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特战狙击手 >

第67部分

特战狙击手-第67部分

小说: 特战狙击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试验。

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b25轰炸机福蒂中尉驾一架“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

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伊里亚·穆罗梅茨”的轰炸机装有8挺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

1914年12月,俄国用“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

b1b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着名的东京大火,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的“赫赫战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尽管现在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

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2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c”(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

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轰炸机是曾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炸机)。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

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

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

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第104章 轰战机的由来(2)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随后就出现用飞机来阻挠敌机执行上述任务的战斗行动,形成空中的对抗。开始时只是后座的射击员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空中相互射击。

5年德国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i。飞机。机枪固定在机身头部,穿越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桨叶。这样,后座的射击员被取消,驾驶飞机和射击都由驾驶员来完成。

这种飞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提高了飞机空战能力。从此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后,歼击机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断改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歼击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公里/时,升限高度达6000米,重量接近1吨,发动机功率169千瓦,飞机配备7。62毫米的机枪。当时着名的歼击机有德国的福克d和e、英国的s。e。5和法国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达700公里/时,飞行高度达11公里,重量达6吨,所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则由机枪发展到20毫米的机炮和空空火箭。

瞄准系统已有能作前置量计算的陀螺光学瞄准具。这一时期着名的歼击机有英国的“喷火”式,美国的p51、p47,f4u,f6f,日本的零式,ki43,苏联的雅克3、拉5和德国的bf109、fw19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开始使用me262喷气式歼击机,最大飞行速度达960公里/时。战后喷气式歼击机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歼击机,飞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现了喷气式歼击机空战的场面。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飞机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飞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时),飞行高度15000米,飞机重量约6吨,发动机推力29420牛。机载武器已发展到20毫米以上的机炮,瞄准系统中装有雷达测距器。带加力燃烧室外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便于改善飞机外形,歼击机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后,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两倍音速,配备武器已从机炮、火箭发展为空空导弹。这一时期最着名的歼击机有美国的f104、f4,苏联的米格21和法国的“幻影”iii等。60年代中期,以苏联的米格25和美国的yf12为代表的歼击机的速度超过三倍音速,作战高度约23000米,重量超过30吨。

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印巴战争和中东战争的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制空战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的。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装备的武器则是机炮和导弹并重。以后,新设计的歼击机不再追求很高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而是着眼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能力,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时,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相遇时,往往利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互相攻击,例如手枪、石头等,试图击落飞机或者是击毙飞行员,这就是空战(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外号信天翁)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射击断续器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

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为大宗。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由机上的成员以手掷的方式瞄准释放,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明就是射击断续器。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在转动的螺旋桨间隙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但射速慢则是缺点。

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斗机的基本型态大致上已经有了雏型:以小型机为主,强调运动性,需要有向前射击的固定武装,当时国民党空军机型很老久,其中大批是一战时的飞机,二战只能当侦察机用,另外因为当时中国工业薄弱,飞机的维修无法自给,结果很多战机是无法升空作战的。

而少数抗战前从国外买的二线飞机到凇沪抗战时大多给拼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