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唐寅在异界 >

第420部分

唐寅在异界-第420部分

小说: 唐寅在异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谢我!”唐寅哼了一声,坐到塌上,伸手指下子缨,说道:“要谢你们就谢子缨将军!还有,并非是本王要杀你们,而是贵国的长孙渊宏要借用你俩的性命来破坏议和,是长孙渊宏要杀你二人,明白吗?”
是啊,事情已经再明白不过了!石听寒和覃亦虽是书生,但也不是脑筋死板的傻子,现在他俩也看出长孙渊宏的意图了,心中愤恨,牙根都痒痒。自己当时以为长孙渊宏要死了,那么悲痛,结果长孙渊宏倒好,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啊!如果不是子缨一针见血的分析,自己二人死都死的不明不白。
两人颤巍巍地长长嘘了口气,互相看看,然后齐齐转身又向子缨叩首施礼,说道:“多谢子缨将军搭救,子缨将军的大恩大德,下官没齿难忘!”
“哎?”子缨急忙抢步上前,将他二人搀扶起来,叹道:“两位大人何必如何客气?!石大人和覃大人宅心仁厚,秉性耿直,被阴险狡猾的长孙渊宏所利用,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长孙渊宏的所做所为实在让本将无法苟同,他为一己之私利竟要害两位大人死无葬身之地,其心实在是太过于歹毒了。”
“为一己私利?”石、覃二人露出无法理解的表情。
子缨一笑,说道:“人人都是不喜欢打仗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长孙渊宏那么坚决的主战,甚至不惜出卖两位大人,难道他真是为了尽忠报国吗?我看未必。其实对长孙渊宏而言,只有宁国发生战争他才能掌握兵权,才可以名正言顺又源源不断招收新兵,壮大自己的实力,河西远离良州,长孙渊宏的动向无法被朝廷第一时间掌握,一旦他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子缨是信口雌黄,不过石听寒和覃亦听的却异常用心,等子缨说完,两人忍不住倒吸口凉气,感觉子缨之言甚有道理,长孙渊宏确实是居心叵测,行为诡异。
根本不给二人仔细思索的机会,子缨又继续道:“长孙渊宏的所作所为毕竟是贵国内部的事,我风国无权插手,现在,还是让我们来商谈议和之事吧!”
议和?石听寒和覃亦跟不上子缨的思路,完全是被他牵着鼻子走。“难道,风王殿下已接受我国的议和了?那今晚为何还……”
不等二人说完,子缨笑道:“那是大王不相信长孙渊宏病危之事,所以才故意发动一次‘小规模’的进攻以做试探,结果,果然试出长孙渊宏病危是假。”
“哦!原来是这样。”
“贵国的议和和约大王已经仔细看过了,不过,当初战无双、战无敌统帅四十万的大军侵入我风国,所造成的损失绝不是区区十万金子、百余万的银子、绸缎、绢帛就能弥补的,贵国只赔偿这些,不觉得太过欺人了吗?”子缨淡笑着说道。
石听寒和覃亦吸口气,沉默片刻,又举目看向唐寅。后者端坐在塌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两眼冷冰冰的,不用说话,只看他的眼神就足够令人心寒。石听寒壮着胆子问道:“那……不知风王殿下认为赔偿多少为合适呢?”
就赔偿多少的问题,子缨是无权决定的,不过唐寅仍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他心思一转,说道:“两位请先回去,此事大王与我等还需再议。”
“哦,这……也好!”石听寒和覃亦犹豫了一会,向唐寅深施一礼,说道:“微臣暂且告退。”
“恩!”直到这个时候,唐寅才冷漠地应了一声。
两人前脚刚走,唐寅死气沉沉的脸上就露出笑容,他先是赞道:“子缨,你做的好。”然后又对萧慕青说道:“慕青,赶快写封书信,传回盐城,将议和之事向邱真和元吉详细说明,让他二人起草一份议和的和约,当然要对我国有利,不过还得能让宁国接受。”
“末将明白!”萧慕青拱手应道




