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焚清 >

第329部分

焚清-第329部分

小说: 焚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概如数拨付,不打白条。各地办学经费十分充足。按照西方的教学体系,台湾也实行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到了戊戌年,台湾全部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小学生全部免费入读。而按照盛宣怀的规划,三年后,实行中学义务教育。至于大学,则是全部免费。

朴永烈在朝鲜也基本上照抄了台湾的教育体系,实行义务教育。

到了戊戌年,大清国还在为是否废除科举争吵的乌烟瘴气,而台湾和朝鲜,已经率先步入了现代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新女学也在台北、基隆、台南、平壤、汉城等大中城市开办。女孩子可以就近入学。按照周宪章颁布的教育法令,章军官兵、政府官员的配偶,必须参加女学夜校学习,这是她们的义务。鼓励地方士绅官吏女眷参加夜校学校,凡是进入女学夜校学习的女子,可以领取一笔补助。而不参加学习的,则要受罚!

第246章江河日下

法令一经颁布,章军兄弟们的夫人们,踊跃报名学习,再也没人打麻将了。

赵巧儿、柳英淑、金姝、梅里溪也入了女学。只是,四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赵巧儿是总督原配夫人,朝廷诰命,她进入女学,不是当学生,而是当了台北女子学堂的校长,整日忙于校务,十分繁忙。金姝博学多才,被学堂聘为教师,教女孩子们读书写字,被大家尊称为金先生,这个如花似玉的小仙女,摇身一变成了先生,却也是一大奇观,金先生的课,每次都是爆满,大家都是来看仙女的!

梅里溪当过大酋长,很有些管理才能,被学校聘为教导主任,主管学生工作,那梅里溪的确是有两下子,参加女学的,好多都是台湾军政大员的太太,都是不好惹的主,比如吴佩孚的夫人、那哈五的夫人,那都是朝廷的二品诰命,进校的时候,鼻孔朝天,牛逼得不得了,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可没几天,就被梅里溪收拾得服服帖帖,成了好学生。

柳英淑,没知识没文化,大字不识,只能当学生。不过,她也心安理得,吴佩孚的夫人是台湾当地有名的士绅家的大小姐,还不是和她一起当学生。

只有姚喜的夫人翠花,还认不清形势,呆在家里负隅顽抗,拒绝上学,还公然跑到学堂里,拉人去打麻将。赵巧儿和梅里溪上门劝说也没用,最后,周宪章以总督的名义,下令姚喜在三天之内,休掉翠花。这一下,把翠花吓得屁滚尿流,哭着喊着进了学堂。

总之,台朝两地新学一派欣欣向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两地学术风气大盛。

就连北京的那晋也坐不住了,向朝廷请命,要来台湾当学政。那晋是文渊阁大学士,学术能力自然没的说,在北京也无事可做,而且,朝廷早就不信任那晋了,听说他要去台湾,欣然同意。就这样,叶赫那拉那晋,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举家来到台湾,成了台湾最高学府——台北大学堂的校长。

周宪章师徒二人,终于在台湾团聚。

当初,那晋在天津武备学堂当会办,当的不咋地,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文人,对军事一窍不通。而现在,他当了大学堂的校长,专业总算是对口了,一身的学问有了用武之地。那晋仗着自己是周宪章的恩师,向周宪章要办学经费,一开口就是五百万两银子的巨款,周宪章却是大笔一挥,给了那晋一千万两银子,有了钱,那晋大显身手,台北大学堂迅速崛起,在世界大学的排名后来居上,两年后,就排在了牛津大学的后面!

