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游龙戏唐 >

第287部分

游龙戏唐-第287部分

小说: 游龙戏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朕怎地听闻卿与懋功争议颇多,可有此事么?”

这几日来,可是有不少人在太宗耳边吹风,说是陈子明与李勣之间的争执太烈,于朝廷秩序而论,实有大不利,若非如此,太宗也不会急着将陈子明召了来,毫无疑问,从这么个角度来说,陈子明先前那么番回答自是不能令太宗感到满意,追问的声音里也自不免便多了几分的寒意。

“陛下明鉴,微臣与懋功之间确是有些争执,然,也就只限于战术安排上,并不涉其余,此皆正常争论耳,微臣实不知此事有何不对之处。”

太宗所言的听闻无非便是长孙无忌一系官员们的恶意啰唣罢了,对此,陈子明自是心中有数得很,不过么,却故作不知,更不会去点破,而是作出了一副大惑不解状地便解释了一番。

“真是如此么?这几日外头传言多多,说是子明你正与懋功争帅印,可是如此么,嗯?”

饶是陈子明解释得坦然无比,可太宗明显并不甚相信,加之涉及到他最为关切的征高句丽一事,太宗自是不愿在此事上有丝毫的差池,眉头微皱间,便已是语带不满地追问了一句道。

“陛下,微臣实不知此等传言从何而来,早在半个月前,微臣一接到陛下之诏令,便与懋功达成了共识,微臣只管粮秣辎重之配备,而战略战术之安排当得由懋功去统筹,这几日微臣之所以与懋功有所争执,皆因在具体细节处有不同意见罢了,何至于到争夺帅印之地步,此必是有小人在暗中兴风作浪,是唯恐我朝纲不乱也,其心叵测,当诛!”

太宗这么句问话一出,陈子明立马便叫起了撞天屈,满脸的激动之色,怎么看都看不出丝毫的瑕疵。

“哦?唔……,赵如海!”

这一见陈子明神情如此激动,显然不像是在说假话的样子,太宗也自不免对早前长孙无忌所告的黑状起了疑心,不过么,倒是没急着表态,但见其沉吟了片刻之后,这才一扬手,声线阴沉地点了赵如海的名。

“奴婢在!”

赵如海就随侍在侧,这一听太宗点了名,自是不敢稍有迁延,紧着便从旁闪了出来,恭谨地应了一声。

“去,传朕口谕,宣懋功即刻来见。”

眼瞅着事情已然不止是牵涉到陈子明与李勣这两位重臣,太宗心中自不免便警醒了起来,哪怕明知此际召李勣前来对证,恐会伤到陈子明之心,却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紧着便下了道旨意。

“诺!”

太宗金口既开,赵如海自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紧着应了诺,急匆匆地便退出了御书房,不多会,便又陪着一身整齐朝服的李勣从外头行了进来。

“微臣叩见陛下。”

李勣这几日与陈子明进行了多番思维碰撞,感触颇多,灵感也自颇多,尽管知晓外头风言风语不少,可他却是根本不去理会,每日里不是找陈子明辩论战术安排,便是在兵部里埋头完善总体作战计划,今日自也不例外,本正想着就某一战术安排跟陈子明计议一番,却不曾想人还没出兵部呢,就被太宗一道口谕召到了御书房中,这才刚从屏风后头转了出来,入眼便见陈子明居然也在,不由地便是一愣,但却顾不得去细想,紧着便抢上了前去,恭谨万分地冲着太宗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懋功不必多礼了,朕今日叫尔前来,只有一问,尔这几日与子明都争了些甚,嗯?”

太宗明显是关心则乱,于叫起之同时,也不等李勣谢恩,便已是急不可耐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陛下的话,微臣自七月中旬奉旨与陈大人合拟辽东军略,一直分管作战计划之拟定,五日前,已有初稿,只是尚未完备,故而与陈大人多次协商,以求得共识,此皆正常交换意见耳,实无争执之说。”

李勣这几日虽是忙于完善作战计划,可对外头的那些流言却还是听说过的,只是不明白为何会闹出如此大的风波罢了,这会儿听得太宗如此甚至地问起,心知有异之下,自是不敢乱答,也就只能是谨慎地实话实说了一番。

“嗯,朕知晓了,尔等既是议军略,想必对统军之人选也有涉及,朕倒是好奇得很,卿等打算由何人领军出征啊?”

