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

第18部分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第18部分

小说: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蒙娜丽莎虽身著丧服,但是从脸上神秘微笑的表情,以及背景的自然描写,成为充满了强烈暗示性的作品,连带的也产生了许多传说。

  37。亚当·斯密

  公元1723~公元1790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38。托马斯·爱迪生

  公元1847~公元1931

  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于1847年在俄亥俄州米兰镇出生,他只受过三年的正规教育,他的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学生!

  爱迪生在他年仅二十三岁时就做出了他的首项发明──电子投票计录器,这样的仪器没有销路,从此爱迪生专心致志地发明他预计能够容易打入市场的东西。在发明了记录器以后不久,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改进的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以此换取四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爱迪生随之又做出了一系列其它发明,很快就名利双收。也许他的最有创造性的发明是留声机,1877年他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但是对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是1879年他发明了一种实用的白炽灯泡。

  第一个发明电照明装置的人,并不是爱迪生。早在几年前巴黎就使用孤光灯为街道照明。然而爱迪生的灯泡连同他所发明的输电装置一起使普通家庭实现了用电照明,1882年他的公司在纽约市开始生产家用电,此后电的家庭使用迅即传遍了整个世界。

  爱迪生建立了第一家输电公司,把电力送到私人家中,为一种巨大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使用这种电源的毕竟不仅仅是电灯,而是从电视机到洗衣机的一整套系列家用电器。由于爱迪生所建输电网的电力便于利用,因此它极大地促进了电在工业上的应用。

  爱迪生对电影、照像机和放映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电话(他的碳精送话器显著地提高了可听性)、电报和打字机均做了重要的改进。在他的其它发明中有留声机、油印机和蓄电池。总计起来,爱迪生获得了一千多个单项发明的专利权,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

  爱迪生的工作效率如此惊人,其原因之一是在他生涯的早期,他在新泽西曼娄公园建立了一个研究实验室,聘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助手协助他做工作。自从那时以来许多工业公司部建立了大型的研究实验室,它们的原型就是爱迪生的这个实验室。爱迪生创办的现代的、装备精良的研究实验室──在实验室里许多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是他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虽然这项发明他肯定不会获得专利权。

  爱迪生不仅是一位发明家,还从事制造工作,并且组建了几个公司,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后来成为通用电气公司。

  虽然爱迪生没有纯理论科学家的气质,但他做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1882年他发现在接近真空状态下,电流可以在彼此不相接触的电线之间通过,这个现象叫做爱迪生效应,它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际应用,终于导致了真空管和电子工业的创立。

  爱迪生一生的大部分时期都患有严重的失聪症,但是他工作刻苦,毅力超人,因而完全补偿了这一缺陷。爱迪生结过两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年青时夭折),两个妻子均给他生三个孩子。他于1931年在新泽西奥兰治去逝。

  人们公认爱迪生是天才,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发明天才。浏览他的实用发明成果,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其中的大多数发明可能会在三十年内被其它人做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分别来看他的发明,就会发现其中没有哪一项具有真正的重大意义。例如白炽灯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并不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白。事实上,日光灯这个运用完全不同的原理而做出的发明,也被广泛地使用;如果根本没有白炽灯泡,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会与现在迥然不同。确实在有电灯以前,人们一般认为蜡烛、油灯和煤气灯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光源。

  留声机当然是一种巧夺天工的仪器,但是人们都认为,它同象收音机、电视或电话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相比则黯然失色。而且近年来出现完全不同的录音办法,如磁带录音机等。今天如果根本没有留声机或录音机,相对来说也无关紧要。在爱迪生获得的专利权中,有许多是有关对他人已经发明、并且相当有用的装置所做的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是有益的,但不能认为在整个历史进程上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爱迪生的发明中没有哪一个单项鹤立鸡群、独占鳌头,但是应该记住他做出的不只是一种发明,而是一千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把爱迪生的名次排在伽格尔摩·马可尼和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之前。

  39。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公元1632~公元1723

  微生物的发现者安东尼·万·雷汶胡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台夫特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成年多半都是在镇府里当小官。

  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来自他那摆弄显微镜的嗜好。当时在商店自然是买不到显微镜,雷汶胡克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他从来没有当过职业磨镜师,也未曾在这方面受过正规训练,但是他掌握的技术的确精湛,比当时的任何一个职业磨镜师都要高超。

  虽然约在雷汶胡克出生前三十年就已经发明了复合显微镜,但他却从未使用过。但是经过非常认真而准确的研磨,他磨出了焦距很短的小透镜,其分辨能力大于任何早期的复合显微镜。现在他所磨制的透镜中有一台的放大倍数大约是270,而且有迹象表明他曾制造过比这个放大倍数还要大的透镜。

  雷汶胡克在做观察时极其耐心细致。他独具只眼,好奇无比,用自己精心制作的透镜,检查各种各样的物质,从人的头发到狗的精液,从雨水到小昆虫,还有肌肉纤维,皮肤组织以及许多其它样品。他认真做笔记,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都详详细细地绘制成图。

  自从1673年以后,雷汶胡克就与当时主要的科学组织美国皇家学会保持通信联系。虽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只念过初中,除荷兰语以外不懂任何语言),但是在1680年却被选为该会会员,同时还当上了巴黎科学院院士。

  雷汶胡克结过两次婚,有六个孩子,但是没有第三代子孙。他身体健壮,到了晚年仍能继续工作。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登门拜访过他,其中包括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王。他于1723年在台夫特去世,终年九十岁。

  雷汶胡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他是第一个描述精子的人(1677年),是红血球的最早描述者之一。他反对低等生物自然生殖学说,并给出大量的证据。例如,虱子的繁殖方式与有翼昆虫通常的繁殖方式相同。

  1674年他对微生物进行第一次观察,做出了他的最伟大发现。这是人类史上最具有潜在力的伟大发现之一。雷汶胡克在一小滴水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新世界,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虽然他对这个新世界还不了解,但是它对人类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他所观察到的这些“非常微小的动物”实际上常常掌握着人的生死命运。雷汶胡克曾对微生物做过研究,他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这种生物:井水、塘水、雨水以及口腔和肠道里都有。他对各种不同的细菌及原生动物都做过描述,并计算过它们的体积。

  几乎是在两个世纪以后的巴斯德时期,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才得以应用。事实上整个微生物学科在19世纪末先进的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一直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可能有人会认为即使没有雷汶胡克,即使他的发现是在19世纪做出的,也不会因此使科学的进展受到多大影响。但是雷汶胡克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科学是通过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不容否认的。

  人们有时会认为雷汶胡克完全是凭运气才做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他认真地制作出了质量超前的显微镜,他的观察耐心准确,他对微生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