周宪章的领地台湾和朝鲜,一派繁荣,军事、工商业、教育、民政逐步走上现代化轨道。到了1897年年底,经过两年的建设,位于台北和台南的两个兵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台湾产的枪炮开始列装章军。与此同时,从英国购入的三艘最为先进的巡洋舰,列装海军,这三艘巡洋舰分别是,排水量八千吨的定洋号巡洋舰,排水量七千吨的定海号巡洋舰,和排水量五千吨的定洲号快速巡洋舰。三艘大型巡洋舰,均配备大口径速射炮和厚装甲,其火力,均超过了原来北洋水师的镇远和定远这两艘海上巨无霸,成为亚洲新的海上霸主。有了这三艘新型巡洋舰,章军海军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成了名副其实的亚洲海上第一舰队。

与此同时,西港造船厂生产的第一艘近海护卫舰下水。西港造船厂原本不可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造出自己的护卫舰,这几乎是一个从零开始的造船厂,能造出普通商船,就是奇迹了。不过,周宪章与伊藤博文谈判后,从日本获得了大量造船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伊藤博文甚至认为,有了章军海军的保护,日本没有必要再发展海军,所以,几乎毫无保留地把日本的造船技术都给了西港造船厂。因此,在短短两年内,西港造船厂突飞猛进,在第一艘护卫舰下水的同时,台湾的第一艘七千吨巡洋舰,也在西港船坞动工,预计两年后,章军海军将拥有第一艘自产的巡洋舰。

而章军的陆军,也在迅速扩张。到了1897年年底,章军正式拥有了三个军,驻台湾的第一军,驻朝鲜的第二军,和驻琉球的第三军。第三军是在郭二杆独立旅和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军长是郭二杆,副军长是李国革,下辖三个师。

琉球部队扩编成军,也是形势所需,因为,琉球越来越显得极为重要。最开始,章军在琉球的存在,是为了震服日本人,而现在,琉球成了台湾与朝鲜交通联络的重要枢纽。台湾和朝鲜,毕竟在地理上相距遥远,琉球是将两地捆绑在一起的结点!所以,章军必须牢牢控制住琉球。在这个背。景下,琉球的第三军,实际在编官兵,高达五万人,是三个军中兵力最多的,而琉球的章军第二舰队,也是章军海军中实力最强的舰队,除了原有的镇远号巡洋舰等十多艘战舰,从英国购买的三艘先进巡洋舰中,有两艘给了第二舰队,即定洋舰和定洲舰。

强大的第三军,牢牢控制住了琉球。同时,为朝鲜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后盾。因为琉球部队的存在,俄国人在远东的势力急剧后退,远东舰队不敢南下,不仅解除了对日本的威胁,也大大遏制了俄国人对满洲的的渗透。

不过,章军在朝鲜、台湾、琉球三地的存在,尽管,只是周宪章为了生存,而做的调整。但在客观上,对大清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这让大清国朝廷坐立不安。

台朝两地的欣欣向荣,与大清国的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乙未战争结束后,大清国的国事日衰。周宪章的胜利,并没有给大清国带来丝毫转机,相反,大清国却是江河日下,一发不可收拾。

日本已经彻底退出了对大清国的瓜分,成了周宪章的属国。但是,其他西洋列强,则是变本加厉。

俄国人通过南满铁路,在满洲站稳了脚跟,他们把扎兰屯变成了俄国进入大清国的桥头堡,不断向南渗透。周宪章曾经在辽东击败了日军,夺回了辽东半岛,但是,随着章军离开辽东,俄国人趁虚而入,1896年,俄国人迫使大清国把旅顺租借给了俄国人,旅顺成了俄国人的军事基地。

从甲午战争之后,德国人就一再向大清国提出租借军事基地的要求,1995年,海军大臣何尔门海军中。将向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男爵建议,在中国三组地区建立海军基地,分别是舟山群岛和厦门、胶州湾和大鹏湾;朝鲜南端的莞岛和澎湖列岛。德皇威廉二世甚至提出所谓教化亚洲,捍卫欧洲,抵御“黄祸”的论调。毫无遮掩地表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如今,德国远东舰队停泊在中国上海,随时可能对以上三个地区发动武装入侵。

法国人在占领安南后,从未停止对中国内陆进一步渗透,甲午战争后,法国人再次对大清国朝廷提出了租借马尾军港的要求,不过,马尾军港事实上是章军在福建的基地,乙未战争后,章军成为台湾海峡的霸主,法国人只能作罢。不过,法国调整策略后,开始向长江流域渗透。1897年,法国人的舰队抵达中国的内陆城市重庆,并在重庆设置兵营。