第624章
对宁国议和所赔偿的数额这一点,唐寅也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此事他只能转交给邱真和上官元吉去商议,以此二人的精明,所拟出来的和约必然是能为己方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又能让宁国勉强接受。
萧慕青、梁启、子缨三人齐齐告退,大帐里又只剩下唐寅一个人,他在大帐来回踱步,开始心思己方要如何退兵了。这时,袁方来了,还带来一些简单的酒菜。在饮食方面,上官元武和上官元彪这两位护将是十分小心的,两人先是用银针试过袁方带来的酒菜,又让侍卫品尝,确认没有问题了,这才把酒菜摆放到唐寅面前。
袁方走到唐寅近前,先是深施一礼,然后含笑说道:“我想大王现在肯定还在为今晚的战事烦心,所以让人准备了一些酒菜带过来。”
唐寅苦笑,折腾了大半夜,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不说,还损兵折将无数,到现在,他是真有些饿了。他冲着袁方摆摆手,说道:“袁方先生坐下来一起吃吧!”
“是!大王!”袁方在唐寅的对面落座,拿起酒壶,倒了两杯酒,将其中一杯递到唐寅近前,问道:“不知大王现在是如何打算的?是战还是和?”
唐寅没有马上回答,反问道:“袁方先生,我想先听听你的建议。”
唐寅在和风国自己这边的人说话时,很少会用到‘本王’或‘孤’这样的自称,所以在和他说话时就象在和普通人说话一样,能让人畅所欲言,无所顾虑,无形中还拉近众人与他之间的距离,也让唐寅显得平易近人。风军众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发现这个细节,不过袁方可注意到了,同时也在暗暗点头,普通士卒出身的唐寅能把那么多的风国才俊拉拢到自己身边,让人们死心塌地的为他做事,可不单单是靠运气,在拉拢人心方面,唐寅确有过人之处。
心里暗自琢磨的同时,袁方淡然说道:“微臣认为,和议为上。”
“哦?”唐寅笑了,问道:“为什么?”
“有长孙渊宏在,宁国的漳河天险固若金汤,我军难越雷池半步,再打下去,我军的优势将会被逐渐耗光,到那时,长孙渊宏必会趁机反攻河东,我军将难以抵御。”
唐寅端起酒杯,认真地听着袁方的分析,边听边点头。袁方继续道:“还有,再过二十来天就是圣祭大典之日,这时再发动战事,怕是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感和恐慌。”
袁方所说的圣祭大典是昊天帝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大节庆,要祭天、祭地、祭祖上,祈祷下一年太平富足。在圣祭大典的前后,各诸侯国都会尽量避免发生战争,那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下一整年都将在兵荒马乱中度过。
听闻袁方提到圣祭大典这件事,唐寅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他还真把此事给忘记了。他当然不相信祭天地、祭祖宗就能保佑下一年能国泰民安,不过那可不代表其他人不信,他必须得顾及整个风国民众的感受。
看到唐寅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袁方差点笑出声来,能把圣祭大典这么重要的日子忘记的,恐怕也只有唐寅这个战争疯子了。他继续道:“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圣祭大典是一定要返回国都主持的,如果大王不在国内,怕会人心惶惶,引起百姓的动荡不安啊。”
唐寅点点头,连声说道:“恩!袁方先生所言有理!”说着话,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袁方眼睛一亮,紧接着又恢复正常,问道:“这么说,大王是决定和宁国议和了?”
唐寅没有马上答话,他眯缝着眼睛,目光垂视,若有所思。袁方见唐寅怔怔发呆,忍不住又追问道:“大王?”
“哦?啊!是啊,我是决定要和宁国议和。”说着话,他拿起酒杯,在手中来回把玩。
袁方笑呵呵地说道:“如此微臣就放心了!大王早些休息,微臣告退!”他站起身形,冲着唐寅又深施一礼,然后转身向外走去。
看着袁方的背影在帐门外消失,唐寅回头向上官元武和上官元彪招了招手,上官两兄弟急忙上前,靠近唐寅,问道:“大王有何吩咐?”
唐寅在二人耳边低语了几句,两兄弟先是一愣,然后急忙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
等两兄弟离开之后,唐寅坐在塌上,深吸口气,毫无预兆,他的身子周围腾的一下散发出白色的雾气,而后雾气又被他吸回体内。
接下来的几天,唐寅一边休整全军,并招收新兵,一边和石听寒、覃亦二人周旋。由于还没有接到邱真和上官元吉的回话,就和约的细节唐寅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拖延时间,等盐城的回信。
