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焚清 >

第233部分

焚清-第233部分

小说: 焚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双方都没有公开翻脸,毕竟,张之洞还是同情维新变法的。尽在

战争结束后,刘坤一回到江宁,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回到了武汉,汪康年主动退让,这桩公案也就不了了之。

刘坤一对于《时务报》的态度,很是让人捉摸不透,他既不像张之洞那样对《时务报》又打又拉,也不像那些王公大臣那样,对《时务报》深恶痛绝,而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好像他管辖的地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份报刊。

同时,刘坤一对维新变法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

事实上,在晚清的大变局中,很多官员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在纷繁复杂的政局和世态面前,大部分的官员都难以旗帜鲜明地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管是保守还是激进。

“这么说,颜琼林已经包围了湖头村?”刘坤一面无表情地说道。

刘坤一是今天一大早赶到上海的,昨天,刘坤一得到颜琼林的报告后,得知革命党人的首领孙文已经潜入上海,知道这事非同小可,他一面火速向朝廷报告,另一方面,派出两江总督辖区的各路人马,迅速向上海集结,自己则是连夜从江宁赶到了上海。

“禀总督大人,匪首孙文与徐锡麟等人在淀山湖湖头村纠集起三百多人,准备发动暴乱,此外,青帮曾国彰在崇明岛也是蠢蠢yù动,与孙文东西呼应。现已查实,孙文就是乘坐曾国彰的走私船来到上海的。卑职已命海防营封锁了崇明岛的海路,现在,盘踞在淀山湖的匪类已经被我官军围困在湖头村,陷入绝境。”黄遵宪躬身说道。

“你确信孙文已经就在湖头村吗?”刘坤一问道:“我怎么听说,他在绍兴?”

黄遵宪说道:“刘大人,绍兴知县已经捣毁了革命党人在绍兴的联络点,据捕获的革命党人招供,孙文已经离开了绍兴,潜回上海。卑职判断,孙文必然与上海革命党人汇合,发动叛乱。而湖头村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唯一据点。孙文必然在那里落脚。颜琼林所部已经将湖头村包围得水泄不通,只要刘大人的援兵一到,必然将革命党一网打尽。”

刘坤一点点头:“黄大人辛苦了,安州总兵叶焘已经率新编定武军两千乘坐小火轮,淀山湖东面前往湖头村增援颜琼林。”

“叶焘?”

“就是叶志超的儿子。”刘坤一说道:“叶焘经历过前不久的对rì战争,和rì本人打过仗,是我大清国的有功之臣。”

黄遵宪的嘴角露出一丝嘲讽:“我好像听说,这个叶焘没打过rì本人,倒是打过章军。”

刘坤一面sè沉郁:“黄大人,在前不久的对rì战争中,没向rì本人开过枪而加官进爵的,何止叶焘一人!黄大人不必奇怪。太后对这个叶焘格外看重,从朝鲜回国后,命他在天津整编定武军,这次,朝廷得知革命党匪首孙文yīn谋叛乱,朝廷特命叶焘率所部定武军前来协助黄大人,黄大人应该明白这其中的干系!”

“卑职明白!”黄遵宪心中冷笑,说白了,太后不相信别人,只相信叶家父子。而且,刘坤一口口声声“太后”,很明显,叶焘是太后老佛爷派来的,与皇帝无干!

这个叶焘,大有来头!

他的使命,绝不仅仅是为了抓一个孙文!

孙文虽然是革命党匪首,但是,革命党人根本不成气候,他们都是一群书生,手里无兵无枪,他们在湖头村纠集起三百人,至少有一半人手里只有大刀长矛,而且,成分繁杂,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毫无组织纪律xìng可言。对付这样的乌合之众,地方武装绰绰有余,哪里需要朝廷派什么援军,而且,还是新编定武军!

