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文娱高手 >

第50部分

文娱高手-第50部分

小说: 文娱高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涛一愣,抬起头,道:“你没看懂《审判》?”

秦涯也是一愣,道:“看懂《审判》?你的意思是说我没看懂这篇小说?”

张涛哈哈大笑,道:“年轻人,再多积累点阅历吧!至于这篇小说如何,过几天你就知道了。”说完,忍不住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张涛这幅信心十足的样子,秦涯心里有些不安。

难道这篇荒诞而又支离破碎,在自己看来乱七八糟,简直不知所云的《审判》,真的是篇很优秀的小说?

《审判》连载第三天,都市报销量再跌两层。

情况愈演愈烈了,读者们开始分化为两个极端阵营。

一部分读者认为《审判》是经典之作,是一部将随人类文明传承下去的作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更多的读者则认为这篇小说不知所云,叶予发挥失常,呼吁叶予重新再写一本小说。

而媒体们也各持各的意见。

有的媒体黑他江郎才尽。

有的媒体把作弊门重新拿出来,开始炒作。

有的媒体说叶予发挥失常,希望叶予别再连载《审判》,重新写本其他的小说,比如武侠。

有的媒体保持中立。

有的媒体力挺叶予,分析《审判》要表达的意思,称其为严肃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都不够权威,媒体们各执一言,争论不休,各有各的拥护者。

直到下午时,人民网上出现了两篇文章。

……

这天上午。

徐亦山是国内最顶尖的几个作家之一,曾经写过多部反应社会现状的小说,引起过很大轰动,受到过文化部部长多次高度赞扬,拿过的奖项也不计其数,可谓是在文坛跺一跺脚都要引发地震。

上午10点多,徐亦山走出书房,看着正在客厅里打游戏的孙子徐乐天有些无奈。

自己是国内最顶尖的作家之一,而自己这孙子,什么都好,为人开朗,幽默,善良而又乐于助人,但偏偏喜欢玩游戏!

虽然这小子游戏好像玩得挺好的,但这叫什么事啊?

现在大四了,还有半年多就要毕业了,居然还在整天打游戏,简直不务正业!

自己也教训过他几次,但平时都很听话的孙子,在这件事上却异常顽固,谁的话都不听。

怕跟自己最疼爱的孙子闹僵,徐亦山劝了几次无效后,也就很少再提了,想着,等这小子踏入社会后,自然就会醒悟了。

见徐乐天并没有在玩即时对战游戏,徐亦山向他喊了声:“小天。”

徐乐天摘下耳机,转头笑道:“爷爷,你的小说写完了?”

“嗯。”徐亦山宠溺地看了自己的孙子一眼,道,“闭关了一个星期,总算把最后那部分完成了。对了,这几天为了专心写小说,都没关注叶予小友的事,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徐乐天将叶予的事大致讲述了一遍。

“哦?”徐亦山微笑道:“把《没有锁上的门》给我看看。”

早就知道爷爷闭关出来后会要看,徐乐天因此早早便将它打印好了,小跑着回房间拿了堆资料后,抽出《没有锁上的门》,一边递给徐亦山,一边道:“很精彩的。”

两三分钟后,徐亦山看完了,点点头,道:“不错,很不错的短篇小说。如今的文坛,我,老刘,小陈,三人水平和影响力都差不多,没有绝对的领袖,但你们这一代的叶予小友很有潜力,我若没有料错的话,等他成长起来后,他会成为年青一代的文坛领袖。把他的新小说拿给我看看,好像是叫《审判》吧?”

“嗯,是叫《审判》。”说着,徐乐天便将手中的三份都市报递给了徐亦山,同时有些迟疑地说道:“不过我不怎么看得懂这篇小说,现在网上无论是读者,还是媒体都吵翻天了,各执一言,有说它好的,也有说它差的。不过说它差的人多些。”

徐亦山有些惊讶,自己这孙子虽然对游戏有着近乎于顽固的热情,但并不代表他不学无术。在自己的熏陶下,自己这孙子也是看了不少书的,居然不怎么看得懂?