而长江流域一向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英国人在已经取得的五个通商口岸公然驻军,整个长江,英国皇家舰队畅通无阻。

美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向大清国朝廷发出照会,有的提出租借领地,有的提出开放通商口岸,不一而足。

面对西洋列强咄咄逼人的瓜分的态势,大清国朝廷束手无策。

而国内政治却是愈发糜烂。

维新党人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运动,因为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迟迟落不到实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直到现在,一项具体措施也没能实施下来。而党派争执,却又因为维新变法,变得异常尖锐。维新党人与保守势力,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维新党人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计划,触动了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归政于皇帝,是维新变革的基本方针,而这一方针,刺到了慈禧太后的痛处,她绝不能同意!而改革六部、废除科举,则是进一步触及了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朝廷上那些六部官员们,对改革一片发对。就连很多原先拥护维新的官员,听说要罢斥六部,也不干了,那意味着,他们要失业!

最为要命的一点,是停止对旗人和满清亲贵的补贴,节约出经费来,用于兴办实业。八旗子弟已经堕落到了寄生虫的地步,除了遛鸟听曲,他们什么都不会。要是终止了补贴,就是彻底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等于是要了他们的命。一向浑浑噩的八旗子弟,在这件事上,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于是,维新派与保守派,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了,双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发动政变,将对方一网打尽。一场血与火的拼争,在所难免。

第247章胶州湾

康有为的维新改良遭到阻挠,难以成事。孙文的革命运动,乘势而起,1985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打响了推翻满清朝廷的第一枪,从此之后,革命党人在国内活动日益频繁,武装起义此起彼伏,虽然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每一次起义,都给大清国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又添了一把力。

内外交困的大清国,把周宪章看成了最后的希望,但同时,也把周宪章看成是最大的威胁。

章军就如同当年曾国藩的湘军,强大的章军如果愿意帮助朝廷,那么,就是大清国的福音,而他们一旦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那就是大清国的掘墓者!

大清国的王公大臣们希望周宪章成为第二个曾国藩,在挽救了即将覆没的大清国之后,自动解除掉自己的武装,去成就一个回光返照一般的同治中兴!

所以,到了1897年年底,台湾总督府热闹起来了。

各方的人物,纷纷来到台湾,求见周宪章。

他们当中,有朝廷的钦差,守旧派或者维新党的密使,革命党的故旧,还有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这些封疆大吏人的私人代表,就连慈禧太后,也派了人来。

他们都是代表着各方势力的说客,试图说服周宪章站在他们这一边。

对于这来自各个政治派别的说客,周宪章一概礼仪相待,不偏不倚。就连被朝廷视为叛逆的革命党人,周宪章也堂而皇之地在台北设宴招待。

不过,周宪章并不表态。

这个态,他没法表。

大清国的内部纷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台湾。

在台湾,章军兄弟内部,政见就不一致。

张勋是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维新不维新,他倒不在意,不过,他反对推翻满清朝廷!

那哈五是大清国皇叔,尽管这个皇叔来的有些不明不白,不过,那哈五对光绪皇帝,还是充满了感情。那哈五是坚决站在维新党的立场上,拥护光绪皇帝乾坤独断。

吴佩孚和张作霖则是希望周宪章带着章军推翻朝廷,改朝换代,把那个窝囊的光绪皇帝连同慈禧太后一并拉下马来。不过,他们两人并不赞成革命党人提出的民主共和,在他们看来,改朝换代后,当然是周宪章当皇帝。

留美出身的蔡挺干,罗鸣芳、李国革这些天津武备学堂出身的将领,接受过新思想,倒是赞同革命党人那一套,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

其他章军官兵也是莫衷一是,思想极不统一。

这让周宪章很难决断。

但是,他知道,他必须做出决断。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台湾不可能置身事外。首鼠两端就是等死!

1987年11月14日,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把周宪章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迫使维新党、保守党、革命党不得不放手一搏,也迫使周宪章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决断!

……

1897年11月13日下午四时,以“皇帝”号为旗舰的德国远东舰队,突然出现在了胶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