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唐寅在异界 >

第751部分

唐寅在异界-第751部分

小说: 唐寅在异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啪!唐寅重重地拍下桌案,沉声说道:“我风国的敌人有多少,你不是不知道,你想休养生息,你想不对外征战,可是你的敌人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吗?对外的种种战争,那不仅是打击你周围的敌人,掠夺他们的财富,削弱他们的国力,更是对其他那些劲敌的一种炫耀和示威,展示自己的武力,从而产生威慑力,让那些敌人不敢贸然来犯,这些你都不懂?”
啊?上官元吉还真没想得如此深远,而且他也不懂得军事上的问题。他不会不懂装懂,实话实说道:“微臣确实不懂,这些,臣也未曾考虑过,是臣的疏忽。”
唐寅不想听这些没有的废话,他问道:“可有解决的办法?”
“微臣所提的法令改革正是缓解危机的策略之一。”上官元吉立刻把话题拉回到自己提出的改革上。
“恩!”唐寅点点头,嘟囔道:“如果可以,把死刑都应该废除掉,让那些犯有死罪的死囚统统上战场,充当敢死队,以功抵过。”
“若是如此,怕是我国将要法度大乱了。”上官元吉还没有唐寅那么疯狂,急忙做出提醒。
“我知道,随便说说而已。”唐寅耸耸肩,言归正传,道:“你提的这个三查三审制可以执行,准了。”说着话,他在上官元吉的奏章上写上‘准奏’二字,然后盖上玉玺。
“多谢大王!”上官元吉接回奏章,同时深施一礼,并把另一份奏章又递交到唐寅面前。
唐寅叹了口气,苦笑道:“还有?你要上奏的事情还真多!”
说着话,他展开一瞧,奏章上写的是上官元吉关于鼓励生育的政策,只要肯多生育,不仅能减少税收,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土地补偿。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唐寅一句话都没再多问,直接批准。刚处理完这份奏章,上官元吉从袖口里又抽出一卷,见状,不仅唐寅傻眼,另一边的邱真也一个头俩大。
上官元吉简直是没完没了,谁知道他袖子里到底藏了多少份奏章,等把他的事处理完,估计得等到明天早上去。不等他说话,邱真抢先道:“大王,臣有事启奏。”
听邱真开口,唐寅如释重负,急忙把上官元吉凉到一边,笑呵呵地问邱真道:“邱相,你有何事?”
“也是关于我国青壮人口锐减问题。”邱真说道:“目前,在我国征收新兵已越来越困难,军饷一直在提高,可肯投军的新兵却越来越少,这并非我风人失去凝聚力和报国的决心,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兵源不足,所以,臣想到一个解决方案,请大王过目。”
唐寅接过邱真的奏章,只看了两眼,便倒吸口凉气,惊讶道:“你的意思是……在宁地和莫地征收新兵,编入中央军内?”
邱真道:“事实上,大王不是早已经这么做了嘛!南业将军的虎威军和左双将军的飞龙军,都是以宁人为主的中央军军团。”
“可是这支两军的战斗力都不强,远不如平原军、三水军、直属军等这些纯粹由风人组成的军团。按照你的意思,把宁人、莫人混编到全体中央军里,那么,平原军、三水军、直属军等军团的战斗力不会因此受影响吗?”唐寅眉头拧成个疙瘩,由宁人组成的军团,打打下手还可以,怎么能够和平原军这些军团相提并论呢?
“臣以为不然。以平原军为例,即便加入了大批宁人或者莫人,平原军还是平原军,战斗力绝不会受到影响。”邱真正色说道。
“哦?你凭什么这么说?”
“宁人、莫人和我们风人没什么区别,大家同样吃的是五谷杂粮,难道宁人、莫人的体质就天生不如风人强壮吗?臣以为不是。他们之所以没有风人作战勇猛,只是因为所在的军团不同,作战的决心不同罢了。每个军团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大王所说的军魂,象平原军,早就被烙印上刚猛强硬,宁死不折的军魂,新兵加入进来,很快便会融入到军团的整体当中,继承军团的意志,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风人、宁人或是莫人,都会如此。至于作战的决心,这取决于将士们有没有归属感,只要宁人、莫人也能认为自己是风国的一员,便会在战场上被风人将士所感染,便会在与敌对阵时有拼死一战的决心。”
唐寅细细琢磨邱真的这番话,过了良久,他慢慢点下头,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
“大王,风人毕竟是有限的,风国也不可能只靠风人自己去征服整个天下,既然我们现在拥有宁北八郡、莫北五郡,如此庞大的兵源可供我们选择,大王怎能视而不见呢?”
