兴趣,字越认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相反,有的孩子可能没有兴趣学习,大人就强迫他学,学不好,大人就打骂、训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家长越要他学,他越不愿学,有时甚至是故意不好好学,故意气大人,给点颜色看,有时明明会了,故意说不会。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4)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并没意识到鼓励和赏识对女儿这么有效,而是在教女儿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然后屡试不爽。我们是从惊异于女儿的聪明而开始赏识她的。当她会认字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心里由衷地赞叹她:“真行,真聪明!”她听了自然特别高兴,有一种成就感,也就有了表现欲,希望再露一手。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也就是说,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批评。小孩尤其如此。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那么陌生,如果稍微有了点了解,他肯定特别得意。这时,大人就要“投其所好”,顺着他的兴趣发展下去。特别在他兴致正浓时,教他认字或讲一些道理,学一些东西,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文提到南南4岁半自己爬上泰山,实际上大人的鼓励起了很大作用。我们时不时地说,南南真行,能爬这么高,她就越加来劲。如果我们怜惜她小,不时劝她说,爬得动吗?要不我们抱你?这下,她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意志就会渐渐崩溃,就真的爬不上去了。
南南还小的时候,也经常摔跟头,我们不是可怜她,让她别再跑了,而是鼓励她说:南南摔了都没哭,真勇敢!这时,她也就不好意思哭了。有时候,泪水已包在眼睛里,但就是强咽着不敢流出来。时间一长,她也就习以为常。有时再摔跟头,我们看到皮都破了,还渗出了血,很是心疼,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
(4)、天天都上幼儿园
培养孩子天天上学的良好习惯,不要让他因为生病等原因赖在家里。许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家里养着,这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家长的依赖。只要不是生了要命的大病,只要孩子能够坚持,都应该天天送去幼儿园、学校,这是培养孩子组织纪律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对于南南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就是去幼儿园,每天上幼儿园,天经地义,就像我们大人每天上班一样。几乎可以说,南南没有逃过一天学,即使是生病了,甚至打针了,也要去。
记得南南两三岁时,有一次幼儿园许多孩子得了感冒,南南也未能幸免,被传染上了,感冒发烧,咳嗽得较厉害。我们带她上医院,一检查,是肺炎,必须打针。当时我们家住人民日报集体宿舍,南南在报社幼儿园上学,为打针方便,我们让医院把打针转到报社医院。这样,每天打两针,我早上送她打完针再送到幼儿园,下午两三点接出来打完针再送回幼儿园。由于幼儿园交叉感染,这个孩子病好了那个又得上了,也使南南那次感冒总也好不了,病程较长,打了将近半个月的针,屁股都打硬了,即使如此,我也仍然天天送她上幼儿园。
不是我们心狠,非要把她送到幼儿园,而是当时我们实在没条件把她放在家里。她若在家,必须有一个大人在家看着她,不能上班,这样,大人什么也做不了,全给她搭进去了。当时我们觉得,自己年轻轻的,还应该做点事,不应让孩子耽误了青春。现在看来,这样做给她养成了天天必须上学的好习惯。即使到后来上小学、中学,直到现在,南南也几乎从未旷过课。当然,也是她身体较好,没有生什么大病的结果。南南从未住过医院,那次感冒发展成肺炎,打了近半月的针,就算最重的一次了。这也使她有条件天天上学。
我们周围有一些朋友,总说自己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看着我们孩子天天自觉自愿地去,他们很是羡慕,也颇不理解。我们也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的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在家呆着,家长也请假不上班,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而且,家长在家伺候孩子的病,百般呵护,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使孩子觉得生病真好,在家真好,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待遇。这样,一两次之后,孩子就会经常说自己不舒服,甚至可能会谎称自己生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