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内迟迟接不到盐城回信,唐寅也很焦急,追问萧慕青给盐城的书信是飞鸽传书还是用人去送的。萧慕青满脸的无辜,回答道:“事情紧急,当然是飞鸽传书。”
唐寅皱着眉头说道:“既然是飞鸽传书,书信早就应该到盐城了,怎么邱真和元吉的回书这么慢?!”
萧慕青苦笑道:“大王,议和之事,关系深远,也影响到我国日后的国策,我想邱相和上官丞相也需要时间商议吧!”
“恩!”唐寅点点头,未再继续追问。
等到第四天的时候,乐天一大早就来到唐寅的寝帐,同时还带来了唐寅期盼数日的盐城回书。
这份回书是邱真亲笔所写,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此时唐寅才刚刚睡醒,拿起纸条一看,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定睛细看,没错,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大王,议和之事断不能允,详情等微臣到后再谈。
自己已开始准备撤军,而在这个时候,邱真竟然从盐城赶过来了,这倒颇出唐寅的意料,但最让他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邱真的前半句,议和之事断不能允,他想不明白,现在己方已无法再战下去,不议和还能怎么办?即使想战,也没有渡河的工具了,难道还要再赶制出来一批木筏?
唐寅实在无法理解邱真的意图,拿着这份回书,他苦笑不已。见状,乐天忍不解,忍不住疑问道:“大王,邱相在回书上写的什么?”
“你自己看吧!”唐寅夹着纸条向乐天面前一递,后者急忙接过,仔细瞧看,看罢,乐天也傻眼了,感觉邱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谁愿意弃战?现在是真的无计可施了才不得不接受议和的。
乐天眉头紧锁,问道:“大王,邱相为何如此坚决的反对议和?议和对我军……利大于弊啊!”
唐寅苦笑,身子向后一倒,又躺回到床塌上,幽幽说道:“我哪里知道?!”顿了一下,他又道:“不过,邱真的头脑,百倍于我,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说完话,唐寅仿佛又想起了什么,疑问道:“信鸽在路上不会出错吧?”
乐天笑了,看来大王嘴上说的自信满满,实际上心里也没底。他回道:“大王,我国的信鸽都做有特殊的标记,肯定不会出错,另外,这上面的字迹是确实是邱相的笔迹。”
“没错!是我多虑了。”唐寅揉了揉隐隐做疼的额头,无奈地叹了口气。
唐寅原本已打算就和约内容的具体细节与石听寒和覃亦进行详谈,另一边,他已下令全军作好准备,随时退兵,结果邱真的一封寥寥数字的回书将唐寅的计划全部打乱,退兵一事做缓,议和之事继续向后拖延。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邱真在唐寅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甚至他的一句话,能左右唐寅的意向,这可是其他人远远比不了的。
邱真要从盐城赶到漳河,这可真称得上千里迢迢,即便骑快马日夜兼程,没有十天半个月也到不了。可是圣祭大典已日渐接近,如果唐寅在这个时候还留在河东,大典当日就很难赶得回盐城了。
唐寅因邱真的一句话不敢撤军,大军不撤,他哪里安心离开大营,独自回都?这时,梁启给他出个主意,把朝廷的圣祭大典搬到河东来举行。其一是庆祝河东的回归,其二是安抚河东百姓的民心,其三是祭奠在河东战死的风国将士,拜祭亡灵。尤其是第三点,不仅可以封住国内百姓的口实,反倒还会让人们觉得大王是个体恤将士、爱兵爱民的好君主。
听了梁启的建议,唐寅大喜,马上做出决定,将风国的圣祭大典放在河东郡城青远举行。
接下来的时间,一部分风军撤离漳河大营,进入青远,开始搭建祭坛,为大典做准备。剩下的风军则开始在漳河东岸筑造起防御工事,摆出要与宁军长期作战的架势。刚刚得到缓和的河东、河西形势又急转直下,开始变的紧张起来。
这种转变,留在风营之内的石听寒和覃亦自然也能感觉得出来,二人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再要求求见唐寅,不过唐寅的态度也坚决,避而不见,他是打定了主意,要一拖到底,直到把邱真等到为止




第625章
现在漳河两岸变成对峙的形式,风军攻不过去,宁军也不敢贸然反击,两国军营一水相隔,僵持不下。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过十天,在这十天里,风军一边筹备圣祭大典,一边巩固漳河东岸的防御,另外又招收上来三万左右的新兵,对岸的宁军也未闲着,在长孙渊宏的号召下,周边的地方军纷纷赶来增援,宁军的兵力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原本十多万的西部军现在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