“可是,如何才能让宁人和莫人在我军军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唐寅眯缝着双眼,直勾勾地盯着邱真。
“臣以为这不仅需要大王对风人、宁人、莫人一视同仁,还需要给予肯投军的宁人和莫人一定的实惠。”
“详细说说。”
“啊!这些臣在奏章上已经写明了。”邱真指了指唐寅手中的奏章。
唐寅低头细看,边看边说道:“变更户籍……”
“是的。”邱真解释道:“只要有宁人、莫人肯投军,只要他们愿意,便可以更改他们的户籍,让他们成为风人,如果在军中立功,还可以选择得到他们家乡的土地或者是风国本土的土地,即便退伍,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或者风国本土以耕地维生。”
“恩!”唐寅一边听一边大点其头,笑呵呵地嘲讽道:“此项优惠一开,宁地和莫地的反叛势力就更容易混入我军军中和我国的本土了。”
邱真苦笑,无奈地说道:“大王,有利必有弊,哪能诸事都可以做到两全其美呢?”
“没错,你说的这一点我是赞成的。”唐寅放下奏章,胳膊肘拄着桌案,轻轻敲打自己的额头。
邱真提出的军务改革,确实能极大缓解风国的青壮人口压力,可是效果如何,谁都说不清楚。
要知道事关重大,一旦效果不佳,可不是改革失败那么简单的,最起码会直接导致风国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力军团在战场上全军覆没,更甚者,可能会让风国在未来的战争中战败。
琢磨了许久许久,唐寅又轻轻拍打奏章,对邱真说道:“此事……还需要再斟酌、再商议,再问问各军军团长的意见。”
“这是自然,只要大王认为可行,臣自会去找各位将军一同磋商,询问诸位将军的意见,最后呈交给大王一份详细的办法。”邱真应道。
“恩!”唐寅扬头一笑,说道:“就去做吧!”
“是!大王!”邱真答应一声,但却没有任何要告退的意思,唐寅看看外面,天色已经昏暗下来,他有气无力地问道:“还有事?”
“是的,大王。是关于各军团军团长、兵团长、千夫长轮调的事宜。”邱真又递交上一份奏章。
“轮调?”唐寅接奏章,瞧了瞧,随手放下,举目不解地看着邱真。
“在军团里,军团长做的时间久了,兵团长难免不会变成他的亲信,兵团长做的时间久了,千夫长又难免不会成为亲信,千夫长做的时间久了,下面的士卒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亲信。人心难测,大王若想牢牢控制全军,就必须得排除党羽、派系,一年或者几年一次的轮调正是预防党羽、派系成形的最佳办法。”
“这么做,不会影响各军团的战斗力吗?”人与人在一起久了,容易产生信任和感情,这确实方面了党羽、派系的形成,但是人与人长期的相处还会形成默契,在战场上,默契也是提升整体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势必会有影响。”邱真诚言道:“但为了预防不测,轮调也势在必行。”
唐寅注视邱真许久,然后眼珠转了转,身子微微前倾,压低声音,问道:“邱真,你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第225章
“那倒没有。”邱真说道:“有大王在,没人会作乱,也没人敢作乱,但是,大王不会永远都在,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到时,会不会有人拥兵自重,可就不一定了。”
这话也只有邱真敢当着唐寅的面说,而且还不会引起唐寅的反感,只会令他更加警惕。
唐寅轻敲额头,沉思半晌,点点头,重新看这份奏章,又想了一会,说道:“各军的军团长和千夫长暂不轮调,兵团长可做适当的调动,此事,就由你去全权处理吧!”
邱真沉吟片刻,微微一笑,拱手说道:“臣,遵命!”