听得李勣所言与陈子明所述基本吻合,太宗心下里自是信了大半,不过么,还是有些不甚放心,这便紧着又出言往下追问道。

“陛下明鉴,陈大人曾与微臣有言,称愿保荐微臣领军出征,微臣也有此意,只是相关计划尚未完备,微臣等实不敢轻启圣听。”

李勣毕竟是久历宦海之人,听得太宗问到了统军人选一事,立马便联想到了外头的流言蜚语,心头不由地便是一沉,隐约间已是明了此事断不似表面上那般简单,十有**是牵扯到了夺嫡之争,自不免便暗自叫苦不迭,奈何事已至此,他却是不敢胡乱言事,只能是照实说了去。

“嗯,子明不愿挂帅出征,莫非是不肯为朕分忧么,嗯?”

太宗对再度东征一事虽是记挂不已,可要说到挂帅之人选么,他其实尚未定夺下来,大体上也是在陈子明与李勣之间犹豫不定,于太宗心目中,陈子明用兵之高明似乎要比李勣更胜上一筹,只是每回用兵大多行险,在这一点上,却是不如李勣的沉稳,可不管怎么说,两者都属良将之选,派谁去都大差不差,也正是因为此,太宗才会觉得外头那些陈、李争帅位的传言有着相当之可信度,可眼下见陈子明居然根本就没打算去争这么个帅印,太宗心下里也自不免便起了些疑心,问出来的话么,自也就显得寒气十足了的。

“陛下如此说法,实叫微臣惶恐,此非微臣不愿往,实是懋功比微臣更合适些,无他,微臣并未到过辽东,于山川地理等皆不熟悉,虽敢言胜,然,所能取得之战果必不如懋功,为社稷故,微臣实不敢争也。”

一听太宗这般问法,陈子明的脸上立马便露出了惶恐之意,赶忙一躬身,诚惶诚恐地解释了一番。

“嗯,这倒是实情,朕自信无疑焉,子明能事事思及社稷,真朕之忠臣良将也!”

听得陈子明将理由一摆,太宗紧绷着的脸色当即便和缓了下来,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长须,欣慰地嘉许了陈子明一句道。

“陛下圣明。”

陈子明先前的惶恐虽大半是假,可也当真不乏有着伴君如伴虎之感慨,待得见太宗释然了去,这才算是安心了下来,也自不敢稍有耽搁,紧着便称颂了一声。

“罢了,朕已知卿等之心意,且就照着尔等预定之方略行了去便好,至于外头那些风言风语,不听也罢。”

太宗虽是了解到了所谓陈、李之争的真相,可明显不打算因此去惩处告刁状的长孙无忌与李泰,也没准备去处置率先动本的张行成,一句“不听也罢”便堵死了陈子明反攻倒算之可能。

“陛下圣明,臣等自当竭力而为之。”

陈子明本来就没打算在朝中掀起反攻之浪潮,但消能在太宗心中栽下根刺便成,哪怕让长孙无忌暂时逍遥了去,将来太宗心中的刺越长越大的话,总有长孙无忌哭的时候,而今,这么个目的既已达成,陈子明自是不愿再有甚节外生枝之可能,这便紧着便表了回忠心,至于李勣么,虽已意识到此番似乎被陈子明利用了一把,然则能将帅位捞到手中,他也自无甚可不满意的,同样也不愿再多生事端,自然是紧着也表忠了一番了事。

“嗯,卿等皆朕之股肱也,但消能精诚团结,何愁高句丽不灭哉,朕还等着看二位卿家所拟之战策,且就先都去忙好了。”

该了解的都已是了解过了,该安抚的也已是安抚过了,太宗自是不愿再就此事多啰唣,嘉许了二人一番之后,便即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事已至此,不管各人心中到底作何感想,这当口上,都只能是齐齐称颂上一声,紧着便退出了御书房,各自忙乎去了……

第423章 儿子的婚事(一)

贞观二十年八月五日,太宗正式下诏,任命兵部尚书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彻、程名振为之副,调并、幽两大都督府之军连同辽东军六万三千兵马行再征高句丽之事,原本热议连连的陈、李争帅之流言瞬间便烟消云散了开去,而与此同时,有关长孙无忌暗中操控舆论,妄图挑起陈、李对抗的传言却是不胫而走地漫延了开去,官场上的反应倒还算平淡,毕竟大家伙早就知晓长孙无忌与陈子明乃是死对头,彼此倾轧也不是头一回了,自是都不以为奇,可在民间却又不同了,不少说书人愣是将长孙无忌给描绘成了朝中最大之奸佞,弄得长孙无忌气闷异常,却又百口难辩,只能是无奈地任由这等传言漫天飞舞个不休。