新编定武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组建的一支新军,这支军队不同于章军,也不同于袁世凯在小站的新军。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军在战争中表现,不仅让rì本人看不起,就连国内民众,对这样的军队也是嗤之以鼻。朝廷也意识到,清军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于是,朝廷授意各方督抚,在自己的辖区内,试探筹建新军,淘汰旧军。一时间,新军如雨后chūn笋。

不过,大部分的所谓新军,都是新瓶装旧酒,除了服装上改得五花八门,实质的内容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而朝廷对各地新军的态度也不相同。大部分的地方新军,都是各地自筹资金,朝廷不闻不问,甚至还处处掣肘,新军的发展很是缓慢。

朝廷重视的,只有两支新军。

一是袁世凯的部队,这支部队和rì本人真刀真枪干过,已经形成了战斗力,成了气候,朝廷从这支部队身上看到了希望。而且,袁世凯八面玲珑,与满清王公们关系密切,能和太后说的上话。袁世凯本人也是能力超强,这支部队像模像样,很让满清当局满意。

另一支部队,就是叶志超所部。这支部队回国后,驻扎在徐州,按照朝廷的意思,也开始进行新军整编。整编后的军队,被朝廷命名为定武军。因为有端郡王的支持,定武军要钱有钱,要枪有枪,且不论训练水平如何,其装备已经达到了大清国最先进的水平,部队清一sè的汉阳兵工厂的88式连发步枪,配备野炮、山炮,甚至还有两挺重机枪。官兵们拿的银饷,也比其他部队高出一截来。

至少在朝廷眼里,定武军是大清国的jīng锐。

把大清国最jīng锐的部队派到上海来,仅仅只是为了对付几个革命党?

在朝廷心目中,尤其是在慈禧太后的眼里,最大的威胁,不是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而是以上海为据点的维新派。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仅仅是刚刚起步,但是,在全国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维新派的活动,有两个中心地带,一个在běijīng,维新派不断向皇帝建言,希望赢得光绪皇帝的支持,发起自上而下的变法。而另一个中心,就是上海!

上海是维新派的后院,在这里,维新派利用《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大肆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各地维新活跃份子也汇聚到上海,开展集会,聚集力量。维新派在běijīng的活动,得到了上海方面的强力呼应,甚至,很多zhèngfǔ官员也来到上海,与维新派人士相互唱和,上海俨然成了维新派的一面大旗。

在太后眼里,维新派的后院,就是皇帝的后院!维新派试图颠覆太后听政的局面,促成皇帝乾坤独断,而皇帝也已经流露出对维新派的兴趣,这就是说,皇帝要利用维新派,再次向太后的权威发起挑战!

而上海道台黄遵宪本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维新人士,甚至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

朝廷以清剿革命党为借口,把定武军部队派到上海来,黄遵宪心头不由得一阵冷笑。

太后老佛爷这是对上海道不放心了!

事实上,颜琼林早已在昨天晚上就包围了湖头村,那个时候,湖头村里的革命军毫无觉察。颜琼林在当时动手,是最佳时机。

但是,来自两江总督和朝廷的命令,却是要他等到定武军赶到之后,再一起行动。上面的意思是,要确保一战剿灭革命军,擒拿孙文。

黄遵宪知道,这是朝廷不希望上海道成此大功!

而且,朝廷甚至在怀疑,上海道的部队,会与革命党人暗通声讯,放跑了要犯。

叶焘的部队不是来增援的,而是来监视的!或者,更进一步,是来弹压维新派的!

刘坤一依旧面无表情,作为两江总督,上海是他的辖区,而在他的辖区内,有两股势力在暗中行动,对于革命党人,刘坤一的态度是鲜明的,但是,对于维新派,刘坤一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

道理很简单,是否支持维新派,是在太后和皇帝之间选边!

刘坤一的态度,让黄遵宪很是琢磨不透,这次定武军进驻上海,表面上看,这是太后老佛爷对上海道不放心,其实,何尝不是对两江总督刘坤一不放心!然而,刘坤一的态度,依旧是模棱两可。

刘坤一端起几案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黄大人,我听说,你已经抓了两个革命党人?”

黄遵宪摇头苦笑:“刘大人,这两个人没有辫子,貌似革命党人,不过,审来审去,这两人好像连革命党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熊满堂也说,革命党人里面,并没有人被捕,看来,这只是两个毛贼。”

“毛贼?”刘坤一笑了笑,缓缓说道:“黄大人,现在时局混乱,还是不要掉以轻心。不管怎么说,唐才常总不是个毛贼吧!”

