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植 >

第29部分

曹植-第29部分

小说: 曹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人只是悄声说话,并没有引起周围士子的注意,而这时,站在草庐正中的曹植不知何时已经睁开了眼睛,仰望着主位之上,须发斑白的郑玄!

——————————————

求票求会员周点击~!!!

第一卷徐州风云第五十七章三问(上)

只见曹植仰起小脸,盯着主位上须发皆白的郑玄,凝声问道:“先生贯通两派经学,乃三百年来第一人,那先生以为方今天下大乱,当如今文经学所言,通经致用,治乱世;还是当如古文经学所言,当闭门训诂治经而不问世事?”

曹植此问,一下子就点中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最为相异之处。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典籍大都被焚毁,因此汉初的时候,大汉朝廷着人寻找那些未死的老学究,让他们将儒家经典背诵出来,这就是今文经的由来。而古文经,则是西汉时期,从地下出土了避过了焚书坑儒,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典籍。由于所用文字记载的不同,因此便称为今文经和古文经。

由于出土经书跟现存的经书对照,发现不少相异之处,因此两派就互相攻击。古文经学派的就攻击今文经多错漏,而今文经学派则直接攻击出土的古文经是后人所造的伪书。这些本是学术之争,有争论无可口非,然而由于这时已经是独尊儒术,学术之争就掺杂了政治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这里面又掺杂了政治主张。今文经学派注重讲经学中的大义,比较进取,因此主张通经致用。而古文经学派,则更注重考究学术内容,对于一言一词的考究极为严谨,而且以为古代社会比现在所处的社会更加圣明,常想恢复古制。信奉古文经学,曾经篡汉的王莽就试图恢复古制,可惜他失败了。

这两派经学,其实争执一直没有结束,从内容上的争执一直到形式主张上都相互攻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经学。就如一千八百年后,史学派里面就有史观学派和史料学派之争,这跟经学今古文相争极为相似。

这经学之争,以曹植的眼光看来,可是够无聊的。无论今文经有没有错漏,但时至今日已经流传了四百年,怎么也算是经典了;而古文经无论是不是伪书,但也跟今文经一样,俱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本没什么可争的。而且每个人所学不同,经历不同,也很难认定哪种才是对的,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准则。

在曹植看来,这些研究儒家经典的人,大都是死脑筋,自己认定是好的就要千方百计去证明给天下人看都是好的,甚至要穷一生之力对一字一句进行考究。这简直是空费光yīn,同时也没有领悟到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学术上百家争鸣时代的发展,远比一家独大的发展来得好,然而儒家却偏偏喜欢兼收并蓄而后实行一家独大。当然,曹植也觉得兼收并蓄并非坏事,但问题是凭儒家之力,难以将世间事理完全兼收。

两派经学发展至今,在郑玄手上已经渐趋于融合,而主导这次融合的乃是古文经学,这也使得古文经学主导中国学术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这从两派的主张中就已经能看到结果,古文经学的人重考据,在学术上发展迅猛,而今文经学重通经致用,研究的是现实问题。因此一旦遇上学术争执,今文经学的根基就会逐点逐点被古文经学所占据,最终在郑玄手上完成小一统。

不过既然只是说小一统而非大一统,就证明两者之间并非完美融合。特别是在学术上可以融合,然而一旦遇到政治主张和问题,相异之处就很难融合了。而凭古文经学重考据的传统,遇到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也确实难以一一解决,毕竟时代是进步的,不可能事事都有典籍事例参考。

因此,古文经学派屡攻不破的一个堡垒,就是今文经学派通经致用这个政治主张。学术上古文经学尽占上风,但到了政治主张,他们却是完败,最经典的事例莫过于王莽篡政之事。

既然两派之争在这个点最为jī烈,这就给了曹植攻破郑玄学术的机会了。

果然,郑玄听到之后,眉头紧皱,沉思了良久之后才答道:“古文经虽重训诂,然而并非是要一味闭门治经。避世非我儒家所为,而是黄老之术,而我儒家亦未必就无救世良方。”

郑玄此言,连消带打,将曹植刻意制造出来的矛盾归合到儒家这一整体里面去,破了曹植那针锋相对的尖锐问题。

不过曹植也不在意,淡然一笑道:“既然先生如此说,那小子第二问便是先生可有救世良方?”