怀着好奇的心思,徐亦山看起了叶予的《审判》。

六章,总共6万7千多字。

徐亦山看得很认真,有时甚至还要回过头去再看看。

到了下午一点时,徐亦山才怅然若失地放下了手中的报纸。

期间,连孙子喊他吃饭都被他拒绝了。

看到爷爷看完了,徐乐天不由问道:“爷爷,怎么样?这篇小说到底是好,还是差?”

徐亦山没有回答,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拨了个号码过去。

“喂,李主编吗?”

“徐老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答应你们出版社的小说可能要延后了。真是不好意思了。”

“您这是什么话,您能够答应我们出版社,已经是我们的荣幸了,延后什么的完全不要紧。不过,我想问下的是,徐老您是身体有恙吗?毕竟,这种事对于您来说,是非常少见的。”

“我身体无恙,其实,小说也已经写好了。”

“啊?!小说已经写好了?那您这……”

“看了叶予小友的《审判》,我实在是无颜将小说发表出去了。我需要再修改修改。”

在一旁,徐乐天都听得惊呆了这篇《审判》有这么好?而且,爷爷这也太坦荡了吧……

不过,自己最佩服爷爷的不就是这一点吗?

第八十八章大师们的争论

人民网:“《审判》权威的不可抗拒”。作者:徐亦山

近来,有感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弱者难以诉冤的不公状况,写了一本有关强权压迫个人的小说。原本自觉写得不错,直到看到叶予小友的《审判》,才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很多读者看不懂《审判》,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它是一篇表现主义长篇小说,在我个人看来,即便算上国外文学,叶予小友的这篇《审判》也是表现主义的巅峰之作。

那么,何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作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在《审判》中,叶予小友一直在影射的是法,无处不在的法!而这法又不仅仅指法律,而是社会强权,舆论力量等一切超越个体而存在的社会力量。

在k三十岁生日那天的清晨,他无缘无故被捕了。他确定这是一个错误,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想证明自己的被捕纯粹是一场误会,但身边的所有人却都对法深信不疑这是一个在法的威慑下上演的有着既定结局的故事。他积极澄清,多方奔走,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法的框架,在法的阴影笼罩下,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法是“被罪吸引过去的”,没有缘由却要求绝对服从。一旦开审,必然有罪。

为什么?

因为人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虽然《审判》还没完结,但我知道,k最终肯定是被处死了。因为,我认为,这就是叶予小友想要表达的东西在社会面前,个人显得无助而又孤单,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既定的思维模式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个人自信的反抗又能持续多久呢?

法在k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此处为一大堆具体解析)……

再联想到叶予小友这段时间的处境,我认为,他是在借这篇《审判》控诉。

控诉什么?

控诉那铺天盖地,毫无证据就妄加臆测的媒体!笔能杀人!近段日子以来那铺天盖地的黑海,便是社会力量压迫个人的**裸的例子!

还控诉什么?

控诉权威!

什么权威?

教师的权威!

《笑傲江湖》之类的作品只是些畅销书,或许能折射一个作者的人品,不过在我看来并不够。

但是,我不相信能写出《审判》这样拷问内心的作品的人,会是一个因虚荣而月考作弊的人。为此,我特地查了些资料,发现那个抓住叶予小友“作弊”的教务处主任,曾与叶予小友有过多次冲突,关系恶劣。

那么,这个教务处主任所谓的“叶予作弊”言论,其权威性真的值得相信吗?

这一场由教师的权威性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构成的“审判”,真的公正吗?

顺带一提的是,那些明知此事却故作不知的媒体们,你们良心何安?

你们一时言论爽了,点击有了,人气和流量也高了,但你们可知道,你们差点毁了我国文坛未来的希望所在!

我希望,有关部门能介入调查,还我国文坛的未来希望一个清白之身。

此篇文章一出,顿时引来一片哗然声。

徐亦山是谁?

国内最顶尖的三大作家之一!