贞观二十年九月初二,奉旨前去江州审案的颜钢在晃悠了一个半月之后,终于是上了个结案本章,言称浔阳粮库之所以失火,乃是库丁林涛为报复上司责罚而故意为之,此人孤寡,又已命丧大火之中,案情至此虽已大白,缉凶却已是不能,事至此,原江州刺史柳琮以及粮库提调江峰皆有过,当行重处云云。

接到了颜钢这么份奏本,太宗相当之不满,本欲再派人往江州彻查,却被长孙无忌所谏止,所持之理由是南粮北调事宜已到了最关键之时,若是再起波澜,却恐于明春之战事不利,太宗思虑再三,最终还是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只是下了道诏书,将柳琮以及江峰尽皆发配去了沙洲军前效力,至此,轰动一时的浔阳粮库失火案也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结了案。

重阳一过,李勣便已奉旨赶往幽州,可陈子明却依旧不得闲,没旁的,概因秋收已在即,各州粮道上的事儿繁琐无比,尽管只负责掌总大局,可每日里那有若潮水般涌来的奏本、公文多得数不胜数,纵使陈子明自幼习武打熬出来的好身子骨,也自有些个吃不消了去,偏偏又无人可为其分担一二,也就只能是苦苦地支撑着,直到年关将近,方才得了些空闲,这不,今儿个公务少,陈子明极其难得地准时下班了一回,待得着了家,天色兀自还亮堂着。

“老爷,公主殿下请您去内院一行。”

难得有一日能早回家来,陈子明本想着带芳儿去紫云观上一炷香,顺便看看自家那可怜的小女儿,却不曾想人才刚走到前院与后院的交界处,就见一名侍女急匆匆地迎了上来,冲着陈子明便是一福,紧着出言禀报了一句道。

“嗯,知道了。”

尽管对汝南公主的邀见感觉有些奇怪,然则陈子明却并未多想,随口应了一声,缓步便往主院行了去。

“妾身见过夫君。”

主院的门口处,汝南公主领着一大帮丫鬟老妈子早已恭候多时了,这一见陈子明已到,紧着便迎上了前去,盈盈一福。

“馨儿不必如此,内里叙话罢。”

这一见汝南公主摆出这么大的个阵势,陈子明不由地便是微微一愣,可也没多想,笑着行上了前去,伸手将汝南公主挽了起来,一并行进了主房之中。

“夫君,妾身今日进宫去见了母妃,闲谈间说到了舒儿过了年就该十二了,已是不小,按天家的规矩,是到了该说门亲事的时候了。”

夫妻俩方才进了主房,汝南公主便即屏退了左右,一边亲自动手为陈子明斟了碗茶,一边闲谈也似地出言试探了一句道。

“嗯,母妃之意是……”

这时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凭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民间皆是如此,可在规矩森严的天家,子女的婚姻,父母就未必能做得了主,还须得看帝王后妃的意见,似陈子明当年与汝南公主因巧遇而生恋情,最终得以结成连理之事,只是个特例,罕见得很,至少在陈子明宦海十几年里,就没见过再有哪位公主或是皇子能在婚姻上有自由的,而今,汝南公主既是提到了此事,那就意味着杨淑妃怕是对陈舒的婚事有了指示,对此,陈子明虽略有不满,却也不曾表露出来,仅仅只是不动声色地探问出了半截子的话来。

“好叫夫君得知,桂阳姑姑(桂阳公主,杨师道之妻)进了宫,与母妃闲聊了一番,说起了其长子有幼女名嫣,虽仅十岁,却姿容端庄,尚未许人,母妃闻之甚悦,便即召而见之,果然大佳,思及舒儿尚自独身,也就起了指婚之心,妾身以为此事还须得夫君做主,便不曾应,不知夫君以为可成否?”

见得陈子明似乎不反感谈论儿子的婚嫁之事,汝南公主也就没再犹豫,笑着便将杨淑妃有意将杨师道的孙女指给陈舒的事儿道了出来。

“舒儿尚小,性尤未定,婚娶之事且过些年再看好了。”

早婚以及包办婚姻乃是这个时代的特性,无论贵贱,都是如此,按说陈子明也已是见怪不怪了的,问题是他的灵魂毕竟不属于这个时代,加之他本人娶汝南公主也是自由恋爱之结果,本能上对包办婚姻就不甚感冒,对早婚这等其实是摧残人性之恶事就更无甚好感可言,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