曹植此言再出,那边已经睁开眼睛的郑玄眉头却是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他显然没有料到,曹植这么一个五岁小儿,连续问了这么两个高深问题。不过认真说起来,这两个问题也不算特别难想,第一个问题今古文之争,恐怕读书第一天先生就已经有教;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天下大乱这个现实问题,恐怕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想找到解决的办法,读过书的自然也会想。

而说起来,曹植第二个问题也却是切中了郑玄的软肋。他一生皆沉醉于经学,并无出仕,理政经验可以说没有。

草庐周围的士子,都知道郑玄的情况,虽然佩服他的学问,但现在天下大乱,也没有哪个人敢放言有救天下之良方。因此都暗暗为郑玄担心,同时看向曹植的目光也不同了,能在如此年岁问出如此高深的问题,绝不可以用寻常孩童的目光去看待。

郭嘉在一边笑谓曹操道:“恭喜主公,四公子大孝。”

郭嘉董袭人心,已经知道曹植这些问题,不仅是问了问题,更是让一旁的曹操能听到郑玄的答案。郑玄虽然没有出仕,然而毕竟学究天人,对于天下大势,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许不一定正确和适合曹操施政所用,但毕竟也是一种意见,普通人更是连听的机会也没有。故此,郭嘉才说曹植大孝。

那边郑玄沉思了一会,才说道:“老夫以为,天下大乱之因由,当在人心散乱。救天下之道当在挽人心,只要人心归附,天下自然得救。而我儒家之学,正正是可挽天下人心之法!只要大兴儒学,用廉臣能吏以施清明之政,莫再让宦官、外戚此等小人当道,乱世自当能早日结束。”

第一卷徐州风云第五十八章三问(下)

听了郑玄的话,曹植mō了mō鼻子,暗道:“果然是一个只懂研究学问,思想单纯的老头。”

果然,不止曹植对郑玄的答案不满,就连曹操、荀攸几人也皱起了眉头,郭嘉更是摇头低声道:“康成公学问当是天下第一,不过论治政,实在是……”说到这里,郭嘉连连叹气。

这时,曹操反而轻笑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如奉孝你亦只善谋略而不善治政一样,康成公如此亦在常理中。

众人听得曹操之言,齐齐点头。

而那边,曹植却是向着郑玄拱手一礼,说道:“植年幼,亦断不了康成公此法是否乃是良方。”

郑玄不置可否地问道:“那你待如何?”

曹植展颜一笑道:“便当康成公答到了。”

“哦?”郑玄原本还以为曹植会讨价还价,毕竟第一条问题已经被自己答出来了,如若此问再算自己答出,那就还剩下一问了。虽然以自己的学问胜了一个黄口小儿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曹植此时表现出来的让郑玄也忍不住暗暗点头。

郑玄心中虽然惊讶,但表面上并无表现出来,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让曹植提出第三个问题。

曹植也不客气,拱手行礼之后便问道:“方才康成公言,莫在让小人当道,那么乱世自当早日结束。那么植第三问便是,三皇五帝之时,缘何就没有小人当道,要知道三皇五帝亦非一生无错之圣人,如尧帝就错用禹之父鲧来治水。”

此问一出,包括曹操等人,悉数愕然。曹植此问并不算太高深,不过却胜在大胆。一般这时代的人,对于三皇五帝,总会称颂他们圣明,是理想中的时代。而一般人有人问起,三皇五帝时期为什么没有小人,那么得到的回答一般就是他们是圣明贤君,不会受小人所蛊huò。但现在曹植就提出一个矛盾点来,尧帝错用鲧来治水,那么尧帝就并非不会做错事的人,既然如此,他又为何可以让百姓所称颂,而他所在的时代亦没有小人当道呢?