在没有文坛领袖的现在,他和另外两人便是国内文坛的权威。

而他居然力挺《审判》,称自己的作品“原本自觉写得不错,直到看到叶予小友的《审判》,才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这……这……这简直吊炸天啊!

文章一发出,就被人民网放到了首页新闻处,而网友们的评论也接踵而来。

大哭三万场:“怪不得看不懂,原来是表现主义作品啊!这些东西太抽象了,hold不住。”

个把月:“‘我国文坛未来的希望’,徐老对叶予的评价好高啊!作为叶予的铁杆粉丝,不禁要为徐老点个赞!”

一分钟算什么英雄:“徐老说得对,我早就怀疑那个狗。日。的教务处主任有问题了!像叶予这么傲的人,怎么可能会去做作弊这种事?”

海味我自知:“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叶予作弊事件!”

**输球:“社会力量对于个人的压迫啊!唉,现在这种事太多了。前段时间不是有个新闻吗,一男子坐牢20年后,才被发现是被冤枉的。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无限可能的时期就这么错过了。希望国家能谨慎执法,公正执法。毕竟,就像《审判》中所写的那样,在社会力量面前,个人的反抗实在是太无力了。”

卑微之人:“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还我国文坛的未来希望一个清白之身!”

……

人民网:“《审判》我罪故我在”。作者:陈彦琳。

对于叶予这个文坛的后起之秀,我一直以来都是很欣赏的。有些读者或许有印象,我曾对他的《梦江南·昏鸦尽》做过一次点评。

而这次,我又一次看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世人都说,苦难造就英雄。

我是比较赞成这点的。

我想,正是这场新闻媒体们对于叶予的“审判”,导致他写出了这篇《审判》。

在看《审判》时,我的丈夫认为叶予讲的是社会力量对个人的压迫,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叶予一开始或许是在写这个,但到了后来,他是在讲述更为深刻的东西。正如很多伟大的作品,起源于作者自身的感受,最终又超脱于作者自身。

在叶予的笔下,罪感的痛苦与自我的存在是紧密相连的。罪感是个体性的,只有当个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开始探询自我存在的意义时,罪感才会油然而生。

被捕使得k由一个被自身的身份、地位等等世俗的禁令捆绑着的人,变成—个只关注单纯生活,关注自我的自由人。

他的生活变成了—个循环越追寻生活的真谛,他的罪感就越深刻,他就越关注生活本身。

k只要活着一天,k的罪就会有增无减。

因此,一旦开审,必然有罪!

为什么?

因为理性。

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这种罪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杀人、抢劫;是从被提醒犯罪的那一刻起;理性疯狂运转;按照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式去检验一切行动;罪由此蔓延。

人类往往过高估算自身认为无往不胜的理性;用逻辑思维方式煞有介事地制造出一系列标准、准则等规范性的东西;试图把整个人类生活和人本身都纳入这逻辑物的城堡中接受审判;法或权利正是这一创造物之一。

人类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层面参与到运用理性、制造所谓规则的庞大工程之中;其实自己就在制造罪;罪行是每个个体犯下的;而人类伟大的理性迟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人类的处境和命运不由自我决定;往往被笼罩于人类创造物自身运行的秩序之中;这种对个体而言非正常的状态;其实是人类给自己设计的滑稽出路只有被它,被人类自己处死;才能真正脱罪。

也因此,《审判》虽然还没完结,但结局肯定是k被处死。

k绞尽脑汁想弄清自己犯了什么罪;试图为自己脱罪;无可奈何赴死,都不过是罪犯—人类自己讲给自己听的幽默或寓言故事。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叶予在自承作弊门和代笔门的真实性。我刚才也说了,《审判》里的“罪”,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罪”。所以,请媒体朋友们不要断章取义。

因媒体们的“审判”,而动笔写下这篇小说,最终又超脱于此,对人类自由意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这是我理解的《审判》。

这篇后于徐亦山出现的文章,始一发出,便在网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同是国内最顶尖的三大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