兵团长是承上启下又极具实权的职务,在军团中尤为重要,唐寅只调动各军的兵团长,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虽然未尽如人意,但邱真也能看得出来,这是大王所能接受的极限了。
处理完邱真这两份奏章之后,唐寅已觉得异常疲惫,见上官元吉还有继续上奏的意思,他摆摆手,说道:“元吉,其它的事你就去和大臣们商议吧,讨论出结果,让我看下就行了。”
“是!大王!”上官元吉拱手施礼,随后与邱真双双告退。
风莫战争结束之后,在风国左右丞相邱真和上官元吉的提议之下,风国很快进行了大规模的军政改革,所涉及到的范围之广,各方各面皆有触及。
其中对军务的改革堪称大刀阔斧,出身于宁地、莫地的青壮年被大批征收到风国中央军的新兵当中,然后再分配到各军团,打破了风国主力军团被风人垄断的常规,这也是开了列国的先河。当然,风国之所以这么做并不代表当时风国的思想有多先进,只是被形势所*的无奈之举罢了。
不过由它所引发出的连锁效应却是不可估量的,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宁人和莫人在风国的地位大幅度提高,风人对宁人、莫人失去了高人一等的心理优势,社会地位已渐渐变成平起平坐,这也最大限度促进了风国各地人口的真正融合。
风国之所以能越来越强势,国力越来越强盛,自然和唐寅这个君主有直接关系,不过,他在列国国君当中的能力并非是最强的,恰恰相反,他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甚至都不如宁国的亡国之君严初,只是他是思想在当时绝对是最开明、最先进的,而且有识人之明,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能臣,哪些是庸才,进而分辨出哪些进谏有益,哪些进谏有害。
翌日,唐寅休息了一晚,终于决定进皇宫面见天子。
昨天殷谆和皇廷的大臣们苦等唐寅半个多时辰,结果只等来他‘身体疲惫,不适面圣’的回话,这令殷谆和许多的大臣们极为不满。
今日上朝,不少大臣便迫不及待地在殷谆面前埋怨唐寅的不是,弹劾他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有不臣之心。
殷谆又不是傻瓜,当然能感受到唐寅对自己怠慢又傲慢无礼的态度,可是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降罪于唐寅吗?只怕那反而会引来杀身之获。现在他已不求唐寅能对自己有多尊敬、多礼让,只求他不来找自己麻烦,别让自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不来台就行了。
朝堂之上,殷谆沉默不语,下面对唐寅不满的义愤填膺之声此起彼伏,正在这时,大殿外有侍卫高呼唱吟道:“风王殿下到——”
只是一瞬间,朝堂上一切不满的声音全部停止,整间大殿里,静得鸦雀无声,大臣们一各个垂着首,正襟危坐,大气也不敢喘,即便是殷谆,都下意识地坐直身躯,精神绷得紧紧的,浑身上下泛起一层鸡皮疙瘩。
随着哗啦啦的脚步声,唐寅迈步从外面走了进来,先是环顾左右,然后目光落在正前方的殷谆身上,大步上前,拱手施礼,说道:“臣,唐寅,见过陛下!”
“爱卿免礼!”殷谆欠了欠身,急忙向唐寅摆下手。
唐寅挺直身躯,虎目弯弯,笑问道:“刚才陛下和列为大人在商议什么?臣不来时还是热热闹闹的,怎么臣一上殿,就没人肯说话了呢?”
大臣们身子一震,头垂得更低了,殷谆强颜欢笑道:“没、没什么!爱卿不要多心。”
多个狗屁心,此地无银三百两!唐寅心里冷笑,不再多说废话,把此次风国对莫国的战况向殷谆三言两语的介绍一遍,然后大声说道:“邵俊王兄已于莫北五郡称王,正积极剿灭以邵方为首的莫国叛党,陛下理应下旨褒奖邵俊王兄对天子的忠心!”
“是、是、是!爱卿所言有理。朕……这就下旨!”殷谆连连点头,一副极为赞同的样子。
见状,唐寅不再多说别的,拱手说道:“若无它事,容臣先行告退。”
殷谆抬手说道:“爱卿请。”
唐寅转身的同时,对左右的大臣们说道:“列位大人若无要事,也都告退吧。在人背后说三道四,犹如长舌泼妇。”说着话,他冷笑一声,大步流星地走出大殿。
大臣们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有些大臣真就站起身,迈着小碎步如履薄冰地退出大殿,另有一些大臣则跪坐在原地没动,有的面露哀色,有的则是气得直哆嗦。
殷谆长叹了一声,挥挥袍袖,有气无力地说道:“退朝吧!”
离开大殿,唐寅可未出皇宫,而是去往华英殿探望殷柔。边向华英殿那边走他边问随行的阿三阿四道:“礼物都带齐了吗?”
阿四把捧在怀中的几只小盒子数了数,应道:“大王,一样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