这时代最讲究尊师重道,岂会有人胡乱猜测或怀疑圣人和三皇五帝这种已经被捧上神坛的圣明贤君所做的事。也就是曹植这种来自一千八百年之后,脑海中多是平等思想而无如此深的等级分化,才可能提出这种疑古的问题。

看着主位上的郑玄低头苦思的样子,曹植心中暗笑。一直以来的标准答案尧帝圣明,已经被曹植用鲧的故事所破掉。除非郑玄否定尧帝的功绩,但尧帝位列五帝之一,其功绩受到历代先贤所肯定,郑玄虽是当代儒宗,但亦不可能否定。

一个会做错事,用错人的贤君,为何他所在的时代没有小人当道?曹植这招,完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曹植问完之后,便不再说话,只站在原地闭目养神。主位上的郑玄听得之后,心中一惊,暗道:“这……”边想脸上亦lù出错愕之色,继而便低头苦思起来。郑玄如此,更遑论他的一众门生了,草庐内当即陷入了沉寂,

不止他们,曹操、荀攸和刘晔也在低头苦思,反倒是郭嘉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并没有如他们一般愁眉苦脸。曹操瞥见郭嘉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奉孝,植儿这问题值得深思,汝缘何不想?”

郭嘉嘿嘿低笑道:“主公,这有何好想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问题根本就无解,嘉可不想浪费时间在这种问题上。况且四公子此问一出,今日之后必定为天下所传诵,到时自有天下人为嘉想答案,如此何必庸人自扰。”说到“庸人自扰”四个字的时候,郭嘉语气还加重了一点。

曹操听得一愣,继而指着郭嘉低笑道:“你这浪子,文若就曾数次向操告状说你太懒,现在看来文若还是说得轻了。”

郭嘉听到,得意一笑。不过曹操下一句话却是让郭嘉笑不出来了,只见曹操mō了mō下巴,自语道:“看来当如文若所言,该多安排些事与奉孝做方可,他实在太懒了。”

郭嘉一听,立即苦着脸哀求道:“主公,你是不可听荀文若那等小人之言,这样会累死一个大忠臣的!”

二人的对话让沉思中的荀攸和刘晔也没有了心情,连同曹操一起翻了翻白眼,荀攸忍不住低声对刘晔道:“子扬,你觉得小叔他像小人么?”

刘晔摇了摇头,继而一字一顿地吐出一句说话:“奉孝更像!”

曹操听得,以衣袖挡住脸,咯咯低笑。如若这里不是郑玄的草庐,恐怕他早就大笑出声了。郭嘉只能以哀怨的目光瞥了三人一眼,不过三人早就领教过郭嘉这招,齐齐转过身,对郭嘉进行无视。

郭嘉见到,低骂了一声:“靠!”继而伸出了双手的中指朝着荀攸和刘晔的背部比了比。做完这一切之后,郭嘉便觉得心理平衡了很多,暗笑道:“四公子发明这鄙视人的手势真好,公达他们皆看不懂。”说完发出“嘿嘿嘿”的让人听到毛骨悚然的jiān诈笑声。

前面的荀攸和刘晔再次翻了翻白眼,同时选择了继续无视。

……

郭嘉将曹操三人的思路完全打散,不过几人的笑闹并没有影响到郑玄和其一众门生的沉思,整个草庐内的人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姿态。有的抱首苦思、有的念念有词、有的不住以手在比划,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而这种状态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就在沉默间,外面忽然冲进来一人,也不顾郑玄思考,大声说道:“老师,曹孟德的人实在欺人太甚!他手下的士卒没有得到老师的允许便到处搜查,将整个书院弄得乱七八糟,请老师主持公道!”

“嗯?”郑玄一听,眉头当即皱起来,同时目光落到刚进来的孙乾身上。

孙乾已经听到那人的禀报,又见到自己老师的目光,心“咯噔”地跳了一下。想罢却是转过头望向曹操,见到他脸上那似笑非笑的目光,哪来还不明白过来,暗呼道:“不好,中计了!”

孙乾心念电转,回身皱眉问曹操道:“曹公,汝到书院来不是携四公子拜师而来?缘何纵容士卒随意搜查书院?”

面对孙乾的质问,曹操知道已经不能再装下去,于是哈哈一笑,长身而起道:“本将自然是为此事而来,只不过除此之外,还要追查一人!”说到最后,曹操眼光闪过一阵冷光,瞥向郑玄。

第一卷徐州风云第五十九章老夫无解

强势!

听到曹操此言,草庐内郑玄的门生同时升起这样的感觉。面对天下儒宗,竟然都敢用这样的口气来说话,曹操可谓强势至极!

与此同时,不少人的目光却是瞥向草庐正中的曹植,暗道:“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