刘坤一突然说起唐才常,把黄遵宪吓了一大跳。

昨天晚上,黄遵宪的到熊满唐的密报,孙文正在绍兴,与当地会帮谈判,并将谈判地址告诉了黄遵宪。黄遵宪立即密令绍兴知县,包围了位于绍兴府山下的革命党人联络据点,结果,没抓到孙文,反倒抓到了唐才常。

这让黄遵宪大为尴尬!

第093章健忘的皇上

唐才常是维新派中坚人物谭嗣同的同学,是不折不扣的维新派,他的老师欧阳中皓与黄遵宪是老朋友,唐才常与《时务报》总编梁启超也是过往甚密,而《时务报》又是黄遵宪一手创办的。唐才常在上海组建自立军,黄遵宪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也是时有耳闻,对唐才常是睁只眼闭只眼。从私心里讲,黄遵宪是赞成唐才常的行为的,自立军是保皇的,这也符合黄遵宪的主张。总之,唐才常与黄遵宪关系极为微妙。

黄遵宪听说绍兴知县抓了唐才常,立即命人把唐才常移送到了上海道台衙门,黄遵宪亲自提审,这才知道,孙文果然到了上海,而且,和唐才常见过数面。

这让黄遵宪大为恼火。唐才常的自立军是一个非法组织,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组织的宗旨,还是维护大清国的统治。可是,唐才常竟然与主张推翻朝廷的革命党人搅在了一起,这性质就变了。

尽管,唐才常告诉黄遵宪,他与孙文交往,是为了劝说孙文放弃暴力革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这些话,黄遵宪相信,唐才常有些书呆子气,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也不奇怪。可是,满清当局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

满清当局一定会认为,唐才常是与孙文联合暴动!

更糟糕的是,唐才常是维新派的人物,他与孙文间有来往,朝廷会想当然地认为,维新派与革命党人在搞联合!

如今,朝廷对维新派的态度,可以说极其微妙,慈禧太后敌视维新派,皇上和一些当朝大臣则趋向维新派。双方力量较量的结果,维新派很难进入朝廷决策层,但朝廷对维新派也不打压。

可是,如果维新派与革命党人之间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皇上的态度就会彻底改变。一旦朝廷认定维新派和革命党人一样是乱党,马上就会对维新派展开疯狂镇压。到那时候,不仅仅是人头落地的问题,维新变法的大业,也会戛然而止。

黄遵宪对唐才常大为恼怒,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悄悄释放了唐才常,让他赶紧离开上海,去武汉。同时,密令绍兴方面,不得走漏丝毫唐才常被捕的风声。

湖广总督张之洞同情维新变法,而且,与唐才常私交不错,黄遵宪希望张之洞能为唐才常提供庇护,同时,把这件事压下去。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却还是让刘坤一知道了。

黄遵宪只得说道:“禀刘大人,绍兴知县的确是逮捕了唐才常,并移交到了我这里,经过审讯,唐才常与孙文并无来往,他在绍兴只是偶尔路遇官军抓捕革命党,被绍兴知县错抓了。就在今天早上,湖广总督张之洞张大人来信,说要唐才常去武汉做幕僚,卑职无奈,只得放他前去。”

刘坤一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黄大人,张之洞是湖广总督,只怕管不到上海地面上来吧!”

“下官不敢!”黄遵宪出了一身冷汗。

刘坤一微微点头:“也罢,既然是张之洞要这个人,那本官就不好过问了。不过,你衙门里关着的那两个革命党人,本官总可以过问一下吧!”

黄遵宪松了一口气,他早已认定,那两个名叫姚喜和郭大海的所谓的革命党人,不过是一场误会,两人摆明了,就是两个小毛贼而已。

“那是当然!”黄遵宪说道:“不知刘大人如何处置这两个人?”

“请黄大人把这两个人移送到我的行营里,我的行营就在淀山湖边。”

“下官遵命!”

……

紫禁城,颐和轩。

春日的阳光洒落庭院中,草木发出嫩芽,微风吹过,空气中荡漾着暖暖的嫩绿的气息。

八角琉璃井旁,珍妃他他拉氏和护国和硕格格敏绣相对而坐。

珍妃望着淡蓝色的井水,俊俏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他死了,你那段心事,也该放下了!”

敏绣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珍妃说的“他”以及“那段心事”,指的是什么。

那是一个女孩子永远说不出口的心事,那件事,曾经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